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越南使臣;中越關(guān)系;朝貢;安南;賜恤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13
今越南北部地區(qū)古稱交趾、交州、安南,秦至唐代,曾隸中國郡縣。公元968年,丁部領(lǐng)稱帝建國,史稱丁朝。丁氏向中國宋朝遣使通好,宋太祖冊封其為“交趾郡王”。此后,越南“恪守向中國朝貢之禮”。1越南建立自主國家后,仍與中國歷代王朝保持宗藩關(guān)系,直至188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才宣告結(jié)束。2越南各朝為歲貢、告哀、求封、謝恩等國事派遣使臣出使中國。然而,中越兩國都城相距近萬里,在古代水陸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越南使臣出使中國往返通常需兩三年之久,其間使臣感染疾病、病劇身故或意外喪亡之事在所難免。近幾十年來,國內(nèi)外學界圍繞中越關(guān)系史的研究取得很多重要成果。3對越南使臣來華染病與傷亡、中越朝廷的處置與撫恤這一主題,學界一些論著雖有論及,4但尚未有專文展開討論。另外,學界對朝鮮使臣的研究有助于本文主題的討論,如漆永祥對類似話題的關(guān)注。1已有論著論及越南使臣使華身故的相關(guān)史實,有的僅列舉數(shù)例,多則十余例。筆者檢閱載籍后,2新發(fā)現(xiàn)越南使臣與隨行人員使華身故史實34例。本文旨在學界已有研究基礎(chǔ)上,對越南使臣與隨行人員不幸身故后中國與越南朝廷采取的處置與撫恤措施、治喪施行過程、中越交接亡者棺柩、越南使臣朝貢的潛在危險等問題加以討論。
越南丁朝與前黎朝時期,遣使至中國是否有人員亡故的情況,暫未發(fā)現(xiàn)明確記載。最早記載越南遣使中國出現(xiàn)人員亡故是在李朝時期。越南李朝順天二年(1011)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夏四月,李公蘊“遣員外郎李仁美、陶慶文如宋報聘”。3《宋史》載:“五年夏,以進奉使李仁美為誠州刺史、陶慶文為太常丞,其從隸有道病死者,所賜附還其家?!?《宋會要輯稿》亦載:“以安南進奉使李仁美為檢校□□、誠州刺史,副使陶慶文為朝奉大夫、太常丞。其從隸有道病死者,所給例物附還賜其家?!?此次跟隨李仁美出使但在途中不幸病死的從隸姓名失考,不過由記載可知,北宋朝廷不僅封賞來朝的越南李朝使節(jié),當有人員病亡時,還將所賜物品交由他人帶回,給其家人。為應對安南使者亡故事件,宋朝制定了有關(guān)處置辦法。南宋淳熙元年(1174)二月三日,詔:“安南進奉人遇有監(jiān)綱、書狀身故,各特賜孝贈絹三十匹;都衙、通引以下身故,各特賜孝贈絹一十五匹。戶部支給。其逐人見、辭分物,令祗候庫特與給賜?!?
至明清時期,中越朝貢制度逐漸完善,中越王朝對奉使道卒的越南使臣與隨行人員的處理條例與規(guī)定漸趨詳細。面對在京城或在半途身卒的越南貢使,中央與地方官府都有規(guī)可循,按例處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又依不同情形靈活處置。
一、明朝對越南身故使臣與隨員的處置措施
(一)明代使華身故的越南使臣與隨員
明朝建立后,中越兩國很快確立了朝貢關(guān)系。明朝洪武二年(1369)六月,安南國王陳日煃遣其少中大夫同時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來朝貢方物,因請封爵。7明太祖詔遣翰林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往使其國,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賜以駝紐涂金銀印。明代,越南政局多變,歷陳朝、胡朝、后黎朝、莫朝、中興黎朝,各朝都曾遣使如明,使華身故的越南使臣事例增多。中越朝貢關(guān)系持續(xù)發(fā)展,各項規(guī)章、儀制逐漸完備,對外國使臣亡故的處置措施亦有詳細規(guī)定。以下將明代使華身故者有關(guān)情況概括成表一。
(二)明朝對越南身故使臣的處置措施
為了妥善應對來華朝貢使臣意外亡故的情況,明朝初期即制定相關(guān)處置條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guī)定:“凡外國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賜棺及祭,或欲歸葬,聽從其便。”8《明史》亦載:“凡外國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賜棺及祭,或欲歸葬者聽。”9當朝貢的越南使臣在華身故時,基本是按以上規(guī)定處置。
《明實錄》有多條記載,如洪武三年(1370)六月,“安南國王陳日熞遣其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龍、下大夫黎元普等來上表謝恩,貢方物。阮兼卒于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縣)……以銀五十兩為阮兼喪費,令有司送柩歸其國”;10弘治六年(1493)十一月,“安南國陪臣杜綗以朝賀未至,道死。命賜彩段、紗羅各一匹,以慰其家”;1弘治十年(1497)五月,“安南國陪臣黎峻卒于會同館,賜祭一壇,仍驛致其喪還國”;2弘治十五年(1502)冬十月,“安南國來貢,陪臣阮郁死于京師。命賜之祭,仍令所司歸其喪于本國”;3正德三年(1508)三月,“命兩廣州、縣傳送安南陪臣阮銓等柩還其國,時銓等以朝賀來,至龍州物故。陪臣楊直源等奏乞傳送還葬,從之”;4正德九年(1514)九月丁卯,“安南國遣使入貢,內(nèi)阮文禮等道病死,陪臣阮莊請賜舟具護兵以還。許之,仍詔所司量給棺斂費,并祭其有官職者”。5又據(jù)《越嶠書》記載,越南使臣潘錝于弘治十一年(1498)閏十一月抵明,他在奏書中言明:“彼前陪臣黎峻于會同館得病,猶蒙圣皇帝軫念,命醫(yī)官療治,及不幸而死,又蒙給賜棺材,命官諭祭,所謂澤及遺骨也?!?
