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實現文物價值的廣泛傳播,促進文物活化利用,博物館需對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進行仿制。文章以南京博物院館藏草鞋山遺址出土玉琮的仿制為例,對三維掃描打印技術在玉器文物仿制中的應用進行相關討論,實踐證明,三維掃描打印技術結合瓷器類文物修復技術應用于玉器文物的仿制工作是切實可行的。三維掃描打印技術極大地簡化了傳統(tǒng)用相近玉料直接雕刻加工或是用有機合成法、人工合成法仿造古玉的流程,打印好的文物模型紋飾清晰、精準度高,經隨色仿古后可達較好的展陳效果,為文物的仿制工作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三維掃描打?。挥衿魑奈?;仿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2.009
文物仿制是博物館的基礎性工作之一?!胺轮啤痹凇掇o?!分械亩x同“仿造”,意指模仿一定的式樣制造。博物館有關文物的仿制工作多是為了滿足展陳需求以確保主題的完整性,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實現文物價值的再利用,更是為保障博物館直觀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近年來,博物館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對展陳的文物藏品需求量顯著增多,而早期考古出土文物多歸屬于省、市級博物館,隨著各縣、區(qū)級博物館的發(fā)展,展陳文物的短缺情況日益突出。此外,各單位在社會教育活動及文創(chuàng)開發(fā)過程中,基于文物保護的目的以及文物安全的考慮,也需要一定的文物仿制件。如本文討論的蘇州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原出土文物與遺址公園的展示匹配度較高,是遺址價值展示的重要物證,因此,須進行文物仿制工作以完善展陳主題。
此次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委會在草鞋山遺址打造了“行走在遺址間”的主題展廳,而南京博物院恰好藏有一件草鞋山遺址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玉琮。為了更好地展示、宣傳草鞋山文化,同時考慮到文物安全,南京博物院決定采用三維掃描打印技術結合瓷器類文物修復工藝對該件玉琮進行仿制,確保向公眾呈現草鞋山遺址文化的最佳效果,充分發(fā)揮其社會教育功能。
1 三維掃描打印技術在博物館工作中的應用
三維掃描打印技術已普遍應用于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的實際工作中,主要體現在青銅、陶瓷、壁畫、建筑等多個領域。故宮博物院、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虛擬現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分別以文物仿制、文物碎片拼接和殘缺文物修復三個典型應用為例,共同探討了三維打印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應用中涉及的技術和方法①。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館藏鎏金銅觀音造像、戰(zhàn)國雙獸首三輪盤的仿制為例,通過比較法與復原實驗的方法,摸索出3D數據采集、3D模型制作、3D打印、傳統(tǒng)隨色等一整套完整的工序,在金屬文物傳統(tǒng)復制工藝中成功地融入了3D打印技術,解決了直接采用傳統(tǒng)翻模鑄造工藝進行文物復制的難題②。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運用比較法與復原實驗的方法,將3D打印技術融合到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館藏灰陶鏤空陶豆的復制工作中,對傳統(tǒng)接觸式采集、復制文物信息可能帶來的二次損害風險進行了有效避免③。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研究室采用帶有非接觸式掃描特點的3D打印技術復制了一件帶蓋黑陶罐,并提出3D打印技術能以其與傳統(tǒng)修復手法相比之下的無損、快速、精確等特點,在文物修復中發(fā)揮作用④。通過三維掃描打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有效應用,提高文物復制、仿制效率的同時增強對文物的安全保護意識。
2 館藏玉器文物的仿制
南京博物院館藏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玉琮是良渚古城遺產價值的重要承載要素,屬一級文物。該件玉琮呈中空矮方狀體,器表以四角(均大于90°)為中線,依照紋飾分上、下兩節(jié),每節(jié)由羽冠及神人獸面紋組成。羽冠陰刻平行直線,重圈為眼,嘴部呈長方形,刻螺旋紋,面紋皆刻繁密的卷云紋作地紋,紋飾繁縟,雕琢精細(圖1)。
