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江蘇省南通市市直學校教育管理中心
隨著我國育人目標和體系的變化,歷史教學在高中課程中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凸顯?!爸v授+習題”這種教學模式較為傳統(tǒng),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出現(xiàn)了學生被動學歷史的現(xiàn)象。近些年,高考歷史命題的方向在變化,新高考歷史學科目標由原來的三維目標向歷史核心素養(yǎng)轉變,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歷史授課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具備處理問題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基于新高考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的要求,高中歷史要圍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進行深度教學,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深化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在學習中受到教育并得到啟發(fā),真正實現(xiàn)歷史課程育人的價值。本文結合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變化以及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困境,來探究基于新高考評價體系的歷史課堂深度教學策略。
歷史新高考及新課標都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放在了重要位置,并要求教師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時空觀念要求學生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史料實證要求學生根據(jù)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唯物史觀則要求學生站在唯物史觀的視角對歷史進行全面和客觀的認識,同樣,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也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因此,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將會成為新高考的主要命題方向,教師要深挖教材內容,將核心素養(yǎng)五個維度的內容巧妙融入授課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新高考強調學科綜合能力,很多歷史材料分析題會涉及人文、地理、科學等內容,這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的本質特點。鑒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微妙變化,高中歷史教學應將史、地、政等知識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將現(xiàn)實問題與歷史問題結合,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要求。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圍繞歷史核心素養(yǎng)五大維度開展,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進行一些歷史調查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表達、信息搜集和分析等能力。
新高考命題理念和內容在發(fā)生變化,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單單掌握一些歷史事件和內容,更要重視對學生史料分析、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等方面的考查,但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仍停留在讓學生背誦和記憶上。作為新課改的具體實施者,教師教學的轉換能力如何,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及應對新高考的能力。一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視野不夠開闊,難以融入跨學科知識,學生遇到材料分析題往往束手無策;同時文理隔閡比較嚴重,教師的科學及人文素養(yǎng)存在較大欠缺。因此,為了應對歷史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變化,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涉獵與歷史相關的其他課程,最終打造深度課堂。
盡管從2017 年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高考命題堅持穩(wěn)中求變、平穩(wěn)過渡的原則實行同步調整,但是仍有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得到及時轉換。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內容豐富、新知識點多,尤其是必修三冊教材,與原高中必選教材相比,幾乎內容全部更新,增加了很多需要學生進行探究才能解決的模塊內容,因此備受關注。一些教師仍沿用講授式教法,對一些能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法應用較少,如情境教學、小組合作、翻轉課堂等。學生難以圍繞學習主線在學習實踐中得出歷史結論,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基于新高考評價及命題理念的變化,教師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打造全新高中歷史課堂。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更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的內容,對課堂教學評價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做到與新高考評價體系相吻合。但是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很多高中歷史教師重視課堂評價,但是評價的手段往往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評等形式很少。在評價內容上,學生的歷史成績?yōu)橹饕獏⒖柬?,即便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較強,也不會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樣就會使部分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慢慢喪失興趣,學習潛能難以被挖掘出來。因此,基于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變化,歷史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做到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進行評價。
新高考評價體系主要是“一體四層四翼”,其中“一體”是評價體系,“四層”是考查目標,“四翼”是考查要求,三個維度前后貫通,以評價體系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具體來講,“一體”就是教學要圍繞立德樹人要求進行,回答“為什么要考”的問題,在評價學生歷史能力上,要圍繞核心素養(yǎng)開展?!八膶印敝械目疾槟繕税ū貍渲R、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四個層面,即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歷史必備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歷史現(xiàn)象并形成關鍵能力,在綜合學習中形成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育人的核心價值?!八囊怼敝械目疾橐蟀ɑA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四個方面,學生首先要掌握基礎歷史知識,然后對這些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在應用的過程中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因此,高中歷史要想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目標,教師必須吃透新高考評價體系,以“一體四層四翼”為原則組織課堂教學,最終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新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教師圍繞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開展教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打造多樣化課堂。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維度,在解釋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上,唯物史觀是最重要的方法論。但是很多學生對什么是唯物史觀、如何才能形成唯物史觀知曉較少,影響了歷史素養(yǎng)的形成。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看待歷史問題,通過復雜的歷史表象深入分析歷史本源,讓學生知道只有掌握唯物史觀的觀點、方法和立場,才能客觀、全面地認識歷史。根據(jù)唯物史觀的構成要素,教師可以從物質與意識、聯(lián)系與發(fā)展兩個方面組織實施教學,采用適當?shù)姆椒▽⒊橄髢热菥唧w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歷思考、質疑和論證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形成學習歷史的必備品質。
