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中小學音樂課堂逐漸走向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作為現代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古箏社團在審美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將古箏重奏引入高中社團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更推動了古箏這一樂器的發(fā)展。文章以《漁舟唱晚》古箏四重奏為例,闡述高中古箏社團重奏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通過社團古箏重奏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讓他們熱愛、理解和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法: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實踐研究法。結果:分別從學生技術、教師教學和學校資源入手,了解學校重奏社團及重奏社團教學的現狀,通過《漁舟唱晚》古箏四重奏的教學案例分析,了解重奏教學時演奏技法、音樂審美、合作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實踐分析古箏重奏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技法問題、節(jié)奏問題、音色問題、音樂表現力問題。結論:總結自身教學經驗,結合高中古箏重奏社團現狀,一一解決古箏社團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期望可以對古箏重奏表演以及重奏教學的發(fā)展有所幫助,同時也期望通過古箏重奏的學習陶冶學生情操,激起學生對音樂、對美的追求和向往。
關鍵詞:古箏;重奏;高中社團;" 《漁舟唱晚》
中圖分類號:J632.32;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3
0 引言
高中社團指“在校內學生自愿參加、組合成的各種興趣團隊,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管理、自主學習,這種團隊沒有班級、年級的界限,是單純基于自身喜好構成。各項活動的開展應在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進行,社團活動的開展可以活躍校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更可以促進學生們的思想交流,增進他們的友誼”[1]。古箏社團是音樂社團,古箏社團主要是由古箏教師和一些對古箏或古箏表演感興趣的學生創(chuàng)建的,學生在古箏社團中學習基礎的古箏演奏技法以及古箏曲目,利用古箏重奏形式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和渲染力,培養(yǎng)學生對古箏的欣賞、審美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參與古箏重奏日常練習,既能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和古箏演奏技術,又能增強團隊凝聚力。
在古箏社團中,古箏重奏教學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學習古箏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及校外生活,更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從而實現培養(yǎng)多樣化人才的目標[2]。
1 重奏教學
1.1 定義
民族器樂的重奏模式,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上海音樂學院的胡登跳教授首創(chuàng)的,他首先創(chuàng)建了民族樂器室內樂的新形式——絲弦五重奏,他使用二胡、古箏、琵琶、揚琴、阮(或柳琴)五種樂器組合,這種新型演奏模式一經出現立刻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以古箏作為演奏樂器,由兩人或多人演奏相同樂曲的不同聲部,因為樂器相同,所以音色更為和諧、融洽,練習起來也更簡單且易上手。古箏重奏教學,主要依托樂曲演奏教授學生手型、音準、節(jié)奏以及識譜、視唱等技術,旨在使學生能夠完整演奏一首重奏作品,并在演奏時達到聲部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古箏重奏課既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樂器演奏技法的技能課,又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以及綜合能力的實踐課,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促進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
1.2 意義