明朝中期,明朝對使華身故越南使臣的處置措施與撫恤辦法進一步完善,將使華身故的越南使臣分為在途病故與在京病故兩種情況,并以“體恤遠人”為主要原則,多厚給賜恤。嘉靖八年(1529)題準:“在館未經(jīng)領(lǐng)賞病故者,行順天府,轉(zhuǎn)行宛、大二縣,預解無礙官銀三十兩發(fā)館,每名給與棺木銀五錢,支盡之日造冊繳部,再行取用。領(lǐng)賞以后病故者,聽其自行葬埋?!?隆慶三年(1569)議準:“凡夷使病故,如系陪臣未到京者,本部題請翰林院撰祭文,所在布政司備祭品,遣本司堂上官致祭,仍置地營葬,立石封識;到京病故者,行順天府給棺,祠祭司諭祭,兵部應付車輛人夫,各該賞衣服、彩段俱付同來使臣領(lǐng)回頒給?!?
明朝中后期,對使臣身故的相關(guān)處置和撫恤措施更詳細,官員們亦按照條例辦理。在途或在京亡故,明廷都會遣官辦喪致祭,在途身亡由布政司,在京病故由祠祭司。欲營葬則給地,欲帶回棺柩則派給車輛人夫等。值得注意的是,使臣雖亡故,但明廷仍舊給予朝貢來使應得賞賜物品,令同來使臣代為領(lǐng)回頒給。
二、清朝對越南身故使臣與隨員的處置措施
(一)清代使華身故的越南使臣與隨員
明清易代后,清朝繼承明朝傳統(tǒng)對外政策,與越南確立了朝貢關(guān)系。面對強大的清朝,越南中興黎朝、高平莫氏政權(quán)等都遣使奉表投誠??滴跷迥辏?666)五月,安南黎朝“繳送偽永歷敕命一道,金印一顆”,1清帝遣侍讀學士程芳朝、禮部郎中張易賁往封黎維禧為安南國王。清代,越南政權(quán)數(shù)次更迭,在政局短暫動蕩后,西山朝、阮朝都遣使向清朝奉貢方物,恢復原有的中越朝貢關(guān)系。清代中越兩國維持傳統(tǒng)的朝貢關(guān)系,亦有越南使臣亡故于中國者,清朝對使華身故越南使臣的善后處置條例進一步完善。以下將清代使華身故者有關(guān)情況概括成表二。
(二)清朝對越南身故使臣與隨員的處置措施
清朝在成立之初即制定了詳細的外國貢使在華病故的處理條例,順治元年(1644)議準:
外國貢使或在途病故,由部具題,令內(nèi)院撰擬祭文,所在布政使司備祭品,遣官致祭一次,仍置墳塋,立石封識,如同來使人自愿帶回骸骨者聽。若到京病故,給棺木紅緞,遣祠祭司官諭祭。兵部應付車馬人夫,其應賞等物,仍付同來使臣頒給。若進貢從人在京病故者,給棺木紅?;在途病故者,聽其自行埋葬。2
這一規(guī)定與明朝類似,但更為詳細。貢使病故分為在途和到京兩種情況,另外增加了對進貢從人病故的規(guī)定。清廷對病故的朝貢使臣和使團隨從人員的喪事處置有所不同,對朝貢使臣,令內(nèi)院撰寫祭文,遣官諭祭正使或副使,給棺木紅緞;對隨行人員,則給棺木紅?,不派遣專員致祭。無論在途、在京,使臣亡故都依例遣官諭祭,頒給應賞物品,留葬者置墳塋,愿帶回者派給車馬人夫。例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因安南國進貢陪臣阮廷滾中途病故,命地方官致祭如例;3康熙五十七年(1718)九月,禮部議復:“廣東廣西總督楊琳疏言:‘安南國進貢陪臣阮伯宗至廣西南寧府病故?!瘧绽杓酪淮?。如欲留葬廣西,令置地營葬?!?
