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目前以學校為本位的美育中,有計劃地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傳授美學知識、培養(yǎng)審美觀念,從而提升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文章致力于梳理校園體驗美學元素,研究基于體驗的校園美學育人元素。方法:文章結合學校美學現(xiàn)狀,提出體驗美學教學理念,通過梳理美學概念的發(fā)展歷史及校園體驗美學元素,詳細描述研究方法,系統(tǒng)地將美學融入學校教育的完整過程展示出來,以達到科學建設校園美術館的目的。結果:文章通過研究將美育回歸到兒童發(fā)展路徑的方式,營造教學區(qū)美育環(huán)境,以及隨處可見的校園美育環(huán)境;結合社會層面,充分挖掘周邊地方資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文化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體驗美學元素;創(chuàng)設美術館體驗,繪制校園美學底色,整合多學科資源,豐富美學樣式,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yǎng)。結論:基于對美育結合地方資源和跨學科理念的研究,整合校園體驗美學元素,形成具有特征的美育文化課程,最終建構一座全景式的校園美術館。
關鍵詞:體驗美學;藝術感知;美育場域;校園美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1 美學、體驗美學與美育
1.1 美學與體驗美學概述
西方美學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所在時期;而中國對美學也有相關記載,如王陽明對審美境界的追求。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藝術形式作為載體,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和他本身的生命體驗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
1750年,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學”這一概念,并將其稱為“Aesthetic”。其認為,美學既是思辨的學科,又是感性的學科,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學科。
體驗美學作為美學的一個分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體驗美學中的“體驗”一詞泛指藝術創(chuàng)作者結合自身經(jīng)歷,不斷感受和體悟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
1.2 美學與美育的區(qū)別
美學和美育在實踐活動中可謂密不可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既可以理解為審美教育,又可以理解為美感教育,是以開發(fā)人的審美情感為指歸的教育。根據(jù)發(fā)生的場所類別,美育可以劃分為學校美育、家庭美育和社會美育三種。在某種意義上,美學是美育的理論基礎,其能為美育的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使美育得到升華[1]。
2 校園體驗美學元素梳理
早在100年前,中國近代教育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中國教育要以美育代宗教”。不難理解,宗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而美育是廣泛自由的。
2.1 校園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
校園美育的發(fā)展長期以來依托學校,根據(jù)學校的教育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審美教育活動。校園美育致力于傳授美學知識,培養(yǎng)審美觀念,以及提升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以學校為本位的美育中,存在定位不明確、功能不斷弱化、前沿美術資源更新慢等現(xiàn)實問題。在此背景下,提高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2019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改變學校美育薄弱的現(xiàn)狀。其旨在以終為始,陶冶審美情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yǎng)“五育并舉”的新時代好少年,使之成為堪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2 美術課堂:營造教學區(qū)美育展境
2022年《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出臺,新課標中不再單列美術和音樂等學科,而是對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五個學科進行一體化設計。這一舉措使得校園各處有美的體現(xiàn),美育在學校日常教育中的地位得以顯著提升。
2.2.1 讓美術作品“占領”校園白墻