1.2.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古箏重奏教學中,熟練掌握樂曲的彈奏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懂得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優(yōu)化課程教學模式。可以依托一些簡單且耳熟能詳的樂曲或流行曲訓練基本功,改善文化課學習的沉重氛圍,為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同學提供一個學習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演奏技術和樂感,起到怡心怡情的重要作用。
1.2.2 促進學生協(xié)調發(fā)展
重奏是需要多人參與的一項活動,在這項集體音樂活動中,學生演奏時保持聲部平穩(wěn)、節(jié)奏穩(wěn)定、音色統(tǒng)一的前提是具備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在古箏重奏中,學生不僅要注意本聲部的音響、音色效果,還要注意其他聲部的表現情況,如聲部是否和諧、節(jié)奏是否穩(wěn)定、力度的強弱變化等以及各聲部之間的情感溝通、交流與配合,這有利于鍛煉學生大腦,促進學生思維協(xié)調發(fā)展。
1.2.3 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當代的教育潮流中,要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關鍵。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蘊含民族的歷史、風俗、信仰、情感和智慧,展現了民族的特色、風格和魅力,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獨奏改革后的產物,古箏重奏中也有很多傳統(tǒng)音樂作品,學生們多接觸、多學習,有助于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音樂文化,提升其對中國傳統(tǒng)民樂的審美能力。
2 重奏教學現狀
2.1 學生技術
部分學生在高中加入古箏社團重奏學習之前,未接觸過這種樂器,不具備讀譜能力,針對節(jié)奏、音準以及識譜等技術問題,需要教師從頭教起。部分古箏重奏社團的學生雖然從小學習古箏,但是存在樂理知識掌握不牢以及基本功不扎實的情況。
上述情況導致教師教授重奏課程以及組織演出困難重重,相關演出完成度低,學生對于教師講解的技法一知半解,無法準確控制和練習。在舞臺演出時,學生往往過于緊張,縮手縮腳,情緒傳遞不到位,最終導致演出效果不佳。
2.2 老師教學
部分古箏社團的教師經常接觸專業(yè)的重奏教學和訓練,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古箏重奏演出或比賽,對于古箏重奏練習時學生可能出現的聲部關系不明確、節(jié)奏不穩(wěn)定、和聲不和諧以及團員之間的情感、動作配合問題都有大致的了解,在課堂上,能夠根據學生的基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學習和練習古箏重奏曲目。但也有部分古箏社團教師較少接觸專業(yè)重奏教學、重奏訓練,缺少古箏重奏演出經驗,難以妥善處理學生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教學時過于急躁,選擇的重奏練習曲目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并且對學生古箏基礎技法的掌握缺乏重視,導致重奏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
2.3 學校資源
校內古箏重奏社團的設備陳舊或數量不足,排練條件不成熟;學校對古箏重奏社團重視度不高,資金支持不足,往往優(yōu)先考慮改善其他社團的教學設備,忽視了古箏重奏社團設備的優(yōu)化升級。
3 《漁舟唱晚》重奏教學案例分析
3.1 《漁舟唱晚》的內容及背景
3.1.1 背景
演奏一首樂曲首先要了解研讀樂曲、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了解作品的作者、寫作背景和主題思想,把握樂曲的主題風格和彈奏技法,啟發(fā)學生對作品進行分析,展開聯(lián)想[4]?!稘O舟唱晚》是一首在中國流傳面廣、影響力大的著名箏曲,先后被改編成民樂合奏曲、古箏二胡重奏曲、古箏重奏曲以及小提琴獨奏曲等。樂曲以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一句的前四個字為標題,描繪了夕陽西下,碧波萬頃漁人欸乃歸舟的情景?!肮こ呱稀薄肮こ呱纤暮稀边@一核心旋律貫穿全曲,在句式段落的結構安排上也有很多變化,曲式簡練嚴謹,充分展現了漁民慶迎豐收的喜悅之情[5]。
3.1.2 內容
《漁舟唱晚》全曲共分三段,慢板舒緩,如歌如訴,優(yōu)美抒情,描繪出一幅夕陽西下,微風拂過水面,一葉小舟在水上飄蕩,偶爾有魚兒躍出水面打尾的美景;快板急促有序,刻畫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在漁船上奮力收網的動感景象,樂曲速度不斷加快對應漁翁看見網中滿滿的魚兒的興奮、激動之情。高潮過后第三段,樂曲又逐漸平緩,仿佛是滿載而歸的漁翁劃著小船悠悠蕩走,只剩歌聲和平靜的水面做伴的深遠意境,快慢對比強烈,節(jié)奏感強,音樂效果明顯。
3.2 《漁舟唱晚》學生技術問題及解決策略
3.2.1 學生技術問題
