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在“課程內(nèi)容”部分首次提出“整本書閱讀”的概念,這是“名著閱讀課程化”的重要舉措。2022年4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頒布,將“整本書閱讀”納入學習任務群,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強調(diào)整本書閱讀,足以彰顯其在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上獨特的價值和功能。
從課程的意義上看,認識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具備合理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整本書閱讀才能發(fā)揮其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功能。特級教師余黨緒經(jīng)過實踐探索,推出“基于思辨讀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范式的倡導,為中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程化提供了策略與路徑。其核心理念是“三題定位,思辨讀寫”:以母題界定文本的核心價值,以議題確立教學內(nèi)容,以問題推動思辨讀寫;“思辨讀寫”以分析論證為基礎,追求確定、清晰與合理的判斷,最終形成對文本的理解與評價。[1]
如何運用“三題定位,思辨讀寫”的理念指導初中名著教學,下面以《儒林外史》為例,探究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的主要定位。
一、母題構建課程核心
“母題”的內(nèi)涵近似于題材或話題,是神話、藝術和文學中最基本的題旨范疇。母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社會的基本問題,整本書閱讀圍繞母題來探討,有助于學生的精神發(fā)育和社會成長。確立母題,是課程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閱讀就有了目的和方向。
一部作品可探究的旨意很多,怎么來確定一部作品的閱讀母題呢?可以從以下兩個維度來考量。
首先是基于文本的內(nèi)涵。在文學閱讀中,尊重文本永遠是第一位的。吳敬梓以身邊的讀書人為藍本,用小說的形式來展現(xiàn)與自己同時代的儒生們的命運和生活,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儒林社會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對《儒林外史》的主題,目前學界大致有這樣幾種觀點:“反功名富貴說”“公心諷世說”“文人厄運說”。南京師范大學陳美林教授認為《儒林外史》不僅“完成了一部18世紀知識分子生活史”,而且“表現(xiàn)出作者對知識分子出路的不斷探尋”。北京大學郭英德教授認為《儒林外史》站在文化反思、精神探索的高度和深度,來透視儒林群像、反思儒林人生、探索儒林出路。
其次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整本書閱讀和思辨性表達這兩個任務群,有這樣一些要求:“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豐富精神世界;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zhì)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2]
根據(jù)最新課標不難看出,在初中閱讀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讀出經(jīng)典名著的內(nèi)涵與意義,以促進學生的文化發(fā)展與精神成長;與此同時,思辨性表達強調(diào)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辨析、質(zhì)疑、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作品的介入與析出,實現(xiàn)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
因此,《儒林外史》母題的設置既要體現(xiàn)作品本身的存在價值,體會作者的批判態(tài)度,也要客觀看待這些儒生們的命運和生存狀態(tài),思考他們的出路。會思考辨析,豐富人生閱歷,這才是閱讀的意義所在?;谶@兩方面的考慮,經(jīng)過對原著反復的閱讀與梳理,參照名家對作品觀點、主旨的認知與判斷,師生把《儒林外史》的閱讀母題定為“人格批判與文化追求”。小說重在“窮極文士情態(tài)”,全面生動展示了那個時代儒士的生活狀況、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作者用辛辣悲憤的筆觸,批判儒林士子人格意識的扭曲、墮落以及背后深刻的社會原因;強烈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又折射出了一代文人的理想追求。
二、議題規(guī)劃課程內(nèi)容
確立母題之后,怎樣讓學生形成有結構的思考?結構化議題是不錯的選擇。所謂議題,就是需要判斷與辨析的命題;結構化指的是議題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如果議題之間彼此沒有關聯(lián),那么整本書閱讀將成為一盤散沙,議題與議題間的緊密關聯(lián)構成了整本書的課程內(nèi)容和結構。
母題確定思考的方向,但是缺乏必要的框架,學生的閱讀很難進入必要的思維狀態(tài),因此思維工具與認知框架顯得尤為重要。結構化議題的設計首先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體現(xiàn)母題內(nèi)在邏輯,議題的討論不是目的,母題的思考才是主旨所在。
吳敬梓作為深受儒家思想浸潤的知識分子,將批判的精神與文化的重建寄寓于《儒林外史》中,“人格批判與文化追求”是母題的兩個向度。那么作為一部諷刺小說,它的批判對象是誰?怎樣進行批判的?批判的目的是什么?
