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托妮·莫里森小說中的死亡書寫

        2024-04-14 22:10:22胡作友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莫里森白人黑人

        周 燕,胡作友

        (1.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商貿管理學院,安徽合肥 230011;2. 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一、引言

        托妮·莫里森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一直以來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學者探討了其小說中的身份建構與黑人政治、族裔文化與種族歧視、后殖民主義與女權、文學倫理學與敘事策略等多元主題,但對多部作品中出現(xiàn)的大量死亡書寫卻很少提及。死亡這個古老而令人生畏的文化問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一開始人們把它和宗教、神話等聯(lián)系起來,慢慢地就成為諸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到今天,它又成為了文化熱點之一。古希臘的悲劇《俄狄浦斯王》中提到的斯芬克斯之謎(the riddle of Sphinx)就隱藏著關于死亡的深層意涵,即死亡與個人的實存緊密相連,從來沒有脫離于人生。在文學作品中,死亡作為一個永恒的主題也贏得了中西方學者和哲學家的共同關注。莊子“以生為喪,以死為反”,強調“死生皆有所一體”;荀子講“死,人之終也”;王守仁講“死生即事變,只在人情里”;馮友蘭講“死雖是人生的否定,而有死卻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1]9;“沒有死亡,我們所做的、所說的、所想的或所計劃的許多事情都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死亡,就像生命一樣,是人類存在的一個決定性特征?!保?]北京外國語大學高一虹教授近年來帶領自己的團隊就死亡話語類型進行探索,為社會文化許多領域開拓了新的研究境界。生命具有無限潛能與無限意義之說讓其也有了另一層意味:死亡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因此在托妮·莫里森筆下,死亡描述成為小說具有深邃思想的基礎,某種意義上來說屬于“壯觀的死亡”。她認為不同類型、不同場景里的生命形態(tài)、生存狀態(tài)以及死亡結局等都蘊含著獨特意義與價值,黑人選擇死亡正好與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觀點即所謂的死是靈魂暫時的解脫不謀而合,是為民族信仰找到歸宿[3]。

        莫里森以其獨特的方式和視角向我們展現(xiàn)了生命的復雜和矛盾,作品中比比皆是的死亡書寫讓人難以忘懷。在她的多部作品中,死亡是一種常態(tài),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作者將與死亡相關的類型及語言都進行了藝術處理,從而表達出對黑人命運的思考和對白人主流文化的批判,為我們展示了黑人真實生命的現(xiàn)狀。此外,托妮·莫里森將人物命運與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相結合,闡述了一種獨特而又豐富的文學藝術內涵,這正是她的作品一直以來在世界文學中具有巨大而又深刻意義的所在。本文將對托妮·莫里森核心作品中關于死亡主題的書寫展開具體分析,探索其在死亡主題上進行創(chuàng)作時所體現(xiàn)的社會憧憬和人文情懷,了解其生命觀、情感指向和死亡背后隱藏的深刻主題內涵,為研究與她有相似政治際遇和生活經(jīng)歷的其他美國少數(shù)族裔小說家的作品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死亡書寫的類型