學生在重奏《漁舟唱晚》中存在演奏位置不固定、手型不規(guī)范、觸弦角度不對、發(fā)力方式不同等問題,影響琴音音色。另外,節(jié)奏不穩(wěn)定等因素也會影響重奏樂曲的整體演奏效果。不同的演奏位置對應不同的音色表現;指甲觸弦的深淺不同音色也不同;發(fā)力方式不同也會導致琴音音色不同。在重奏排練、教學中教師經常能發(fā)現學生演奏相同樂段時,慢板音色不統(tǒng)一,或彈奏快板時音色過緊,不能做到強弱控制自如,這往往是由觸弦太深,手腕、手掌、手指尖太緊、太僵硬,發(fā)力方式不正確導致的。箏樂的魅力,主要是通過不同的音量、不同的音高、不同的時值、不同的力度等多種元素相互結合以及對特殊的音韻和意境的追求造就的[6]。練習時,學生常常出現節(jié)奏不穩(wěn)定的問題,這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嚴謹、規(guī)范的教學,并且耐心教授學生,逐漸規(guī)避這些問題。
3.2.2 教師教學策略
(1)不同的演奏位置有不同的音色表現,琴弦的最右側發(fā)出的音色清亮,琴弦中間發(fā)出的音色較為渾厚圓潤,因此教師教授《漁舟唱晚》重奏時,要注意音區(qū)變化,確定演奏位置。
從樂曲第一小節(jié)開始,各聲部之間的旋律音高位置各不相同,教學時可明確規(guī)定樂曲演奏位置,高音區(qū)彈奏可多靠近琴弦右側,音色更為清亮,與低音區(qū)的渾厚圓潤形成對比,并且彈奏時要注意聲部樂句之間氣口的聯(lián)系。一聲部的第一小節(jié)與三聲部的第二小節(jié)旋律呈現連接以及八度音程關系,因此練習時演奏位置要相同,不同聲部間相同音區(qū)琴音達到融合。要統(tǒng)一這一小節(jié)的氣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跟著節(jié)拍器視唱譜子多加練習。
(2)重奏時發(fā)力方式的不同會導致學生重奏樂曲節(jié)奏的不穩(wěn)定,有些學生在彈奏快板時,因手腕、手掌、手指尖太緊、太僵硬,于是選擇用手肘來代替,大力彈奏,這很容易打亂樂曲的整體節(jié)奏,并且音色過緊,不能做到強弱控制自如。掌握正確的發(fā)力方式離不開基本功訓練,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帶領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古箏彈奏主要依賴指關節(jié)、掌關節(jié)、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到大臂發(fā)力,在《漁舟唱晚》中,指關節(jié)多用于彈奏快速的音,肘關節(jié)多用于彈奏強音以及有爆發(fā)力的音,運用于快板彈奏;掌關節(jié)多用于彈奏飽滿、慢速或中速的音,彈奏時多使用離貼、貼離或是離離的方式,而利用大臂帶出的音色多渾厚深遠,可運用于慢板演繹。
(3)在《漁舟唱晚》快板練習時,教師可多利用節(jié)拍器開展教學,穩(wěn)定學生的節(jié)奏、節(jié)拍,避免出現聲部間音與音對不上或節(jié)奏混亂的情況。例如第47小節(jié)至68小節(jié),教師教學時要注意上滑音時值以及與二、四聲部的反拍如何對位,可以分聲部慢速練習,如一聲部與二聲部的配合重奏訓練或一聲部和三聲部的合奏訓練等,既能使學生熟悉重奏譜子及節(jié)奏,又能使學生熟悉聲部間的音響配合效果。在正式重奏排練時,學生對譜面越熟悉彈奏起來就越容易,音響效果也更容易達到要求。
(4)學生初次練習重奏樂曲時,往往不清楚主旋律以及和聲伴奏的關系,全曲各聲部都用一種力度、音量來彈奏,導致音樂效果混亂、嘈雜,主次不明晰,沒有音樂旋律變化的美感。教師在教學前可先播放一遍《漁舟唱晚》重奏的演奏視頻,讓學生聆聽視頻中樂曲旋律在各聲部中的流動變化及強弱處理,在教學時要分聲部重點講解和聲關系以及旋律位置變化。第七小節(jié)二、三聲部為《漁舟唱晚》主旋律,一聲部和四聲部為伴奏旋律,當主旋律出現,其他和聲伴奏聲部要適當弱化音量凸顯旋律,同時各聲部又要融合、統(tǒng)一。
(5)重奏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演奏時整體性問題、節(jié)奏問題以及音準問題。《漁舟唱晚》四重奏中出現上、下滑音以及搖指,學生如果音準以及節(jié)奏、節(jié)拍把控不準確,很容易按不準,出現錯拍或漏拍,破壞樂曲的整體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模唱旋律,形成正確的音高概念,同時用節(jié)拍器練習一、三聲部中出現的短搖,嚴格把控搖指節(jié)拍,分聲部練習。
4 結語
古箏重奏以其出色的表現力、整體均衡整齊劃一、聲部之間的融合交替及多變的 音樂風格獲得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如今古箏重奏的表演形式越來越普及,通過重奏的學習和訓練,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演奏控制能力顯著增強,同時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和感受也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 趙學敏.以社團活動為平臺,促進學校藝術教育[J].高考,2020(32):127.
[2] 楊姝.小學古箏社團活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成都市地區(qū)為例[J].四川戲劇,2017(10):189-192.
[3] 楊曦.探討中國長笛演奏藝術及教學的發(fā)展[J].大眾文藝,2013(4):181-182.
[4] 胡彤彤.古箏合奏、重奏藝術教學研究[J].民族音樂,2017(6):88-89.
[5] 翁歆.淺談箏曲《漁舟唱晚》演奏技巧[J].大舞臺,2010(11):37.
[6] 華箏.箏樂之魂的魅力:古箏教學散論[J].藝術百家,2004(5):179-182.
作者簡介:張歌瑋(199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樂器演奏(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