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香菊
【關鍵詞】“理解為先”理論;現(xiàn)代詩教學;目標梳理;評估方法;深度理解
“理解為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是由美國學者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提出的教學設計框架,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深度理解和能力遷移。這一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原則。這意味著,教學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從學生出發(f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終為始,“從長遠的綜合學業(yè)表現(xiàn)開始逆向設計”[1]。本文以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現(xiàn)代詩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將該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我們認為,借助“理解為先”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現(xiàn)代詩的特點和詩歌表達的情感。
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現(xiàn)代詩單元,旨在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世界,感受現(xiàn)代詩的特點和魅力。單元導語頁明確了本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面臨著不少問題,比如,不清楚現(xiàn)代詩的特點,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
“理解為先”理論的逆向設計思路可以幫助教師厘清教學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等。該理論強調,在教學設計之初,首先應確定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然后找到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最優(yōu)教學路徑。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先確定預期的學習結果,并尋找能夠證明學習真實發(fā)生的證據(jù),以確保技能的有效遷移?!袄斫鉃橄取崩碚撓碌慕虒W設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確預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第二階段,確定可接受的證據(jù)(評估方法);第三階段,規(guī)劃相應的教學活動。
一、“理解為先”理論下的現(xiàn)代詩教學目標梳理
第一階段,明確預期學習結果,思考學生的長期遷移目標、理解意義、核心問題、所需知識和技能,以及應達到的標準,從而確定清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jù)“理解為先”理論“從長遠的綜合學業(yè)表現(xiàn)開始逆向設計”的思路,我們梳理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中有關的教學要求,呈現(xiàn)如下。
1.學習用口頭或者圖文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編兒童詩和有趣的故事,發(fā)展想象力。[2]
2.用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語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畫面。[3]
3.能誦讀學過的優(yōu)秀詩文,嘗試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4]
4.重視朗讀,借助語氣語調、重音節(jié)奏等傳遞漢語聲韻之美,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5]
基于義教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我們結合教材編排的單元內容和短期目標,分析和提煉出核心問題,以及對應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指學生應掌握的基本概念、關鍵詞和事實性信息,本單元的知識目標為現(xiàn)代詩的特點、朗讀技巧、想象等;能力目標則是學生能在后續(xù)的學習中運用這些知識,初步嘗試創(chuàng)編詩歌。
二、“理解為先”理論下的現(xiàn)代詩評估方法
“理解為先”理論的第二階段為,“教師必須像評審員一樣認真思考采用怎樣的證據(jù),可以最大限度地證明學生已獲得階段一規(guī)定的知識、技能和理解水平。從本質上來說,逆向設計是梳理教學目標(階段一)對評估(階段二)和教學(階段三)設計的邏輯意義”[6]?;诖?,教師應根據(jù)階段一的教學目標設計有價值的情境任務,并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為了明確學習進度,我們將學生初次接觸的知識點標記為“學習”,并逐步提升至“理解、遷移、應用、體會、深入體會”等能力層級。這些層級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前一課所學的要點,并能將其應用于后續(xù)的學習中(見表1)。要注意的是,表上空白處僅表示某個知識點不是本課的重點,并非該知識點在本課中沒有涉及。從表1 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任務涵蓋了聽、說、讀、寫各個方面,能夠直觀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應用能力。
三、“理解為先”理論下的現(xiàn)代詩教學設計和策略
基于第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和第二階段的評估方法,規(guī)劃第三階段: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確保學生掌握并能遷移應用所學知識。本單元的每首現(xiàn)代詩都有其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單篇教學??紤]到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隨文點撥可能最為恰切。本部分重點闡述教師首次引導學生學習某一要點的具體方法。
1.朗讀有道,讀好停頓和重音