        死亡不僅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是人類比較忌諱的詞語,在西方也是禁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高質量的生活和老齡化加速發(fā)展的社會現(xiàn)實讓人們開始逐漸改變之前避死的心態(tài),不再忌諱談論死亡,“死亡正在向話語化、公開化的方向轉變,變得可以言說”[3]。國內對死亡的系統(tǒng)研究是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而這段時間也正是西方研究死亡的高潮時期。國內學者主要關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死亡書寫,對西方作品談論較少,對族裔作家作品中的死亡研究就更少了。歷史學家菲利普·阿里耶斯總結了西方不同的死亡心理的四個相對不同的階段:“馴服的死亡”(tamed death)、“自己的死亡/自我的死亡”(one's own death/death of the self)、“你的死亡/他人的死亡”(thy death/death of the other)和 “被禁止的/看不見的死亡”(forbidden/invisible death)[2]?!榜Z服的死亡”指的是平均預期壽命為30 年,生者在身體和精神方面靠近死者,對死亡想法很熟悉的階段。莫里森筆下塑造的黑人青年一開始意氣風發(fā)、抱負遠大,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洗禮后卻陷入精神死亡狀態(tài),時刻準備著迎接自己的死亡,這符合“馴服的死亡”的重要見解。《所羅門之歌》開頭描述了羅伯特·史密斯跳樓身亡的場面,但不同尋常的是史密斯死之前卻發(fā)出自殺通告,把個人之死變成了公共事件,這說明他是為愛的信仰而有準備地去死,是預謀自由的行為,屬于“自己的死亡”。提及“被禁止的死亡”讓人心情沉重,但卻是不得不直視的話題,因為現(xiàn)代人能理解死亡與人類共存的事實,死亡同時帶來生命的意義,可“理解成具體個人身上最根本的東西,即個人獨特的精神觀念”[4]。莫里森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經(jīng)歷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死亡覺醒運動,六十年代的死亡教育、黑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七十年代的尊嚴死亡運動,自身的成長經(jīng)歷始終擺脫不掉種族歧視的陰霾,種種際遇讓這位族裔女性作家開始對自殺主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她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也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何莫里森能夠擔任“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維權人士,并選擇用書寫死亡的策略把深藏在內心且壓抑多年的憤慨情感抒發(fā)出來。

        小說中的多重死亡類型描述傳遞了莫里森不同的情感和文化認知,死亡書寫把歷史與文化記憶之間的橋梁成功地嫁接起來,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也拋出了一些現(xiàn)實的問題,比如黑人為何以死博生?他們究竟怎樣立民族之根從而獲得生存權和話語權?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既能堅守本民族文化又能和其他民族文化和諧共存,達到“美美與共”?

        (一)精神生態(tài)失衡下的殺嬰

        莫里森的作品為讀者展現(xiàn)了異樣環(huán)境下非比尋常的熾熱母愛,讓我們體會到死亡是“理性的丑聞”,是“提醒我們在面對終極敵人時自身無能為力的東西”[2]。這里的死亡不是生命永久性的終止,而是一個文化群體否定另外一種不同文化之后所經(jīng)受的精神上的死亡。例如黑人小女孩皮科拉的母親、女奴塞絲和外婆夏娃都是在畸形的成長環(huán)境里長大,主流文化的精神侵襲和種族歧視的多次打壓導致她們飽受精神上的摧殘,正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精神生態(tài)不健全的她們心理扭曲、性格乖戾,進而無奈之下做出傷害子女的行為,把死亡看作是逃離精神荒蕪世界的信念,讓讀者看到了什么叫無能為力,明確指出母愛的回歸需要走出文化界限的藩籬。

        在傳統(tǒng)認知里,母親是溫和慈祥的,是守護子女的天使,但是莫里森的作品中對母親的描寫卻與傳統(tǒng)認知大相徑庭,讓讀者瞠目結舌?!蹲钏{的眼睛》中的皮科拉在生活中遭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可怕的精神暴力,包括崇尚白人圈的親生母親的虐待。這些精神暴力猶如一雙雙看不見的手無形中勒緊她的脖子,主流文化信仰的侵襲、母愛的缺失和倫理道德觀的違背讓她感到窒息。她極度渴望通過擁有白人審美的特征來獲得通往幸福生活的通行證,因此誤信牧師的話毒死了小狗。而在皮科拉的心里,小動物是她的情感陪伴和精神寄托。當她眼睜睜地看著小狗痛苦死去之時,小小的心靈受到嚴重打擊,精神崩潰,雖活猶死。《寵兒》講述了命運悲慘的女奴塞絲暴力殺戮幼女的故事,鮮明地揭露了霸權文化下黑人悲慘的生存境遇,尤其是黑人女性飽受民族和性別雙重歧視的摧殘,引發(fā)讀者對保護少數(shù)族裔文化和黑人女性權力的思考。幼女的死給塞絲帶來了曠日持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隱痛,別無選擇之下采用殺嬰這種極端的方式,這是黑人女性尋求自我,用死亡來與奴隸命運作斗爭的表現(xiàn)。《秀拉》里的外婆夏娃在故事中前后愛恨交織的行為反差令人震撼。起初她為了撫育子女,不惜自殘來獲取賠償金,讓讀者體會到至高無上的母愛??墒钱斂吹筋j廢吸毒的兒子,夏娃卻又決定親手燒死他,異化的母愛引發(fā)讀者思考這是不是莫里森為了喚醒黑人同胞而采用偏激的殺子方式來反抗白人文化摧殘的一種吶喊。

