明中葉以來廣泛流傳于長江流域的江南地區(qū)木作營造的匠師手冊《魯班經》,反映了華夏民族千年來對人居環(huán)境、生活造物的理解與智慧凝練。中國古代社會在宅舍的選址定向、布局陳列、起料施工、營建時序、天文時辰等環(huán)節(jié)上都有經驗主義遵循的法則,既是人居環(huán)境造物思想的高度凝練,也是近三百年來華夏傳統(tǒng)人居造物的規(guī)則基石。
一、《魯班經》源起及其當代價值
魯班是中國建筑木構造作的鼻祖,生于姬姓中的公輸氏,稱公輸子,因其地在魯國,故又稱魯盤或者魯般。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因而《魯班經》也并非魯班本人所著,而是后人整合華夏數千年營造經驗的結晶—中國古代社會在宅舍的選址定向、布局陳列、起料施工、營建時序、天文時辰等環(huán)節(jié)上都有經驗主義遵循的法則,社會概以“堪輿”一言以蔽之。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建筑史》的序言中,將其與李誡的《營造法式》以及《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相類比,由魯克思(Klaas Ruitenbeek)撰譯的海外版《魯班經》則稱之為“中國營造的圣經”,贊嘆其提供了系統(tǒng)的建筑形制、造型及天文地理的知識,以及生活信仰的規(guī)定,并將其用以指導營建、造物活動的中國智慧。
《魯班經》全名《魯班經匠家鏡》,其前身為《魯班營造正式》,約成書于元末明初(寧波天一閣有殘本),明代萬歷間更名為《魯班經匠家鏡》。明中葉之后翻刻本、影印本迅速增多,除寧波范氏天一閣藏本之外,民間流傳的版本主要為萬歷本和崇禎本,或是從這兩個版本衍生出的翻刻本。其中萬歷本卷一至卷三、附錄齊全,最值得參考,自明以后江南流傳的諸多版本亦多源于它。
《魯班經》的匯編者深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將風水、陰陽、五行、天文、歷法、神煞、方術、符箓等以人居環(huán)境造物為抓手匯入書中,同時兼匯《周易》《論衡》《黃帝宅經》《水龍經》《管子》《藝文志》《博山篇》《淮南子》《葬書》《禹貢》《陽宅集成》《營造法式》《風水辯》《辯論三十篇》等典籍的相關知識,反映了古代先賢對人居環(huán)境的思考與天人合一的造物觀。萬歷本對此前以營建為主要成書邏輯的《魯班營造正式》大木作內容進行擴充,增加了小木作內容(即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及至崇禎本又增加了水車、手推車、算盤等內容,使該書從建筑術書、人居環(huán)境書變?yōu)槟竟に鶎俳谑謨灶惖木C合性用書。雖然傳于民間的各版本編排上也多有顛舛失次之處,部分內容也有出入,但《魯班經》仍具有其不可抹殺的價值,其造屋格式所配口訣不僅規(guī)劃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建筑技法、營造范式、流程規(guī)矩,更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結合城市規(guī)劃布局、內容數量、干支時序、節(jié)氣時辰、圖形圖樣、空間敘事等一系列結點紀要工作對象,將“就建筑談建筑”的單一學科跨越為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等圍繞最佳人居環(huán)境造物的多學科交叉成果,通過集合中華文明上下數千年的住建經驗與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進行營造創(chuàng)物的分享,以達成構建居舍避兇就吉、居安成仁的目的,可以說《魯班經》清楚地描述了一幅“將環(huán)境的表征架構引入建造操作實踐的全景圖”。東南大學(原南工院)劉敦楨先生閱讀了收藏于該校的珍本之后,曾于1962年專門撰文《魯班營造正式》闡述其研究價值,稱其為古人留下“異常珍貴的專門著作”,并坦言“推求書中所述各種做法和術語,進而校訂各本文字圖樣,加以注釋,使過去匠師們苦心努力的著作與民間建筑藝術不至沉埋湮沒,也許是研究我國建筑史應做的工作之一”。[1]
二、人居環(huán)境的方位與中國傳統(tǒng)住建文化
《魯班經》方位名詞的知識來源甚廣,除常用的東西南北方位詞之外,還借用陰陽五行生克方位、先后天八卦屬性方位、河圖洛書次第方位、二十八宿時序方位、奇門遁甲順逆方位等。其對于人居生活的方位幾近嚴苛的規(guī)則,這里我們以故宮本明代萬歷丙午年(1606)匯賢齋刻本《新刻石函平砂玉尺經》收錄的故宮本計算,其中提及方位的共有46處,根據類型分為四類:
