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雯婷 屈玉麗
課程思政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zhì)和教材資源亦為融入課程思政提供獨特的優(yōu)勢和載體。文章以初中語文為依托分析課堂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現(xiàn)狀,并從學校、教師、學生三方主體出發(fā),探析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課堂的實施策略,以便最大程度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充分體現(xiàn)了思政教育在育人體系中的重要性。語文學科的課程標準和學科性質(zhì)為融入課程思政理念提供了載體和契機,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資源為依托,分析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現(xiàn)狀,探索融合之策,使初中語文教學和課程思政教育形成協(xié)同效應,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在語文學科中的落實。
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語文學科具備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教材內(nèi)容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一脈相承,蘊涵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2022年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亦體現(xiàn)出強化課程育人和增強課程思想性的導向,為課程思政融入語文教學提供指導性和可行性。
一、語文課程標準的價值導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德育為先,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語文學科具備思政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課程標準基于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在語文知識習得的同時兼顧對學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得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同向同行。所以,將課程思政融入語文教學并不會本末倒置,只會使語文教育更加貼合課程改革的要求,更加契合課程標準的育人導向。
二、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獨特優(yōu)勢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zhì)為課程思政融入語文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指明語文學科是人類表達、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和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語文學科的人文內(nèi)涵與課程思政元素相契合,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為課程思政融入語文教學提供了載體。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使語文教學具備廣闊的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廣泛地整合學習資源使得語文教學有豐厚的課程思政資源、豐富的實踐性思政教育活動形式,從而推動思政教育成果轉(zhuǎn)化落實。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zhì)使得課程思政元素更順勢地融入語文教學,并促成思政教育和語文學習相輔相成的依存關系。
三、語文教材資源的重要依托
初中語文教材選文豐富,包含了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種課程思政元素。且目前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個單元按照單元主題進行歸類,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有可參照的主題范圍,使得語文教師的思政工作更具體、更易整合。教師依托整合的教材主題資源挖掘思政元素,更易使課程思政理念和教學有機融合。部編語文教材為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提供契機,為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提供資源和載體。
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現(xiàn)狀
筆者認為探討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的第一步是剖析初中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現(xiàn)狀,以此為依據(jù),統(tǒng)籌把握實施策略。
一、未形成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興的理念,具體的實施舉措尚處于摸索前行階段。目前,對于中學而言,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尚未完善。以初中語文學科為例,學校并未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學習體系和觀摩體系,教師基于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有時會走向偏離主體、本末倒置的教學誤區(qū)。學校應關注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統(tǒng)籌建設,為實施課程思政提供充分的資源和條件,為一線教師提供科學、系統(tǒng)的課程思政教育指引,使課程思政與學科教學相得益彰。
二、教師的課程思政觀念有待更新
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自覺貫徹落實到課堂。部分語文教師固步自封,認為語文教學不能喪失“語文味”,固守傳統(tǒng)的傳授語文學習技巧的教學步驟,最后機械地強加給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歸納總結(jié)。如此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課程思政與語文課堂的結(jié)合呈現(xiàn)出生硬和僵化的狀態(tài)。語文教師應勇于更新觀念,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優(yōu)勢。
三、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內(nèi)容興趣不足
初中階段的學生獨立意識和人格特性逐漸展現(xiàn),呈現(xiàn)出不愿服從說教的“自我”感增強現(xiàn)象。在融入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采用生搬硬套、機械灌輸?shù)瓤菰锏慕虒W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亦會減弱和消退。課程思政元素雖然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具有促進作用,但大部分初中學生由于人生閱歷尚不豐富,缺乏對思政元素的直觀體驗,思政教學不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課程思政融入初中語文的實施策略
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的融合,筆者認為應該細化到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具體教學階段,探尋其融合的策略,以便語文教師更加科學地實施思政教學。
一、課前準備階段
課前作為實施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應強化對于前期工作的準備,做到思政態(tài)度重視、思政視角貼切、思政理念準確,以此使語文教學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