清乾隆朝對如何處置貢使在京或在途病故這一事件的流程、各機構(gòu)部門的職責、所使用的祭祀物品規(guī)格等都制定了詳細條例:
貢使在京病故題請恤典,棺木于工部取用。紅緞一匹、白布五匹,于戶部取用。內(nèi)閣撰擬祭文,光祿寺備祭品,太常寺備香燭紙,鴻臚寺派讀祭文,官和聲署備官樂,遣祠祭司官一員,詣館舍讀文致祭一次。其應用包祭文黃綾一丈六尺,黃布一丈,寫祭文黃紙二張,盛祭文畫筒,行文戶、工二部給發(fā),并知會科道核銷。如愿攜柩歸本國者,行文兵部,給發(fā)車輛人夫,將棺木送至交界。
貢使在途病故,該省巡撫具題,照例題覆。給棺價銀二十兩,行文內(nèi)閣撰擬祭文一道,頒發(fā)該撫,轉(zhuǎn)飭布政司備祭品,愿攜柩歸國者聽,愿葬內(nèi)地,擇地封窆,立表識之。5
由此可知,清朝對使華身故越南使臣的善后處置流程:首先,由貢使題請或地方督撫奏報請旨;其次,內(nèi)閣撰擬祭文,各機構(gòu)預備棺木、布匹、祭品、香燭等;再次,清朝官員到場致祭一次;最后,擇地營葬或給車馬送至邊界。例如,乾隆二年(1737)二月,“安南國進貢陪臣武暉病故,賜恤如例”。6禮部奏稱:“陪臣武暉病故,臣部具題遣官讀文致祭一次,內(nèi)閣撰擬祭文,光祿寺預備祭品,太常寺備辦香燭紙,兵部付車輛人夫?qū)⒐啄舅椭两唤纭!?又乾隆四十六年(1781)二月,越南使臣杜輝珣、阮國棟在廣西宣化病故,兩廣總督題請賜恤,經(jīng)查與定例相符,應照例各給與棺價銀20兩,內(nèi)閣撰擬祭文頒發(fā)該撫轉(zhuǎn)飭布政使備辦祭品,委員讀文致祭一次,其棺柩既據(jù)酌留隨人看守,俟事竣扶櫬回國,應聽其便。8武暉卒于北京,杜輝珣、阮國棟卒于途中,都按照上述所定條例辦理。
至清嘉慶、道光年間,對朝鮮、越南、琉球等外國貢使亡故的撫恤銀通常是300兩。例如:
嘉慶元年諭,安南國使臣阮光裕赍貢遠來,患病身故,殊堪憫惻,特賞銀三百兩,經(jīng)理喪事,至靈櫬遄歸,令伴送官員沿途妥為照料。
……
道光元年奏準,越南國告哀陪臣吳時位在舟次病故,賜銀三百兩。九年奏準,朝鮮國副使呂東植在榆關(guān)病故,賜銀三百兩。十年奏準,暹羅國副使郎窩們孫哞霞呵勃突在安徽病故,賜銀三百兩。十四年奏準,緬甸國貢使聶鈕耶公那牙他在京病故,賜銀三百兩。1
比較明清兩朝對外國貢使意外身故事件的處置措施與撫恤條例,可以說清朝基本承襲了明朝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對此又有所增補,更為詳盡具體。明清都將越南使臣身故分為在途、在京兩種情況,無論在途、在京,使臣病故均給棺木治喪,并遣官諭祭,欲留葬則仍置墳塋,立石封識,愿攜柩歸國者聽之,并給發(fā)車輛人夫,將棺木送至交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使臣已身故,但原應賞賜給來貢使臣的物品,則交付同行使者帶回。清朝增加了對進貢從人病故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朝貢使臣與從人的身故處置區(qū)別在于:對正使或副使,清廷撰寫祭文,遣官諭祭,給棺木紅緞;對隨行人員,不派專員致祭,但給棺木紅?。明清兩朝對萬里來貢的越南使臣與隨行人員意外身故的處置措施多以“體恤遠人”“情殊可憫”為出發(fā)點,賜恤從厚。貢使、從人的不同撫恤政策,又反映了明清時期朝貢制度等級有差、尊卑有別。
三、越南對使華身故使臣與隨員的追贈與撫恤