        (二)視死若生的絕望自殺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自殺已經(jīng)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在生存意志薄弱和生存空間狹窄的背景下黑人為了力爭話語權所作出的對不公社會的一種本能反抗。黑人通過結束生命的行為證明自己對死亡權力的掌控,具有崇高的精神價值意義?!叭绻f死亡是人的權力,那么自殺將成為人獲得絕對權力的捷徑?!保?]所以莫里森才設置筆下的人物去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主體身份和享有的生死權,由此給讀者帶來深深的心靈震撼。正如海德格爾所主張的哲學觀念——“向死而生”,人只有把死拋擲腦外,才能找回自我意志,成為一個自由的存在者。莫里森很巧妙地通過小說中幾位人物抑郁痛苦的話語來透漏他們的自殺傾向,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中經(jīng)歷悲觀沮喪狀態(tài)而內心“趨向死亡”的黑人想要終結自己的生命,以喚起社會對黑人生命的關注,找尋到對抗種族歧視走向新生的生存策略。也許死亡是為了尋求永生,尤其是精神上的永生。

        有參戰(zhàn)經(jīng)歷的黑人身心遭受重創(chuàng),戰(zhàn)后的生活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戰(zhàn)爭留下的死亡陰影將他們推到了崩潰的邊緣,于是希望通過死亡來獲得生命的救贖,結束荒誕的生存狀態(tài)?!缎憷分械南牡吕穗m然從戰(zhàn)場上撿回了一條命,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從此陷入恍惚迷茫的狀態(tài),于是琢磨著選擇死亡來實現(xiàn)自己的英雄之夢。在他心中,死亡不再有震懾力,反而是找到自由和延續(xù)生命的上佳通道。正如愛默生所說:“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于生活會很執(zhí)著,但是對死亡也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他已經(jīng)感悟到了生的價值與死的玄妙,所以才能夠坦然地面對它們?!保?]18“全國自殺節(jié)”正是在他的此番意念下為底層的黑人群體創(chuàng)立的一種尋找新生命的儀式。小說中的黑人青年李子同樣也是從戰(zhàn)場上歸來后一直萎靡不振,通過吸毒來麻痹自己,期望逃避荒誕的現(xiàn)實?!端_門之歌》提到,一戰(zhàn)導致黑人幻滅感油然而生,“七日社團”在此社會背景下成立。文中對其的描述讓讀者體會到這樣的暴力反抗社團等同于變相自殺,是對黑人民權意識的維護。對黑人種族文化的熱愛和民族意識覺醒是黑人自殺的另一個內因?!端_門之歌》中史密斯出于心中的愛跳樓自殺,奶娃因難以磨滅的黑人文化眷念而做出自殺舉動,這些行為都隱藏著穩(wěn)定的、深層次的民族情結。他們一致認為死亡是希望的重生,是弱化白人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手段。

        邊緣化困境下的求生不得是自殺的另一個原因?!督夥藕谂浴凡]有讓黑人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享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力,相反,被視為構成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秩序的威脅因素。在美國歷史中,非裔是被污名化和種族化的群體,為了躲避白人的暴力屠殺,他們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為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力和經(jīng)濟權力,美國1963 年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1964 年頒布的《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為非法政策,但是一些主張白人至上的頑固分子組成了三K 黨,用暴力破壞法案。種族沖突使得黑人弱勢群體處于邊緣化困境,再加上社會的不公平對待,黑人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極大威脅,無法融入白人圈,這是他們選擇自殺的主要外在原因。族群界限體現(xiàn)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黑人女性上廁所得去黑人專用區(qū),坐公交車須在指定位置就坐,黑人產(chǎn)婦不允許在病房產(chǎn)子而只能選擇在門外臺階等等。莫里森用干凈利落的語言揭示蓄奴制和偏見仇恨導致的社交疏離是黑人民族苦難的根源,黑人的心靈異化之后開始厭惡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外貌特征,在迷茫中深受精神壓抑,只有通過自殺追求超越生死的自由之境。

