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萍 張祥意 周明輝 劉 靜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NPC)為發(fā)生在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該病存在特定地理區(qū)域分布特征,且男性群體發(fā)病率高于女性[1]。NPC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通常認為與基因學改變、遺傳學轉變等有關[2]。因NPC早期無明顯表現(xiàn),致使多數(shù)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時多處于中晚期,而較中晚期患者,早期鼻咽癌患者病情更易控制,且預后相對更好[3-4]。因鼻咽四周存在較為重要的血管神經(jīng),在行手術治療時無法對此類血管神經(jīng)清晰顯現(xiàn),故難以行手術治療,且NPC對射線較為敏感,故放療或同步放化療為治療鼻咽癌的標準措施[5-6]。然而臨床針對T1期鼻咽癌患者預后與遠期生存質量的評估的研究報道較為缺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诖?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行單純放療或放化療的86例局部早期NPC患者(T1N0-3M0-1期)的病歷有關資料,分析T1期伴不同頸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NPC患者的預后。報告示下。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單純放療或放化療的86例局部早期NPC患者(T1N0-3M0-1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證實為NPC;患者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存在神經(jīng)疾患者;存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意識障礙,無法行正常交流者;合并其余惡性腫瘤患者;存有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86例患者內,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齡35~71歲,平均年齡(50.29±3.47)歲;體重指數(shù)18.6~27.1 kg/m2,平均體重指數(shù)(23.58±0.64)kg/m2;臨床分期:27例T1N0M0期,35例T1N1M0期,10例T1N2M0期,8例T1N3M0期,6例T1N0-3M1期;放療方式:8例三維適形放療(3D-CRT),68例調強放療(IMRT),10例容積調強弧形放療(VMAT)。
化療:對于入院的T1N1-3M0-1期患者行誘導化療+根治性放療/同步放化療(N0期患者僅行放療,N1-3期患者行誘導化療+同步鉑類化療,若少數(shù)患者難以耐受誘導化療的,則施以單藥鉑類同步放化療),誘導化療方案包括GP、TPF。GP方案:吉西他濱1 g/m2,第1天靜脈滴注;順鉑75 mg/m2,第1、3天靜脈滴注,21 d為1個療程。TPF方案:多西他賽7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順鉑75 mg/m2,第1~3天靜脈滴注,氟尿嘧啶500~700 mg/m2,第1~5天靜脈滴注,21 d為1個周期。同步化療運用鉑類單藥?;颊咴谥委煏r均規(guī)律測定心電圖,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調節(jié)藥物用量。放療:所有患者全部使用3D-CRT、IMRT、VMAT,癌變組織均抵達根治性放療劑量66~70 Gy,2.12~2.25 Gy/次,5次/周。對于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行上頸部預防性照射,上頸部單側淋巴結轉移者行轉移側全頸與對側上頸部防控性照射,兩側淋巴結均轉移者行全頸放療。IMRT以7~9個野調強,VMAT以兩弧照射,治療計劃被標準化并包蓋≥95%計劃靶體積區(qū)域,脊髓最大劑量≤45 Gy,視神經(jīng)、視交叉與腦干≤54 Gy。所有患者于治療結束后,均行3年的隨訪。
(1)86例NPC患者總體生存情況:隨訪3年,以Kaplan-Meier分析法探究T1期伴不同頸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NPC患者的生存預后,包括T1N0M0期、T1N1M0期、T1N2M0期、T1N3M0期、T1N0-3M1期患者的生存率。(2)統(tǒng)計NPC患者不同N分期治療失敗情況。(3)不良反應:記錄口干、牙齒不適等發(fā)生率。
86例患者的3年總生存率為90.70%(78/86),其中T1N0M0期患者為100%(27/27),T1N1M0期患者為91.43%(32/35),T1N2M0期患者為90.00%(9/10),T1N3M0期為75.00%(6/8),T1N0-3M1期為66.67%(4/6)。