越南使團跋涉萬里出使中國,肩負著重要的外交任務。而出使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對那些奉命使華不幸身故的使臣與隨員,越南朝廷也有豐厚的追贈與撫恤,以獎勵為國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使者。
(一)黎朝對使華身故者的追贈與撫恤
黎朝時期,使臣完成任務回國后,論奉使功,往往可獲得賞賜與升遷。而對途中意外亡故的使臣與隨行人員,由于是因公殉職,越南朝廷另有追贈賜恤,有時還額外矜憫,加倍撫恤,福蔭子孫。
例如:安南黎圣宗洪德三年(1472),阮德貞奉使死國事,贈尚書;1黎襄翼帝洪順四年(1512),杜履謙“奉使卒,贈都御史”;2黎玄宗景治七年(1669),阮潤、鄭時濟卒于清,追贈阮潤為工部尚書、伯爵,鄭時濟為工部左侍郎、子爵,仍給民田祀事;3黎熙宗正和七年(1686),正使阮廷滾奉使道卒,贈左侍郎、男爵,4陳世榮贈工部尚書、子爵。5黎裕宗永盛十一年(1715)春正月,黎裕宗派遣使臣阮公基、黎英俊、丁儒完、阮茂盎等如清歲貢。6不幸的是,丁儒完病逝于燕京城外。丁氏之婿工科給事中阮仲常在《默翁使集引》中記道:“默翁姓丁,字存樸,驩州之香山人也。為人溫純雅重,敏而好學……乙未年奉命往使北國……惜其燕京城外,曷克終濟,嗚呼痛哉?!?《鼎鍥大越歷朝登科錄》亦載,丁儒完“奉使道卒,贈吏部左侍郎”。8丁儒完既卒,其棺柩由同行使臣阮公基等載運回國,丁氏之妾潘氏圓自縊以殉,官府立祠享祀,賜節(jié)婦金匾?!洞笤绞酚浫珪酚朗⑹辏?717)冬十月載:“旌表節(jié)婦潘氏。潘氏,興元由禮人丁儒完之妾。儒完北使道卒,既歸葬,潘氏感念自縊。事聞,命官給祀田,贈亞慎夫人,立祠享祀,岝節(jié)婦金榜,以旌其門?!?《大南一統(tǒng)志》亦載:“潘氏圓,興元縣人,年十六,為香山安邑進士丁儒完之妾。永盛年間,儒完北使卒于道,及歸襯,抵貫,氏即自縊以殉。事聞,贈亞順夫人,并建祠、賜節(jié)婦匾額,并祀田二十畝?!?0黎朝對使華身故的使臣、隨員以及使臣家屬都有撫恤,可參見上文表一、表二。
(二)阮朝對使華身故者的追贈與撫恤
對如清歲貢或告哀等事而不幸身故的越南使臣,阮朝對他們亦有賜祭,派人遞運其棺柩回貫安厝。阮朝明命元年(1820)十一月,如清正使吳時位卒于廣西南寧府,在清帝撫恤厚賜銀幣之外,明命帝以吳時位死于王事,命“賜白金三十兩給諸其家,及喪還,遣官諭祭,加賜白金一百兩”。1撫恤吳時位之事亦見于《欽定大南會典事例正編》:明命元年,如清正使吳時位行至清國永淳縣病故,清國給恤銀300兩,就近權(quán)殯,棺柩俟使部回國時遞回,又“奉恩準加恩恤官銀一百兩,賜祭一次”,并由河內(nèi)“擇委干員董撥兵夫接遞棺柩回貫安厝”;紹治元年(1841),使部行人四等侍衛(wèi)黃文昶病故,奉準“照品給恤一倍”,又撥船載其棺柩回該家貫安厝;嗣德二年(1849),使部行人之二等侍衛(wèi)黎仲伯病故,奏準“照依行人黃文昶之例辦理”,再奉諭“該員宿衛(wèi)中人頗屬出色,著追授禁兵副衛(wèi)尉,再照新銜給恤一倍”,又恤給正使親隨人裴根,量撥夫船,按轄輪遞棺柩回該家貫之興安省,交該親人認領(lǐng)安厝,再由該省“支錢三貫給諸其家”。2嗣德五年(1852),阮有絢充如清乙副使,返國時道路阻礙,后卒于梧州,阮朝贈太仆寺卿,給銀50兩。3以上所載,正使吳時位、副使阮有絢,行人黃文昶、黎仲伯,正使親隨人裴根等,均在出使過程中病故,阮朝按其品級高低優(yōu)給恤銀,派人遞運其棺柩回貫安厝。
