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
蘇軾《行香子·述懷》《臨江仙·惠州改前韻》《滿庭芳·歸去來兮》3首詞真跡,系其任職定州時所作并書;刻有蘇軾三首詞手書真跡的兩通漢白玉石碑,藏于河北省曲陽縣北岳廟博物館。兩通石碑各高1.4米,寬0.65米。書法筆力遒勁,端莊秀美,揮灑自如,堪稱傳世佳作,極具研究價值。
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的曲陽北岳廟,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北岳恒山的場所。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nèi)古建筑規(guī)模宏大、碑碣林立、石雕薈萃,現(xiàn)稱“曲陽北岳廟博物館”,以古建筑、碑碣雕刻、壁畫“三絕” 聞名遐邇。
碑碣石雕,是曲陽北岳廟博物館中引人注目的一個大項。所藏200多塊碑、碣、經(jīng)幢,時代早至南北朝、唐、五代、宋、金、元、明,晚迄清和民國,跨越1500多年。碑刻內(nèi)容大多是歷代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重修北岳廟記,以及文人墨客的詩、詞、賦等,堪稱一座書法藝術(shù)寶庫。在碑刻展區(qū)西側(cè)回廊之下,刻有蘇軾手書3首詞真跡的兩通漢白玉石碑面東并立。左側(cè)碑刻為《行香子·述懷》,右側(cè)碑刻為《臨江仙·惠州改前韻》。兩碑背面,還刻有《滿庭芳·歸去來兮》。據(jù)記載,這3首詞皆為蘇軾任職定州時所作并書。
兩通石碑,雖很多筆畫已斑駁脫落,但字跡依稀可辨。古今對照,兩通碑刻可謂蘇軾三首詞的原始版本。例如,碑刻上的《行香子·述懷》為:“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休苦勞神。似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背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迸c現(xiàn)今流行版本有3處不同:“休苦勞神”的“休”字今本皆作“虛”;“似隙中駒”的“似”,今本皆作“嘆”;“背一張琴”的“背”,今本皆作“對”。3首詞中,猶屬《行香子·述懷》流傳最廣,也與定州的淵源最深。據(jù)記載,此篇是蘇軾游覽曲陽城西名勝濟瀆巖(又名“水竇巖”)后所作。當年的濟瀆巖,“溪流潺潺,碧波蕩漾,桃紅柳綠,飛鳥和鳴,一片清幽勝境”。面對這一奇景,蘇東坡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揮筆寫下《行香子·述懷》。他還為濟瀆巖題寫了“浮休”二字。如今,此二字仍鐫刻在濟瀆巖左側(cè)山峰頂部,字大盈尺,字形瀟灑活脫。應該說,《行香子·述懷》既有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又有擺脫世俗困擾的意愿,更有“且陶陶、樂盡天真”的豁達——僅此一點,足令多數(shù)世人望塵莫及。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蘇軾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定州路安撫使兼馬步軍都總管、知定州軍州及管內(nèi)勸農(nóng)事、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銜,出任定州知州。在其60多年的人生中,曾輾轉(zhuǎn)游歷過中國30多個州縣。有史學家戲稱蘇軾的職業(yè)生涯“不是在外地做官,就是在被貶外地的路上”。雖然,他在定州僅僅停留數(shù)月,卻成為當?shù)貧v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時,北宋正處于所謂“百年無事”的“盛世”。蘇軾卻遠見卓識地提出“天下雖平,不敢忘戰(zhàn)”的主張。