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玲
(新干縣婦幼保健院計劃生育科,江西 吉安 343000)
無排卵型月經不調在臨床上屬于女性多發(fā)疾病,多發(fā)于青春期、絕經過渡期,主要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紊亂等,多為良性病變,但還會伴有偏頭痛、腹痛等全身癥狀。有研究顯示,我國不孕癥女性群體中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發(fā)病率高達25%~30%[1]。
無排卵型月經不調主要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使卵巢只分泌雌激素而不分泌孕激素,子宮內膜無法轉換為分泌期,當雌激素達到一定水平,子宮內膜脫落,其表現與月經一樣,但是卵巢無排卵,無法形成黃體[2]。臨床上針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的治療,主要以孕激素制劑和孕酮類藥物為主,通過補充患者體內孕激素來恢復患者卵巢正常排卵功能。黃體酮屬于一種天然激素,服藥后3 h 血藥濃度達到峰值,隨著時間的延長,能夠加快機體的代謝水平,修復受損的子宮內膜,改善機體孕激素水平.但是關于黃體酮最佳劑量使用的高質量文獻研究依舊較少[3]。
故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的黃體酮膠囊,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月經周期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數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本院收治的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60 例。納入標準:符合無排卵型月經不調診斷標準[4];年齡≥18 歲;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1 m內使用過其他激素類藥物;患有惡性腫瘤;伴有內分泌相關疾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觀察組30 例。對照組年齡28~50 歲,平均36.58±5.22 歲;病程5~24 m,平均9.73±2.79 m。觀察組年齡30~49 歲,平均35.93±5.72 歲;病程6~24 m,平均9.21±2.63 m。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兩組患者均采用黃體酮膠囊(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41902,規(guī)格:50 mg)治療,對照組口服黃體酮膠囊,1 次·d-1,1 次100 mg,觀察組口服黃體酮膠囊,2 次·d-1,200 mg·次-1。兩組均連續(xù)服藥兩周,治療期間禁止坐浴及性生活。
1.3.1 臨床療效觀察
治療兩周后對兩組療效進行評價,參照文獻將療效標準分為3 個級別[5]。顯效:患者月經量恢復正常且影像檢查的子宮內膜厚度正常;有效:患者仍有出血,但出血量在正常范圍且影像檢查的子宮內膜厚度減少;無效:未明顯恢復甚至加重。
1.3.2 康復指標記錄檢測
記錄并比較治療前、治療兩周后患者的月經周期,通過使用美國GE 公司生產的型號為voluson E8的陰道彩超儀記錄子宮內膜厚度,采用月經失血圖評估兩組患者陰道流血量,陰道流血持續(xù)時間以月經卡評分評估。
1.3.3 性激素水平檢測
治療前、治療兩周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離心機離心后分離出上清液,使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內促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
1.3.4 不良反應情況記錄
記錄并統(tǒng)計患者治療期間出現惡心嘔吐、頭暈、乳房脹痛以及腹痛的情況。
應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D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α=0.05。P<0.05 為差異有顯著差異。
連續(xù)用藥2 w 后做療效對比,對照組患者總有效96.67%,觀察組患者總有效90.00%,兩組無顯著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總例數=30)
治療前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月經周期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月經周期均降低,組內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陰道流血量評分、陰道流血時間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D,n=30)
表2 兩組康復指標比較(±SD,n=30)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治療2 w 后,兩組LH、E2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FSH 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D,n=30)
表3 兩組治療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D,n=30)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連續(xù)治療兩2 w 后,對照組僅有1 例出現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觀察組2 例出現惡心嘔吐、4 例出現頭暈、1 例乳房脹痛、1 例腹痛,總發(fā)生率為26.67%,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發(fā)病機制還未明確,但已有研究證實其與精神壓力、卵巢排卵功能等因素有關,可導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影響子宮內膜螺旋動脈發(fā)育生長,進而發(fā)生激素分泌紊亂、卵巢功能障礙[6,7]。如不及時治療,可帶來不孕、閉經等嚴重后果[8]。由于目前黃體酮藥物劑量沒有統(tǒng)一標準,因此本研究探討黃體酮劑量對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月經周期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康復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LH、E2低于對照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觀察組。黃體酮可修復子宮內膜,抑制其過度增生,促進經期后子宮粘膜內腺體的生長,達到理想的止血效果,從而控制經期經血量,保護子宮內膜[9]。大劑量黃體酮治療時,通過下丘腦反饋作用,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和排卵,短時間內提高體內雌激素水平,促進子宮內膜生長及恢復,糾正月經失調,但由于患者子宮內膜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對于性激素水平方面的影響差異不顯著[10]。但對于黃體酮引起的不良反應,高劑量的黃體酮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安全性相對較差。綜上所述,基于低劑量黃體酮膠囊的安全性優(yōu)勢,對接受黃體酮膠囊治療的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應優(yōu)先選擇低劑量黃體酮膠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