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旱是限制甘肅省經濟林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針對甘肅省氣候特點及經濟林發(fā)展實際,提出經濟林抗旱栽培技術,闡述整地、改土、苗木選擇與處理、造林、合理密植、地表覆蓋及整形修剪等環(huán)節(jié)的要點,為促進甘肅省經濟林產業(yè)高效、優(yōu)質、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林; 抗旱; 栽培; 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7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24)05-0031-02
甘肅省干旱少雨,部分地區(qū)的年平均降水量低于250 mm,限制了當地林業(yè)發(fā)展。經濟林作為甘肅省部分地區(qū)農業(yè)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鄉(xiāng)村振興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fā)揮了關鍵作用[1-2]。發(fā)展經濟林產業(yè)不僅可以提供多樣化的農產品,還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促進土地的可持續(xù)利用。甘肅省經濟林樹種超過1 800個,年新造林超過4.6萬hm2,年收入100多億元,以枸杞、花椒、核桃、紅棗、杏等經濟林為主,逐步形成優(yōu)勢主導經濟林產業(yè)布局[3]。在經濟林規(guī)模化發(fā)展進程中,應科學布局、細化管理[4],發(fā)揮經濟林特色優(yōu)勢,推動甘肅省經濟林產業(yè)化發(fā)展。
1合理整地
甘肅省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整地主要采用“魚鱗坑”“水平臺”“水平溝”等作業(yè)方式,以改善土壤內部結構,提高土壤保水和蓄水能力,增強樹體抗旱性。
1.1“魚鱗坑”整地
坡度超過30°的地形通常采用“魚鱗坑”特殊整地技術,即在陡峭的山坡上以“品”字形布局挖掘坑穴,坑穴的形狀近似半圓形,長0.6~1.0 m,寬0.8~1.5 m,相鄰兩個坑穴的標準間距2.0~3.0 m,以保證林木之間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在挖掘坑穴的過程中,表土與生土應分開堆放,回填時選用熟土,并用生土圍成高度20~25 cm的半環(huán)狀土埂以蓄積天然降水。這種整地方式對地表植被破壞較小,有助于樹木在陡峭的坡地上穩(wěn)固生長,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林木抗旱能力。
1.2“水平臺”整地
坡度低于30°、地勢相對平緩、土層較厚、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經濟林栽植地塊通常采用“水平臺”整地技術,即沿等高線修筑階狀臺面,階面稍向內傾斜。這種整地方式可以攔截地表徑流水源,抑制水土流失。
1.3“水平溝”整地
坡面不平、覆蓋層較厚、坡度較大的丘陵坡地通常采用“水平溝”整地技術,即沿等高線修筑截流、蓄水溝,上口寬0.6~1.0 m,溝底寬約0.3 m,深0.4~0.6m,用底土在栽植坑下方沿坡培埂。這種整地方式可以攔截坡地上游降雨徑流,溝壁能夠適當遮陰,有助于改善溝內光照條件,減少溝內土壤水分蒸發(fā),對間歇性干旱天氣具有良好的抵御效果。
2科學改土
為提升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水分的能力,需要對土壤進行科學改良。甘肅省一般在每年的9—10 月進行整地,并結合整地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高效復合肥及微生物菌肥,以提升土壤養(yǎng)分,保證林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獲得充足且必要的營養(yǎng)元素。同時,有機肥的施入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通透性,加速有機物腐解,促進根系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
3適地適樹