他認為如果“知安而不知危……其患不小于今,將見于他日”。定州北臨契丹,是北宋王朝的邊防重鎮(zhèn)。蘇軾到任后,首先察看軍情了解民意。他發(fā)現(xiàn)定州軍政少馳,將驕兵惰;官吏貪污克扣軍餉,放債取息;士兵盜竊,飲酒賭博。營房失修,不避風雨;士兵生活貧困,十有七八赤身露體;因饑寒交迫,日有逃亡。蘇軾首先制定軍事法令,嚴懲貪官污吏;杜絕放債取息,飲酒賭博;同時,又修補營房,改善軍人家屬生活困境。他還親自指揮軍隊徒步拉練,舉行實戰(zhàn)演習。整整一個冬季,軍容大振,戰(zhàn)斗力大大提高。視察邊防時,蘇軾稱贊民間自衛(wèi)組織的弓箭社“實為邊防要用”“民間大地藏有群英”,便向上寫了《增修弓箭社》奏章,提議“不論家業(yè)高下每戶出一人,推選家資武藝出眾者為頭領(lǐng)。自立賞罰,嚴于官府;帶弓而鋤,帶劍而樵,一面耕做,一面邊備。實行分番巡邏,遇有緊急事,就擊鼓集合”。哲宗皇帝準了他的奏章,并在邊境州縣推行。
蘇軾居官定州時,在住所后花園偶得一石,黑質(zhì)白脈中涵水紋,展現(xiàn)出一幅若隱若現(xiàn)的山水畫卷,猶如石間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飛濺。蘇軾將其定名為“雪浪石”,并從曲陽運來漢白玉石,琢芙蓉盆將石放入盆中,還專修雪浪亭保護。那時,蘇軾正忙于軍事整頓。在他眼里,出于太行的雪浪石,正是與敵人激戰(zhàn)的“飛石”——“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斷鑿開土門。竭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毙蹅コC健、沉郁頓挫的詩篇,既表達了駐守定州備邊抗敵的雄心,又以雪浪石僵臥枯榆樹根旁,寄寓報國不得的悲慨。
曲陽北岳廟博物館中,還展出蘇軾手書《中山松醪賦》一塊碑刻。這篇賦文與書法珠聯(lián)璧合,堪稱“文翰雙絕”。書法用筆渾厚遒勁,豐腴妍麗。結(jié)體長短交錯又縱橫抑挫,帶著左傾的姿態(tài),是蘇軾晚年書風和筆意的代表。他承繼魏晉筆墨韻致,跨越唐代法度束縛,引領(lǐng)宋代尚意書風,傲然列于“宋四家”之首?!爸猩剿甚病睘榫泼?,賦亦為詠酒之作。蘇軾終其一生好酒,自己也說“不可一日無此君”。任定州知州期間,他改良當?shù)蒯劸乒に?,以黍米、麥子、松?jié)為原料,以黑龍泉為水源,釀制成強身健體、甜中微苦的美酒,取名“中山松醪酒”,有“一口品三酒 (米酒、藥酒、白酒),五味(醇味、松香味、蜜味、酸味、苦味)歸一盅”的美譽。《中山松醪賦》所謂的“味甘余之小苦,嘆幽姿之獨高”,頗有一種為自己得意之作代言的感覺。
在任期間,蘇軾看到許多地方地勢低洼,沼澤片片,于是想到盛產(chǎn)水稻的四川眉山,決定來個“南稻北移”——他責成專人到南方運來稻種,并親自向農(nóng)民傳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術(shù),使昔日的荒野水灘變成一塊塊稻禾競秀的水田。那一年,千頃稻田大獲豐收,產(chǎn)米頗豐。他還將農(nóng)民插秧時唱的歌謠稍加整理,定名為“插秧歌”。由“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田千里盡秧歌”的詞句,足可見當年插秧歌在定州一帶的盛行。插秧歌原本只是一種民間歌舞,后來發(fā)展為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地方戲曲——定州秧歌,屬于中國梆子聲腔。
元祐九年(1094年)年四月,蘇軾被貶官到更偏遠的惠州、儋州。雖然在定州半年多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先后遭受官場失意、愛妻離世等一系列打擊,但這也是他最為充實的一段時光。在定州,他的很多政治抱負得以實現(xiàn),做了大量利國利民的好事。
來到曲陽北岳廟博物館,瞻蘇軾手書真跡,一代文豪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