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大江滾滾,奔騰不息。
長河滔滔,潤澤古今。
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揚浪千重,利澤萬方。祖國的大江大河,人民領(lǐng)袖一直牽掛于心,每次登高望遠,都飽含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每次駐足凝望,都滿懷對人民的深情。黨中央也為江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治理擘畫藍圖、指明前進方向,生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今年,本刊開設(shè)《江河·縱論》專欄,約請《中國文化》雜志編輯部主任彭志撰寫黃河文化、《人民長江報》副總編輯陳松平撰寫長江文化等系列文章,旨在以江河之美映襯時代之美,以江河之變反映國家之變,以江河之興展現(xiàn)國家之興。
縱觀古今中外的悠久歷史,人類文明與大江大河多具有天然的共生關(guān)系,江河兩岸及其周邊流域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為人類的長久繁衍生息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而臨水居住的人們長期積淀起來的濃厚文化最終也會反過來哺育江河在自然景觀之外孕育出深遠厚重的人文底蘊。江河給予了人類生活所必需的“血液”,人類的文明進程也讓江河擁有了可以直立的骨骼。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的黃河蜿蜒了5000多千米,越過山丘,流經(jīng)高原,穿行平原,匯入大海,滋養(yǎng)了沿河及其周邊區(qū)域的億萬民眾,從古至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夏商周三代及其之后,在歷代典籍里有對黃河不勝枚舉的傳世文獻記載,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百年來各地考古挖掘出的眾多文物亦可勾勒出黃河文明的遠古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