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潔
[摘要] 張居正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其在明朝萬歷前期實施的考成法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吏治建設中較為成功的典型改革之一。張居正針對明代官員考核制度混亂不堪、弊端叢生的現(xiàn)象,進行吏治改革,實施考成法,改善了當時出現(xiàn)的官僚隊伍懶政怠政、沽名釣譽的問題,提高了官僚隊伍的運轉效率,使明代中期出現(xiàn)了短暫的吏治清明。
[關? 鍵? 詞] 明代;張居正;吏治;考成法
一、考成法之前的明代吏治
明朝續(xù)接元朝,為中國封建王朝制度的建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明初統(tǒng)治者的明太祖朱元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開創(chuàng)新法、嚴懲腐敗等措施,嚴格限制了各級官員的權力。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承襲洪武舊制,繼續(xù)貫徹“重典治國,從嚴治吏”的方針,使得明初統(tǒng)治較為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吏治亦相對清明。
(一)洪武至宣德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貧苦家庭,早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使他對元末腐敗的吏治和激烈的民眾反抗有深刻印象。明朝建國初期,各種制度體系還未建立和完善,官場沿襲了元末的不良風氣,貪腐橫行,甚至出現(xiàn)了“掌錢谷者盜錢糧,掌刑名者出入刑名”的局面。為此,朱元璋決心先正綱紀,采取了“重典治國,從嚴治吏”的措施,通過嚴刑峻法治理官吏和百姓,使得明初吏治在一定時期內較為清明,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從而為明朝前期的繁榮鋪平了道路。
經過洪武一朝,明朝初期的貪腐之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時守令畏法……吏治渙然不變矣”。洪武之后,永樂、洪熙、宣德時期皆能夠繼承洪武的傳統(tǒng),繼續(xù)推行“重典治國,從嚴治吏”,但力度有所減弱。永樂年間,一些官吏利用職權欺壓百姓,橫征暴斂,“貪官污吏,遍布內外,剝削及于骨髓”。至仁、宣時期,由于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的悉心輔佐,吏治建設較為完善,建立起了嚴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明朝的政治逐漸步入正軌,出現(xiàn)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二)正統(tǒng)至嘉靖時期
自英宗開始,明代的政治環(huán)境逐漸惡化。當時,主要表現(xiàn)為宦官得到重用,權臣干涉朝政,官僚集團日益腐化,明朝初期建立起的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实壑炱铈?zhèn)寵信宦官王振,政治權柄逐漸被王振把持。他公開賣官鬻爵,內外官員貪墨、賄賂、瀆職屢見不鮮,吏部的文選職權盡失,逐漸敗壞。特別是土木堡之變后,國家元氣大傷,國力從此由強轉弱,政治風氣也越發(fā)腐敗。
明代宗勤勉治國、廣納賢才,重用于謙等賢良官吏,使得景泰年間的吏治面貌煥然一新。然其在位時間不長,吏治問題并未得到很大改善。其執(zhí)政后期,“奪門之變”發(fā)生,英宗的復辟使官場突變,官員黜舊用新、結黨營私,嚴重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成化年間,明憲宗朱見深在位前期為政寬仁和善,他重用商輅等賢明大臣,實行開明政策,朝政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社會也漸漸復蘇。但是,朱見深在位后期,由于各地旱災、蝗災、水患等自然災害不斷,貪官污吏橫行,嚴刑峻法林立,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社會腐敗日趨嚴重。明憲宗怠于政事,不見大臣,沉溺于后宮淫樂之中,寵信太監(jiān)、妖僧,設西廠,強化特務統(tǒng)治,使宦官勢力逐漸壯大,為明王朝衰弱埋下了禍根,也為明朝中葉以后的皇帝樹立了不好的典范。
從明武宗正德年間開始,隨著朝政的沒落,吏治迅速腐化。明武宗重用宦官,寵信佞臣,導致朝政混亂。如“立皇帝”劉瑾和錢寧、江彬之流,都對明朝的政壇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劉瑾不僅搶奪吏部用人大權,還利用朝覲索取賄賂,依據賄賂的數(shù)額決定官員的升遷和去留。如此一來,一些官員爭相賄賂劉瑾以保住官職甚或借機升遷。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沒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繼任皇位。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后,勵精圖治,勤于政務。他吸取了前朝宦官掌權政治混亂的教訓,在完善監(jiān)察制度的同時,對宦官掌控的司禮監(jiān)的權力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恢復和強化了中央集權,使朝政重新煥發(fā)了生機。明世宗在選拔治國人才時,更加注重品德和能力。他多次下詔,如果地方上有才能優(yōu)異、能夠堪當大任的官員,不論其官職如何,各級官僚機構都應當酌情舉薦任用。