顯然它以當時的儒士作為批判和揭露的對象,作者哀其沉淪,怒其墮落,極盡諷刺之能事,希望喚醒被諷刺的這一群人,他的諷刺是為了“破”,“破”這一個群體的弊病,其目的是為了“立”,建立理想的士林形象,從而實現(xiàn)儒林賢士的文化追求。
結構化議題設計還要基于文本的特點來確定內(nèi)容框架,這樣才能使教學緊貼文本,如果議題游離于文本之外,無法形成對母題的解釋,更無法形成結構性表達。小說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結合作品特點,可以按照人物來架構議題,把結構化議題轉化為人物形象的探究上。
《儒林外史》撰寫“儒林”眾生相,按照對待“功名富貴”的不同態(tài)度來解析眾多儒生,便可以讀懂人物。在吳敬梓看來,淡泊功名富貴即為“真儒、名士”,反之則為“腐儒、陋儒、假名士”。他借助作品展示科舉取仕下的讀書人的道德淪喪、生存危機和價值缺失,并且努力探求儒林的出路,力求描繪出儒林的文化心理及其發(fā)展趨勢。對不同人物的行為分析,可以聚焦這個共同的文化觀念。以人物分類與分析為主,解析不同的人物系列,就在總體上把握了“人格批判與文化追求”的內(nèi)涵與關系。
三、問題設計思辨讀寫任務
問題是閱讀與思考的抓手,以問題的解決來引導和推動整本書的理解與思辨。問題的設計要從“整合性”與“生發(fā)性”這兩個方面展開,既要能將作品的內(nèi)容聚合起來,形成清晰的理解與價值旨歸,又能關注作品的局部和細節(jié),這樣有聚有散,有助于學生在框架中推進自主思考。
發(fā)現(xiàn)和確定問題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應在課堂上聚焦閱讀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以“思辨讀寫”來推動問題的解決。問題要服從母題的理解與議題的辨析?;谖谋镜募氉x與思辨,設計需要判斷與辨析的問題,透過故事與人物,推斷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他所要傳達的觀念;設計探究性問題,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尋找文本內(nèi)涵與寫作意圖之間的沖突,推斷作者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設計反思性問題,對自己的閱讀構建活動進行反思,從而消除因認知能力與價值觀念的不同造成的錯誤。每個議題設計一組話題,即任務活動,組織學生深入思考探究。
《儒林外史》開篇借王冕之口指出,科舉制度是導致文人命運困厄的根源。“文行出處”是指文人的學問品行和對待做官與隱退的態(tài)度。杜少卿、莊紹光、虞育德淡泊功名,講究“文行出處”,追求以禮樂道德來教化人心,他們促成了泰伯祠大典,作者盛贊這些真儒名士。但泰伯祠在大典之后走向衰敗,意味著其改造社會的理想破滅。結尾塑造出藐視權貴、安貧樂道的四大奇人形象,寄托著作者的新希望。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開展問題探究,梳理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形成對整部小說的深刻理解與評價。在此閱讀課程中,通過思考、辨析、質(zhì)疑、評價,學生得到語文讀寫素養(yǎng)和人文品質(zhì)的提升。
經(jīng)典名著的課程開發(fā)以讀書為本,思辨為要,注重轉化。原生態(tài)閱讀、批判性理解、轉化性運用。閱讀、思考、運用三位一體,構建整本書閱讀體系。整本書閱讀強調(diào)“整”字,母題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可以統(tǒng)領文本,引領學生的理解;結構化議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問題聚焦文本理解的核心,非思辨無以達成,在這個意義上,思辨讀寫是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的目的。這就是整本書閱讀課程化的策略和方法。
運用“基于思辨讀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范式,以“三題定位、思辨讀寫”為路徑,指導初中名著精讀教學,有助于整本書閱讀教學課程化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余黨緒. 走向理性與清明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本文為江蘇省徐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名著精讀的初中思辨性讀寫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為 GH13-20-L048,主持人:沈虹、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