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影響療效的獨立危險因素,建立預測模型并評估預測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收治的535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臨床療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186例,治愈)和觀察組(349例,未治愈) 。比較兩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臨床特征指標、血清C反應蛋白(CRP)、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漿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相關因素,并建立預測模型,分析該模型預測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價值。結果 觀察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較對照組差(Plt;0.05)。觀察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雙耳病變、就診時間gt;7 d占比高于對照組,耳聾程度重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兩組患者血清NO和血漿黏度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聽力曲線分型為高頻下降型或全聾型、年齡升高、就診時間gt;7 d、耳聾程度為重度或全聾均是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lt;0.05)。根據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該模型判斷未治愈風險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01(Plt;0.0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25和0.611。結論 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與年齡、聽力曲線分型、就診時間及耳聾程度有關,基于聽力曲線分型建立的預測模型對判斷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具有較高準確性,有助于優(yōu)化治療方案。
【關鍵詞】突發(fā)性耳聾;聽力曲線分型;療效判斷;預測模型
【中圖分類號】R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4.0115.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4.038
突發(fā)性耳聾臨床主要表現為耳鳴、眩暈及堵悶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突發(fā)性耳聾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中華醫(yī)學會根據突發(fā)性耳聾病變累及部位的不同,將不同聽力曲線患者進行分型[1]。聽力曲線分型,作為評估個體聽覺功能的關鍵指標,反映了不同頻率下聽覺敏感度的分布模式[2]。既往已有基于聽力曲線分型對突發(fā)性耳聾患者進行不同治療的報道,但聽力曲線分型對臨床療效判斷的研究較少[3]?;诖耍狙芯糠治霾煌熜У耐话l(fā)性耳聾患者的聽力曲線分型,分析影響療效的因素并建立預測模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收治的535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臨床療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186例,治愈)和觀察組(349例,未治愈) 。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84例;臨床癥狀:眩暈64例,耳鳴130例;BMI 18.50~28.00 kg/m2,平均BMI(21.49±2.75)kg/m2;基礎疾病:高血壓38例,2型糖尿病5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5例,女性134例;臨床癥狀:眩暈126例,耳鳴227例;BMI 18.80~28.20 kg/m2,平均 BMI(21.20±2.90)kg/m2;基礎疾?。焊哐獕?8例,2型糖尿病9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突發(fā)性耳聾的診斷標準[1];⑵均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六醫(yī)院接受規(guī)范治療;⑶年齡gt;18歲。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肌梗死、腦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及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疾病者;⑵合并惡性腫瘤者;⑶合并癲癇者;⑷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記錄所有患者的聽力曲線分型,具體標準見表1[1]。耳聾程度:26 dB HL≤聽力閾值 lt;41 dB HL為輕度;41 dB HL≤聽力閾值lt;61 dB HL為中度;61 dB HL≤聽力閾值 lt;81 dB HL為重度;聽力閾值≥81 dB HL為全聾[4]。所有患者均參照指南[1]進行規(guī)范治療,以治療后患者受損頻率聽力恢復正常(0 dB HL≤聽力閾值lt;26 dB HL)或恢復至患病前水平為治愈[1]。達到治愈標準的患者納為對照組,未達到治愈標準的患者納為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⑵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指標。臨床特征指標包括年齡、病變情況(單耳、雙耳)、就診時間(lt;3 d、3~7 d及gt;7 d)及耳聾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及全聾)。⑶比較兩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漿黏度水平。在入院確診后采集所有患者肘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貝克曼,型號:Allegra X-30)以2 000 r/min進行10 min離心(離心半徑為8.50 cm),取血清。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CRP水平,以硝酸還原酶法測定血清NO水平。采血抗凝后離心取血漿,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92220682,型號:SA-9800)測定血漿黏度水平。⑷分析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獨立危險因素。⑸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并分析該模型的預測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分析預測模型的應用價值。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比較 觀察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較對照組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雙耳病變、就診時間gt;7 d占比高于對照組,耳聾程度重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血清CRP、血清NO和血漿黏度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血清NO和血漿黏度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4。
