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社會物質文明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公眾在精神領域的矛盾與問題日漸加劇,其本質上是文化與認知上的差異導致的。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需促進多元復雜社會群體求同存異。在多元視角下,博物館展覽從觀眾角度出發(fā),強調時間上拓展到參觀前后;體驗上從觀看與行走拓展到多感官、多運動模式。從博物館角度出發(fā),強調展覽主題和視角多元性;展覽內容呈現(xiàn)多元開放性;展覽策劃、闡釋和空間推進多元性實踐,并進一步討論展覽的主體性問題,促進博物館在尊重個體差異與文化多樣的基礎上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博物館展覽;多元視角;展覽拓展;展覽主體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2.013
展覽是博物館收藏、研究、闡釋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博物館文化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通過展覽,博物館展現(xiàn)人們對自然演進、歷史發(fā)展的看法,并從中獲得引導和啟發(fā),讓人們更好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隨著科技發(fā)展,文化誤讀、沖突、矛盾等問題日漸增多。這種情況下,博物館作為文化機構逐漸重視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思考。從將“致力于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定為21世紀第一次國際博物館日主題開始,反映出博物館的社會性不斷加深。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博物館,可持續(xù)性與美好生活”為主題,旨在進一發(fā)揮博物館在增進人們美好生活、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從多元視角出發(fā)對博物館展覽進行討論。
1 多元視角與博物館文化
1.1 多元視角的含義
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因為環(huán)境的多樣性,導致不同環(huán)境中的人呈現(xiàn)出多元的關系。同時,人作為有意識的獨立個體,也存在個體差異。在外部因素和個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不同的文化特征?,F(xiàn)代化發(fā)展讓整個世界交流日益密切,曾經相對隔絕的不同文化開始在同一區(qū)域內產生交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世界范圍內民族主義、移民潮等也不斷加速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多元視角逐漸興起。總之,多元視角是對人類文化演變及現(xiàn)狀的一種描述和概括,強調存在多種多樣根本不同且不可歸并的文化,代表了對文化多樣性的描述和認同①。
1.2 多元視角與博物館文化的關聯(lián)
博物館文化源自收藏文化。17世紀以來,歐洲收藏家的私藏開始對外開放,公共博物館隨之建立。從博物館文化屬性角度,其發(fā)展呈現(xiàn)從私人到公共的趨勢;從博物館藏品角度,從開放初期主要以具有較高藝術、經濟價值的藏品為主,轉向更大眾化的反映古代歷史發(fā)展的藏品。博物館文化的發(fā)展演變整體上與社會發(fā)展思潮具有一致性。
現(xiàn)今,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意義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作為人類文化記憶的保存之所,通過博物館的收藏、研究、展覽和傳播,使得個人與某個集體緊密聯(lián)系,在建構個人和集體身份認同時發(fā)揮重要作用②;其次,博物館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空間,通過不同地域、民族、國家的不同類型的展覽,博物館成為公眾了解不同文化的公共空間;最后,博物館也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不同國家、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一定差異性。
20世紀80年代新博物館學崛起,許多學者呼吁博物館尊重觀眾主體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博物館成為在全球化締造的密集的連接網絡下不同文化觀念的交互地帶。在此背景下,博物館從多元視角出發(fā),使展覽從各個角度積極延伸與拓展,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2 基于觀眾參觀視角的展覽拓展
