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研究課題“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領域信用分級分類監(jiān)管機制研究”(JXXTH-2023-102)。
摘要:以CNKI數據庫檢索得到的214篇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文獻為樣本,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發(fā)文數量、作者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與聚類等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結合關鍵詞共現分析及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對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兩大研究主題“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分析”和“信用風險-信用評價-信用監(jiān)管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可視化分析;研究熱點;研究綜述
0" 引言
建筑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之一,健全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是提高建筑市場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建筑市場良性發(fā)展的必要手段。2000年,李啟明等[1]首次提出“遵循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原則”及“建筑業(yè)的信用發(fā)展”等觀點。2002年,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發(fā)布《關于加快建立建筑市場有關企業(yè)和專業(yè)技術人員信用檔案的通知》(建市〔2002〕155號),提出要加快完善建筑企業(yè)與專業(yè)技術人員信用檔案,推動企業(yè)數據庫建設步伐,為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提供了政策保障。
現階段,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發(fā)展緩慢,其完善性及有效性有待改進。在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常常出現招投標違法違規(guī)、信息不對稱、人員安全意識薄弱、懲戒力度不足等問題[2-4]。
基于此,本文對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并對代表性文獻內容進行深度剖析,以期為未來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提供參考。
1" 研究設計
研究樣本文獻選自中國知網、CSSCI、北大核心、CSCD期刊數據庫,設置主題為“建筑”和“信用”,并綜合考慮與工程建設、施工、監(jiān)理等企業(yè)及建筑業(yè)相關執(zhí)業(yè)資格人員信用研究文獻,共檢索得到文獻236篇,時間跨度為2000—2023年。為使數據分析更加精準,剔除無效文獻,最終選取有效文獻214篇。
為明晰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現狀,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樣本文獻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包括發(fā)文數量、作者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與聚類、時間線圖譜分析等。結合分析結果對代表性文獻進行內容分析,歸納總結未來研究趨勢,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提供參考。
2" 文獻樣本分析
2.1" 發(fā)文數量分析
發(fā)文數量能夠表明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的起始時間及該領域研究隨時間的變化趨勢?;?14篇樣本文獻進行分析,得到2000—2023年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文獻發(fā)文數量年度分布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快速發(fā)展階段(2000—2007年)、調整階段(2008—2013年)、波動階段(2014—2020年)及震動回調階段(2021年至今)4個階段。可以看出,2002年、2004年、2007年、2014年、2018年分別出現了發(fā)文數量峰值。2002—2018年信用體系建設代表性政策文件時間軸如圖2所示。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guī)范化提出更高要求,相關研究進入震蕩回調階段。
2.2"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為了解不同學者發(fā)表論文的合作情況,采用CiteSpace軟件對214篇文獻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核心作者合作網絡如圖3所示。圖中節(jié)點345個、連線數271條,說明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圖中文字的大小代表發(fā)文數量的多少。可以看出,王雪青、陳楊楊、趙麗麗等組成的合作團體研究發(fā)文量較多,對該領域貢獻較大。
3" 研究熱點與內容分析
3.1" 關鍵詞共現分析
為了明晰現階段研究熱點和方向,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經矩陣運算生成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圖中節(jié)點389個、連接642條,連線數大于節(jié)點數且關鍵詞之間連線錯綜復雜,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圖中節(jié)點大小與關鍵詞頻次成正比。
圖4"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截圖)[ST][WT][JZ)][HT1.]
