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勝
韶關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正逐步改變著世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了便利條件。大學生作為安全意識及防范能力相對薄弱的群體,成為違法犯罪分子實施詐騙的重點對象。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等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過列舉在地方高校內常發(fā)生的詐騙類型及受騙大學生的心理,從社會、學校和個人層面分析其易受騙的原因,對如何做好反詐防騙的路徑進行探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并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地方高校反詐防騙工作的建議,對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反詐防騙能力具有重要理論借鑒意義。
此類詐騙主要抓住在校大學生想從事輕松兼職,獲取高傭金、高回報的心理,詐騙分子采用在網絡平臺發(fā)布輕松兼職的信息,如“高薪招打字員、招聘客服、居家辦公動動手指就可賺錢、時間自由、動動手指就可日入過千……”等,針對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以高薪為誘餌布設陷阱,以繳納押金、保證金等方式實施詐騙。
此類詐騙主要抓住部分在校大學生貪圖小便宜、容易輕信“冒牌熟人”的心理,詐騙分子冒充師哥、師姐進宿舍推銷產品,推銷的產品一般以日常所需物品為主。如免洗的去污劑,他們通過展示特制的視頻夸大效果,當大學生購買后才發(fā)現(xiàn)效果很差,或者為同款包裝的虛假產品。
此類詐騙主要抓住部分大學生想急于獲得領導、老師認可的心理,詐騙分子冒充學校的領導或老師,以打電話或者微信、QQ 等方式聯(lián)系學生,以發(fā)放“專家酬金”、獎助學金或繳納掛科費用等詐騙理由,讓學生轉賬、打款實施詐騙。
此類詐騙主要抓住大學生盲目相信網絡虛擬社交的心理,通過虛假交友軟件或者婚戀網站與大學生進行結識交往,利用各種暖心套路與其成為“男女朋友”,待感情升溫后,再以各種借口索要禮物、借錢或設置投資理財陷阱,等受騙人識破騙局后,詐騙分子直接銷聲匿跡“人財兩空”。
此類詐騙主要抓住部分大學生不勞而獲、想賺大錢的心理,通過各種有吸引力的游戲界面吸引大學生注冊賬號,采用“游戲充值”或“購買籌碼”的方式讓其消費,并會在后臺進行程序設置,讓其在前期嘗到“甜頭”,層層引誘往里面投入更多資金,無窮的欲望會讓受騙人越陷越深,等開始的“甜頭”過去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血本無歸。
此類騙局抓住了部分大學生超前消費、盲目攀比的心理,通過極具吸引力的廣告語,如“兩分鐘審核,五分鐘到賬”“無需抵押,分分鐘匯款”“低門檻、高額度、無風險”來吸引大學生進行網上借貸,再以金融服務費等名義收取高額手續(xù)費或高額利息,最終致還款人無法償還借款。
此類騙局抓住了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獎助政策的心理,通過非法獲取大學生信息,冒充高校老師或民政、教育等部門工作人員,利用虛擬電話、短信、網絡社交平臺等渠道聯(lián)系學生,以幫助申請或發(fā)放獎、助學金為由,要求學生向其指定賬戶交納手續(xù)費、保證金,或者騙取學生的銀行卡賬號、密碼等信息,非法獲得錢財。
大學生是網購的主要人群之一,不法分子冒充電商平臺或物流快遞企業(yè)客服,謊稱快遞丟失、出現(xiàn)質量問題或商品因違規(guī)下架等,以“認證資金”“理賠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鋪”為由需要繳費[2],通過發(fā)送虛假鏈接、APP 等引誘大學生進入“釣魚網站”向指定賬戶轉賬。
