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8月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的幾位老師與研究生共同前往新疆伊犁州新源縣參加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新源縣“四普”工作由南京大學和新源縣協(xié)同開展,主要工作內容是對新源縣境內的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216處自治區(qū)、縣級文保單位(共計6800多處文物點)進行實地考察,核實并整理已登記文物點的檔案,同時對新發(fā)現的文物點建檔,最后形成完整準確的數據庫。普查隊員既有南京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又有熟悉當地文保情況的縣文博院工作人員,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新源縣位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東南部,北接尼勒克縣,西鄰鞏留縣,是北大西洋暖流“眷顧”的最東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漢代,這里是烏孫國的勢力范圍,也是江蘇和伊犁最早結緣的地方。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為與烏孫國結盟同抗匈奴,漢武帝派江都王劉建之女劉細君從江蘇遠赴西域和親。細君公主將禮制、音樂、工匠等帶到了西域,為西域文化發(fā)展和漢朝將西域正式納入版圖作出了貢獻。
古城遺址考察
前往新源縣前,我們在昭蘇縣對夏塔古城及波馬古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夏塔古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昭蘇縣中哈邊境附近。城址中部低洼,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多年風雨侵蝕,現僅存地基,但仍高出地面,可見城墻斷面修筑痕跡。昭蘇縣天馬博物館收藏了夏塔古城田野調查時采集的銅錢、大塊青金石原料及藍色釉陶片等遺物。在實地考察時,我們采集到一些青金石碎片,直徑約0.2毫米。青金石不產于今天中國境內,國內發(fā)現的青金石材料應是阿富汗等地所產由絲綢之路傳入,在古代主要用作壁畫或造像顏料,如莫高窟、云岡石窟等發(fā)現有使用青金石顏料的壁畫,或作為寶石用于首飾裝飾,如遼寧省博物館藏西漢串珠項鏈。夏塔古城發(fā)現的青金石的用途目前尚無定論。
波馬古城平面呈方形,夯土建成,四周高出地面,內部低平,城內曾采集到一些帶紋飾的陶片。古城現為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波馬古墓出土了一批金銀器制品,大部分器物上鑲嵌了紅色寶石。有關寶石的性質,之前學界普遍根據顏色以“紅寶石”代稱,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波馬古墓金面具上的紅色寶石為石榴石(先怡衡、曹昆等:《新疆昭蘇波馬金面具的寶石工藝及年代新識》,《文物》2024年第8期)。關于墓地的族屬和年代,學界認為其應屬于1—5世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烏孫族(鄧麗、畢德廣:《新疆波馬墓葬年代族屬再探討》,《文物春秋》2011年第1期)。漢魏南北朝時期,中亞、西亞的寶石文化傳入新疆,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都能找到類似波馬鑲嵌寶石金銀器的器物。
新源縣“四普”
7月15日,“新源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部署會暨新源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啟動儀式”舉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賀云翱教授指出:新疆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得天獨厚,擁有眾多聞名世界的歷史古跡,新疆各民族文化交融匯聚,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此次工作不僅要全面、準確記錄每一處古遺址的保存狀況,也要重視宣傳工作,為后續(xù)文物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打好基礎。會議結束后,我們驅車前往第一處古城遺址調研,熟悉野外工作流程,第二天工作正式開展。
我們一行九人和當地縣文博院工作人員分成三組開展普查工作,得益于當地工作人員對路況較為熟悉,工作進展順利。每一組由一位隊員根據墓群內各墓葬的分布情況用奧維互動地圖找路,計算最合適的路徑,再由當地工作人員領路,幫助團隊到達距離目標最近的地方。抵達點位后一位隊員用“四普”采集設備定位打點,計算墓葬的高度和直徑,拍照保留典型墓葬及遺址的照片;另一位隊員用“兩步路”戶外助手APP拍照記錄每一處點位的現狀,保留每一處遺址的運動軌跡以方便后續(xù)工作開展;最后再用無人機拍攝墓群或遺址的全景照片,該遺址的調查便基本結束。
古遺址
根據“三普”數據,新源縣的不可移動文物主要分為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遺址共兩處,分別為阿勒吞古城遺址和阿克奇古城遺址,兩城分布在鞏乃斯河沿岸。阿勒吞古城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約為唐至元?!鞍⒗胀獭痹诠_克語中意為“出金子”,故也有人稱其為“黃金古城”。古城面積約4.4萬平方米,整體呈方形,夯土筑成,城墻保存基本完好,高出周圍地面。阿克奇古城現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平面為不規(guī)則方形,東南角缺失,城墻損壞嚴重,僅存兩面,年代不詳,面積約6.7萬平方米,城內及城墻上野草叢生。
古墓葬
新源縣境內古墓葬較多,大多屬于烏孫文化,年代在春秋至漢晉時期。墓葬形制以土墩墓和石圈墓為主,皆為圓形,直徑6—60米不等,高度0.5—5米,個別大墓高達20米,部分墓葬外側有壕溝環(huán)繞。這些墓葬一般是先向下挖一個深坑,再在側面挖墓室,墓室僅一人蜷曲的大小,不設棺。墓室口用石頭封閉后,在其上設封土堆。一些大墓的封土堆較高,在山坡上異常明顯,因此部分大墓在20世紀之前就已被盜。被盜的墓葬一般頂部凹陷或伴有深坑,坑內長滿雜草,不見墓內情況。
除較為明顯的大型墓葬之外,中小型墓葬上的封土大多隨著農耕、放牧或建設消失,墓葬與四周地面平齊,我們在調查時需仔細尋找才能發(fā)現。較為明顯的大墓上半部分多長滿雜草,下半部分較平緩之處用作村民的田地,也有幾處分布在縣城內現代建筑附近。對比2010年和2024年的衛(wèi)星影像資料發(fā)現,十余年間已有新的道路從喀拉蘇墓群穿過,這些古墓葬的保護亟需各部門協(xié)同工作以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
古代巖畫
新源縣境內有6處巖畫點,其中2處為“四普”新發(fā)現。每處巖畫點有10余幅畫面,每幅畫面有一個或多個單體形象,多為大角羊、鹿,也有放牧人形象。調查塔特然巖畫時,隊員們需先抵達山腳,再踩著重重巖石攀上去,然后小心行走在牛羊走的約10厘米寬的窄道上。抵達山頂后發(fā)現第一幅巖畫,拍照、定位、記錄,再尋找其他巖畫。據縣文博院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年至少來調查巖畫兩次,經常翻越這樣的陡山,穿過長滿野草的山谷。
8月15日,室外考察基本結束,進入室內整理階段,我們對所有文物點進行核查,修正地理位置出現偏差的文物點,補充遺漏的文物點及新增的文物點。在“四普”終端系統(tǒng)中對一處遺址或墓葬進行核查時,我們需要核對年代、地理位置、具體點數、大小等信息,檢查已經考古發(fā)掘的文物點并上傳考古報告,對文物點照片進行編號命名,核定方位并繪制圖紙,做好每一處文物點的調查表。此外,“兩步路”APP中的路徑及照片也需要重新編號和核定方位。室內工作 煩瑣,不能出現一絲差池。
普查期間,我們還前往那拉提山腳下的牧民家中體驗草原生活。騎馬、在氈房內吃羊肉、喝馬奶酒、參加篝火晚會……哈薩克族人能歌善舞、淳樸善良,讓我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感到溫暖與自由。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