[TS)]
可以看出,“建筑市場”“建筑企業(yè)”“施工企業(yè)”“建筑業(yè)”等是檢索詞“建筑”的相關詞匯;其他關鍵詞均屬于信用體系建設范疇。由此,將現有研究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分析,體現為“信用體系”“信用”“信用管理”等關鍵詞;另一類是信用風險-信用評價-信用監(jiān)管研究。信用監(jiān)管是目標,信用風險和信用評價是手段,指標體系是信用風險和信用評價的具體內容之一。其中,信用評價研究體現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等關鍵詞。
3.2" 時間線圖譜分析
時間線圖譜將關系聯系緊密的關鍵詞聚為一類,以明晰各階段研究熱點。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時間線圖譜如圖5所示。可以看出,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形成了信用評價、招標投標、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信用記錄、信用、建筑業(yè)、信用風險8個關鍵詞聚類,且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相關研究的關鍵詞延續(xù)性和時間跨度較好,其中信用評價、招投標在近20年的研究成果較多,所包含的領域也更加廣泛。
(1)聚類0#主要涵蓋信用評價的內容,包括信用評價、執(zhí)業(yè)信用、工程監(jiān)理、熵權、質量管理。其中,熵權、質量管理是信用評價重點研究領域和主要抓手。信用評價質量與完善程度直接決定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水平。
(2)聚類1#主要包括招標投標、工程建設、管理標準、評價體系、數據共享等。招投標是我國建筑市場走向規(guī)范化、完善化的重要舉措,對控制項目成本具有重要意義[5]。
(3)聚類2#主要包括建筑市場、信用系統、系統動力學、信用主體、規(guī)范管理等。
(4)聚類3#主要包括信用體系、征信、信用建設、市場經濟、企業(yè)信用信息等。
(5)聚類4#主要包括信用記錄、信用檔案、集體經濟、建設程規(guī)劃許可證、前科消滅制度。其中,信用記錄被收錄于信用信息平臺,作為建筑企業(yè)信用評級的基礎數據,其完整性和標準性決定了信用評級的準確性。
(6)聚類5#主要包括信用、施工企業(yè)、監(jiān)管機制、市場、交易制度。其中,政府如何基于信用進行精準監(jiān)管、智慧監(jiān)管是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
(7)聚類6#主要包括建筑業(yè)、信用監(jiān)管、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產品差異、簡政放權。
(8)聚類7#主要包括信用風險、人工智能、信用制度、實證分析、回購方等。通過信用體系建設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把控是減少施工企業(yè)違約行為的重要保障,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6]。
3.3" 內容分析
結合關鍵詞共現分析及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針對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兩大主題“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分析”和“信用風險-信用評價-信用
監(jiān)管研究”的代表性文獻進行內容分析。
3.3.1" 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分析
在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初期,以整體性定性分析為主。王孟鈞等[7]從經濟學角度對建筑市場信用機制進行研究,提出我國建立建筑市場信用機制的迫切性。2003—2008年,相關文獻分別以承包商、執(zhí)業(yè)資格人員、業(yè)主等[8-10]信用主體為核心,分析如何建立信用管理體系。
2014年發(fā)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指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應從國家發(fā)展政策上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以實際應用的視角探究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劉伊生等[11]基于全國各地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現狀、效果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結果,重點對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現狀及信用評價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邱瓊梅等[3]根據行業(yè)特點,對如何完善建筑施工行業(yè)信用體系提出見解。劉艷等[12]以建筑企業(yè)、政府、第三方信用咨詢機構為研究主體,通過DEMATEL-ISM模型客觀分析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在系統中所處地位,并提出針對性建議??梢钥闯?,在近5年的相關研究中,除信用體系整體性分析,建筑市場各類主體(如招投標、監(jiān)理、造價等)的信用體系建設研究均有涉及。
綜上所述,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由整體性定性分析逐步向針對各類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細化。建筑市場信用體系主要涉及政府、建筑市場主體、第三方信用評價機構等參與方。為推動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應明晰信用體系建設各參與方權責,加強制度建設、信用基礎設施建設、信用文化建設,規(guī)范建筑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誠信守法的市場環(huán)境。
3.3.2" 信用風險-信用評價-信用監(jiān)管研究
建筑市場信用評價是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信用評價對信用主體進行分級分類,才能有效配置有限的監(jiān)管資源。
已有文獻顯示,建筑市場信用評價結果在招投標、信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建筑信用體系發(fā)展路徑進行研究可知,2003年起,部分研究采用博弈理論、數據挖掘技術、AHP、系統動力學等方法構建建筑施工企業(yè)信用指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建筑市場行為,減少了各方主體利益損失[3],但內容不夠詳細,缺乏實例驗證。