        (三)難以預料的意外殞身

        死亡敘事隱秘地串聯(lián)著小說的線索,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黑人社區(qū)和白人社區(qū)之間的相處模式也一目了然,小說中富有悲劇色彩的意外殞身更引人深思。秀拉和同伴奈爾在完成挖坑的游戲后,又和一個名叫小雞的男孩玩轉圈圈,無意中把小雞扔到了水中,小雞意外溺死。這種意外事故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莫里森有意的安排,是女性聯(lián)合起來共同反抗男人權威的嘗試和勝利。秀拉在鄰居的眼里是離經(jīng)叛道的女性,是她的疏忽大意造成小雞死亡,可她對小雞之死的態(tài)度清晰地凸顯了這個“壞女人”并非無情冷漠,而是一直堅守著心中那份執(zhí)念——打破男性枷鎖,勇于追求自我,將不可控的宿命逆轉。同伴奈爾默認了小雞的死亡,絲毫沒有自責和傷心,依舊像往常一樣生活。三天之后當?shù)鼐用駷樾‰u舉辦了葬禮,可葬禮并不是常人所想的那般陰郁沉重,反而給人死而復生的希望,成為女性歡呼自主、平等、新生的舞臺。《秀拉》中除了提到小雞意外死亡之外,秀拉的母親漢娜也出乎意料地在大火中身亡,還有死于坍塌管道的鎮(zhèn)上人們,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遭遇似乎在告訴讀者所有的死亡都并非突如其來,而是命中注定的。

        三、死亡意象的藝術呈現(xiàn)

        隱喻深刻的死亡意象讓讀者感受到死亡的神秘色彩,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個死亡意象串聯(lián)起來創(chuàng)造出的氛圍對豐富小說內涵、拓展死亡意蘊具有重要作用。美國詩人狄金森尤其擅長用奇異的意象和隱喻來書寫死亡主題,在她的詩中,“死亡作為一個回歸點出現(xiàn),不僅是生與死概念對立的回歸,而且是主體與客體、因與果的回歸”[7]43。莫里森憑借同樣的創(chuàng)造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是不像狄金森那般顯得過于悲觀。小說中并沒有出現(xiàn)慘不忍睹的血腥場面和死亡細節(jié)的暴力書寫,而是借助諸如身體的缺陷、回歸的鬼魂等意蘊豐富的意象構建屬于黑人生命活力的空間,讓人不禁感嘆黑人如螻蟻的社會現(xiàn)實寫照,在感嘆社會荒誕的同時不禁欽佩莫里森這位黑人代言人能夠提供機會讓讀者通過其作品走入當時的歷史場景,反思黑人的生存歷史,并對死亡進行深度思索。

        (一)身體的殘疾

        作家都比較傾向于用身體上的殘疾或功能方面的缺陷來影射主題思想,如《簡·愛》中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白鯨》中的獨腿船長亞哈,《包法利夫人》中的跛足患者伊波利特等。簡單的身體缺陷暗含著復雜的心理、倫理、文化及社會意識等內涵。莫里森的代表作中也塑造了一些身體有殘疾的人物。秀拉臉上的胎記不僅讓她外貌不出眾,還令她受到其他同胞的唾棄和鄙視,因為在黑人的傳統(tǒng)文化里,胎記被認定為不祥之物,寓意著死亡。日常生活中的秀拉更是行為乖戾,不斷地打破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念,被他人視為異己。在莫里森的眼里,本民族文化是黑人的根和魂,如果數(shù)典忘祖,死亡是無法避免的歸途。此外,《所羅門之歌》里的派拉特崇尚和堅守黑人文化,抵制白人主流文化,結局以死亡告終。她一出生就與正常人不一樣,沒有肚臍,可身為底層的派拉特依舊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收留孤兒,用一己之力幫助別人,用溫暖的精神力量展示了黑人文化中的善良與博愛。在西方人眼里,肚臍意味著與母體斷裂,同時也被賦予神秘莫測的象征意義。莫里森想通過設計無肚臍這一意象說明這位黑人女性與祖先維系的紐帶被切斷,用寓情于物的寫作手法暗示自己對文化斷裂的消極環(huán)境下黑人生存困境的擔憂,同時也隱含地反映了派拉特所具有的精神富有且獨立自強的女性氣質。從生理學層面看,肚臍象征著生命,是給連著的內臟提供氧氣的,死亡征兆的細節(jié)描述借助身體器官缺陷來幫助讀者建立直觀通俗的心理,死亡的結局自然在預料之中。男主人公奶娃雙腿不一樣長,腿的隱疾背后具有隱喻意義,細細品味就能發(fā)現(xiàn)莫里森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創(chuàng)作目的。從身體美學來看,身體有缺陷的人更容易被視為社會弱勢群體,被強權統(tǒng)治的白人邊緣化。用殘疾研究的方法來解析莫里森文學作品的人物會給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知更鳥的死亡隱喻