基于我國文物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四章“館藏文物”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復制、拍攝、拓印館藏文物,不得對館藏文物造成損害。”此次仿制工作以“非接觸文物本體”為主要核心,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真實、精確地反映文物的形貌特征。采用以“非接觸式”獲取信息為特點的三維掃描技術對此件玉琮進行數據采集,在完成三維建模后等比例縮放,選用光敏樹脂材料打印成型,最后結合瓷器類文物修復的傳統(tǒng)技法,在打印好的模型上隨色、仿古,務求精準再現玉器文物特征的同時,做到尺寸、重量、材質等與原件存在區(qū)別。館藏玉器文物的仿制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2.1 數據采集
為使采集的數據更加精準,能全方位、真實地反映文物細節(jié),選擇手持式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精度攝影來完成玉器文物的數據采集工作。相較于常規(guī)的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式三維激光掃描儀的優(yōu)勢在于:第一,采集數據時無需對文物做噴粉處理,點云數據通過激光反射點獲取,三維掃描過程始終與文物保持約1m的距離,可避免外來物質對文物可能造成的損傷,最大限度確保文物安全;第二,掃描范圍最大可達550mm×600mm,且每秒可獲得90萬個點數,能夠快速捕捉文物信息;第三,采用“26+14+1”條激光束組合并集成數據模塊,即26條交叉激光束快速掃描文物整體,14條平行激光束掃描細部特征,1條單線激光束掃描深孔及死角,分辨率及數據精度均可達0.01mm,且重復精度穩(wěn)定,可準確還原文物細節(jié);第四,可在電腦上實時查看正在執(zhí)行以及還需執(zhí)行的操作,隨時對獲取的數據進行修改。
2.2 三維建模
采集的文物數據完成初步三維建模后,還需通過Geomagic studio、Auto CAD等計算機軟件進行三維重建。三維重建包括獲取數據、點云處理、數據配準、合并和網格封裝重建等主要步驟,由于受到外部噪聲的影響,獲取的數據同時包括掃描對象以及掃描對象以外的數據,掃描獲取的點云數據通常存在重疊、多余、缺失、干擾等問題⑤,需進行去噪、修復、光滑、補洞、整合等處理。為了能夠更加準確地建立文物模型,將處理后的數據進行重構,反復校對整體造型、局部細節(jié)后等比例放大,隨即將數據發(fā)送給三維打印設備,生成文物的三維模型。
2.3 模型打印
此次三維打印工作采用最早發(fā)展起來的快速成型技術—光固化成型工藝(SLA),其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光敏樹脂在特定波長(250~400nm)的紫外線照射下,能夠發(fā)生聚合反應并固化。三維打印工作是由從點到線依次固化而成的層截面,反復累積重疊完成的實體繪制⑥。三維實體打印完成后,還須進行靜置、強制固化、去粉、包覆等后續(xù)處理措施,以加強模具成型強度以及延長模具的保存時效⑦。依據確定好的模型參數有序地進行三維打印,可得到高精度的文物仿制品模型。
鑒于此次玉器文物仿制主要是用于博物館展陳,完善“行走在遺址間”主題展廳,實現歷史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同時考慮到仿制有別于復制,以及文物本體顏色是較淡的米黃色,因此打印材料選用白色光敏樹脂最適宜。該材料不僅表面光滑、精度高,具有防水、防濕的特性,且易于精加工及隨色、仿古等后處理工藝。由于光敏樹脂質量較輕且文物體積較小,考慮到長期展陳可能出現的問題,故選擇實心打印。此外,隨色仿古工藝中用到的有機溶劑與礦物顏料混合后,雖薄但仍有一定厚度,為了更好地呈現玉器文物的特有質感,需反復疊加不同顏色。因此,建模時在原有參數的基礎上,將該件文物的陰刻紋樣加深1mm,以便最終獲得更好的仿制效果。
2.4 隨色仿古
玉器,本質上屬于石質,有其特殊的顏色、光澤。此次仿制的玉琮為草鞋山遺址出土,由于長期的埋藏,玉質較疏松的部位或是裂綹、傷殘磕碰處受到土壤中有機物、微生物等侵蝕,形成顏色深淺不一、分布不勻的沁色,增加了仿制工作的難度。為完整、詳細地還原玉器文物攜帶的歷史信息,盡可能提高仿真度,隨色仿古時,需解決以下難點:第一,選用具有一定優(yōu)越性的白色光敏樹脂進行打印,獲得的文物模型表面較為光滑致密,隨色仿古時如何增強顏料的附著力;第二,玉器文物攜帶的自然沁色,其層次有疏有密,顏色錯綜復雜且濃淡有別,如何在隨色仿古時以微小的色差變化表現出自然的過渡性;第三,如何避免仿制的顏色浮于模型表面,體現玉器文物所特有的溫潤質感。
采用瓷器類文物修復工藝對該件玉琮模型進行隨色仿古。首先,為增強顏料在文物模型表面的附著力,同時又不破壞打印好的紋飾,可先用較細的砂紙打磨模型表面使其略有粗糙感,以增加模型表面與顏料的黏合度。再取釉料、稀釋劑以及顏色相近的礦物顏料,依據原有玉色混合后,用較大筆刷反復涂刷以增加整體通透感。其次,依據文物表面色斑的分布特點以及沁色的過渡規(guī)律,選用著色均勻、顯色穩(wěn)定的礦物顏料,采用挫、拍、揉、掃、跺、擦、點、涂等技法由淺入深、由輕到重層層疊加,深入細致地刻畫紋理,使其表現出豐富逼真的色彩關系,呈現出較強的立體質感。對于陰刻紋樣的還原,則選用極細勾線筆蘸取顏料進行勾勒補充。最后,采用噴涂法對仿制好的文物模型進行整體加固,適當提高釉料占比以增加濃稠感,反復噴涂直至顏色完全融入其中,固化后,用白色麂皮布進行整體拋光,還原玉器文物特有的溫潤質感(圖3)。
3 文物仿制在博物館展陳中的作用與意義
從此次為滿足蘇州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展陳需求而仿制的玉器文物來看,隨著博物館展陳需求的日益增多,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有更多的遺址公園或博物館需要制作仿制品來補充、完善展示鏈。筆者認為,這類仿制品不是在“造假”,而是為了更好地展現古代社會文化遺跡,具有“以文補文”⑧的作用,在書本上讀歷史是歷史,而現如今在遺址現場或博物館觀展也是讀歷史。因此,筆者提出仿制文物具有滿足陳列需求和補充展示內容兩點新作用與意義。