明世宗執(zhí)政中期,朝政日漸腐化敗壞。由于社會長期穩(wěn)定,明世宗漸漸失去了上進心,統(tǒng)治日益腐化。經過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大禮議”之爭,朝政動蕩,混亂不堪。世宗皇帝深居簡出,醉心于修仙,不問朝政。嚴嵩父子乘機專權,吏部的權力被剝奪,由嚴氏父子統(tǒng)領的內閣大肆侵奪六部職權,貪贓枉法,欺壓百姓。
隆慶帝垂拱而治,國家大事、重大決策基本上都是交由大臣討論決定。面對前朝朝政混亂、官吏貪腐、不良風氣盛行的局面,內閣大臣高拱嚴格整頓了吏部考核體制,提高了以往被輕視的如鹽政、馬政等職務的俸祿,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官員的進取心,提高了官場效率。但內閣中高拱與徐階斗爭激烈,吏治也深受影響。隆慶時期是大改革的初始期,是為其后萬歷朝的進一步改革奠定基礎和確立政策走向的關鍵時期。
二、萬歷時期的張居正吏治改革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十歲的神宗登上皇位。新帝年少,勢力單薄,為保證皇權的穩(wěn)定和帝位的鞏固,張居正代替因罪被貶回原籍的高拱,升任為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內閣積淀多年,手段強硬且富有經驗,成為當時明朝政局的中堅力量。由于親眼見證了明王朝內部的種種弊端,張居正決心革除弊病,鞏固自身權力,實施變法。他從挽救大明危亡、維護國家政治穩(wěn)定的大局出發(f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審時度勢,銳意革新。
(一)吏治改革的背景
當時,明朝立國已經二百余年,官僚機構中的矛盾日益尖銳,張居正身在其中,目睹了國家的危難局勢。他吸取了宋代王安石變法中過于注重為國家斂財卻沒有整頓吏治而導致改革失敗的經驗,認為“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如果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就不能改變明朝積重難返之勢,將直接影響國家政局的穩(wěn)定。
早在隆慶二年(1568年),張居正就上奏《陳六事疏》,認為“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為當務之急。因此,他提出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條政治改革方案,但是未被統(tǒng)治階級采納,但他并未氣餒。升任為內閣首輔無疑給了張居正一個施展其政治抱負的絕佳機會。萬歷元年(1573年),張居正向當時的皇帝明神宗進奏《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提出了考成法。
(二)考成法的內容
考成法是張居正吏治改革的首要內容,在整個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翱肌奔纯己?,“成”即實績,考成法即考核官員平時的工作實績。其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要旨是“立限考事,以事責人”,目的是通過“綜核名實”轉變官場不良風氣,保證其經濟、軍事方面的改革措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行。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嚴格考核體系
六部和都察院各衙門要將所屬官員應該處理的公事,根據距離遠近、事情難易程度和緊急程度規(guī)定時間期限,并分別登記在三本文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一本送至六科給事中,一本呈送到內閣。
2.明確考核指標
六部和都察院按照文簿留底對其所屬的官員每月檢查一次。如果事情在規(guī)定時間期限內完成就登記注銷,如果沒有完成必須向上級如實匯報,沒有正當理由則予以處罰;六科給事中也可以根據文簿留底,要求六部每半年匯報一次其執(zhí)行情況,對其進行考核,違者依律處罰;內閣可以根據文簿留底,對六科給事中的督察工作進行考核,做出獎懲決定。
3.完善考核程序
內閣統(tǒng)領糾舉六科給事中,六科給事中糾舉六部,六部糾舉其所屬的各級官員。內閣—六科給事中—六部—地方官員,層層考核監(jiān)督,上下暢通無阻。官員嚴格落實考成法規(guī)定,切實執(zhí)行上級的政令,其貫徹考成法的文簿留底,則作為升職降職、獎罰俸祿的評定依據。由此,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完善的官員考核機制。
三、張居正改革之后的明代吏治
(一)考成法的實施與成效
張居正通過實施考成法,使內閣的政治權力逐漸擴大。由明初的顧問機構、秘書班子變成掌握實際權力的政治中樞,而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就掌握了國家的大部分權力,為他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提供了時機。
通過考成法實收糧賦,大大減少了逃稅漏稅的發(fā)生,提高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張居正根據官員遞交的考成報告,依法懲處和裁汰了大量不稱職和毫無作為的官員,很快便止住庸庸碌碌、沽名釣譽、弄虛作假、瀆職失職的不良風氣。其間,辦事得力的官員大部分得到了獎勵和升遷。萬歷三年(1575年),共查清各省官員名下未完成公務237件,查處失職官員54人。衍圣公孔尚賢倚仗朝廷照顧和祖輩蔭蔽,借入宮覲見夾帶走私,沿途騷擾百姓,也被限制入京。