在審美情趣成為核心素養(yǎng)的當下,學校不再簡單地重視美化校園,一些復制印刷的藝術作品逐漸退出校園墻面,被更吸引兒童的同年級甚至同班學生作品所代替,通過主題式作品展示形成系列繪畫作品展覽。同時,其形式不再局限于展品的精美擺放,藝術表達方式趨于開放和多元。更貼近兒童校園活動的美術館主題式教育有助于兒童充分感受身邊的美、理解美育,為構建校園美學提供了直觀認知,拓寬了藝術視野,能使兒童更好地體驗校園美學,更有興趣參與校園美育活動。
2.2.2 讓“同溫層效應”不只在課堂中生發(fā)
在藝術新課標所提出的幾項核心素養(yǎng)中,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在日常教學中最難觸及。除課堂的40分鐘外,在校園的時間欣賞什么、和同伴聊什么話題,以及通過眼睛觀察到的課堂以外的點滴、手觸摸到的事物和所處的校園環(huán)境都會成為兒童的創(chuàng)造之物。兒童的世界有無限可能,要在兒童之中創(chuàng)造出同溫層效應,通過美的疊加,不斷強化兒童的審美感知能力。
2.2.3 形成“點線面”兒童發(fā)展路徑
兒童喜歡學校,喜歡有同伴的氛圍,但是在學校的時間越久,眼中越難留意校園中美的陳設布置。那么,如何通過藝術去改善這種狀況呢?要讓兒童擁有一座校園美術館,一座只要身處校園中,就能夠隨時體驗的學校美術館,一座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受到美育熏陶的校園美術館。
要建立這樣一座美術館,首先要考慮如何將美育回歸到兒童發(fā)展上??砂旬嬚罐k在教學區(qū)域,以日常的美術課堂為“點”,以同年級所在班級的走廊為“線”,將一個個閃爍著美育光芒的“點”連成“線”,讓多條間距相等的“線”形成的“面”營造出良好的校園美育環(huán)境,從而形成一個完整而強大的美育場域。
2.3 校園館藏:深耕地域美育文化
教育不能只依賴學校,更需要結合家庭和社會,形成三方合力。在社會層面,應充分挖掘學校周圍的地方資源,開發(fā)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文化課程,從而更好地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體驗美學元素。
2.3.1 讓館藏孕育校園美育
兒童是創(chuàng)造校園美學的主體之一,校園體驗美學需要在兒童作為主客體的感知中進行審美活動。例如,校園中“藏”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美術館,學生參觀后,將資料整合形成講解詞,自己做講解員,用語言深耕地域美育文化,構建校園館藏新展境。
學生講解員以目之所見的展品為例,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展開介紹。例如,“‘紅木家具’是明朝、清朝以來對稀有硬木優(yōu)質家具的統(tǒng)稱,其對制作所用到的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找到優(yōu)質材料后,要思考怎樣的組合方式更適合紅木家具,要知道中國的傳統(tǒng)家具是講究自然美的。智慧的古人們運用榫卯方式把不同部分的木材結合在一起,以有效避免木材變形和縮脹,使家具經(jīng)久耐用,連接又十分牢固,可謂一舉兩得”。
2.3.2 結合社團深耕美育課程
結合學校藝術類社團課程的設置在校園中創(chuàng)設體驗活動,通過兒童對校園美學的理解加深,持續(xù)營造以美育人的校園氛圍。一是通過深耕學校周圍地方資源,形成校本化、可推廣的美育課程;二是不斷挖掘藝術新課標中的審美元素,對課程進行升級改革,形成“五育并舉”的校園美育文化氛圍,從而逐步形成全景式的校園美術館。
2.4 大家資源:提升師生藝術感知
如今,提升藝術感知、發(fā)揮美育價值,已成為各個學校的普遍共識,在2022年發(fā)布的新課標中,這一共識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并已成為最新的學科政策導向。提升師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成為核心素養(yǎng),中小學藝術類課程納入學業(yè)要求,藝術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同時,“雙減”政策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育生態(tài)的失衡[2]。
以月為單位,進行大師作品巡展,依托書本,以視覺藝術為主,輔以其他感官,讓藝術大師及其作品成為校園美育資源,讓兒童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沉浸式與大師作品對話。要建構完整的美術體系,用最直觀的方式提升兒童的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yǎng),在短時間內(nèi)串聯(lián)起碎片化知識。
3 基于體驗美學的校園美學育人元素創(chuàng)生路徑
四川師范大學早在2013年10月就成立了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這一中心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秉承中西方美學研究傳統(tǒng),而另一重要研究方向是積極探索新時期美育研究的新路徑。中國近代教育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要發(fā)現(xiàn)和研究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社會性美育功能。
