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藏書山積,世有藏書不讀者,讀書水流,而無讀書不藏者,故曰買書藏書是讀書人無盡的話題。老生常談,古人談,陳詞濫調(diào),今人也談。
淘書之趣,舊書攤上有故事。其間的勾畫題記,可窺原主人的學(xué)識。若夾雜一二發(fā)票之類紙條,尚可猜得其流傳之序。淘書之趣,在于意外發(fā)現(xiàn),也因囊中羞澀。汪曾祺《讀廉價書》云:“上街,總要到書店逛逛,挾一兩本回來。但我買的,大都是便宜的書。讀廉價書有幾樣好處:一是買得起,掏錢時不肉疼;二是無須珍惜,可以隨便在上面圈點批注;三是丟了就丟了,不心疼?!睍猩系奶貎r書,皆廉價本,窩角缺頁無論,得來只為實用。擁躉購買,圖個便宜,二十年前的書市,是讀書人的節(jié)日。尤其閉幕收攤之時,論斤論堆而沽。我架上的一些書,皆如此而來,并未因價廉而損其價值,但還是擦去了皮上的污跡。剔除虛榮心之后,書架便不再有炫耀欲,版本品相也不再重要,如臨考前的學(xué)生,隨筆勾畫,隨意撕扯,為我所用即是。
滿目閑情,身外無求,靜水深流,悄悄讀書,記得牢,也用得活。讀不下去的半截書,只因興致索然,不知為何,又展卷復(fù)讀。啟古今未有之奇,批注皆心得,點點滴滴;泄造化莫名之秘,無獎也競猜,洋洋灑灑。不刻意讀書者,沒有沐手危坐的儀式感,想必也不在意版本品相。
枕上有書,杯中有酒,讀書人的幸福生活,不過如此,縱使杯中無酒,枕上也得有書。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只剩下五十七塊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腌制晾干。日取少許,便是全家的葷腥,兩個菜竟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某日,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嗯,當然要買書了”,“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寧肯降低生活質(zhì)量,不愿降低讀書數(shù)量,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購書者,以前有,現(xiàn)在也有。滿壁的古人氣息,彩蝶飛繞;半床的先賢箴言,暗香猶存。
經(jīng)典之讀,勿靠推薦,而是將非經(jīng)典讀到足夠,自然轉(zhuǎn)至經(jīng)典。十二月,是一年里癡思長繩系日的季節(jié);五十歲,乃一生中人之老之將至的年齡。書讀得越發(fā)拖延,書中內(nèi)容引發(fā)沉思,往往不能自已。萬卷既讀,取用由心,感覺書中有個人,似有偏見之愛,事事愿與你二度口語分享。江山風(fēng)月,醉里繁華,生龍活虎的日子,已默默過期,此時平淡,彼時燦爛,回過頭來印證曾經(jīng)的故文,令人心生懷舊之情。逛二手書攤者,皆回憶者,皆故文不得者。
讀書靠自己,買書也靠自己,開卷有益,想讀什么,便讀什么。開放獲取時代,讀書依舊小眾,讀書的主題,永遠是自己。
選自《編輯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