多元視角下重視個體的自主性,博物館應為觀眾提供選擇符合自身認知特征的參觀方式與信息的接收方式來實現(xiàn)在博物館內自主的知識構建。基于此,從觀眾角度出發(fā),在觀眾參觀展覽的時間和體驗角度進行拓展。
2.1 博物館展覽在時間維度的拓展
①參觀前的展覽拓展。參觀前展覽的拓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可以通過展覽相關內容宣傳,吸引更多的博物館潛在觀眾參觀;二是通過“內容前置”,讓觀眾在觀展前對展覽中的部分重要內容有所了解。尚未進入博物館的公眾主要通過網絡信息了解博物館,可分為目標觀眾和潛在觀眾。目標觀眾主要指對博物館展覽感興趣的群體,可進一步分為注意力高者和注意力低者。針對注意力高者,其渴望對博物館展覽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到博物館更多是一種驗證和補充認知。對此,博物館提供深層次、學術性的專題講座,博物館官網提供學術研究資料等,滿足其需求。對于注意力低者,多因受現(xiàn)代碎片化時間的切割而不易進行長文本閱讀,因此博物館展覽拍攝簡短通俗的視頻內容在短視頻平臺投放。對于潛在觀眾,博物館通過逐漸淡化文化精英形象,傳遞展覽內容,制作如《上新了,故宮》等節(jié)目,以文化綜藝節(jié)目的形式,通過趣味、新奇的方式、科學嚴謹?shù)膬热?、尊重敬畏的態(tài)度向觀眾展現(xiàn)博物館展覽文化。
②參觀后的展覽拓展。參觀后的展覽拓展可以深化觀眾在展覽中的記憶與印象,形成持續(xù)性影響,提升博物館展覽傳播長效性。文創(chuàng)產品蘊含了博物館文化,是博物館展覽在場館外的延伸,能夠實現(xiàn)觀眾參觀后的展覽拓展。在強調個性與多元的今天,博物館文創(chuàng)要實現(xiàn)從物質呈現(xiàn)到非物質的轉變,使文化更加多元。需要從結果性向過程性拓展,故宮出版社推出了《謎宮》系列解謎書。該書以故宮的歷史文化為大背景,以不同主題為切入點,打造集真實性、參與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創(chuàng)書籍,并且做到了書籍解謎活動與故宮實地參觀相結合、線下與線上相結合,讓參觀的不同階段實現(xiàn)閉環(huán),構建了參觀前、中、后相互連接的模式。
2.2 博物館展覽在體驗維度的拓展
①拓展展覽的觀看角度。對于大多數(shù)參觀展覽的觀眾而言,觀看、行動和思考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而形成體驗的主要方式。隨著技術的進步,觀看和行走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參觀體驗方式,博物館展覽中的體驗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從廣義角度出發(fā),觀看可以是身體不同感知的綜合運用,實現(xiàn)在博物館更復合的“觀看”體驗。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心智的架構》中將人類的智能分為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八項,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yōu)勢組合③。因此,通過對“觀看”體驗的拓展,博物館展覽積極向多感知方向發(fā)展。在佛羅里達州圣彼得堡的達利博物館,參觀者可以與數(shù)字人工智能版的古怪藝術家進行互動④。通過從觸覺、聽覺、嗅覺等感知角度的相互組合,激發(fā)觀眾興趣,獲得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②拓展參觀的運動模式。在多元視角下,博物館積極探索其他的運動方式。英國泰特美術館于2003年舉辦的“氣象計劃”展覽中,藝術家設置了一個巨大裝置藝術,在黑暗空間內展示在薄霧中升起的太陽,參觀者或躺或坐,在昏黃與黑暗中感受其帶來的震撼。2015年第42屆米蘭世博會的巴西館中,設計師在種植植株與當?shù)刂仓觊g用一條網狀結構連接⑤,帶有傾斜角度的網格使大量參觀者在其上攀爬、跳躍、行走。上述例子都是展覽空間內通過展陳設計,改變觀眾的運動方式,拓展觀眾的參觀體驗。
3 基于博物館工作視角的展覽拓展
展覽作為展現(xiàn)博物館文化價值的知識結構體系,是博物館文化傳播最集中的體現(xiàn),其表達的文化內涵代表某一群體或某一區(qū)域的文化特征,而展覽的參觀過程又是其背后文化群體和參觀者之間的交流。面對展覽中不同的群體、個體產生的差異性,有必要討論如何讓展覽成為復雜關系中的平衡所在。
3.1 展覽主題的多元性拓展
