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林建
在17世紀時期,杜威主張的實用主義就已經提出了兒童要在嘗試、運用、實踐中獲得真知,而體驗式教學則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而來的。體驗式教學不僅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感受來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也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情感體驗。目前,“體驗式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將其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體驗式教學”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總結出更好的體驗式教學策略供教育者運用。
體驗式教學概念界定
一、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造具體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知識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早在17世紀,杜威主張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學生只有通過嘗試、運用、改造等實踐活動才能獲取真知,應以現實活動取代傳統(tǒng)書本式教學的主導地位。杜威的教育思想被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設計教學法”,認為“應將教育看作是與整個活動相關的整體”。
二、體驗式教學與語文課程的關系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索問題,并能夠積極地去發(fā)現、解決問題,從而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認知體系,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對語文教材的解讀主要是通過個體的身心感受來獲取文本資源信息的,這也是最直接的體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通過體驗活動,能夠使自己形成對學習和生活的明確認知與判斷標準,從而促進他們自覺地獲取知識,并產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也為我們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體驗式教學的意義及特征
一、體驗式教學的意義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引入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讓他們能夠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去,并且使之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所以,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這個觀點。
第一,體驗式教學是將生活引入課堂,提高了課堂的生活化。把日常生活與課程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們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這也正是教育家們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之一。新課標指出,“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而把“生活引入課堂”就是體驗式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發(fā)展的方向。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既涉及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又涉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教學,而且還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語文教育旨在提高語文素養(yǎng)——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般智力、社會文化常識、情感意志與個性,這五個要素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等于提高學生的現實生活素質;另一方面,體驗式教學使得課堂教學偏向生活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第二,體驗式教學是將師生位置互換,提高了學生的共情力。共情對人類生活有極大的價值,共情促進了人際交往的社會能力,并構筑起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聯感。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體驗與探索、互動和合作、創(chuàng)造等精神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從而使他們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在體驗式教學理念下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互換身份的行為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體驗式教學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能夠使其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機,進而促使其積極地獲取知識,最終達到高效完成任務的目的??傊?,我們必須積極引導,不斷強化學生的參與性,最后做好課后反思,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一、主動性
所謂主動性,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來實現教與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并以實際行動保證這一宗旨。這一點也體現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當中。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是教學的中心,學生只需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即可。體驗式學習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力,它不是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一種以自我為核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管理為主線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學習者具備較強的自主性,并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當然也要有相應的積極性。
二、寓教于樂
教育活動本身就是娛樂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說:寓“教”于“玩”之中;融“知”與“行”于“游”之中;融“會”與“應用”于“生活”之中。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形式,那么對教學活動來說是沒有多大價值的,相反卻容易讓學生失去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新課程提倡快樂學習,提倡使學生由厭學變?yōu)楹脤W、由苦學變?yōu)闃穼W、由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而體驗式教學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三、學以致用
對于素質教育來講,只有將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也才能夠體現出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所謂“學以致用”,就是指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育者往往過于重視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而忽略了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原因之一是,在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很少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時間和機會。而體驗式教學就是為學生提供了學以致用的機會,使得課本知識得到了升華。
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語文課堂活動的應用
一、體驗式教學在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體驗式教學過于表面,沒有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在目前的體驗式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的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效果,忽視了對學生體驗感的關注,從而使得體驗式教學的優(yōu)勢沒有發(fā)揮出來。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首先,教師對體驗式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太少甚至并不了解;其次,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不如傳統(tǒng)教學那么好控制,這就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未來教師,我們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努力發(fā)揮出體驗式教學真正的作用。
其次,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主要是因為教師在學生心中處于權威地位。教師在學生心中是“高傲、仰視、嚴厲”的,這樣的不平等關系會致使師生之間關系疏遠,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教師應努力拉近與學生的關系,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性,對待學生態(tài)度溫和,避免出現學生害怕教師的情況。只有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近了,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才能放開自己、放松心情,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獲得知識。
最后,體驗式教學的應用不均衡。體驗式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還不成熟,鄉(xiāng)村學校及教育者往往更重視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增長,城市學校更是如此。其原因有:第一,開展體驗式教學的物資并不完善,一般都是使用其他教具勉強充當,沒有一套成體系的教具;第二,鄉(xiāng)村中的教師大多只是承擔照顧學生生活的任務,甚至就連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研究都不是很透徹,更別談體驗式教學;第三,家長對體驗式教學并不了解,對學校中體驗式教學不是很支持,認為課堂氛圍過于輕松,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而這也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除以上三點之外,導致這一現象出現還有很多原因。
二、基于體驗式教學的語文課堂策略
第一,更新教學觀念,建設優(yōu)秀教師隊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內容,教師需要引導他們深入到其中去探索。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汲取精華。在優(yōu)秀教師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教師素養(yǎng)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僅要從教師本身入手,更要改變教師所處的研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積極的自學環(huán)境。首先,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先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這樣才能使學生放松,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學校領導者要為教師提供有關體驗式教學環(huán)境、氛圍等有力的保障;最后,專業(yè)研究單位以及研究人員要加強研究以及專業(yè)文獻貢獻,為一線教師的學習提供扎實的基礎。
第二,精心設計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對學生學習、理解、內化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具有未完成性、可塑性,其身心發(fā)展并不完善。實際上,傳統(tǒng)的講授并不符合學生生長發(fā)展的需求,而在情境中學習對學生的理解力來說是十分友好的。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要求,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適合于學生學習語文的生動情景,使學生入境會意、觸景生情,從而加深理解、學習語言、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例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來激發(fā)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樣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力和感召力。
第三,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構建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只有真正熱愛學生才會關心學生,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有些老師往往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忽視了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的發(fā)揮。在體驗式教學中,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首要的。在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體——教師、學生,要平等地對話,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因此,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形成“我與你”的教師觀。
語文是集語言與文學文化于一體,集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學文化知識于一身,運用語言規(guī)律而產生的言語作品和言語活動之總和。語文由簡單的“語言”向“語言加文學文化”的演變,是初心的回歸。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轉變又體現出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實際。語文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繼承與發(fā)揚的根基,其重要性自然日益凸顯。在國家大力推崇新型教學方式的今天,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要探索更適合于處在發(fā)展中的學生的教學方式。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第一視角進行知識的傳授,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體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這也正是新課標提倡的重點。有了這些理論支撐,還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更加完善體驗式教學的理論。
作者簡介:
畢林建,江西上饒人,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