高校大學生群體長期處于相對單純的校園環(huán)境中,處世經驗及社交經驗都相對缺乏,對各類詐騙手段的認識不全面,尤其是針對各類新奇詐騙手段的防范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電信詐騙既隱蔽又猖獗,詐騙手段和技術也推陳出新,詐騙分子精準掌握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后,巧妙抓住其相關需求的心理,層層引誘大學生進入詐騙的圈套,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勞而獲、貪圖小便宜等心理,極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容易感情用事、相信陌生人,也會成為其被利用的弱點之一,所以如何增強在校大學生辨識各類詐騙手段的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大學生群體的心智尚在逐漸成熟的階段,對待各類社交圈的方式還停留在礙于面子、講義氣、不懂得拒絕的階段,對各類詐騙的防范意識較低[3]。思想單純、感情用事、急于求成、社交缺乏、分辨力差和分析力弱等因素成為大學生防范意識低的主要原因;此外,自我認知不到位,缺乏對相關案例的了解,常將自己作為“看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心存僥幸地覺得自己不會被詐騙的心理也使大學生極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因此,提高警惕,秉持“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理念,拒絕“天上掉餡餅”的誘惑,學會深思與分析,主動了解各類詐騙案例,對增強大學生防范各類詐騙的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近些年,由于電信詐騙案例的頻發(fā),全國各大高校掀起了反詐防騙主題教育的熱潮,但仍存在安全教育預防體系不完全、師資不足、形式單一、學生興致不高和教育成效不顯著的問題,尤其是對受騙學生心理輔導缺乏的情況較為突出。針對思想獨立、個性突出的新一代青年大學生,需將安全教育中“說教式”和“輸入型”的教育形式調整為更具個性化的形式,采用案例再現(xiàn)、現(xiàn)身說法和情景模擬等多樣化的手段來豐富教育形式,結合“線上+線下”的模式,運用自媒體創(chuàng)作、視頻教學等方式來鞏固教育成果,教學生主動轉換自己的角色,積極融入案例學習中,以真正達到安全主題教育的成效。
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直接決定著大學生性格的形成,不和睦的家庭關系或一味地順從溺愛,極易養(yǎng)成大學生一意孤行、孤注一擲的性格,很難在遭受詐騙時冷靜分析應對,“社會—學?!彝ァ遍g難以協(xié)調聯(lián)動、家長自身防范意識薄弱及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等因素是大學生防范詐騙意識較低的重要原因[4]。此外,社會層面的網絡監(jiān)管體系不完善、網絡詐騙立法不全面、詐騙案件偵破難度大和反詐防騙宣傳方式有限等原因[4],讓“低成本、高利潤”的網絡違法詐騙行為屢禁不止。
1.豐富反詐防騙主題教育的模式與途徑
開展好各類反詐防騙的宣傳教育,是增強大學生防范詐騙意識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定期舉辦豐富多樣的反詐防騙主題教育宣傳活動,如開展主題班會、知識競賽、案例學習、反詐防騙展覽、辦案民警主題宣講等;將心理健康、文明安全等主題教育與反詐防騙教育相結合,開展多維度多層次的宣傳;在關鍵時間節(jié)點進行強化教育,不斷更新歸納出現(xiàn)的詐騙新手段、新趨勢,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常規(guī)的反詐防騙宣傳中,拓寬學生獲得更多信息的渠道,提高反詐防騙教育宣傳的時代感[2]。總之,將反詐防騙教育的宣傳列入高校安全教育常態(tài)化工作板塊中,將會有效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反詐防騙意識。
2.提升反詐防騙安全管理現(xiàn)狀
高校反詐防騙工作隊伍應通力合作,加入校園反詐防騙的工作中來。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管理的主要抓手之一,肩負著反詐防騙宣傳和阻斷詐騙的重要工作,對輔導員加強專業(yè)系統(tǒng)的反詐防騙知識培訓,能有效遏制校園詐騙的發(fā)生;加強對班主任的反詐防騙知識培訓,通過班會或班級活動進行反詐防騙知識的宣傳,更能實時了解班級成員的動態(tài),鞏固宣傳效果;專業(yè)課教師也是進行反詐防騙宣傳工作的中堅力量,將課程思政結合反詐防騙宣傳,融入專業(yè)課程授課中,將有效提升宣傳效果;學校安保人員需要嚴格管理進出校人員,以有效防止外來人員入校實施詐騙行為;校級心理健康中心應開設對被騙學生的心理輔導通道,注重對騙后學生的心理疏導。總之,應強化學校的危機管理意識,形成校園內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模式,形成專門工作內容分工,建立學生處、保衛(wèi)處與二級學院的反詐防騙的迅速反應機制,統(tǒng)籌管理反詐防騙宣傳、詐騙實時處置和騙后心理輔導等工作。
1.提升反詐防騙的意識,增強識別詐騙的能力