越南北部受深中華文化影響,在農(nóng)耕發(fā)達、儒學盛行的平原地區(qū),以實行土葬為主,講求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對使華身故的越南使臣及使部成員,雖然明清官府可以為其置地營葬,但大多數(shù)使團都將亡故者棺柩運抵回國,阮朝亦派人夫,送回原貫安厝,少數(shù)因條件困難不便運回者,暫時寄葬于中國,俟由后派來的使團帶回。通常而言,若在使團去程時有人員亡故,喪亡者的棺柩需要暫時停放地方,留人看守,等候使團返程時再扶柩歸國,如前述杜輝珣、阮國棟、吳時位等。
清朝嘉慶六年(1801),對于赴京途中病故的使臣,清廷諭旨可以立即派人遞棺柩回國,不必稽遲等候使團返程。同年,暹羅國第二貢使帕窩們孫哞哆呵叭突在廣州南海地方患病身故,清帝諭令:“地方官妥為照料,著加恩再賞銀二百兩,遇有該國便船,即令先行帶回,將銀兩給伊家屬,不必等候此次貢船回國,轉(zhuǎn)致稽緩。嗣后如遇有此等外國使臣在內(nèi)地身故之事,著照此例辦理。”4同治七年(1868)八月十九日,越南阮朝黎峻、阮思僩如清使部成員之一公派行人刑部八品書吏阮得進在廣西病劇身故,即照此例辦理。他的祭奠事宜由當?shù)赜来究h員辦理,棺柩則雇撥夫役護遞返回中越邊境的油村隘,轉(zhuǎn)交越南諒山省認辦,同時縣員照認轉(zhuǎn)發(fā)使部給諒山省公文一封。5越南諒平護撫臣鄧算在接到清朝廣西的公文后,再上奏阮廷請旨辦理棺柩交接事宜。據(jù)一份阮朝硃本檔案記載,嗣德二十二年(1869)六月二十五日,禮部上奏處理辦法,阮得進的棺柩由清國員弁遞回油村隘,由諒山省派人“帶隨土紈、土絹、土布各十匹,銀五十兩,錢十貫”前往中越邊境的油村隘,以備饋送,阮得進的棺柩“仍權(quán)構(gòu)草舍安置”,在送走清國的員弁兵夫之后,再“支出官錢五貫備辦理禮品,設(shè)奠一次”,撥派站夫遞交河內(nèi)省,另撥船艘送回原貫安厝。6
《欽定大南會典事例(正續(xù)編)》記載了阮朝接收清朝遞回越南使臣吳時位棺柩的詳情:
明命元年,如清正使吳(時)位行至清國永淳縣病故,嗣接清國諭給恤銀三百兩(謹按:此次吳位病故就近權(quán)殯,俟使部公回遞回),奉恩準加恩恤官銀一百兩,賜祭一次,使部回期,仍由諒山鎮(zhèn)員預于油村隘南構(gòu)作草茇行禮,并備辦將銀一百五十兩,紈絹布各二十匹送好護遞故員棺柩之清國員弁兵丁,再由北城擇委干員董撥兵夫接遞棺柩回貫安厝。1
正使吳時位是吏部右參知,行人阮得進是刑部北典司正八品書吏,依據(jù)清國所遞運使部身故者品級與職務的高低,阮朝官員派人攜帶的饋送清國員弁的土物及銀錢多少不等,支出官錢備辦禮品設(shè)奠與賜恤的規(guī)格亦明顯不同。
四、越南使臣出使中國的潛在人身危險
明清時期,越南派遣的赴華使臣多為科舉進士,他們具備較高的儒學修養(yǎng)?!氨笔共粌H為黎朝士人職位升遷的有效途徑,且是社會身份的象征,文學詞令能力的體現(xiàn)。”2“黎朝進士使臣出使中國回國后,升遷很快,并能仕至高位,這也是科舉士人進入上層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奉使中國并非易事,其中潛藏著較多風險,使華過程中充滿各種困難與意外。中越兩國都城相距萬里,在古代水陸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越南使臣出使中國往返通常需兩三年之久,其間變故甚多。弘治十一年,安南使臣潘錝在奏書中說:“然臣等慮夫,稽遲道路,不能無疾病死亡之虞,一去三年,不能無風雨寒凍之阻。”4總之,越南使臣出使中國,雖可建立功名,仕途通達,但也面臨著諸多風險。
(一)煙瘴苦寒、感染疾病之險