2.4 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療效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將可能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療效的相關因素賦值,見表5。將賦值后的各因素納入Logistic多因素模型,結果顯示,聽力曲線分型為高頻下降型或全聾型、年齡升高、就診時間gt;7 d、耳聾程度為重度或全聾均是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見表6。
2.5 預測模型判斷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的價值分析 根據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Y=1.140×(X1)+0.665×(X2)+0.964×(X4)+1.254×(X5),根據賦值情況計算評分,并以其作為檢驗變量,以是否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曲線,見圖1,結果顯示該模型判斷未治愈風險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01(SE=0.090,95%CI=0.625~0.978,Plt;0.05),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825和0.611。
3 討論
目前臨床多認為,感染是突發(fā)性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會導致內耳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并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誘發(fā)突發(fā)性耳聾[5]。另外,內耳毛細胞的需氧量大,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均較低,易造成聽力下降[6]。臨床對突發(fā)性耳聾進行分型,并按不同分型給予個體化治療,這對于提高療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聽力曲線分型較對照組差,年齡大于對照組,雙耳病變、就診時間gt;7 d占比高于對照組,耳聾程度重于對照組,血清CRP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聽力曲線分型為高頻下降型或全聾型、年齡升高、就診時間gt;7 d、耳聾程度為重度或全聾均是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未治愈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高頻下降型患者的病變部位位于蝸底,供血條件較低頻下降型和平坦下降型差,全聾型則多為耳動脈出現栓塞或形成血栓,治療難度較低頻下降型和平坦下降型患者更大[8]。王茜倩等[9]的研究也證實低頻下降型和平坦下降型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理想。而隨著年齡增加,機體聽覺功能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內耳微血管和局部血液循環(huán)更易發(fā)生障礙,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治療難度更大[10]。就診時間gt;7 d提示患者未及時進行治療,則意味著耳蝸神經元可能進一步損傷,毛細胞損傷逐漸加重,血液黏稠度加重,病情惡化,聽力更難恢復,預后更差[11]。而耳聾程度重的患者因內耳易發(fā)生血流瘀滯,隨著病情進展,內耳組織缺血缺氧,可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破壞毛細胞,增加聽力恢復的難度[12],降低療效。本研究根據多因素分析結果建立預測模型,ROC曲線分析顯示,該模型判斷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的AUC達0.801,敏感度為0.825,提示該模型有助于判斷療效,這可能是因該模型覆蓋影響突發(fā)性耳聾治療效果的各項因素,能準確判斷治療效果,臨床可據此優(yōu)化治療方案,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提高治愈率。
綜上所述,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可能與聽力曲線分型、年齡、就診時間及耳聾程度有關,基于聽力曲線分型建立的預測模型對判斷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未治愈具有較高準確率。
參考文獻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5, 50(6): 443-447.
劉菊.聽力曲線的分型對臨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指導意義[J/CD].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32): 85.
伍麗娟,馬俊,劉少峰.不同聽力曲線類型突發(fā)性耳聾療效與血常規(guī)指標的相關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9, 38(5): 458-461.
中華醫(y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體檢人群聽力篩查專家共識[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 2016, 10(6): 420-423.
朱麗明,李登輝,徐聳.皮質醇、炎癥因子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中的表達及與T淋巴細胞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1, 25(11): 1680-1682.
石磊,蔣晴晴,于寧,等.氧化應激在噪聲性聽力損失中的作用機制及藥物防治[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21, 19(2): 113-117.
錢怡,鐘時勛,胡國華,等.突發(fā)性耳聾的分型治療及預后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5, 40(8): 1159-1163.
王宇晴,刁明芳,田芳潔,等.低頻與高頻下降型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癥狀和預后分析[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19, 17(4): 259-262.
王茜倩,關瑛.突發(fā)性耳聾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 2015, 55(11): 81-83.
陳艷娣.探討不同年齡段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特征與治療效果的關系[J].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21, 31(33): 43.
聞克銀.早期地塞米松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療效及其對患者平均聽閾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2): 61-62.
岑錦添,曾祥麗,黎志成,等.突發(fā)性耳聾治療過程中聽力損失加重的臨床特點及病因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 2014, 35(6): 87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