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蕭瑟,星子驟落。2023年12月19日,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終身教授江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4歲。
江平,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亦是心系家國、求真致遠的法學教育家,他以“吶喊”為己任,一生歷經沉浮與枯榮,被譽為“中國法學界的良心”。
江平出生于1930年,童年至青年時期的大部分歲月,他都在戰(zhàn)火中度過。他是動亂時局的見證者,目睹了民族同仇敵愾的風雨征程。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了江平后來的求學之路與為人之道。
在年輕的江平眼中,新聞記者能夠沖破黑暗勢力的封鎖,給人們帶來真相與正義。于是在18歲那年,他報考了燕京大學新聞系并如愿被錄取,開啟了尋覓真理之路。然而,事與愿違,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江平被公派到蘇聯(lián)留學,學習法律,彼時的他認為法律生硬冷酷,并非其志愿所在。他自述:“那像是由一條條僵化、難懂的法律條文構筑起的高墻等待我去攀緣?!钡鳛樾轮袊谝慌▽W人,他還是毅然接受挑戰(zhàn),擔負起國家交給他的任務。江平先后在喀山大學、莫斯科大學求學,并到基層法院實習,由此積累了大量寶貴的法律經驗?;貒螅皆诒本┱▽W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當時國內法學人才奇缺,江平既精通外語又有專業(yè)的法學教育背景,其教學水平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
但是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動,江平被迫接受身份的轉變,隨后婚變、殘疾、中毒等意外也接踵而至,江平迎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20多年。
對于人生遭際,江平有過憤憤不平的宣泄:“誰主沉浮與枯榮?欲平心中憤,唯唱大江東?!彪m然苦悶郁結心中,但他仍舊追問:“求賢詔文何日下,蕭蕭短發(fā)不勝梳?!睘閲ЯΓ瑢崿F(xiàn)“法治中國”的愿望,江平不曾忘。1978年,北京政法學院復校后,江平回到闊別已久的講臺。他是國內第一個開設《羅馬法》和《西方國家民商法》兩門課程的人,他向學生們普及民法的學術源流與私權理念。作為“中國民法四杰”之一,江平率先倡導私權保護,參與起草有中國版“人權宣言”之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打破中國法學界的封閉之門,引入現(xiàn)代法治觀念,擔起時代賦予他的重任,為中國的法治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
1983年,中國政法大學正式成立,5年后江平擔任校長,他廣納并尊重人才,為中國培養(yǎng)出新一代政法工作者。1990年,60歲的江平卸任校長,他笑稱自己是“最短命的校長”,但在法大師生心中,他是法大“永遠的校長”,是法治精神的象征。雖然退出了行政崗位,但江平繼續(xù)在教學科研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同時繼續(xù)投身于國家立法工作,研究市場經濟與法治的關系。他主持并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等,捍衛(wèi)民法私權,促進民眾法律意識的覺醒。
江平喜愛兩句格言,一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為“只向真理低頭”,他是這樣信奉的,亦是這樣做的。他的兩本以“吶喊”為名的著作《我所能做的是吶喊》和《私權的吶喊》,都是在為人民吶喊,為祖國吶喊。他心系國家法治建設,倡導民眾敢于為了公平正義而斗爭、善于斗爭,以真言立世。經歷了沉浮與枯榮過后,他依舊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情系祖國山河,追求至善至真,矢志不渝,問心無愧。
適用話題 追求真理、社會責任與國士擔當、勇于超越逆境、吶喊與反思
素材運用
1.社會責任與國士擔當
漫漫人生路,遙遙法治途,江平是時代的鋪路者與法治建設的引路人,踐行國士擔當之精神。江平為時代之眼,他目睹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紛飛戰(zhàn)火,也見證了新中國由弱到強的偉大騰躍;江平為社會之尺,他丈量了華夏河山的錦繡前程,權衡了建設光明未來的律法得失;江平為國民之音,他高喊了群眾知法學法的心頭語,影響了國人的法治觀念。江平用一生去踐行“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真諦,他不愿碌碌無為,唯愿為實現(xiàn)法治中國而上下求索,死而后已。
2.勇于超越逆境
逆境給予江平傷痛,然而他受過的傷,亦成為其泰然前行的勛章,促使他堅定擔負起時代之責、社會之任。他曾飽受磨難,但常以玩笑掩蓋疤痕,郁結的心在自嘲中得以松綁,他仍對未來滿懷希望與期待,如其詩云“長夜寒冬無聲處,信有大地響驚雷”,他完成了對逆境的超越。
3.吶喊與反思
江平從沉浮與枯榮中走來,一路肅然反思,亦不忘高聲吶喊。他為民法、私權而吶喊,使人民的私權得以被關注、被保護;他為群眾利益而吶喊,使冤案錯案得以昭雪;他為國家法治建設而吶喊,使權力得以規(guī)范,平民的法律意識得以覺醒。他以反思的姿態(tài)立身處世,思往昔之中國,思今日之世界,在經濟與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探尋民主之內核。
(編輯: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