中越邊境夏日酷暑、瘴氣彌漫,中國北方冬季嚴寒,這些都極易導致越南使臣及隨行人員感染疾病。在越南使臣的使行記錄中有很多使臣染病、請醫(yī)治療的記載。例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朝伴送官秦朝釪邀正使陳輝淧筆談,但其因感冒辭謝。5安南黎顯宗景興三十九年(1778),胡士棟《病中感作》言:“時將起陸,感風寒,胸脇刺痛,服逍遙散?!?越南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潘輝注《十五夜病中遣悶》言:“一半秋光正可憐,臨秋病思獨蕭然”,并期盼早日公竣得歸。7黎峻《如清日記》載:嗣德二十二年正月十七日,在直隸定州城,“行隨人等,多感風寒,支錢買藥材服用”。8
越南使臣患病時,或自備藥物調(diào)治,或延請醫(yī)生診治,有時經(jīng)過醫(yī)治得以痊愈,有時醫(yī)治不效,病劇身故。西山朝景盛元年(1793),吳時任《病述》云:“回到臨湘,感染痢癥,日夜行走,不得休息,文長送張曾敭善醫(yī),為之看胗調(diào)治,自家慎節(jié)飲食,至桂林得痊愈?!?清咸豐五年(1855),阮有絢染患喉痛咳血病癥,后延醫(yī)調(diào)治不效病故。10嗣德二十一年(1868),阮得進感染傷寒,醫(yī)治未愈病故。11阮述《往津日記》載:越南阮朝嗣德三十六年(1883)七月五日,顧穉卿來診余病,余前攖暑濕癥,未痊愈,又跌于石階,傷右足踝;又診望山(范慎遹)、碧峰(黎登貞)、潤甫(吳有濡)病,蓋余輩駐津10人,而相繼病者已五六焉(望山、潤甫病既重且久)。12七月廿一日,吳有濡病故。13有的使團甚至遭逢時疫,如黎太宗紹平二年(1435)安南副使潘寧、行人阮吉甫及從人等7人在北京遇大疫死。14
越南使團北使經(jīng)北寧省、諒山省,在鎮(zhèn)南關(guān)入中國,中越邊境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惡劣,山高林密,煙瘴深重,使團人員往返穿行于瘴氣彌漫的山林間,極易染病。吳時位言:“千峰北上聳如刀,熱氣蒸時瘴氣高?!?紹治元年正月,越南遣李文馥、阮德活、裴輔豐等如清告哀,2三月抵河內(nèi)公館,隨后向中越邊關(guān)進發(fā)。李文馥在《諒山道中》記道:“諒山一路,斷溪如織”,其中“又多惡泉,行者病之”,他還說:“諒山一轄,自古素稱嵐瘴,日至巳午,昏霧尚未散,鬼門關(guān)處,尤為最惡,北去南來者以為戒途。有歌云:鬼門關(guān)鬼門關(guān),十人去一人還?!?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廣西巡撫孫永清往鎮(zhèn)南關(guān)督辦阮光平過關(guān)事宜,觸受瘴癘,五月病故。4
越南大部分地區(qū)氣候較溫暖,而中國北方冬日嚴寒,越南使臣多因此患病。黎顯宗二十七年(1766),中興黎朝阮輝使團“抵漢陽街馬頭,庯多錦猳獸裘,量隨收拾豫謀御寒”。5次年正月,抵達北京,他在日記中感嘆:“燕京極寒,常衣二裘三綿,擁厚被閑坐,亦覺冷冽?!?嘉慶元年(1796)正月十五,清廷在正大光明殿賜宴,安南國正使阮光裕、副使杜文功和阮偍預席,正使阮光??赡芤虮本┨旌?,身體抱恙,在當日宴會結(jié)束后病情加劇,猝然病亡。同行副使阮偍的《春夜偶吟》體現(xiàn)了當時北京天氣極為寒冷,詩曰:“寒氣侵裘夜不眠,含情撫景倍凄然。徘徊燕館三更月,想象鴻山萬里天。雪積半階磚榻冷,風吹四廈紙窗穿。故鄉(xiāng)預美歡娛席,中夏蓮開策馬旋?!?朝鮮也有記載:“大寒,樹木多凍死。后聞中國人所傳,天下同日如是。安南國使臣,凍死于北京云?!?
