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超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在手術的過程中不需要打開腹腔,對機體的損傷小,出血量少,并且術后恢復快[1]。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在臍上進行穿刺,置入腹腔鏡,對腹腔內情況進行探查[2],后將骶韌帶和子宮主韌帶進行離斷,充分暴露子宮后,將子宮兩側血管分開結扎,后進行子宮切除。該手術除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外,還可降低術后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3]。但是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使用導尿管,作為異物進入尿道后并留置在膀胱和尿道內,對尿道和膀胱黏膜會造成損傷,導致抵御細菌的能力下降,增加尿路感染的概率[4],并且改變了正常的排尿方法,可能引發(fā)后期拔管困難,因此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間對于排尿會造成一定影響。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將(2020 年2 月—2022 年2 月)本院150 例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非留置導尿管患者54 例,設為非留置導管組,留置1 d 導尿管患者53 例設為留置1 d 組,43 例患者留置2 d 導尿管設為留置2 d 組。非留置導管組年齡30 ~50 歲,平均(40.11±2.34)歲,病程時間0.2 ~5 年,平均病程時間(2.11±1.12)年,疾病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20 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3 例、子宮肌瘤14 例、子宮癌7 例;留置1 d 組年齡31 ~50 歲,平均(40.56±2.23)歲,病程時間0.3 ~5 年,平均病程時間(2.16±1.09)年,疾病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19 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3 例、子宮肌瘤14 例、子宮癌7 例。留置2 d 組年齡29 ~50 歲,平均(39.12±2.44)歲,病程時間0.2 ~5 年,平均病程時間(2.11±1.12)年,疾病類型:子宮內膜異位癥15 例、宮頸上皮內瘤變12 例、子宮肌瘤11 例、子宮癌5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患者標準:(1)均符合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手術指征[5];(2)患者均參與影像學檢查,并確診[6];(3)均自愿加入此次研究;(4)試驗方案獲批,取得完整的試驗同意書。
排除患者指標:(1)既往手術史;(2)絕經、妊娠、哺乳期女性;(3)既往6 個月服用激素類藥物;(4)精神疾病患者,無法配合試驗;(5)中途退出試驗。
患者均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實施全身麻醉后,在術前預防性注射頭孢唑林鈉,劑量為500 mg,對術后感染進行控制,后使用濃度為2%的聚維酮碘對會陰和陰道進行消毒,并使用一次性導尿管將膀胱排空。子宮切除完成后對陰道斷端進行縫合,不需要進行陰道堵塞,后使用硅膠導尿管進行導尿。
在導尿過程中對患者情況進行監(jiān)控,記錄排尿方式,對于有尿意并且能自行排尿的患者術后立即拔除導尿管,自行排尿,如患者無法自行排尿,可通過按摩或者熱敷下腹部等方法誘導排尿,誘導失敗則為排尿失敗,分別記錄導尿管留置時間。
(1)分析術后并發(fā)癥,并發(fā)癥包括尿潴留、尿路感染和重置導尿管。①尿潴留的判定。尿潴留是指殘余尿量高于150 ml。為避免因導尿而加大尿路感染的幾率,對全部患者在第一次排尿后5 分鐘內,采用彩色B 超診斷儀測量患者的殘余尿量。②尿路感染的判定。經尿培養(yǎng),培養(yǎng)結果出現細菌,而且細菌菌落數為陽性,而無細菌菌落數且無細菌生長則為陰性。尿培養(yǎng)均在患者術后48 小時進行,采集患者術后48 小時的尿液標本進行尿培養(yǎng)。對于能自行排尿的患者,給予2%聚維碘酮按導尿術的消毒要求消毒尿道后,采集患者的中段尿;對于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則采用一次性導尿術來采集中段尿。③重置導尿管的判斷。若患者在拔管后6 小時內未排尿,或有兩次及以上想要排尿的意圖但并未排尿成功,則可采用0.5 mg 新斯的明肌肉注射和誘導排尿法刺激排尿,若仍然未排尿成功,則給予患者一次性導尿術。(2)分析術后恢復質量,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