行單純放療或放化療的T1期伴不同N分期的NPC患者中,共有13例治療失敗,其中單純復發(fā)的有38.46%(5/13),單純轉移的有46.15%(6/13),復發(fā)且轉移的占比15.38%(2/13)。見表1。
表1 NPC患者不同N分期治療失敗情況(例,%)
86例患者中共有18例(20.93%)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主要為口干[33.33%(6/18)]、牙齒不適[22.22%(4/18)]、聽覺損傷[16.67%(3/18)]、聽覺異常[16.67%(3/18)]、味覺異常[5.56%(1/18)]、頸部僵硬[5.56%(1/18)]。
NPC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疾病,其臨床發(fā)病率處于較高水平,近年隨著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該病發(fā)生率處于不斷升高趨勢[7-8]。由于鼻咽部解剖構造較為復雜,與顱底緊密連接,與四周重要組織器官關系密切,且該病存在較強的侵蝕性,易侵犯四周組織結構,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手術治療難度相對較大[9-10]。同時,NPC病理類型多數(shù)為分化程度較低的鱗癌與未分化癌,對放射線存在較高的敏感性,對未出現(xiàn)轉移的、初診的NPC患者,放療是首選治療方式。
因鼻咽黏膜下淋巴管網(wǎng)絡較為豐富,此類情況會造成患者在首次診斷時已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者高達70%之上[11]。臨床相關研究表示,淋巴結轉移與NPC患者的生存率聯(lián)系緊密[12-13]。近年伴隨臨床影像檢查技術的不斷進步,NPC淋巴結轉移更易進行精準檢測,從而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由于臨床診斷技術的提高,尤其是CT、磁共振成像在NPC分期評估中的廣泛應用,以及直線加速器的普及,促使放療技術日趨完善。以往臨床研究主要關注NPC患者的總體淋巴結轉移率,但關于T1期NPC患者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與預后之間相關性的研究報道較為缺乏,及時明晰本院T1期伴不同頸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NPC患者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86例患者的3年總生存率為90.70%(78/86),其中T1N0M0期患者為100%(27/27),T1N1M0期患者為91.43%(32/35),T1N2M0期患者為90.00%(9/10),T1N3M0期為75.00%(6/8),T1N0-3M1期為66.67%(4/6),提示局部復發(fā)與遠處轉移是NPC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研究結果顯示,行單純放療或放化療的T1期伴不同N分期的NPC患者中,共有13例治療失敗,其中僅復發(fā)的占比38.46%(5/13),僅轉移的占比46.15%(6/13),復發(fā)且轉移的占比15.38%(2/13),由此可見淋巴結分期越晚,治療效果越差,更易出現(xiàn)治療失敗的情況,繼而導致患者的預后更差。對于此種情況,臨床需不斷提高檢查技術,提高疾病的早期檢出率,繼而施行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最大程度抑制癌變細胞轉移,延長患者生存周期。
本研究結果顯示,86例患者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有18例,分別為口干33.33%(6/18)、牙齒不適22.22%(4/18)、聽覺損傷16.67%(3/18)、聽覺異常16.67%(3/18)、味覺異常5.56%(1/18)、頸部僵硬5.56%(1/18),表明口干為NPC化療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化療會損害唾液腺,繼而造成唾液釋放量與PH發(fā)生變化,最終誘發(fā)口干[14-15]。為防止口干的發(fā)生,臨床需于保障腫瘤根治性放療的條件下,盡可能確保腮腺、下頜下腺與口腔的平均劑量處在一定的耐受范圍。本研究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患者,均無需治療即可自行緩解,對生活質量影響較小。但依然需注意的是,本試驗依然存有納入樣本量較少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幾率干擾本試驗結果的精準性。因此,臨床之后仍然需持續(xù)完備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更進一步明晰精確放療時代T1期伴不同頸淋巴結轉移狀態(tài)的NPC患者預后,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T1期NPC患者的預后較好,而隨著TNM分期的增加,患者生存率會有所降低,多數(shù)患者對放療遠期不良反應耐受性較好,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