3.1 借助“場”,營造校園美育場域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審美理念,一個校園的美學環(huán)境也代表著校園最高級的教育表達。新時期的學校美學致力于讓兒童沉浸在“審美教育場”中,不斷營造更為輕松自由的氛圍。學校應借助藝術的多元與包容特質,鼓勵學生展現(xiàn)個性。
3.2 跨學科,整合資源豐富美學樣式
美育不僅是美術一個學科的職責,還應該融入不同的學科。學校應以藝術思維的培育與保護為目標,通過提問、實驗、游戲、展覽等方式推動師生美育能力的發(fā)展。
3.2.1 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培育跨學科思維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新歸納提煉了四點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提升了課程之間的融合程度,強調關注跨學科主題的課程,為新時期美育跨學科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指明了方向,為學科教師探索不同學科的融合路徑提供了助力[3]。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學科)以及體育與健康學科,融合了民間戲曲和傳統(tǒng)手工藝等形式,同時提倡通過學習解決生活真實情境的問題,幫助兒童連接真實生活,培養(yǎng)其在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3.2.2 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項目化教學
在學科教學活動中,從美育角度出發(fā),可以選取融合科技自然學科的二十四節(jié)氣、科技熱點活動等,融合綜合實踐學科的日常資源利用、家鄉(xiāng)生活變化等,融合語文和音樂學科的古詩新唱、古詩新繪和四大名著人物再創(chuàng)作等,研究跨學科實踐活動,將美育嵌入日常全學科教學過程。
對美術課程的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從而創(chuàng)作美,最后讓學生樹立環(huán)保理念,熱愛環(huán)境,做到垃圾分類,構成“美育+”主題式跨學科融合課程。
3.3 創(chuàng)設美術館體驗,繪制校園美學底色
要創(chuàng)造獨具特色的校園美學,離不開體驗主體之一——兒童。校園美術館的審美活動,正是建立在以兒童作為主客體的感知之上的。
3.3.1 情境教學豐富美術館體驗
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古布里等人在20世紀開創(chuàng)了情境教學法,以促進學習者在情境中的學習;而后,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創(chuàng)始人李吉林女士在1978年結合我國的素質教育實踐,展開了情境教學的實踐探索與研究,情生于境,這一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
以校園美術館為例,學生通過參觀,結合資料參與“小小講解員”活動,進行實地講解。例如:“大家看到的這些精巧的雕刻作品就是石雕。金山石雕作為蘇州石雕的代表,其材料取自蘇州木瀆金山及其附近的金山花崗石。石雕以技法論,可分雕和刻兩類,這和平時美術課上學習的知識密切相關,我們可以走近作品,細細感受其中的美?!?/p>
情境教學法在校園中得到實踐,校園中每一個主體都在探索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美術館體驗。在校園中,應結合情境教學法理論,依托校園美學環(huán)境,構建情境教育的實際操作框架,積極探索兒童體驗美學新路徑。
3.3.2 交互設計點亮校園美術館
校園美育空間不僅是美育課程的載體,還是課堂的延伸,更是學習的場域。校園體驗美學的元素隨處可見。綜合研究現(xiàn)有社會性博物館展現(xiàn)的各類強化感官體驗的設計,不難發(fā)現(xiàn),交互體驗項目比比皆是,體現(xiàn)了博物館對數(shù)字化建設的重視。可將交互體驗項目引入校園之中,以這些互動性展示設計吸引兒童,彰顯超時空的審美趣味。
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苯Y合現(xiàn)有博物館的交互體驗,校園美育氛圍的營造也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場域和隨處可見的LED屏幕,從而建構全景式的校園美術館。
4 結語
“讓兒童擁有一座校園美術館”不僅是口號,更是校園美學不斷生發(fā)的產(chǎn)物。要讓兒童沉浸在“審美教育場”中,全身心體驗校園美學和美育課堂,直觀地感受“美術館式”的教育;要結合地方資源和跨學科理念,整合校園體驗美學元素,形成具有特征的美育文化課程,最終建構一座全景式的校園美術館,推動學 校美育朝縱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玲玲.美育的時代性:對藝術美育與設計美育的比較研究[J].藝術評鑒,2020(15):167-169.
[2] 田甜.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美術教學評價體系建構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34-135.
[3] 游鳳艷.美學視角下《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四字格的翻譯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8(2):74-76.
作者簡介:龔逸斐(1996—),女,江蘇蘇州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