水分缺乏是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提質增產的目的,在經濟林建設中,要遵循喬木與灌木相結合的栽植策略,重視針葉樹和闊葉樹的平衡發(fā)展,針對當地特定條件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一是要優(yōu)先考慮當地樹種,確保經濟林的生態(tài)適應性,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tài)效益的有機結合。對立地條件差、干旱嚴重的地塊,選擇具有較強抗旱能力的側柏和刺槐;對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選擇經濟樹種及高大喬木。二是要根據當地現有的主栽或鄉(xiāng)土品種,選擇抗旱和耐旱能力相近的品種。三是要結合當地農民的生產習慣和栽培技術水平,選擇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樹種,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4苗木處理
一是要選擇壯苗。在經濟林種植過程中,選擇健康的苗木至關重要。苗木應無病蟲害,根系完整且發(fā)達。種植前,將苗木根系在水中浸泡24 h,然后修剪主根、側根、須根等,以促進新根生長,提高苗木對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將修剪過的苗木根系放在泥漿中蘸根,可以增強根系在干旱條件下的生存能力,有助于苗木在種植初期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提高苗木生長穩(wěn)定性和抗逆性。如果栽植的苗木數量較多,可將保水劑與土壤混勻后直接施入栽植穴,再進行栽苗、覆土、灌水。甘肅省大部分地區(qū)氣候干旱、溫度較低,苗木頂梢木質化程度低,容易失水。若栽植后苗木根系吸水能力不足,將難以滿足苗木地上部的水分需求,應盡早進行定干處理。定干高度1.0~1.2m,定干后用封剪油及時涂抹剪口,以促進傷口愈合,防止樹液蒸發(fā)。給苗木套上專用的透明塑料袋,有利于保護嫩芽不被害蟲啃食,減少水分蒸發(fā),提高栽植成活率。
5適時造林
根據林木種類選擇適宜的造林季節(jié)是提高林木抗旱性的關鍵。根據甘肅省主要經濟林樹種差異,一般選擇在每年初春或深秋營造經濟林。初春時節(jié),樹體生長代謝速度緩慢,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小,植株本身相對穩(wěn)定,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強;深秋時節(jié),樹體處于休眠狀態(tài),生理活動較弱,植株所需養(yǎng)分較少,經過秋冬較長時間的緩苗期,有助于增強植株的適應能力。
6適度密植
甘肅省位于中國的西北部,氣候干燥、風沙頻繁,適當增加經濟林種植密度能夠提高防風固沙能力,增強樹木抗旱能力。密植可以減少灌溉需求,節(jié)約水資源。同時,密植林木的根系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減少地表水流失,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從而增強樹木的抗旱性。但種植密度要適度,避免過度密集導致林木之間光照不足,影響光合作用效率。
7地表覆蓋
為了提高經濟林的抗旱能力并減少水分的蒸發(fā),甘肅省形成4種有效的覆蓋模式。
7.1地膜覆蓋
地膜覆蓋通常在春季2—4月實施,該時期甘肅省氣候條件較為干燥,經濟林的氣溫相對較低,此時覆蓋地膜可使地溫升高2~3 ℃,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動,從而加速有機物質分解,促進根系生長。
7.2秸稈覆蓋
上一年秋季需要進行深翻土壤并澆透水,以在冬季殺滅土壤中的蟲卵和病菌,降低林間病蟲害基數。同時,需要對秸稈進行噴藥處理,以清除秸稈中潛藏的病菌、害蟲。此外,需要用黃土覆蓋秸稈表面,以防止水分蒸發(fā)。
7.3間套種覆蓋
在幼齡經濟林行間或周邊間作套種大豆、花生等矮稈農作物,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和光照資源。同時,借助大豆等矮稈農作物的固氮作用,可以保持水土,平衡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此外,利用農作物水分供應條件,可以緩解林木的缺水情況,減少灌溉用水量,起到抗旱增產的作用。
7.4生草覆蓋
生草覆蓋包括人工生草或自然生草覆蓋。林下種植紫花苜蓿、三葉草等草本植物可以發(fā)揮多重作用,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林下種植有助于改善林間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植被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率。此外,在秋季土地整理時將雜草深翻入土,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
8結語
從整地改土、苗木處理、適時造林、合理密植、地表覆蓋、整形修剪等方面入手可以提高甘肅省經濟林植物的抗旱性,促進當地經濟林產業(yè)高效、優(yōu)質、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