強化指導,共筑思政體系。要想把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入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自上而下統(tǒng)籌規(guī)劃,形成完善的思政教學體系。學校領導應以身作則貫徹學習課程思政理念,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為教師提供學習和觀摩的平臺,深化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初中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專業(yè)的政治理論知識和素養(yǎng)去“教書”,更需要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去“育人”。教師應該認識到自身的思想水平會直接影響教學和學生,自覺提升思政教育的覺悟。學校領導和教師同心同力,共同致力于學校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利用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初中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語文教材資源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實現(xiàn)教材資源利用最大化。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包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品質(zhì)等,如《黃河頌》《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表現(xiàn)了對祖國深沉的愛;《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寫出了中國的建筑文明;《紀念白求恩》《鄧稼先》《藤野先生》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在各自崗位的敬業(yè)精神。教師可以通過主題歸納法對語文教材中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整理整合,以便在課堂中提升育人實效。
二、課上實施階段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直接場所,教師要利用好課堂,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程思政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
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情感共鳴。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由于學生目前處于相對和平富饒的時代,難以體會艾青筆下滿目瘡痍的情境。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片段,使學生自覺體會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和平生活的不易,鑄造學生的愛國之魂。教師還應關注時政熱點,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情境。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的《“飛天”凌空》時,以跳水新秀全紅嬋的“水花消失術(shù)”為情境,先播放她火爆一時的東京奧運會跳水視頻,以此轉(zhuǎn)入對呂偉獲得女子十米跳臺跳水比賽冠軍的學習,最后讓學生以全紅嬋的跳水視頻為例,參考本篇新聞特寫進行仿寫。全文貫穿全紅嬋的事例,使學生的學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聯(lián),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感悟。
靈活選擇,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語文課堂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嘗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中,教師應使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課堂活力,使思政元素順勢融入。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散步》時,教師首先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播放與家人散步的溫馨視頻,引導學生進入濃厚的親情之境,順勢引入親情主題的思政教育;同時還可以使用講授法、文本細讀法,深入體會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課中可以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領會思政內(nèi)涵;還可使用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利用跨媒介閱讀,課下整合拓展性的資料,用于課上教學的補充。
三、課后鞏固階段
在課后階段,學校和教師應延展思政教育的教學路徑,促使學生升華課堂中的情感體驗,并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品格積淀。
豐富校園活動,拓展思政外延。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具備實踐性特點的學科,基于學科特色,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搭建思政活動實踐平臺,助力開展思政實踐活動。例如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主題,結(jié)合思政元素開展主題演講比賽。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親情主題和第三單元的友誼主題時,可以開展親情、友誼主題的演講比賽??梢砸劳薪滩闹械乃颊?,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和經(jīng)典詩詞的朗誦比賽,如基于七年級上冊的《紀念白求恩》和下冊的《鄧稼先》等,開展愛國、敬業(yè)主題的征文比賽。從而豐富相關的思政教育活動,使學生受到“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
結(jié)合本地資源,促進全面育人。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還伴隨著三觀塑造和價值認同,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shù)赜嘘P部門應配合學校和教師,肩負起育人的使命。教師在講解紅色文化、愛國元素相關的文章時,可以結(jié)合本地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和烈士陵園,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精神洗禮,自覺傳承優(yōu)秀文化。例如以阿拉爾市為例,作為一個具有紅色文化和屯墾戍邊精神的城市,在學習《我愛這土地》《黃河頌》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觀“三五九旅”紀念館,體會革命先輩屯墾戍邊的堅守,使學生見證沙漠現(xiàn)綠洲的堅定之心和愛國之情。以本地資源開拓學生的思政學習空間,促進教育成果轉(zhuǎn)化升華,構(gòu)建全面育人的格局,這是利于思政建設、益于學生思政學習的教育方式。
課程思政是黨和國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推進語文學科和課程思政的融合,是國家教育的重要導向和根本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覺肩負使命,提升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探索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促進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貫徹落實教育領域的新理念和新舉措。
作者簡介:
郝雯婷,女,碩士研究生;通訊作者屈玉麗,女,教授。本文系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塔里木大學漢語言專業(yè)、教育部“文化與邊疆課程思政虛擬教研室”、兵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設項目“胡楊精神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漢語言專業(yè)課程育人體系構(gòu)建研究”(課程育人),兵團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兵團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塔里木大學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項目編號: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專項“三全育人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漢語言專業(yè)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研究(項目編號:TDGJSZ2204)”,塔里木大學校級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深度學習理念下高中語文‘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研究—以阿拉爾某中學為例(項目編號:TDGRI202271)”,塔里木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語文教學研究與反思”(項目編號:TDYKC202303)。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