本研究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23.0,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均數±標準差(±s),進行統(tǒng)計學t值檢驗;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n(%)],進行統(tǒng)計學卡方(χ2)檢驗。P<0.05 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非留置導管組尿潴留發(fā)生率高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尿路感染發(fā)生率低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P<0.05)。非留置導管組與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重置導尿管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表2 術后恢復質量比較(±s,h)
表2 術后恢復質量比較(±s,h)
組別 下床活動時間 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非留置導管組(n=54) 17.65±2.33 20.21±3.24 53.76±3.44留置1 d 組(n=53) 22.21±2.76 25.76±3.44 58.78±3.65留置2 d 組(n=43) 27.88±3.12 30.21±3.54 64.33±4.12 F 值 5.768 6.112 4.567 P 值 0.000 0.000 0.000
非留置導管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均短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留置1 d 組上述各時間均低于留置2 d 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3。
腹腔鏡輔助的子宮切除術是以腹腔鏡手術開始,陰道手術結束,至少在腹腔鏡下處理附件后轉為陰式手術,是目前較多采用的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此術式適用于子宮肌瘤需切除子宮患者,子宮肌瘤、子宮小于孕4 個月患者,子宮腺肌瘤、腺肌癥患者,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脫垂患者。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同時具有開腹手術以及陰式手術的優(yōu)點,手術視野清晰,避免了陰道手術處理附件困難的情況,切口較小,在腹腔鏡下電凝子宮靜脈后進行陰道處理,減少術中出血量,在鏡下對后腹膜進行縫合,操作空間也較大[7]。但是該手術在實施中膀胱解剖位置發(fā)生變化,插入和拔除導尿管會對尿道上皮造成損傷和刺激,而膀胱與子宮毗鄰,在切除子宮后膀胱外壓力減少,導致收縮力下降,在分析導尿管留置時間對排尿的影響中,發(fā)現非留置導管組尿潴留發(fā)生率高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尿路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分析原因:(1)尿潴留的發(fā)生與術后膀胱恢復、麻醉藥物失效等存在聯系,非留置導管組在術后即可拔管,該階段麻醉藥物仍發(fā)揮作用,對排尿反射中樞進行抑制,而且術后疼痛會對膀胱和后尿道括約肌造成刺激,發(fā)生反射性痙攣,導致排尿困難,引發(fā)尿潴留[8]。(2)尿路感染方面,非留置導管組較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更低,這是因為導尿管長期使用會對尿道的正常生理結構造成影響,排尿可對尿道中的細菌微生物進行清除,而留置導尿管則無法自主排尿,無法對病原菌進行清除,細菌生長繁殖增加,導致逆行感染至膀胱。同時導尿管表面的細菌也會分泌一定數量的多糖物質,并且形成生物膜對導尿管進行包裹,影響抗生素發(fā)揮作用,導致感染率增加[9]。(3)在拔管前對患者有無排尿困難進行評估,并刺激自主排尿,因此在重置導尿管發(fā)生率方面三組并無較大差異,但是留置2 d 組因導尿時間較長,可能出現自主排尿困難的情況,需注意進行監(jiān)控[10]。
數據分析顯示,非留置導管組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均短于留置1 d 組、留置2 d 組,留置1 d組上述各時間均低于留置2 d 組。分析原因:非留置導管組在手術完成后即拔管,可安排患者早期進食,并盡早恢復健康飲食,刺激胃腸道的恢復,可縮短排尿和排氣時間[10]。同時早期拔管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縮短,可安排患者及早下床活動,也縮短了術后的恢復時間[11]。因此將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縮短后雖然尿潴留的發(fā)生率有所上升,但是可促進排尿肌盡早恢復功能,并且降低了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縮短術后各指標的恢復時間,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間越長越容易引發(fā)感染等問題,因此在術后可盡早拔管,減少導尿對患者自主排尿的影響,縮短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和排便時間,提升術后恢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