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英語新課程標準》認為,英語教學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性質(zhì),從工具化上來說,英語教學同時擔負著培育學習者基本的語言素質(zhì)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任務。杜威說教育是給孩子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給他們一些學習的東西,因此,他們自然地學到了一些東西。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簡稱PBL)是孩子們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所擁有的一個教育概念,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他們將主動獲取信息,掌握科學知識,并探求解決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的辦法。
在主題為“基于項目學習的英語閱讀活動”背景之下,筆者在規(guī)劃教學設計的時候巧妙地將項目學習融入課堂里,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學科的素養(yǎng)?;诶L本內(nèi)容和三個“一體”(即課標、教學、課程一體;將自主、研究、協(xié)作、展示合為一體;把學和用融會貫通,以用促學:把知識、能力、價值融為一體),筆者把項目學習的主題定位為“Growth”,無論是動物、植物抑或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很漫長的,希望通過項目學習的訓練讓學生明白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坎坷有迷茫,但是只要耐心等待、堅持不懈,都會有所收獲。
三維目標有機統(tǒng)一,內(nèi)化學生語言能力
三維目標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新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整體綜合語言使用才能。三維目標都是一個整體而不可分割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轉(zhuǎn)變“要我學”為“我想學”,從“學好”轉(zhuǎn)化為“會學”,并以此到達教學的最佳境地,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基石。單有知識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與知識能力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能力本身也只有在知識的學習、訓練中得以體現(xiàn)和提高。項目學習中,學生鞏固內(nèi)化英語語言知識,內(nèi)化了能力,而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則在項目學習活動中積淀和升華。在進入文本教學后,筆者讓學生進行一個辯論。
Topic(辯題):A child who couldnt do anything right when was young,will he be not good forever?
Positive side(正方):I think he will be better.Because ...
Negative side(反方):I think he will be bad forever.Because he ...
學生們在辯論前需要進行知識儲備,她們會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整理,搜集身邊或者名人大器晚成的故事,搜集身邊小時候不優(yōu)秀,由于自身不努力或者家庭原因,一直一事無成的案例。由于有了前期的準備工作,課堂上他們的辯論精彩紛呈,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她們完成任務的過程正是學生在廣泛搜集資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的過程,而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必定會形成自己的思維、體會和價值觀。
辯論片段剪影:A:I think he will be better.Because Einstein was not good at first,but he became famous at last.
B:I think he will be not good forever.Because he was too bad.Maybe he will give up himself.
合作探究學習融為一體,拓展學生思維品質(zhì)
新課標提倡民主建設性學習、科學探究性學習積極推動溝通和協(xié)作,自主創(chuàng)造性學習,項目學習活動需要學生合作學習方式,變革學生學習方式,對探討小學英語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們抱團以小組的形式研究一種動物、植物的成長,指導他們從動物、植物的習性、生長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觀察與記錄。學生們的研究成果精彩紛呈,有的是以VCR形式呈現(xiàn),有的是以調(diào)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有的以觀察日記的形式呈現(xiàn),有的以故事講述的形式呈現(xiàn),有的以漫畫的形式呈現(xiàn)。豐富的項目活動讓學習延伸到生活,生活也滲透到學習中去。有了學生們事先的研究,當筆者拋出問題:If you are the gardener or the animal feeder,how do you look after your plants or animals?因為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學生們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有理論依據(jù),還有實例佐證。陳錦如這樣介紹她的養(yǎng)植物經(jīng)歷:If Im a gardener,I will give my plants,love,nourishment,sunshine,water and patience.李依澄這樣介紹她養(yǎng)烏龜?shù)慕?jīng)歷:If Im an animal feeder,I will look after my animal carefully and I will give them my patience.
學與用融為一體,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學用結(jié)合,知行合一”項目學習活動把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的經(jīng)驗、體會、感情之類的聯(lián)系起來。從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生活現(xiàn)實問題入手,讓學生們在探究、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學習知識,而項目型學習方法就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加以運用,從而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才能。
在教學生詞a sloppy eater時,筆者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對該詞進行意思預測,用已學的知識去解釋未知的詞。她們有的說:It means who makes himself dirty.她們有的說:It means who makes the table dirty.她們有的說:It means who makes the ground dirty.在已知知識的引領下,她們再用Are you a sloppy eater?去采訪同伴,如果同伴的回答是Yes,I am.的時候讓學生及時對同伴進行正面疏導You should eat neatly.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激發(fā)她們獲取新知的能力,由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轉(zhuǎn)化為主動式求學。
學習與生活有機統(tǒng)一,浸潤學生文化品格
《新課標》認為,英語文學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特性,這也意味著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不要單純地只重視對學生語言知識點的掌握,更要善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提高其人文素質(zhì),浸潤其文化品格。筆者在處理文字設計問題的時候用心挖掘文字中蘊涵的情感含義,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情感心態(tài)與價值觀。這一節(jié)課的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們探討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曾經(jīng)有過哪些迷茫,父母所給予了哪些幫助,對父母還有哪些誤解,如何解決。這是一種從現(xiàn)實生活中入手的教育問題,讓學生們通過探討得出結(jié)論,并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見。在項目課程的最后階段,讓學生們將小組的成果以書信的形式展示了出來,學生們也打開了心扉,有的學生很感激家長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帶給自己的關懷、耐心;有的學生把自己和父母間的誤解通過這樣的機會表達出來,并表示出對父母的理解。筆者水到渠成地總結(jié)出:Because of love,Leos father gave Leo space and patience to grow up.And also because of love most of parents love to control their children,we should understand them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m.縱觀這個項目教學,經(jīng)過了反思、探究、表達的過程,以文學為載體,讓文學精神浸潤了語言,學生的人生情感也獲得了共鳴,進而上升了“靜待花開”的主旨,拓展了文本的內(nèi)涵,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升華情感主旨,文化精神品質(zhì)的教育“潤物細無聲無形”。
通過基于項目的繪本教學,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即讓學生在語感、思維、方法、習慣、能力、聽說讀寫等方面全面提升,在文化、修養(yǎng)、人格等方面全面升華。
(作者單位:海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