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林,陳 飛,李大星,和秀麗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貴州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貴州 貴陽 550014)
近年來,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且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的工作性質(zhì)和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該病發(fā)生的重要原因[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上常出現(xiàn)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下肢麻木等癥狀,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大小便障礙和行走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應歸屬于“痹證”范疇,其病因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目前,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保守治療為主,如針灸、推拿等,若保守治療無效再考慮手術(shù)干預[2]。有研究證實,腰背肌核心訓練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而針刺具有緩解疼痛、消除炎癥的作用[3]。目前,臨床上針對腰背肌核心訓練結(jié)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相對較少。故本研究納入112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就本病患者行腰背肌核心訓練結(jié)合針刺治療的效果及對腰椎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納入112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于2021 年2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均符合排納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研究,各56例。對照組男性36 例,女性20 例;年齡區(qū)間25 ~79歲,平均(50.14±3.28)歲;病程5 個月~11 年,平均(4.29±1.39)年;其中局限型腰椎間盤突出癥29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7 例 。觀察組男性37 例,女性19 例;年齡區(qū)間24 ~78 歲,平均(50.23±2.98)歲;病程6個月~12 年,平均(4.25±1.42)年;其中局限型腰椎間盤突出癥3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6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試驗符合流程并通過醫(yī)學倫理會審批。納入標準:(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2)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影像學診斷標準;(3)病程≥4 個月、年齡≥18 歲;(4)患者精神狀態(tài)正常,意識清晰,能夠配合試驗流程;(5)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試驗內(nèi)容及流程,自愿參與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脊柱疾病或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合并精神疾病,意識不清者;(4)暈針者;(5)處于孕期、哺乳期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基礎(chǔ)性檢查和臨床基礎(chǔ)治療,包括保護脊椎健康知識宣講、藥物服用知識、出院指導等,對照組在此基礎(chǔ)上接受腰背肌核心訓練,觀察組接受腰背肌核心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2.1 腰背肌核心訓練 患者進行腰背肌核心訓練時,要在專業(y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并且要注意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視患者承受情況逐漸加大訓練難度,訓練項目如下:(1)伸展熱身訓練?;颊呷「┡P位,雙手自然放置,使用腰部力量使上身舒展,堅持40 s 后,緩慢恢復至俯臥位;(2)單橋式訓練。患者自然平躺,雙臂自然放于身側(cè),左腿伸直,右腿緩慢抬起,使肩膀、盆骨與左腿形成一條直線,保持此姿勢15 s 后,左右腿交換
動作,雙腿交替訓練10 次即可;(3)雙橋式訓練?;颊咦匀黄教?,雙腿并攏并屈起,緩慢抬升,至臀部一并屈起后,上半身保持不動,此動作維持15 s 后恢復仰臥位,共訓練10 次即可;(4)臥位屈曲。患者自然平躺,雙臂抱于胸前,使用屈膝、屈髖兩個動作完成仰臥起坐,當患者背部產(chǎn)生伸展感時,保持此姿勢60 s,訓練次數(shù)為10 次;(5)俯臥撐?;颊呷「┡P位,雙手雙腳撐起身體,雙臂盡量與地面呈90°,俯臥姿勢標準的情況下維持15 s,訓練次數(shù)為10 次;(6)膝手位平衡?;颊呷」蜃?,以雙手和雙膝作為支撐點,屈膝、屈髖90°,左手與右腿同時抬起并伸直,保持10 s 后,切換為右手與左腿同時抬起并伸直,保持10 s,重復訓練10 次。上述訓練每天訓練2 次,共持續(xù)4 周。
1.2.2 針刺 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行針部位,并在行針前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將毫針刺入患者的夾脊穴 、腎腧穴、膀胱經(jīng)穴 、陽陵泉穴、阿是穴、腰陽關(guān)穴、陰門穴、委中穴、秩邊穴、環(huán)跳穴、絕谷穴、風市穴、承山穴、懸鐘穴。針刺時使用提、插、捻轉(zhuǎn)等手法行針,待患者局部出現(xiàn)麻、脹等感覺后留針30 min,每天針刺1 次,共持續(xù)4 周。
1.3.1 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5]。顯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腰痛、下肢麻木等)基本消失,正?;顒訒r腰椎功能不受影響,直腿抬高幅度≥70°;有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腰痛、下肢麻木等)緩解,正?;顒訒r腰椎功能受限程度減輕,60°<直腿抬高幅度<70°;無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腰痛、下肢麻木等)未改善,腰椎功能完全受限甚至加重。除無效外均納入總有效范疇。
1.3.2 疼痛程度 以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NRS 作為單維度評估量表,是將一條直線平均分為10 份,每點分別用數(shù)字0 ~10(對應分值0 ~10 分)表示疼痛程度,0 為無痛,10 為劇痛,患者自行圈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數(shù)字,無痛:0;輕度疼痛:1 ~3;中度疼痛:4 ~6;重度疼痛:7 ~10。
