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寫好作文,收集素材很重要。那么,什么是素材呢?說白了,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事小事,大景物小物件,即寫作文時要寫的生活內(nèi)容和自然景物等。
素材的范圍比較廣,日常生活是素材,學習生活是素材,生產(chǎn)勞動是素材,社會交往是素材,自然景物是素材,四季更替是素材,等等。素材包含個人的生活(主要包括與個人成長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社會交往和見聞(社會經(jīng)歷和旅游見聞等),自然界的景物和四季變化等。與這些素材對應,記敘文很多是記錄或講述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即講述的是作者親眼見到的人和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描述的是作者和其他人之間的交往、交流或者矛盾與沖突;議論文很多是針對社會上的見聞而發(fā)表的看法和見解,也有對閱讀過的作品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感想;說明文主要描繪的是自然界的景物,還有四季的變化,以及某些生活中的物件,包括在博物館、動物園見到的文物、動物等。
說到收集素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進行:一是注意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中的有趣味有意思的點點滴滴,增加對生活的感受力和感悟力,這樣才能把生活轉(zhuǎn)化為作文。不管是學生,還是其他人,接觸的生活面一般都是有限的,特別是初中學生,課程多了,學習任務重了,還有中考的壓力,往往大部分時間都是從家庭到學校的“兩點一線”的生活,相對來說,生活面比較窄。因此,寫記敘文時,很容易遇到“找不到故事”的困境。這就需要在這“兩點一線”中觀察生活,把一些有趣的細節(jié)和經(jīng)歷記錄下來。比如,在家里發(fā)生的趣事,在社區(qū)里見到的有趣的人和事,或在學校、班級里見到的人和事,都是要注意觀察和記錄的對象,這些都可以寫進作文里,成為精彩的內(nèi)容。我收藏過一部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的《父與子》全集,它描繪的都是父親和兒子之間發(fā)生的點點滴滴的趣事。比如《糟透了的家庭作業(yè)》《一本有趣的書》《汽車熄火了》《會走路的箱子》和《哄兒子入睡》等,都是畫家從他和兒子快樂生活中的一個個小場景、一次次小經(jīng)歷中提煉出來的故事漫畫。每一頁幾幅漫畫都圍繞一件事,表現(xiàn)一個主題,好像用漫畫和文字結合在寫一篇小小圖像小說。這部漫畫集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提煉出很多創(chuàng)作素材,生活中的小經(jīng)歷、小體驗和小趣事,都可以成為故事、藝術、作文的源泉與素材,但這需要我們在體驗生活時,用心去感受和感悟。那些寫作文時缺素材的人,其實缺乏的是對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感受力和感悟力。
當然,除了要感受生活,還要觀察自然現(xiàn)象,了解氣候變化,熟悉天文地理。這樣有意識地去了解生活和自然,不但可以培養(yǎng)科學精神,還能鍛煉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二是有意識地去體驗生活。為了開闊視野,增加對生活和自然的理解,還要走出家庭,走出學校和社區(qū),走到人群中去,或者去更多的地方,有意識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目的地去認識、熟悉一些景物,一些博物館,一些公園,一些古跡、故居和名山、大川,等等。這樣有目的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去認識大自然,去探索宇宙星空,就會看見廣闊的世界,就會吸納很多新知,就會理解得更透徹,作文時就有很多可以表達的內(nèi)容。有些學生能夠把社區(qū)里的樹木和花草描繪得很有情調(diào),很有美感,是因為他們既善于觀察,也用心去發(fā)現(xiàn)這些景物的美,并尋找這些景物四季變化的趣味。我自己也有體會,春夏和初秋,比較溫暖的時節(jié),每次下雨后,社區(qū)里的草叢、臺階和苗圃,就會有很多蝸牛。我和孩子一起觀察、觀賞過多次,不僅發(fā)現(xiàn)了多種蝸牛,而且也找到了蝸牛最容易出現(xiàn)的地點,還發(fā)現(xiàn)了蝸牛的一些特點。于是,我和孩子一起編蝸牛的故事,描繪自己看見的蝸牛,就有了不同的話題和重點,交流起來就很有意思。作文素材的積累就與這些經(jīng)驗密切相關。一個從沒認真凝視過身邊的景物的人,心靈是枯燥的,單調(diào)的,哪來的作文素材?!
不過,作文素材的積累還要靠閱讀和思考。不能簡單地以為,要描繪花草樹木了,就去公園里轉(zhuǎn)轉(zhuǎn);要記錄生活了,就去逛逛街。多讀書,不但可以認識更豐富的生活,還會提高認識力和理解力。讀一些科普圖書,可以增長很多對自然和科技的認識。讀一些文學作品集,可以學會抒情,學會描繪,學會敘述,學會把思想隱藏在文字的背后。我覺得一個人的認識力、理解力,是寫出好作文的最重要的能力,它們是思想的翅膀。有些學生講了一個故事,但很平淡,不是因為故事缺情節(jié),恰恰是因為故事里缺認識力和理解力。如果講故事時,融進一些思考,啟發(fā)一下讀者,那故事就有深度了,就更引人深思了。另外,有些學生寫議論文,講的道理也很有邏輯,但就是很難說服讀者,原因是文字里缺情感。這就導致了議論文雖然講出了道理,卻很難打動人心。會講道理的人,如果還善于以情動人,那語言的魅力就不一樣了。
總而言之,作文素材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是作者的生活世界,也是作者的思想世界。愛觀察,愛體驗,愛閱讀,會思考的人,是不會缺乏作文素材的。
(選自《人人會寫作:作文小論》,文心出版社,2024年1月第1版,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