(一)東西南北左右前后等常規(guī)方向。常規(guī)方位中左右前后參照系是令現在閱讀者困惑的方位詞,經過筆者的調研與傳統(tǒng)匠人的口述采集可知,之所以會出現左右混淆、前后不分,是因為前后左右作為不定方位針對的是不同目的源,即兩個不同的參考系統(tǒng)—“修屋子北就是前,相(看)房子南就是前”。
“河圖為體,洛書為用”中先賢傳承下來的“體”“用”觀念,就很好地詮釋了華夏民族兩個不同的思辨視角:“體”為規(guī)則意識,“用”為改變意識。造房子時,是以“用”為核心:此時宅主人講究“避火出讓”,所以室內無主,修葺者是以第三者視角觀測實施現場,也就是當下俗稱的上帝視角,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圖1)。審查房屋時,是以“體”為核心:此時主家身在宅內、人居中宮,五行土歸位、九宮五滿,于是天人合一,方位便以主家視角體察屋宅,所以“坐北朝南左東右西”(圖2)。比如《洛書》中開篇提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其論述就是以“用”為視角的觀測者原則,把洛書圖文形制擬人化之后出現“肩”“足”“戴”“履”,其中的左右就是觀測者的左右,而不是人的左右。這里的“左三”其實是“圖體人”的右手,“右七”是“圖體人”的左手(圖3)。
可見,視角體系不同,前后南北上下也會是既然相反的位置。由于不了解上述美學思想,導致許多學者在研究時通過方位的上下文比對往往發(fā)現自相矛盾,誤以為是《魯班經》刻印文本的疏漏。事實上,睿智的華夏先民及早地體察出“體”“用”的區(qū)別,在許多典籍、詩歌、文學作品中都將這一美學思想展示得淋漓盡致:主家視野與觀測者視野相互切換,主觀與客觀參考比照,自述與他述彼此銜接,天人交相輝映……
(二)以生克為核心的方位?!遏敯嘟洝分形逍猩朔轿坏钠?jié)主要用在營址建立上,因為部隊涉及攻守之道、存亡之術,故以生克之理講述方位最易辨明理解。通常對于五行的理解是與四象相匹配,即南為朱雀屬火,北為玄武屬水,東為青龍屬木,西為白虎屬金,中央厚土居其中。但《魯班經》從造園的邏輯體系中,對于五行方位更看重生克與人居環(huán)境的關系,如《兵部要略》中亦提及:土生金又克水,故居其前,利金戈且善守;金居其左,火居其右,次第為水木。如此對于旅居式的安營扎寨,在內部系統(tǒng)上達成某種循環(huán)生生不息、克而不敗的狀態(tài)。同樣在《魯班經》該篇章提及方位還有以“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為核心的“八門”,也是具有攻防意識的方位體系(俗稱奇門遁甲),諸葛亮大破的“八門金鎖陣”即是源從此八門。
(三)以易學為核心的天地觀。即人們常說的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方位。此節(jié)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方位的取用,主要關鍵在于前述的“體”“用”規(guī)律來厘清方位的變化,其他具體內容則多從《易傳》《易辭》規(guī)律,如《周易》云“易以天地為準”,大抵而言即為地表的山川、州域等事物是與天上不同區(qū)位的星體相對應的;再如明代黃道周著《三易洞璣》:“蓋約天文歷數歸之于《易》,其曰《三易》者,謂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孔子之《易》也。”相應參考文獻與學者論述較多,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四)以天文地理為核心的宇宙觀。最主要的知識體系來自《洛書》《河圖》、“二十八宿”與“九星紫白”?!爸袑m”一詞在《魯班經》中反復出現,且隨之出現“黑”“白”“紫”“三白星”等詞,令許多閱讀者費解,事實上其中說的并非色彩,而是方位。其中,一為坎曰“一白”、二為坤曰“二黑”、三為震曰“三碧”、四為巽曰“四綠”、五為中宮曰“五黃”、六為乾曰“六白”、七為兌曰“七赤”、八為艮曰“八白”、九為離曰“九紫”……如此次第,是九星飛宮法依照洛書的圖文演變生成規(guī)律分成九宮格,再通過先人對于環(huán)境浪漫主義解讀賦予生動的顏色系統(tǒng),形成的一系列以顏色為方位指代的名詞,其中一、六、八合稱為“三白”或“三白星”,“三白九紫”也是前述八門中“休門”“生門”“開門”“景門”方位之所在,在非變化狀態(tài)下的通常民居中指正北、西北、東北、正南四個方位。
由上可見,對于《魯班經》方位名詞的混搭現象并非是古代編者對于知識體系的賣弄,也不是語境失次單純的混搭,而是基于對場所環(huán)境的認知優(yōu)選其方位體系得當的最佳表述,便于各語境下知識體系的應用。