        由于鳥可以在空中自由飛翔,與天地緊密相連,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鳥類通常與神話和隱喻聯(lián)系在一起。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就認為鳥類對天災人禍可以先知先覺,鳳鳥則具備預言祥瑞的能力,《山海經(jīng)》中有大量關于鳥獸神秘力量的記載。尤其是知更鳥,在文豪的筆下更加寓意深刻,有多重象征意義。它可以寄托作者所向往的希望,也可以暗指生活中的不幸,還可以借指蒙受種族歧視的黑人。以印度為背景的小說《悉達多》里的主人公在夢到知更鳥死后,明白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將隨之消失,鳥的死亡描述蘊含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稓⑺酪恢恢B》是美國女作家哈珀·李負有盛名的杰作。作品中的象征意象豐富多彩,多個人物形象通過知更鳥的意象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如無辜的黑人湯姆·魯濱遜、正義的律師阿迪克斯、善良的雷德利等等。莫里森的作品中也同樣運用了象征意象的藝術手法,顛倒鳥所具有的積極象征意義,通過渲染死亡氛圍來暗示人物的命運走向。《秀拉》中莫里森不惜花費筆墨來描述知更鳥,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借鳥喻人。知更鳥被比喻成桀驁不馴、追求自我解放的秀拉。用鳥的形象來代表死亡而不是自由,這也是莫里森高超寫作藝術的展現(xiàn)。小說中的知更鳥緊隨底層的黑人,“隨著回到梅德林的秀拉而來的,是泛濫成災的知更鳥”,“人們只知道不管走到哪里,總會踩上圓圓的白色鳥糞”[8]95,所以當秀拉把死去的幾只知更鳥踢進草叢時,莫里森就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隱晦地告訴讀者秀拉最終難逃一死的命運。秀拉雖是被病痛折磨而死,但她卻感覺很輕松,并無畏懼之情,昂揚斗志的姿態(tài)盡顯黑人族群頑強的生命意志。

