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或稱柳泉居士,清濟南府淄川縣(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蒲家莊人。其父蒲槃,嘗習舉子業(yè),以博學多識享譽鄉(xiāng)里,后因家計問題棄儒從商。蒲松齡自幼從父習讀“四書”“五經(jīng)”,欲由科舉躋身仕途,十九歲即以縣、府、道三個第一進學(俗稱考取秀才)。原欲順風順水以搏一第之榮,不意從此蹭蹬場屋,屢戰(zhàn)屢敗,始終未能通過山東鄉(xiāng)試,直至七十一歲方援例經(jīng)考試成為歲貢生,有了做學官的資格,然而已垂垂老矣。
為維持生計,蒲松齡于大半生從事科舉之余,多將歲月消磨于設帳授徒的苜蓿生涯。除常到濟南府應考歲試、科試與鄉(xiāng)試等考試外,康熙九年(1670),三十一歲的蒲松齡曾應同邑進士、揚州府寶應縣知縣孫蕙之邀,出走江淮為幕不到一年,歷練人生之余,也大長了見識。南下而外,蒲松齡游過嶗山、泰岳,到過淄川鄰近的府縣,活動范圍不廣,實在沒有“行萬里路”的富余精力與閑暇時間。南游之前,蒲松齡一度在城西王村(今淄博市周村區(qū))設館教書;南游之后,又曾至本邑仙人鄉(xiāng)(正東鄉(xiāng),今洪山鎮(zhèn))馬家莊王體正兄弟家為塾師一段時間??滴跏四辏ǎ保叮罚梗?,年已四十歲的蒲松齡至本邑西鋪村畢際有家坐館,直至其七十歲方撤帳歸家,結束了在畢家三十年的西賓歲月。畢際有為明戶部尚書畢自嚴之子,自己也以順治二年(1645)拔貢入仕,官至江南通州知州。畢氏是詩書繼世的官宦人家,蒲松齡常年與畢際有一家維持亦賓亦友的良好關系,畢家的豐富藏書令這位窮書生大開眼界,終于有了“讀萬卷書”的機會。這在沒有公共圖書設施的古代是極為難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蒲松齡著述人生未能“行萬里路”的缺憾??傊瑫a溽鄬τ谄阉升g《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蒲松齡晚年生活堪稱小康,有養(yǎng)老之田五十余畝,優(yōu)游鄉(xiāng)里,聊以自慰,或可略微平衡其未遂青云之志的失落心理??滴跷迨哪暾露眨ǎ保罚保的辏苍拢玻等眨?,蒲松齡在家中壽終正寢。蒲松齡生于明崇禎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640年6月5日),以舊時計歲法計其卒年已屆七十六歲,以實足周歲計,七十五歲尚欠三個多月。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聊齋文、聊齋詩、聊齋詞、聊齋俚曲等一系列著述傳世,堪稱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作家。聊齋文中,如《莊列選略小引》《郢中社序》《藥祟書序》《農(nóng)桑經(jīng)序》《問心集跋》等序跋之作,《青云寺重修二殿記》《灌仲孺論》《與王司寇阮亭先生》《求科試廣額呈》《為眾紳祭唐太史》等碑記、史論、尺牘、呈文、祭文之作,大多可稱為傳神雋永的小品。若僅就文體而論,《聊齋自志》等駢文之作,妙用典故,含蓄雅致,非博極群書、腹笥充盈者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當然令蒲松齡名重后世的則非其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莫屬,作者憑借這部膾炙人口的著作,逐漸聲名遠播并終于大放異彩;《聊齋志異》不僅風行海內(nèi),而且走出國門,躋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蒲松齡喜愛《世說新語》,《聊齋志異》與聊齋詩文中常??砂l(fā)現(xiàn)《世說新語》中典故的蹤影。晚明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是一部地方風物小品集,蒲松齡也對之推崇備至,多方取資而外,其短捷音促的句式,也每為蒲松齡所效法。