(二)水陸崎嶇、交通意外之險
越南使團北上之路,時常會遇上曲折崎嶇的道路或水流湍急的河段,駕車行舟,頗為艱難。如越南諒山鬼門關(guān)、廣西邕江五險灘、桂林靈渠等,都是使行途中的險關(guān)。黎顯宗景興三年(1742),阮宗窐《五灘曉泛》言:“橫州地界有烏蠻灘,今名起敬灘,人名五險灘。一曰立壁,二曰龍門,三曰虎跳,四曰轉(zhuǎn)兔,五曰掛蛇。轉(zhuǎn)析五迴,經(jīng)十余里,縱橫石磧,險惡異常?!?紹治元年,李文馥《過五險灘》言:“灘石上橫豎散亂,水聲如吼,舟行至此,東斜西轉(zhuǎn),毛骨凜然。使船例有官給灘師護送?!?0嗣德二十一年,阮思僩使團經(jīng)過五險灘時言:“亂石鑿鑿,擁立水中,水勢到此,為石所拒,湍激洄洑,舟行最為艱險?!?1正德十年(1515)夏四月,阮仲逵使團一行抵達北京,陪臣阮貴雅上奏稱:“于龍州梁村灘舟壞,浥貢絹五十匹,行人阮文煥為石所壓而死焉。”明朝禮部議請矜宥并恤死者,得旨:“濕絹出不測,其已之。行人令有司殯斂給驛以歸?!?2黎愍帝昭統(tǒng)三年(1789),廣南阮氏欲派人搭船由海路至廣東投遞國書,但船只覆歿?!洞竽蠈嶄洝份d:“潘正仲,亦不知何所人,有文學。中興初,官翰林院制誥。己酉夏,與知簿林提、行人阮文東奉使,赍國書方物搭從商船,投遞兩廣總督,船至虎門遭風覆歿。仲贈記錄,提贈該簿艚,東贈該隊,俱得預列祀嘉定顯忠祠,提籍貫失詳,東嘉定平陽人?!?明清時期,越南遣使入華,多由廣西憑祥過關(guān),水路、陸路兼有,偶爾走海路,在當時水陸交通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長途跋涉,行程中需渡過較多必經(jīng)之難關(guān)險灘,容易造成交通意外,潛藏著較高風險。
(三)政局動蕩、困阻滯留之險
明清時期,受中越邊境土司阻撓、政局動蕩、政治博弈等影響,越南使臣奉使開展邦交活動常常冒著較高的政治風險和人身風險。
中越邊境土司勢力龐大,往往自行其是,明朝廣西憑祥土司李廣寧曾多次阻礙越南貢使。黎憲宗景統(tǒng)元年(1498),越南使臣潘錝奏稱:李廣寧“始則困阻臣等于界首不許進入,次則趕拒臣等于咘村不得盡行,終又刁蹬臣等于本州不即遞送,以致范興文、武世景、阮鐵、阮文臺之困死……今李廣寧乃阻留求索,以瘴地害人,致使臣等陪行從人相繼染病,死棄道途。”2 黎圣宗洪德七年(1476),《歷朝憲章類志·邦交志》亦載:“本國朝貢之路,經(jīng)遵廣西憑祥縣及龍州地方。前,遞年臣國所差陪臣、副使往,又為土官李廣章、趙南杰、趙洪等故作圖難,多得要索,或托為買賣,而抑過賤興,或張示威福而(短)取財貨,充其欲,則唍爾聽從,觖所望,則恬然不顧,或經(jīng)四、三個月方得起程,同淹居染嶂而病故者有之,行李蕩盡而饑困者亦有之,朝貢之臣,深以為患?!?
在越南使團被扣留的情況中,滯留時間最久的是莫朝黎光賁使團。嘉靖二十七年(1548),莫朝遣黎光賁等如明歲貢,4但黎光賁使團入關(guān)后,滯留廣西南寧十數(shù)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一月才抵達北京,“奉表入方物”,嘉靖四十五年(1566)歸國,黎光賁出使中國,前后長達18年之久。5黎光賁使團滯留廣西南寧期間,其成員大多卒于當?shù)亍!睹鲗嶄洝芳尉杆氖辏?563)五月載:黎光賁等“留南寧十五年,偕來士從物故大半”;6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載:黎光賁等“至中國十五年余矣,使臣從士物故過半”。7對卒于南寧的黎光賁使團成員,中越史籍闕載。
黎顯宗景興三十九年,安南正使武陳紹在行至湖南時身故,中國史籍載其病故,而安南則記載其因卷入鄭主篡位的政治陰謀中,最后無奈選擇自盡。同年,安南派遣正使武陳紹,副使胡士棟、阮仲鐺出使清朝歲貢,8六月經(jīng)過湖南巴陵縣時,武陳紹染患腫病,調(diào)治無效,于舟次病故。9《敏軒說類》“陳進士奉使”條記載:靖都王鄭森“最稱暴逆,自黎太子維袆死后,篡心益烈。自以先世累舉不遂,皆無清帝命,無以鎮(zhèn)壓國人,日謀于其左右。適歲使,因附一表,內(nèi)云:‘黎氏子孫,無有存者。’陪從楊進士之詞也”;進士陳公為此次歲貢正使,鄭森對其面命密囑;武陳紹“平日最謹飭”,行至湖南洞庭湖,讬疾不行,召同行二位副使曰:“我病甚,今只覓一死所耳,但袖中一事,獨關(guān)我身上,不可以付公等。歸啟鄭帥府,我病已亟,焚之矣”;武陳紹“遂仰藥而死”,后鄭主知不合人愿,竟不再發(fā)。10 又,《大南一統(tǒng)志》“胡士棟條”載:“胡士棟,性簡重沉密,不妄交,景興進士,常充如清副使。