建筑市場領域與其他行業(yè)關聯性較強,涉及學科較多,但全國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互通共享不足,加之各省市評價標準不統一,導致建筑市場主體信用評級在區(qū)域間缺乏可比性。鮑依蓓等[13]基于AHP-熵值法分析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復合權重,形成兼具系統性、可操作性的信用評價方法。劉暢等[14]運用SEM建立評價模型,通過案例實證分析,驗證模型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張可等[15]提出基于原因度賦權和群決策網絡層次分析法賦權的綜合權重計算模型,并通過實例驗證該方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信用風險研究同樣聚焦于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關注除信用信息之外的更廣泛的信息,如企業(yè)基礎屬性信息、企業(yè)動態(tài)信息、監(jiān)管信息等,在此基礎上形成指標體系,其最終目的仍是服務于分級分類監(jiān)管,有助于形成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yōu)化配置監(jiān)管資源。
劉洪波等[16]從償債能力、盈利能力、運營能力、發(fā)展能力、宏觀經濟5個方面建立我國房地產企業(yè)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并實證分析該模型對于違約風險的預測效果。李楊等[17]從財務視角構建建筑施工企業(yè)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為建筑施工企業(yè)信用分類監(jiān)管提供了有益參考。
4" 結語
本文以214篇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相關文獻為研究樣本,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發(fā)文數量、作者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與聚類等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研究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相關學者積極響應國家出臺的政策,開展了深入研究。但是,近年來呈現研究放緩的態(tài)勢。
(2)目前,已形成部分學者合作網絡,以王雪青、陳楊楊、趙麗麗等為代表,發(fā)文數量較多。
(3)現階段,已經形成了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整體分析和信用風險-信用評價-信用監(jiān)管研究兩大主題,但側重于信用評價研究。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結合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現狀,探索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如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設、面向全國建筑市場的“標準統一、屬地評價、互通共享”的評價體系建設等[18]。
(2)研究構建以工程項目為基礎的項目建設全過程信用管理體系。工程建設領域的特點決定工程項目可以串聯起各類相關市場主體[19]。引入數字化手段,構建以工程項目為基礎,包含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的閉環(huán)信用管理體系,實施項目建設全過程動態(tài)監(jiān)管。
(3)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融合應用研究。政府應主導信用信息基礎設施與各類建筑市場企業(yè)數字化建設[20],實現信用數據互聯互通;綜合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對各類涉企信用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提升信用評價、信用監(jiān)管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4)通過政-產-學-研統籌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只有充分發(fā)揮各類信用信息的作用,才能推動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啟明,朱延超.關于工程招投標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分析[J].建筑經濟,2000(6):21-24.
[2]顧洲一,樓裕勝,毛通.招投標領域信用建設:現狀問題及機制構建[J].征信,2021,39(3):18-23.
[3]邱瓊梅,羨春明,楊文.淺談建筑施工行業(yè)信用體系建設[J].中國工程咨詢,2020(1):85-89.
[4]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中國高效建立征信系統的模式[J].征信,2011,29(2):1-7.
[5]張富有.當前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建筑經濟,2007(10):105-107.
[6]劉洪波,劉俊瑩.我國房地產企業(yè)的信用風險評價研究[J].征信,2023,41(3):66-72.
[7]王孟鈞,何繼善,張勇軍.建筑市場信用機制的研究[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4):508-511.
[8]莽薇莎.關于建立建設行業(yè)個人執(zhí)業(yè)信用體系的研究[J]. 建筑經濟,2005(6):32-35.
[9]郭樹榮.建筑市場執(zhí)業(yè)資格人員信用體系建設[J].建筑經濟,2005(11):19-21.
[10]曹丹陽,盧毅.建筑承包承包商對業(yè)主的信用評價[J].求索,2007,175(3):35-36,214.
[11]劉伊生,任世杰,陳雪兒.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現狀調查研究[J].建筑經濟,2014,35(7):5-9.
[12] 劉艷,呂鈺璽,劉洪偉.基于DEMATEL-ISM的建筑企業(yè)信用體系發(fā)展驅動路徑研究[J].建筑經濟,2023,44(S1):465-471.
[13]鮑依蓓,劉伊生.施工企業(yè)信用評價體系研究[J].建筑經濟,2016,37(8):102-106.
[14]劉暢,呂剛,賴芨宇.基于SEM的施工企業(yè)信用評價模型[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8,35(1):146-151,163.
[15]張可,梁玉勤,薛松,等.交叉關聯視角下建筑企業(yè)信用評價權重計算[J].統計與決策,2018,34(10):178-182.
[16] 劉洪波,劉俊瑩.我國房地產企業(yè)的信用風險評價研究[J].征信,2023,41(3):66-72.
[17] 李楊,馬錫媛,段東凝.基于財務視角的建筑施工企業(yè)信用評價[J].福建建材,2022,249(1):90-92,119.
[18]呂途,戴大雙.基于可視化技術的中國代建制研究綜述[J].建筑經濟,2016,37(9):110-115.
[19]鄭燁,姜蘊珊.走進智慧城市:中國智慧城市研究的十年發(fā)展脈絡與主題譜系[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1,10(5):158-168.
[20]葉貴,付媛,王玉合,等.建筑業(yè)全要素生產率測量研究綜述[J].建筑經濟,2019,40(9):24-28.
PMT
收稿日期:2023-11-13
作者簡介:
張振森(1982—),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信用管理、智慧城市、建筑企業(yè)信息化。
呂鈺璽(通信作者)(1998—),女,研究方向:信用管理。
刁新鈺(1998—),女,研究方向:智慧城市。
任宇軒(1999—),男,研究方向:信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