1.3.3 腰椎功能 以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ODI)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功能,ODI 包含自理程度、疼痛程度、提物等10 項指標,每項指標0 ~5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
1.3.4 腰椎活動范圍 包括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四個角度,將骶1 椎體作為定點,使用便攜式關(guān)節(jié)活動測試儀測量四個角度的大小。
使用SPSS 22.0 軟件錄入數(shù)據(jù),并進行后期統(tǒng)計學處理,NRS 評分、ODI 評分、腰椎活動范圍為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治療總有效率為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表示、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1.43%高于對照組44.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由表2 可知,兩組治療前NRS 評分、ODI 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NRS 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和OD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和OD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NRS 評分 OD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6 7.12±1.29 3.91±1.29a 27.18±4.89 17.29±3.29a觀察組 56 6.87±1.29 2.89±1.87a 26.28±4.28 15.79±2.37a t 值 1.025 3.360 1.036 2.768 P 值 0.307 0.001 0.302 0.007
由表3 可知,兩組治療前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角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角度的比較(°,±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前屈 后伸 左屈 右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6 32.67±9.13 53.28±12.39a 9.26±2.73 19.29±4.39a 14.29±2.39 21.29±3.48a 13.29±3.28 22.18±5.39a觀察組 56 32.24±9.03 77.29±13.26a 9.36±2.41 24.93±5.39a 13.89±2.46 23.49±4.29a 14.29±3.25 24.56±3.28a t 值 0.251 -9.901 0.205 -6.071 0.873 -2.980 -1.621 -2.823 P 值 0.803 <0.001 0.838 <0.001 0.385 0.004 0.108 0.006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構(gòu)成腰椎間盤的各個組織出現(xiàn)了退行性改變,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從缺口處突出,壓迫脊神經(jīng)。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伴有明顯的脊柱功能受損,若不及時干預,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腰椎功能。脊柱分為頸、胸、腰、骶、尾5 個部分,是支撐軀干的重要支柱,脊椎關(guān)節(jié)突之間和諧完整,人的活動才不受限制。同時,脊柱也承擔著保護內(nèi)臟、脊髓并參與人體運動的作用。在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率高,手術(shù)率高達20%,但由于椎間盤受損是不可逆的,因此術(shù)后患者的預后一般較差[6]。本研究的重點是分析腰背肌核心訓練聯(lián)合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對腰椎功能的影響。腰背肌核心訓練作為新興的肌肉訓練項目,近年來在康復領(lǐng)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主要機制是使腰椎部處于休眠或失活狀態(tài)的肌肉重新激活,并使深部肌群更加穩(wěn)定,從而使脊柱恢復正常功能。通過單橋、雙橋、俯臥撐等訓練,可有效鍛煉患者的腰背肌、背伸肌、腰部核心肌群等,能夠使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耐疲勞性和募集能力顯著增強,當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的肌力增強時,肌群就能夠更加穩(wěn)定地控制脊柱,從而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癥狀,使其腰椎功能得到改善[7]。腰背肌核心訓練能通過刺激患者腰椎部多裂肌,使脊柱的各個結(jié)構(gòu)維持在正常位置,從而減輕脊神經(jīng)壓迫,減緩患者的痛苦。
中醫(y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應當歸屬于“痹證”“骨痹”的范疇,其病機為氣虛血虧、肝腎不足,導致氣血留滯,日久氣血不通,經(jīng)絡(luò)受阻[8]。對本病患者的腰背諸穴進行針刺,能夠發(fā)揮平衡人體陰陽、溫通經(jīng)絡(luò)、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針刺能夠緩解腰背肌痙攣,促進脊神經(jīng)修復。文中數(shù)據(jù)顯示,經(jīng)治療觀察組的ODI 評分和N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腰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角度均大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腰椎功能明顯恢復。分析原因是,針刺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腰背部炎性致痛物質(zhì)的釋放,從而減輕疼痛,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71.43%高于對照組44.64%,說明針刺結(jié)合腰背肌核心訓練取得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純使用腰背肌核心訓練。分析原因是,針刺和腰背肌核心訓練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取長補短,從而有效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腰背肌核心訓練結(jié)合針刺治療效果明顯,可緩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