通過考成法為整飭邊防、改革賦稅、興修水利工程等各項改革挖掘了人才,一大批有政治抱負、有鴻鵠之志的官員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戚繼光、李成梁、俞大猷、王崇古等有才之士皆被委以重任,并批撥大量經費支持他們練兵馴馬、修筑邊防工事,使得北方邊境社會穩(wěn)定、經濟交流不斷、貿易往來繁榮。張居正還重用了具有經濟管理才能的張學顏為戶部尚書,起用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這為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經過改革,極大地提升了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官員的行政效率,使得朝廷政令“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
一項政策的頒布施行,盡管有了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改革者的努力,但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礙。在考成法的施行過程中,一些腐朽的官僚集團在其位不謀其政,沉浸在享樂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氛圍中,習慣于不作為、慢作為,突然受到考成法的束縛后,其反對和抵觸情緒尤為強烈。許多保守派官員也如鯁在喉,紛紛上疏反對,將矛頭對準張居正。
萬歷三年(1575年),代表保守派的南京吏科給事中余懋學上疏抨擊考成法,表示反對。對此,張居正上疏神宗,闡明改革利弊。神宗斥責了余懋學“職居言責,不思體朝廷勵精圖治之意,乃假借惇大之說邀買人心,陰壞朝政”,遂將他“革職為民,永不敘用”。這種借助皇帝的權威來掃清變法障礙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一處理使考成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日益提高,對考成法的全面實施和執(zhí)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張居正憑借考成法將官吏考核大權集中于內閣,集權于一人,使得官僚隊伍對他十分排斥,也并不接納其實施的考成法。
(二)考成法對明后期吏治的影響
張居正考成法的推行是明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肅清政局、挽救危機的一場自救運動。在當時社會矛盾加劇、封建所有制關系混亂的情況下,變法進行的各項新舉措必然會影響各階層、各集團的利益關系,因而必然會遭到反對勢力的抵制。
萬歷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溘然辭世。由于張居正的改革觸動了部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值此“朝事突變”的時機,過去被打擊的官員、受到抑制的官僚勢力又重新活躍起來,他們借機反撲,大肆向張居正及其追隨者發(fā)起進攻,目的在于廢除考成法,改變內閣集權的政治體制。如萬歷十一年(1583年)三月,山西道御史魏允貞上疏陳救弊四事,就要求內閣大臣不得干預六部之事。
繼任的內閣首輔張四維,趨炎附勢,曲意逢迎,迫于時勢的壓力,不但沒有繼續(xù)推行考成法,反而為了迎合反對的官僚團體,主張“蕩滌煩苛”,廢除改革的各項措施。張四維回鄉(xiāng)丁憂后,申時行接替他成為內閣首輔,也只能“罷居正時所行考成法,一切為簡易”,以收取人心。張居正吏治新政所推行的如防止官員濫用權力等政策被廢除,其他領域的各項改革措施難以繼續(xù)維持,張居正的改革功虧一簣。
由于神宗荒淫享樂、多年不朝,導致明朝的中央政治體制發(fā)生了混亂。部分官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貪污之風愈演愈烈,法紀逐漸松弛,官僚集團再度走上了腐化的道路,明朝由此又重新回到以前那種弊端叢生的軌道上,“吏治既以日偷,民生由之益蹙”。盡管有東林清議,針砭時弊,試圖澄清吏治,也有天啟朝李起元為彌補國庫空虛執(zhí)行考成法,但這一切皆收效甚微,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當時的吏治狀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實非妄言。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趙翼.二十二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62.
[4]張居正.張?zhí)兰跰].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
[5]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楊隨平.中國古代官員選任與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7] 安作璋.中國吏部研究[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
[8] 蘇鵬飛.明代“考成法”及其當代價值[J].中國培訓,2019(1):65-66.
[9]趙翔.張居正整頓吏治的特色及啟示[J].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8(4):75-77.
[10]張和年.張居正考成法的內涵及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88-90.
[11]張小昆.由明朝“考成法”談起[J].黑龍江史志,2015(3):269,271.
[12]張海瀛.論張居正的考成法[J].晉陽學刊,1987(5):50-56.
[13]陳國平.張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論[J].中國法學,2020(4):130-146.
[14]任翔.從考成法看張居正改革失敗原因[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9):101-104.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