本單元的朗讀活動旨在體驗現(xiàn)代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朗讀方式多樣,這里主要談談朗讀的重點。
初讀,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本單元的生字較少,有個別字需要教師提供幫助,多數(shù)生字學生可以自我學習。當學生能清晰響亮地朗讀詩歌時,或多或少地能感受到詩歌的節(jié)奏特點。恰當?shù)耐nD對呈現(xiàn)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至關重要,學生有必要了解一些停頓的基本原則。一是根據(jù)標點符號停頓。頓號停頓時間稍短,逗號略長,句號較長,節(jié)和節(jié)之間的停頓最長。詩歌朗讀,不僅要考慮停頓,還要考慮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如《繁星(一三一)》開頭“大海??!”這一句既有感嘆號,又有語氣詞“啊”,朗讀時要飽含深情、讀得悠長,并帶有呼告的語氣。二是根據(jù)語法結構停頓。這種停頓出現(xiàn)在詩句中語法結構的自然斷點處,如在主謂之間停頓。如《綠》中“所有的綠/集中起來”,這句詩中“所有的綠”為主語,“集中起來”為謂語,二者之間短暫停頓。三是在詩句的關鍵詞、有重要意義的地方等進行停頓。如《綠》中“突然一陣風,好像舞蹈教練在指揮”,“突然”后停頓,體現(xiàn)轉折之意。
再讀,讀出重音,表現(xiàn)出詩歌的情感、節(jié)奏和韻律。重音通常落在關鍵詞、韻腳上。如《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風雨”“心中的風雨”,兩個“風雨”為邏輯重音,結合句義,前一處寫實,語氣要重,后一處虛指,語氣要輕,體現(xiàn)出對母親的依戀與贊頌。朗讀時,可以從詩句的排列來感受詩歌節(jié)奏。如《繁星(七一)》: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該詩用退一字、階梯狀的排列方式營造出一種音符跳動的感覺。前兩行總括,下面三行特寫。以三個結構相同的短語和三個方位詞結尾,營造了一種空間感。場景自上而下,從全景到特寫,逐步聚焦,傳遞了母愛特有的溫馨。
押韻是詩歌的重要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想一想:哪些字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繁星(一三一)》中“光”“香”“響”有相同的韻腳。有關韻腳的知識點在《白樺》中也可以進行強化。韻律感強的詩歌,可以引導學生用節(jié)拍、手勢或身體律動來感知,以增添朗讀的趣味性,使學生沉浸到詩歌中。
2.想象有據(jù),感受詩意和表達的情感
現(xiàn)代詩蘊含著豐富的意象,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象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詩歌采取不同的策略。
例如,《繁星(七一)》緊扣“回憶”一詞,營造出具體的意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詩歌中的意象與作者表達的情感建立起聯(lián)系,可以提問學生:“如果你是詩人,你還會想到哪些畫面和事情?”鼓勵學生從詩中找到具體的物和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繁星(一三一)》中,詩人由大海聯(lián)想到星光和花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句的結構、詩歌的構思和抒情手法。這首詩以“哪一……沒有……”的句式為主,既整齊又富有變化,形成獨特的韻律。詩人巧妙地將“星”與“光”、“花”與“香”分開寫,使得句子結構勻稱,有內在的節(jié)奏感,抒情方式為直抒胸臆。
《繁星(一五九)》的抒情方式介于前兩者之間,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體會三首短詩的異同,總體感知冰心詩歌的特點。
教學艾青的《綠》,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詩歌想象的方法,感受詩歌的表達特點(見表2)。
《白樺》展現(xiàn)了另一種詩風。教師稍作指導,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詩中運用了大量偏正結構短語來描繪白樺的高潔之美。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類似于“( )的( )”的偏正結構短語,體會詩人形象化的描述;再梳理詩人的觀察視角和體現(xiàn)時間變化的詞語,體會白樺的顏色、姿態(tài)、色澤以及詩人對家鄉(xiāng)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略讀課文,可以借助之前學過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詩歌。另外,教師也可以提醒學生:部分現(xiàn)代詩更注重個體經(jīng)驗和故事,常借助個人觀察、感受和經(jīng)歷來傳達獨特情感,本詩便是如此。
3.寫詩有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為“輕叩詩歌大門”,要求學生收集詩歌,嘗試創(chuàng)作詩歌,合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創(chuàng)作詩歌的難度最大,可借助一些寫作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
創(chuàng)意游戲。教師可將學生分為AB 兩組,A組學生寫下事物名詞,B 組學生寫下動詞。學生分別從兩組中隨機抽取詞語,將其連綴成一首詩,感受詩歌的跳躍性、節(jié)奏美和動詞的表現(xiàn)力。如:
A組:風、大海、云、浪
B組:畫、鬧、笑、睡
創(chuàng)作示例:
(1)云像一個忙碌的畫家。
在天空中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2)風兒不鬧了。
浪兒不笑了。
夜里,大海睡著了。
仿寫。對于寫作有困難的學生,仿寫無疑是一條有效的學習路徑,學過的詩、摘抄的詩都可以成為模仿的對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可借鑒的寫作方法有依托具體的事物想象畫面、使用相同的句式、運用修辭手法、調動感官、摹寫顏色形態(tài)等。從學生的習作來看,仿寫童詩相對容易,如有個學生模仿比利時詩人莫利斯·卡列姆的《我學寫字》,效果就不錯:
我學寫字(原詩)
當我學著寫“小綿羊”,
一下子,樹呀,房子呀,柵欄呀,
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
就都彎卷起來,像羊毛一樣。
仿寫如下:
當我學著畫“晨曦”,
一下子,湖呀,山呀,鳥鳴呀,
凡是我耳朵聽到的一切,
就都溫暖起來,像金色的光。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教師應鼓勵他們捕捉靈感,勤于觀察,善于記錄,引導他們寫下文字,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