例如,在講解“工業(yè)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個單元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播放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的早期影像資料:“蒸汽機推動了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人類生產(chǎn)方式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讓學生知道人類科學的發(fā)展推動了生產(chǎn)力,進而社會文化、政治制度也跟著發(fā)生變化。同樣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從清政府閉關鎖國的角度讓學生懂得發(fā)展落后是導致戰(zhàn)爭和失敗的內因,而英國的船堅利炮是外因,讓學生從聯(lián)系與發(fā)展的角度看待問題,形成唯物史觀??傊?,教師要結合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變化組織歷史教學活動,從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唯物史觀。
在2017 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制定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時空觀念是僅次于唯物史觀的第二素養(yǎng),也是新高考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年全國卷來看,對學生時空觀念的考查越來越多,教師要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時間以及地理條件上讓學生進行分析,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認知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結果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來提高時空觀念。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方法較多,教師要結合新高考評價要求,打造深度歷史課程。其中,識別歷史地圖是基本方法,教師可將歷史事件借助地圖進行時空的關聯(lián),讓學生在頭腦中產(chǎn)生直觀印象。例如,在講解“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一些學生歷史解釋能力較弱,分不清區(qū)別,為此教師可與學生一起繪制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形勢圖,并進行總結:①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侵略力量大,侵略時間長,侵略區(qū)域在擴大。②從影響程度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我國通商口岸數(shù)量擴大,外國勢力也由沿海深入內地。這種繪制歷史地圖的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由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課堂教學的深度得到加強。
結合新高考側重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編制各種大事年表、時間軸的方式來培養(yǎng)時空觀念。例如,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 年)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 年)為時間軸,編制這兩個階段中國發(fā)生的其他大事件年表,包括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討論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進一步提高學生時空觀念。因此,鑒于新高考評價體系及命題方向的變化,教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放在重要的位置。
2023 年歷史新教材在內容和編排形式上發(fā)生了變化,采取“通史+專題”式模式,融時序性和主題性為一體。主題探究式編排特點,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這也是新高考評價的一個方向。同時,新教材增加了一些輔助教學欄目,如歷史縱橫、史料閱讀,為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做了進一步補充和擴展。針對新教材和新高考變化,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查閱文獻,獲得文字、圖片等各種史料。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個任務:“對我國封建社會有影響力的變法有哪些?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積極查閱相關資料,提取關鍵詞,將變法影響以列表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既掌握了本堂課知識,也具備了史料實證的基本功。
除了分析文獻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究也是一種較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全球航路的開辟”時,教師可展示閱讀材料:①材料一:15 世紀以后,世界商品交換十分廣泛,需要大量貨幣,因此當時的人們認為占有金銀就占有一切?!?500 年世界的變化》。②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個遠東尋找黃金,西班牙人也開始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尋找黃金?!墩摲饨ㄖ贫鹊耐呓夂兔褡鍑业漠a(chǎn)生》。教師提出問題:“通過材料閱讀,當時開辟航路的動因是什么?對后來的資本主義萌發(fā)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學生就這個主題進行探究,通過翻閱工具書及尋找材料的出處等方式找到答案,史料實證能力得到增強。
歷史不僅僅是一種敘述,更是一種解釋。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增加了很多主觀題,考查的就是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基于評價方向的變化,教師可通過史料閱讀以及辯論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能力。閱讀是提高歷史解釋能力的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除歷史教材外的其他資料,如《世界通史》《簡明中國歷史讀本》《中華史綱》都是不錯的讀物,能讓學生增長見識,對歷史做出更多客觀的解釋。同時,高中歷史內容較多且煩瑣,學生很容易弄混且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組織課堂討論、撰寫小論文和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表達相應觀點,透過歷史事件的現(xiàn)象看本質,提高歷史解釋能力。
例如,在教學“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教師可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個方面組織辯論賽,引導學生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進行正確的歷史解釋,讓學生自然得出正是有了這些新思想才使社會主義道路堅實地向前走并取得一系列引以為豪的成就。
歷史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這也是新高考評價的一個方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減少單方面的灌輸式教育,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的沖擊與反應”時,教師可出示林則徐禁煙、“亞羅號”事件等史料,讓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引導學生參照課本,將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歷史人物的主要功績梳理成直觀表格,讓學生感受偉人心志,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同樣,在教學“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時,教師可以展示北京學生街頭游學請愿、中共一大召開等影視資料,讓學生知道當時工人和學生的革命激情,而且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組織了反帝反封建的運動,很多人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教師要結合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變化,時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以滿足歷史新課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