辰11 鄭森專權(quán),志圖非望,陰修表,托正使武欽緒(武陳緒)請于清,求為副王,棟不預知。既行,欽緒得疾,至洞庭湖將死,以事告棟,因取表焚之,事遂寤?!?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武輝瑨扈從新受封安南國王阮光平入清覲見乾隆皇帝。中越史籍多載此次出使之安南國王系阮光平令他人假冒赴清,而未敢親到。武輝瑨《舟過五險灘用古風一首》言:“余豈好行險,以順隨所遇?!标愓暾J為,其中所謂的“險”,似亦非僅指簡單的自然路程之險,而很可能暗含著參與此行所冒的生命之險。2在中越關(guān)系惡化時,有的使臣被迫害而亡,如阮表之例:“重光帝時,官臺諫。明人來侵,奉命充求封使,貢方物。至,張輔留之,表怒罵輔曰:‘內(nèi)圖攻取之計,外揚仁義之師。既許立陳氏子孫,又置設(shè)郡縣,不惟掠取財貨,抑且殘害生民,真虎賊也!’遂遇害?!?
明清時期,朝貢體系下的中越兩國地位是不對等的。越南各朝虔修職貢、敬天事大,中國王朝懷柔遠人、興滅繼絕。在這種境況中,越南使臣出使一方面需要不辱使命、增重國體,另一方面又必須小心謹慎,恪守事大禮儀,其出使過程亦可謂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五、結(jié)論
越南使臣出使中國,一方面可以親身感受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使華歸國,論奉使功則為仕途晉升之資,有的使臣還會借出使之機,多販中國商貨牟利。然而,奉使中國并非易事,其中潛藏著較多風險,使華過程中充滿各種困難與意外。在探討中越朝貢關(guān)系或越南燕行使臣時應該關(guān)注出使中國的政治考量、經(jīng)濟利益與潛在風險,理解出使安危相易、禍福相生、榮辱與共的多維屬性。
中越兩國風土有別,氣候各異,越南使臣由于長途跋涉,舟車勞頓,水土不服,積勞成疾,有的甚至病劇不治,身故異鄉(xiāng);有的或因道路艱險,發(fā)生交通意外;或因政局動蕩,被迫滯留;或因卷入政治斗爭等,不幸喪亡于中國。明清兩朝對萬里來貢的越南使臣與隨行人員意外身故的處置措施與撫恤多以“體恤遠人”“情殊可憫”為出發(fā)點,賜恤從厚。按照身故者品級高低,遣官致祭,給予恤銀,置地安葬或派人護送靈柩回越,又可概述為“賜棺諭祭,歸葬者聽”。越南朝廷對奉使道卒的使臣或隨行人員亦按例賜恤,追贈官職爵位,并派撥兵夫遞送身故人員棺柩回貫安厝。千百年來,越南使臣是維系古代中越邦交往來的踐行者,也是兩國文化友好交流的傳播者。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儒學修養(yǎng),科舉登第、博洽多聞。他們持節(jié)使華,任重道遠,為完成使命不辭勞苦,舍身為國,故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為推動中越兩國友好邦交關(guān)系發(fā)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后人為越南使臣與隨員亡故于異國他鄉(xiāng)而扼腕痛惜,同時也應意識到,他們的出使足跡,聯(lián)結(jié)了有著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的地區(qū)和民族,為亞洲各國長期以來的和平友好交往和東亞漢文化的交流傳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明清時期,中國使者出使越南亦有不幸亡故者,如張以寧、俞敦、孫卓等人。中國和越南王朝出于各自政治需求,為建立和維系傳統(tǒng)朝貢關(guān)系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伴隨著人員的犧牲。較多的使臣與隨行人員喪亡又反映出中越兩國為維系朝貢體系所承受的額外負擔,由此可理解中越朝貢關(guān)系政治需求的實質(zhì)。
[作者牛軍凱(1971年—),中山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歷史學系教授,廣東,珠海,519082;周大程(1991年—),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廣東,廣州,510275]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4日]
(責任編輯:孫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