        (三)回歸的鬼魂

        鬼魂被Salman Rushdie 視為“未完成的事業(yè)”(unfinished business),它體現(xiàn)了過去未解決的問題和沖突,在文學史中擔任的角色具有哥特式色彩。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是以前國王鬼魂的出現(xiàn)拉開了情節(jié)序幕——前國王的鬼魂回來尋求報仇。莫里森的《寵兒》也借用了鬼魂與隱喻的關系,塑造了嬰兒鬼魂化身為復仇少女的人物形象。女嬰雖是死于母親塞絲之手,實則反映了白人的酷虐和黑人的被動。永不消逝的鬼魂寓意黑白文化之間的對立,象征黑人精神的復活以及為擺脫白人社會規(guī)訓而爭取自由的意志。鬼魂的在場證明黑人與白人霸權繼續(xù)做斗爭的毅勇和決心,說明黑人群體始終沒有忘記追尋自我主體身份的使命。Sarah Appleton Aguiar 曾指出,《寵兒》“顛覆/破壞了我們對鬼故事應有的期望,以及我們對女妖、變形人和魔鬼的任何概念”[9]。死去的幼女以還魂的形式重返人間,以另外一種方式與自己母親一同存在,此超自然現(xiàn)象意味著黑人精神的回歸,是與白人權威和自由個體意識斗爭的結果,也彰顯了作者想要為冤死的黑人群體伸張正義、重構黑人民族史的心愿。需要指出的是,再生的希望都是以死亡為前提的。小說的最后,讀者會恍然大悟,明白為何莫里森選擇寵兒作為主要人物,字里行間寄托著作者對非裔民族未來的殷切希望,宣示了“死即是生”的堅定信念。備受煎熬和十分自責的塞絲面對回歸的寵兒時,想竭力彌補過去的行為,可是寵兒卻無休止地糾纏塞絲并報復性地索要虧欠自己十幾年的母愛,這種精神折磨讓塞絲心力交瘁。莫里森設置這樣的情節(jié)并不是想創(chuàng)設陰森恐懼的氣氛,而是企圖借助鬼魂作為隱喻來追尋自由的本質,從而實現(xiàn)黑人的話語權力。依托死亡的神秘引人遐思,“建構某種幻覺,從而揭示文本層面的潛在話語,以達到某種現(xiàn)實的效果”[10]。莫里森是要讓黑人的鬼魂不再沉默,而是勇敢站出來引導美國民眾回顧令人發(fā)指的蓄奴制和黑人種族屈辱的歷史,提醒自己的同胞不要忘記過去那慘絕人寰的生存境遇,銘記死亡力量會給黑人群體帶來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莫里森筆下的鬼魂意象并不是單純的想象,而是與現(xiàn)實密不可分,關聯(lián)到令人發(fā)指的蓄奴事件。作者巧妙地把文字之精靈與歷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將語言的力量和魅力完美地展現(xiàn)出來,文本的深層意義層層揭開。

        (四)自然生態(tài)的毀滅

        莫里森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還是很強烈的。有學者認為她是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守望者。也許是因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環(huán)境保護運動讓她認識到黑人與自然生命是一個共同體,大自然是黑人汲取能量的源泉,因為被征服、被奴役的相似命運,自然和黑人都是白人眼中的“他者”?!缎憷分心锷栌昧俗匀灰庀蟮碾[喻手法,讓讀者看到白人追求的物質主義不斷地吞噬和毀滅生態(tài)環(huán)境?!氨话蔚舻凝埧秃谳睘榇淼纳鷳B(tài)文明被破壞,意味著黑人的力量之源和靈魂休憩地不復存在,遭受的苦難困境難以言表,精神家園湮沒在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中。精神荒原也是一種死亡的意象,因為死亡不僅指肉體上的死亡,也可指精神上的死亡。精神上所遭受的傷害導致心理或道德層面的重創(chuàng),進而產(chǎn)生心靈或精神層面的崩潰,在這種情況下將身體交給死神處置,意味著黑人重新回歸自然,開始生命的輪回?!蹲钏{的眼睛》中提到,由于煤炭公司的運營造成城市污染嚴重,工業(yè)發(fā)展打破了原有的和諧安寧。莫里森通過兒童視角批判以白人為主力軍的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同樣也對境遇和被壓迫、被剝削的自然一樣的黑人表示深深的同情。此外,知更鳥的死亡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息息相關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自然中的萬物面臨著不斷被破壞和侵略。莫里森用生態(tài)毀滅來控訴白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對黑人的壓迫惡行,意指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黑人難逃凄慘命運的結局。