首先,滿足陳列需求。文物最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是向公眾展示它自身所攜帶的歷史信息,便于公眾解讀歷史。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在城市中以考古遺址或遺跡為點開展遺址公園的建設,遺址公園的文化內涵除起到傳承文化保護、承擔社會教育責任的基礎性作用外,更能培養(yǎng)公眾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鼓勵公眾獲得知識、引導公眾分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在這類遺址公園中建設展廳或小型博物館,能夠更好地闡釋遺址所揭示的人類文化發(fā)展史,正如蘇州建設的草鞋山遺址博物館,能夠反映文化內涵且具有重要價值的精品文物歸屬于更高級別的博物館貯藏,考慮到借展手續(xù)煩瑣、文物安全等問題,就需要借助文物仿制手段以滿足陳列需求。
其次,補充展示內容。近年來,博物館“游”的火熱,帶動了一批遺址類城市公園、城墻公眾活動區(qū)域的發(fā)展,而這類遺址是城市發(fā)展中重要的遺跡遺物,對書寫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須予以高度重視。有關這類遺址公園的開拓和發(fā)展,需要注入與之匹配的文化內涵,不僅要有相應的陳列展覽,而且要有內容與文化的輸出,仿制文物就在其中充當了尤為重要的補充角色。正如蘇州草鞋山這類遺址公園,從建設之初便規(guī)劃展覽展示與草鞋山遺址相關的重要出土文物,仿制文物不僅能夠提升、完善遺址公園的展示內容,更是豐富了新石器時期先民在草鞋山的生活狀態(tài)。
4 結語
筆者有幸對南京博物院館藏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玉器文物進行仿制,通過零接觸式三維掃描技術獲取文物信息,經專業(yè)軟件處理數據建立三維模型,用光敏樹脂打印以獲得文物模型,采用瓷器類文物的修復工藝還原整體顏色、質感,并妥善處理采集的文物信息。制作完成后的仿制品,在質地、尺寸等方面均與文物原件嚴格區(qū)分,但在外觀上達到了“遠觀一致、近看有別”的效果,能夠滿足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需求。與此同時,三維掃描打印技術雖以高效、精準、無損害等幾大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文物復制、仿制以及修復領域,但還原文物上的精細紋飾仍有欠缺。因此,在三維掃描打印等現代新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仍需不斷探索、完善傳統(tǒng)工藝,二者互補共存、互為驅動,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博物館事業(yè)。
中國博物館行業(yè)發(fā)展至今,在文物仿制技術成熟的基礎上,我們對“文物仿制”有了更新的認識,它不僅是博物館、遺址公園陳列展覽中的輔助手段,便于公眾參觀、了解其文化內涵,同時也是文物資源與使用的“替補”,能夠切實解決文物資源歸屬矛盾與使用手續(xù)煩瑣、文物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對文物仿制品我們應予以正確認識,文物仿制不是造假,它是替代、補充展陳中重要文物的“替補”,能夠起到替代文物原件幫助展覽闡釋的作用,因此,對于博物館所需的這類仿制品,我們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滿足博物館展陳需求的基礎上,運用現有的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還原文物細節(jié)、文物狀貌,使公眾獲得最好的參觀體驗。同時,我們也要遵循文物仿制品的使用規(guī)范,在展陳中明確使用其為仿制品的永久性標識,充分尊重文物原件的完整性。
注釋
①史寧昌,曲亮,高飛,等.三維打印技術在文物修復保護中的應用[J].博物院,2017(4):131-136.
②張鵬宇.3D打印技術在金屬文物復制中的應用: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鎏金銅觀音造像、雙獸首三輪盤的仿制為例[J].博物院,2021(4):123-127.
③卜衛(wèi)民.3D打印技術在古代早期陶器復制中的應用[J].工業(yè)設計,2018(5):128-130.
④楊蘊.淺談3D打印技術在陶瓷類文物修復和復制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2):110-113.
⑤李英,孫茂銀,吳健,等.數字化復合3D打印技術在文物領域的研究及應用[J].計算機時代,2021(10):58-60.
⑥孔祥忠.SLA光固化3D打印成型技術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1(11):207-208.
⑦R.J.Valkenburg,A.M.Mclvor.Accurate 3D Measurement Using A Structured Light System[J].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1998(2):99-110.
⑧成仲旭,吳海濤.博物館的文物復制[J].中國博物館,1993(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