三、《魯班經》知識體系與華夏人居環(huán)境觀
美國年輕學者亞當(Adam Brillhart)在中國留學期間,在他的博士論文寫道:“相對于在《營造法式》中所繪制的等級化建構體系圖像,《魯班經》則是打開了另一種討論‘建構’這一西方概念的可能,即一種以具體的社會性儀式和身體性勞作所建立的意義,而不只是通過美學和知識體系所建立的象征意義?!盵2]此話的前半部分區(qū)別于《營造法式》的等級化構架體系圖像,贊譽了《魯班經》的構建理念與邏輯,但關于“社會性儀式”“身體勞作所建立的意義”的提法值得商榷。
事實上,《魯班經》的內容組織與鋪陳存在著華夏民族特有的知識體系,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不同的專業(yè)術語、專業(yè)名詞來自華夏文明共有的知識語境與不同歷史階段發(fā)展出來的各自知識譜系。并不僅僅是“物的構建方法”“社會性儀式”“身體勞作所建立的意義”,也只有了解了文化的來源與出處,才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該書對人居環(huán)境的美學思想與構建理念。筆者通過多年積攢的大量一手文獻資料,直面“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對《魯班經》主要涉及的學術圖譜進行了梳理,根據使用知識譜系的不同應用,將其營造術詞根據出處與相關論述進行分類,分別構成了時序與宇宙觀、方位與山海觀、格局與玄虛觀、數術與時空觀、造法與生態(tài)觀五塊內容:
(一)時序與宇宙觀。涉及時辰、月令、干支、節(jié)氣、天文等方面的知識與專門術語的整合提煉與詮釋,涵蓋的追蹤文獻有《論衡》《元光六年歷譜》《協(xié)紀辯方書》《永吉通書》《象吉通書》《元經》《欽定協(xié)紀辦方書》《七政推步》《天文星宿全圖》《天文志》等。
(二)方位與山海觀。涉及建造方位、朝面、內外、前后等方面的知識與專門術語的整合提煉與詮釋,涵蓋的追蹤文獻有《選擇求真》《因話錄》《易緯·乾鑿度》《黃帝內經》《天機訣》《玉鏡》《六畜金鏡》《堪輿漫興》《葬經》《天官書》等。
(三)格局與玄虛觀。涉及選址、規(guī)劃、布局、平衡、經營等方面的知識與專門術語的整合提煉與詮釋,以及民俗信仰觀的解析,涵蓋的追蹤文獻有《通全大書》《玉鑰匙》《宗鏡》《人子須知》《玉輦經》《萬法歸宗》《萬金玉匣記》《事林廣記》等。
(四)數術與時空觀。涉及數字、變化、增減、推演、轉兌等方面的知識與專門術語的整合提煉與詮釋,涵蓋的追蹤文獻有《周易》《宅譜要旨》《奇門遁甲》《唐六典》《周髀算經》等。
(五)造法與生態(tài)觀。涉及技法、范式、制備、手段、使用等方面的知識與專業(yè)術語的整合提煉與詮釋,涵蓋的追蹤文獻有《漢書·藝文志》《陽宅十書》《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安宅定論》《長物志》《天工開物》《營造法式》《考工記》《園冶》等。
綜合而言,就是由時序與方位兩要素共同構建出了人居環(huán)境中的“宇宙觀”,由方位與格局兩要素共同構建了“山海觀”,由格局與造法兩要素共同構建了“玄虛觀”,由造法與術數兩要素共同構建了時空觀,由術數與時序兩要素共同構建了“生態(tài)觀”。
《魯班經》是一本囊括了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學術貫通、生態(tài)生產生活之“三生空間”的人文聯(lián)動、天文星宿與萬物營造修葺變通的浪漫主義思辨等集于一身的綜合知識應用經典。其中既有物換星移、萬物生滅的“天人合一”宇宙觀,也有“百年故事百年詩,山海不忘九州情”的浪漫山海觀,有萬物術數、九星飛宮“萬物皆可算籌”的玄虛觀,更是具有當下Reuse(再利用)、Reduce(低碳)、Recycle(回收)、Recovery(循環(huán))、Regeneration(迭代)、Redevelopment(振興)等當下提及生態(tài)文明構建的華夏道統(tǒng)傳承之人居環(huán)境思想。
(作者簡介:鄭德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旅游與景觀研究所所長,南京旅游學會副會長;鄭愷伽,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助教。)
欄目編輯:計欣然
參考文獻
[1]劉敦楨.魯班營造正式[J].文物,1962(2):9.
[2]亞當.無邊的作坊:地形學意義上的工具性及其表征框架[D].浙江:中國美術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