        四、死亡書寫的主題、宣示和意義

        死亡是人生的歸途,死亡的存在是生命意義存在的前提。自殺是主體對現(xiàn)實世界幡然醒悟、不再抱有一絲幻想的壯士斷腕;意外死亡是主體與世俗糾纏而折翅于此,逃脫不了異化的象征秩序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最終以悲劇結束命運。對莫里森小說中的死亡類型及與死亡相關的隱喻分析表明,作者通過將死亡書寫作為路標,來建立和發(fā)展人物性格、歷程,預示死亡是走向新生的一種不同風景,生與死并非二元對立。這是莫里森對死亡的獨到見解和早已形成的死亡意識。死亡書寫的主題闡明了仇恨與救贖、愛與包容、生與死、死亡的意義等人生哲理問題。從死亡角度剖析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可以走進作者深邃的思想世界,了解死亡情節(jié)中寄寓的獨特情感和思想意義。對文本中死亡書寫的細節(jié)分析,不僅可以讓讀者領悟到莫里森對黑人生命的終結關懷以及為其爭取生存權主宰能力的意愿,而且還能讓讀者被其主張堅守民族之根和非裔傳統(tǒng)的“小愛”以及發(fā)揚多元文化共存的“大愛”的廣闊胸襟而感動。因此,死亡書寫的主題探索肯定了個人意志自由的價值。無論是逃避現(xiàn)實的被動之死,還是忠誠信念的主動之死,都可以為西方死亡哲學的研究者打開一扇窗戶。那么死亡書寫對小說主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通過黑人死亡“發(fā)聲”,死亡還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含義呢?

        (一)超越身份,治愈創(chuàng)傷

        提及小說死亡書寫的主題,讀者肯定會聯(lián)想到莫里森筆下的黑人在面對死亡時呈現(xiàn)出的英勇無畏精神。他們敢于用死亡反抗荒誕命運,追求理想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他們的認知里,熟悉死亡才能獲得心靈解脫,掌握了死亡就可以讓靈魂擺脫肉體束縛從而獲得自由。死亡主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體現(xiàn)了西方的生死觀和當代西方文化靈魂說,也可見莫里森對西方社會的一種深刻危機感。為何有危機感?因為黑人,作為一個重要的現(xiàn)代文明參與群體,需要社會跨越文化與身份概念,消除隔閡、改變種族政治來治愈他們的種族創(chuàng)傷。死亡書寫主題還涵蓋了黑人文化“幽靈纏繞”的超自然死亡觀,如《寵兒》中母親殺嬰、《最藍的眼睛》中皮科拉母親監(jiān)護失職等“一些問題仍然與當代母親在母性和自我需求之間尋求平衡高度相關”[11]75。小說也指出,人需要社交生活,且能夠承擔起社會責任,我行我素的秀拉脫離社交圈被自己的群體孤立,離開了語境,自我將喪失成長的基礎,最終走向消亡。莫里森冷靜而客觀地揭開了最為原始和本真的生態(tài),以死亡為媒介,嘗試尋找失落的話語,力圖解決在黑白文化沖突下建立自我身份的問題,為黑人找到獲得內心安寧和情感依托的途徑。

        (二)揭示真相,傳遞聲音

        在宣示方面,莫里森小說中的死亡書寫往往具有政治性和歷史性的宣示。死亡書寫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生命消逝的過程,而是將集體經(jīng)驗和記憶融入進來,提升它的文化價值。在莫里森的筆下,死亡書寫變成了一種可以揭示真相的技術工具,成為讀者審視當時世界的一面鏡子,而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表達的方式。死亡書寫的宣示是在把個體的經(jīng)歷抽象成集體的記憶的基礎上,提醒讀者關注被忽略的歷史和文化,例如承載奴隸貿易史的中間通道,黑人女性不平等的處境,黑人奴隸以死來反抗主人等事實,并警醒讀者反思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的影響,從而發(fā)現(xiàn)更深刻的真理。死亡書寫不僅僅是一種書寫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深層次思考,讓讀者明白歷史創(chuàng)傷源于奴隸制,文化創(chuàng)傷也與其息息相關。大量的死亡書寫彰顯了黑人在主張蔑視和顛倒人性的不合理種族主義環(huán)境下遭受的痛苦和恥辱。小說中的一樁樁死亡事件象征著“黑暗中的游戲”的終結。謊言、壓迫不予接受,死亡被用來傳播黑人的聲音,證實那些無辜受害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也無法擺脫性別和種族帶來的社會身份,呼吁重構身份解決存在荒誕的問題,將慘絕人寰的歷史沉淀為集體記憶。