大學生雖然是青年中的高知群體,但是缺乏社會經驗,法治意識淡薄。加強對法律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強化對法律法規(guī)的了解,不斷學習防范詐騙的知識和技能,增強抵制金融詐騙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其反詐防騙的意識。面對各類誘惑,要細心辨別,秉承不占小便宜、不信“掉餡餅”的原則,做到不輕信詐騙信息、不隨意瀏覽不良網站、不從非正當渠道下載APP 和不相信“安全賬戶”等,從根源上減少被詐騙的可能。如果不幸被騙,請相信警察、司法的力量,主動尋求幫助,全力配合公安機關的辦案,方能提高款項被追回的概率。
2.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
個人信息的泄露成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的重要信息來源。在校大學生應提升個人對詐騙風險的預判和防范能力,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密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使用習慣,尤其是保護好自身的身份信息、學業(yè)信息和金融信息等,特別是在瀏覽各類網站或使用各類APP 時,要認真辨別分析,非必要不授權、不確認。與此同時,注重培養(yǎng)自己不貪圖小利、不攀比的平和心態(tài),時刻自我關注并調整不良心態(tài),加強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能力,更要學會抵制誘惑、克服貪念,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細節(jié),做到不亂丟棄未經處理的快遞包裝、不點擊來源不明的網絡鏈接、不在陌生網站隨意注冊[5]、不參加簡易注冊獲取禮品的活動以及不參與低投入高回報的投資項目等。
1.加大反詐防騙知識的宣傳力度
電信網絡詐騙不僅在社會各層面頻發(fā),而且大學校園也是該類事件高發(fā)地。違法分子抓住了這部分人群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利用電話、網絡或短信等手段實施詐騙。受害者往往會由于礙于面子等原因,選擇隱忍而不采取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愈發(fā)導致該類現(xiàn)象盛行。因此,拓寬反詐宣傳的渠道、開展反詐防騙教育宣傳活動進校園顯得十分有必要,可有力提升在校學生的反詐防騙意識,樹立學生學會辨別、懂得拒絕的觀念。同時,應當豐富校園反詐防騙宣傳的途徑和方式,常態(tài)化在校園商業(yè)圈、宿舍和食堂等位置加強反詐防騙案例及知識的宣傳力度,形成濃郁的反詐防騙宣傳氛圍。
2.完善反詐防騙的相應立法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也同步采取了多種措施來打擊網絡詐騙,但由于部分案件中詐騙單筆金額較小或跨國實施犯罪等原因,導致部分不法分子逃脫法律制裁。電信網絡詐騙屢禁不止也暴露出,我國針對電信網絡詐騙行為的專項立法尚不完善。因此,考慮適度降低詐騙罪的起刑點或將網絡詐騙單獨立法定罪,則可為執(zhí)法機關的高效執(zhí)法提供法律依據(jù),更好地震懾網絡詐騙犯罪。
3.建立多部門聯(lián)動的工作機制
單依靠完善立法防治不足以杜絕各類詐騙[4],應強化家庭、銀行、公安和學校間的合作模式,筑牢反詐防騙的堅強堡壘。家庭教育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關鍵,公安系統(tǒng)豐富的辦案經驗和銀行系統(tǒng)專業(yè)的金融監(jiān)測體系可為學校提供寶貴的反詐防騙經驗,共同營造出反詐防騙氛圍,形成齊抓共管的反詐閉環(huán),可大大防止在校大學生受騙的案件發(fā)生。
近些年,隨著信息化平臺的快速發(fā)展,各類詐騙案例在地方高校校園中持續(xù)出現(xiàn),大學生受騙不僅是普通的校園安全問題,更成為民眾重點關注的社會安全問題。反詐防騙意識薄弱、識詐防騙能力缺乏、難以抵制誘惑等成為大學生被騙的主要原因。完善相關反詐騙的立法,營造良好的反詐防騙氛圍,加強全民的反詐防騙能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家庭、公安、銀行與校園之間的實質合作,在營造出反詐防騙的濃郁氛圍的同時,更能織密反詐防騙的安全網。因此,全員動員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反詐防騙能力,遏制各類詐騙案件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