《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集思廣益,“四書”“五經(jīng)”中語詞熟練運用于小說之中,如鹽著水中,渾然無跡;晚明小品精神貫穿于其中,在聊齋短章中倍見神采?!犊斓丁啡詢烧Z,耐人尋味。《西僧》富于哲理,引人深思?!独侨齽t》早被收入多省市的中學語文教材,凸顯了人畜博弈中狼的狡詐與人的機智,但人定勝天,笑到最后的是人!《聊齋志異》中的這些小品或許不如其情節(jié)更為曲折的小說引人入勝,然而風味小吃也自有大餐難以媲美的味道。本書從《聊齋志異》中選取小品文四十一篇,統(tǒng)稱“志異短章”以饗讀者。所用底本為任篤行輯校的《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
聊齋文,包括散文與駢文,多為具有明人小品內(nèi)涵的文章,本書選錄三十三篇。這些小品之作,所關涉的人物、典籍、事物,或與《聊齋志異》相關篇章有聯(lián)系,讀之對閱讀《聊齋》不無裨益。其中駢文《陳淑卿小像題辭》,20世紀80年代初曾有論者認為是蒲松齡為其“如夫人”所撰,轟動一時,隨即引來學界諸多論者的質(zhì)疑,終于考證出陳淑卿丈夫的姓名。然而由于駢文多用典故串聯(lián)男女雙方情事,留下了不少含混不清的遺憾,本書選注此文,敝帚自珍地認為解決了先前為論者所忽視的一些問題,讀者可以自行評判。所選錄三十三篇小品,另分為“序引賀言”“跋語題辭”“雜著尺牘”三卷,無非清晰眉目而已,并無明確的邏輯劃分起點。所用底本為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本書對于所選小品涉及的人物、用典,皆盡力注出,繁難處不厭其詳,以免讀者再行翻檢查閱工具書之勞。所注釋語詞前后有重復者,簡單的再行注出,復雜的加以縮減注出,再用“參見”法,指示前注之位置,以省篇幅并便于讀者深入理解。異讀字或冷僻字,其后括注漢語拼音。作品之后的“賞析”,力求征引相關材料,若能給讀者或多或少的一些啟發(fā),也就達到目的了。
趙伯陶
2020年8月于京北天通樓
后" 記
夫著述之基有常,而發(fā)抒之路不一,其聊齋先生說部、文章之辨乎!北轍南轅,居然并詣;春花秋月,曷若同天。閎誕怪言,逞才子之健筆;倜儻正論,效學人之圣徒?;蛸|(zhì)或文,江山蘊千古襟抱;亦憂亦喜,人物稱六朝胸懷。積蠹恣睢,固當問廬陵米;孽骨寂滅,毋須吃趙州茶??c佇爭投,真得厚齋眷顧;簪裾競爽,幸有漁洋垂青。不屑伏鸞,何功就而身死;有懷隱豹,必毛豐而章成。尋機石于河源,探驪珠于頷下。江上解珮,原是交甫相夸;望中登墻,豈非子淵自炫?志異既享譽萬古,表里相持;雜著亦彪炳千秋,詳略交互。云譎波詭,手中煙霞生;地老天荒,腕底風霜凜。齊諧志怪,寓意在相吹;鄒衍談天,寄慧于先驗。“文之佳惡,吾自得之”,陳思以為達言美談,聊齋亦當深韙此論。
繼《袁宏道小品》之后,中州梁瑞霞女史令愚再賈余勇,成此小書,黽勉同心,敢不盡力!《志異》之書早年即享譽海內(nèi)外,聊齋詩集、俚曲亦有注本行于坊間,唯其文集整理者鮮,迄無注本。出版策劃者舉重若輕,以為拈其篇幅修潔者,注析兼施,或可如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與夫“異史”短章相輔相成??偯麨椤靶∑贰保嗤砻魑膲鱽喴?。半勺之盛,雖無補于鯨飲;一莛之叩,或可擬于蛙鳴。《易·乾》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弊巫纬L矻,幸不辱命,于大疫再襲長安之際,前期月余蕆事。坐擁書城,南窗寄傲,“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責編李曉麗女史頻揮郢斧,糾謬頗多,亦當所銘心焉。
是為記。
庚子立秋趙伯陶記于京北天通樓
收稿日期:2023-09-02
作者簡介:趙伯陶(1948- ),男,北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審,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