        (三)自我超脫,活出本真

        莫里森筆下的人物擁有“向死而生”的境界,尤其是以創(chuàng)立“全國自殺節(jié)”的夏德拉克為代表的黑人,他們不安于天命,選擇進入“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先行到死”中開始領悟、走向覺醒,把死亡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無視所有的約束和逼迫,抱著“向死存在”的態(tài)度去思考生命的價值,最終完成自我超越,這正好與海德格爾所認為的“生就是死、死也是生”的觀點同出一轍。如布萊希特所言:“死亡的過程與死亡本身都是不可避免的,人應該勇敢地面對死亡、戰(zhàn)勝死亡,而不是被死亡打敗。”[12]死亡賜予生命自由并預示著新生命以另一種方式開始,死亡不是妥協(xié)和屈從,它包含著對生命的熱愛,也象征著在艱難困境中勇往直前的精神。人們常說,生命若終結,便是一種拯救,死亡能讓人重新出發(fā),燃起對生命的新希望。叔本華認為,個體有生有死,但是死亡并非抵觸生命意志,而是保證了生命的存在。中國有句古話“置之死地而后生”,死可以激發(fā)人內心渴望活下去的欲望,唯有精神上開始覺醒,才能如涅槃的鳳凰重生,也唯有遵循個體意志,方能活出新的自己。死亡書寫的本質讓讀者體會到生命的分量與價值,感受到綿綿不斷的生命力,正如歌德主張的“死亡就是永不停息的生命過程中的過渡、轉變和更新”[13]。莫里森筆下的人物以其面對現(xiàn)實的無畏與對渺茫希望的堅持,為讀者提供了跨越現(xiàn)實困境的勇氣與希望,從而達到超脫生死的境界。

        五、結語

        莫里森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敘事結構,果斷地把黑人不堪回首的歷史慘遇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揭開黑人群體心底無法言語的痛苦。一個個死亡故事看起來很簡單,其實細究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著豐富的文本意蘊。莫里森創(chuàng)作的真實意圖與死亡書寫的線索支撐緊密聯(lián)系,為小說內涵增添了魅力和色彩,也加深了讀者對死亡的認知。當西方死亡哲學發(fā)展到具有熱戀死亡特征時,死亡在西方人的眼里被視為是人實現(xiàn)“永生”的必由之路,所以把對死后天國的美好向往轉嫁到對死亡的期盼上。莫里森或多或少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她筆下的死亡是黑人群體為了自由和保護種族文化而選擇的一種反抗舉動,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獲得獨立和延續(xù)生命的方式,因此生與死“仿佛一對孿生兄弟,形影不離、相互抗衡,又相輔相成”[14]。小說人物派拉特迷戀黑人文化,把自己封鎖在白人文化之外,她的自我民族熱愛思想有一定的狹隘性。其實莫里森并非是想抹殺白人文化,而是想呼吁人們正視社會現(xiàn)實,強調客觀認識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從小說《寵兒》中所提到的白人給予塞絲多次幫助就可窺見一斑。通過文本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莫里森的用心良苦和社會擔當,明白一個事實,即只有黑人群體團結起來,黑白文化有機融合,“在繼承和保持本民族優(yōu)良文化的同時,還能對世界上的優(yōu)秀外來文化進行吸納和融合”[15],才能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希望,才能適應新世界和文化環(huán)境,在共同的空間里向上生活。

        猜你喜歡
        莫里森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將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時期爭取到的進步變革一手粉碎的 精讀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2:00:22
        黑人談河流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英語文摘(2019年10期)2019-12-30 06:24:34
        論莫里森《孩子的憤怒》的藝術張力
        新西蘭殺戮事件凸顯白人極端主義在全球影響之廣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12
        影史上第一個黑人與白人接吻的鏡頭,是他剪輯的!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6
        托尼·莫里森筆下的女性形象解讀
        重尋黑人主體身份意識,構建和諧社區(qū)——小說《寵兒》的黑人女性主義解讀
        試論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書寫
        美國第一位黑人三軍主帥——鮑威爾
        軍事歷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6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暴力一区| 蜜臀av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国产码高清综合人成|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mba|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字幕网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欧美人与禽交zozo| 日本一道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手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av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亚洲最新偷拍网站| 日韩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新片| 强奸乱伦影音先锋| 日本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香蕉视频一级片|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9|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国产三区在线成人av| 黄色资源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爽|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卡|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伦理福利| 日韩在线 | 中文|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另类第一页| 少妇又紧又爽丰满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