①展覽選題的多元性。博物館展覽必須實現(xiàn)選題的多元,這既是對文化多元性的直觀表示,又是對不同參觀者不同需求的滿足。博物館應從不同角度思考展覽選題類型,除傳統(tǒng)意義上常見的以時間為線索的歷史類陳列展覽;單一器物類展覽,如銅鏡、錢幣類展覽;針對不同目標觀眾的展覽,如對兒童、學者、特殊群體的展覽等外,還要考慮到當今博物館的時代價值,重視對當代的記錄與展示。杭州工藝美術館于2020年推出的“博物館@當代藝術跨界系列II”—“永遠有多遠”展覽,以生與死作為展覽主題,將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裝置并置展出,讓公眾通過展覽思考生與死的意義,實現(xiàn)了展覽選題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②展覽視角的多元性。多元視角下的博物館展覽應強調更多元視角看待文化。從“他者”視角來認識世界,不局限于國家、民族,更包括了古今差異、性別差異等多重視角。杭州工藝美術館于2019年舉辦的“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通過外銷裝飾藝術中的中國意向,向公眾展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其中西結合的風格特征,既是近代以來中西方文化重疊交叉的特征⑥,又是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體現(xiàn)。2020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強調從女性視角展示了歷史上女性群體的特征與文化。這些展覽突破了過去單一的歷史文化視角,為公眾提供了更多元的看待世界的視角。
3.2 展覽內容的多元體現(xiàn)
①不同學科對內容的多元解讀。以歷史類展覽為例,隨著現(xiàn)下學科研究中日益強調多學科交叉,對于歷史文物的詮釋也從過去考古學、歷史學角度實現(xiàn)了拓展。通過如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等學科的研究,使每一件文物的內涵有了多重角度。如同后過程主義考古學家伊恩·霍德認為,實物的“文本”必須面向眾多的“閱讀”和“理解”,考古學的研究沒有必要達成什么結論,因為沒有什么是絕對可能的⑦。202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大國之威行天下—陜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杜虎符”展覽以館藏文物“戰(zhàn)國錯金杜虎符”為核心展品,以虎符知識為核心內容策劃⑧,雖以9~15歲青少年為主要受眾,但其展覽內容則從生物學、歷史學、美術學、密碼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出發(fā),發(fā)掘與杜虎符相關信息,豐富展覽內容。
②不同群體對內容的多元敘述。電影《敦刻爾克》中描繪敦刻爾克撤退事件時,采用了三條線索:“陸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從陸、海、空不同角度出發(fā)展覽這一歷史事件,體現(xiàn)了不同身份代表的群體在經歷同一事件時的不同表現(xiàn)。而在博物館展覽闡釋中,不同群體對同一文化現(xiàn)象會有不同的觀看視角和體會,不同個體間對展覽內容的理解也是個性化的。多聲部敘事是指多條平等線索闡釋,將敘事人和觀眾置于平等地位交流的一種敘事方式⑨。展覽中采用多聲部敘事,將多元的視角提供給觀眾。
3.3 博物館展覽策劃中的多元實踐
①展覽策劃的多元參與。從博物館內部看,過去設立陳列、保管和宣教(群工)三個部門,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但存在部門相互割裂、效率低下等問題。博物館需要打破部門機構對策展的限制,借鑒西方策展人制度,根據(jù)策展需要,讓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參與到展覽策劃中,實現(xiàn)靈活組合。
從外部看,面向社會征集對展覽主題、策劃思路、形式設計等各個方面的建議與方案。2021年杭州博物館推出的“糧道山18號計劃”展覽,放棄傳統(tǒng)敘事結構,轉而對每件文物自身的價值意義進行完整性闡釋。同時開發(fā)微信小程序“人人都是策展人”,每個觀眾進入展廳欣賞展品的同時,可選擇展品加入自己線上展覽,參觀結束即可以生成一個自己的策展項目⑩。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每個觀眾都可以生成基于自我情感的展覽敘事,并且觀眾的策展方案可以上傳到平臺中進行分享,與他人進行交流,而這些方案又為博物館將來策展提供了參考。
②展覽空間的多元拓展。19世紀中葉,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阿卡西斯教授提出“二元配置”概念,開始將博物館展覽與儲藏空間分開,實現(xiàn)了博物館展廳從收藏空間中的一次拓展。隨著博物館界不斷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視,展廳中再一次規(guī)劃出基于展覽內容多媒體學習空間。除此之外,博物館展覽的空間拓展主要向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從線下向線上拓展。浙江博物館在2020年策劃的“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匯集國內32家博物館1000余件畫作,使展覽突破了收藏方與地域的限制k,實現(xiàn)了線上展覽的一次創(chuàng)新。二是博物館積極突破空間局限,尋求跨界合作。博物館展覽向社區(qū)、車庫、地鐵、商場等場所延伸,進一步提升展覽的傳播效力,讓展覽空間不斷向外擴展,場所更加多元。
4 博物館展覽主體的多元思考
過去以物為中心時代的博物館,觀眾進入博物館需要遵守嚴苛的規(guī)則。大英博物館開設早期,普通觀眾參觀前需要等待博物館通過漫長的申請批復和信任調查,參觀時不被允許提問,在引導人員冷漠態(tài)度中匆匆了事l。這一階段以藏品和博物館方為展覽的主體,觀眾則是客體存在的,無論在行動上還是思想上都被設置多重限制。隨著新博物館學的發(fā)展,觀眾的主體性地位日益凸顯。
在此情況下,需要反思博物館展覽中的主體性問題,正如蘇東海先生所說,實現(xiàn)博物館的價值與社會使命還是要回到藏品、遺產這個問題m,博物館應有自身堅守的價值體系。博物館中物與人關系的思考,也就是展覽主體性的問題。在博物館中強化服務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博物館作為文化機構,保證其“底色”不淪為娛樂場所也是底線。博物館展覽中“人”這個主體也需從多元角度進行解讀。除差異化的觀眾外,博物館工作者和藏品背后蘊含的人類文化都代表了博物館中的“人”,展覽也是這幾種“人”的交流與思考。此外,博物館中的“人”也具備雙重性特征,一方面,無論是策展方、展品還是觀眾,都帶有自身特質出現(xiàn)在博物館展覽中,成為行動主體;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在展覽空間出現(xiàn),不同個體的差異性顯現(xiàn)在同一時空范圍內,使得不同主體都成為忍受后果的主體,觀眾可能不會完全按照策展方意圖參觀,觀眾之間、觀眾與物之間可能產生不愉快的記憶。但對不同“人”的“必要的忍受”,正是博物館展覽中各方主體性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個體學習的必要條件。
5 結語
展覽作為博物館重要傳播途徑,承擔著重要的傳播責任。在多元視角下,首先博物館要明確自身作為社會文化機構的定位,展覽需從觀眾視角出發(fā),拓展觀眾參觀時間和參觀體驗,滿足不同觀眾的個性化需求。其次,博物館作為不同文化的展示平臺,在展覽主題、內容、策劃、空間等角度采取更開放的態(tài)度,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現(xiàn)不同內涵的文化。博物館提供讓觀眾選擇不同方式理解并參與多元世界的途徑,通過進入這個多元的世界,更加映照出自身的獨特性,在這種豐富而又和諧的文化架構中,促進社會以一種和諧的方式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p>
注釋
①盧風.文化多元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5.
②阿萊達·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潘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1.
③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60.
④娜奧米·雷亞.“體驗”經濟時代,博物館需要重新定義核心使命[EB/OL].湖南省博物館,編譯.(2019-05-30)[2023-10-22].https://www.hnmuseum.com/fr/node/75050.
⑤Sigrid.2015年世博會之拉伸網狀結構的巴西館[EB/OL].(2021-06-17)[2023-10-22].https://www.ideabooom.com/11308.
⑥杭州工藝美術館.海市蜃樓:17至20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EB/OL].(2019-09-03)[2023-10-22].https://mp.weixin.qq.com/s/Hm9QPQcAAM9FcQe0AGnm2A.
⑦李林.解構與重建:歷史類博物館展陳中考古文物信息的跨學科解讀[J].東南文化,2021(1):161-167.
⑧王妮.一場歡樂的探秘之旅:“大國之威行天下—陜西國寶系列特展之杜虎符”策展[J].東南文化,2022(S1):85-87.
⑨曹宏.多聲部敘事方式在博物館展覽中的運用[J].中國博物館,2021(1):42-48.
⑩杭州博物館.「糧道山18號」-計劃[EB/OL].(2022-02-14)[2023-10-22].https://www.hzmuseum.com/#/exhibitDetail?id=139amp;bread=%E5%A4%A7%E5%B1%95%E5%9B%9E%E9%A1%BEamp;catId=zhanlanamp;breadtop=%E4%B8%B4%E6%97%B6%E5%B1%95%E8%A7%88.
k浙江省博物館.“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云展覽”云上啟幕[EB/OL].(2021-03-08)[2023-10-22].https://www.zhejiangmuseum.com/News/Snews/OpenExhibition/587179a4add86e91f05f636c22354ed6.
l嚴建強.繆斯之聲:博物館展覽理論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146.
m杭侃.博物館的不變與變:致敬蘇東海先生[J].博物院,202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