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冬梅 吳海麗 胡青娣 周麗敏 楊雄花
新余銀河醫(yī)院(江西省新余市, 338000)
骨折是臨床常見骨外傷疾病,由于骨折斷端會對周圍血管和軟組織造成損傷,引起局部炎癥反應,進而導致局部皮膚黏膜出現(xiàn)充血水腫的情況,使得骨折部位出現(xiàn)腫脹[1-2]。冷敷是目前骨折腫脹常用的消腫方式,常規(guī)冷敷法是將冰水混合物或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直接冷敷,雖然具有一定的消腫作用,但是由于冰水混合物和冰袋的冷感強烈,若包裹的毛巾過薄會容易凍傷皮膚,部分患者還容易出現(xiàn)冷過敏的情況,使得其冷敷耐受力降低,無法承受較長時間的冷敷,導致冷敷不充分而消腫效果下降,而若包裹的毛巾過厚,則會導致冷敷溫度不夠,冷敷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3-5]。此外,常規(guī)冷敷使用的冰袋是固定規(guī)格的,而冰水混合物往往是用瓶子裝的,覆蓋效果較差,導致部分腫脹得不到冷敷,或是無腫脹部位過度冷敷導致出現(xiàn)不良反應[6]。因此,對冷敷方案進行優(yōu)化改良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據(jù)患者的腫脹部位不同情況裁剪制作合適規(guī)格的冷敷袋,使得冷敷覆蓋充分,并且避免對健康組織造成凍傷[7-8],臨床應用效果滿意,具體內容如下。
選擇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醫(yī)院收治的60例四肢及多部位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X 線、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及多部位骨折,閉合性骨折。排除條件:粉碎性骨折;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術后出現(xiàn)嚴重感染性并發(fā)癥。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6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 例;年齡18~76 歲,平均39.81±12.53 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6 例,下肢骨折15 例,上下肢合并骨折9 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78 歲,平均40.35±13.17 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5 例,下肢骨折17 例,上下肢合并骨折8 例。兩組性別、年齡和骨折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了醫(yī)學倫理審批(編號:20203090924),并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冷敷干預,具體干預方式為應用冷敷冰袋(天津市山佳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津濱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4 第1580001 號,規(guī)格:27.5 cm×16.5 cm)進行冷敷,冷敷前將冰袋放在冰箱內冷藏3 h,冰箱溫度控制在-18℃±1℃,并注意不要凍結冰袋,冷藏充分后取出用毛巾包裹住敷在腫脹部位,用繃帶適當固定,每次冷敷20~30 min,每間隔3~6 h 冷敷1 次,每日3~5 次。
1.2.2觀察組 給予自制冷敷袋進行冷敷干預,制作前需要準備消毒后的輸液軟包裝袋、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和濃度為75%的酒精,然后按照3:7 的比例往包裝袋內注入生理鹽水和酒精,制作成乙醇鹽水冰袋后,在包裝袋外做好標注后封袋,注意注入液體不要太滿,注入量控制在包裝袋的80%~90%,冰袋放入冰箱冷凍前需要對患者腫脹部位進行測量和模具制備,按照腫脹部位制作冷敷冰袋的模型后,將乙醇鹽水冰袋放到模具內進行定型,定型后置入冰箱進行冰凍處理。冰凍結束后取出進行冷敷,冷敷前取海綿片墊在冷敷部位的皮膚表面上,海綿片可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通過增減片數(shù)控制厚度,然后再放上自制冷敷袋,并進行固定,每次冷敷20~30 min,每3~6 h 冷敷1 次,每日3~5 次。
(1)疼痛嚴重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9](VAS),于冷敷前和冷敷12 h、24 h、48 h 和72 h后進行疼痛嚴重程度評估,評估前需要準備一把刻度為0~10 cm 的游標卡尺,指導患者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選擇合適的刻度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0 表示無痛,≥1 表示存在疼痛感覺,評分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烈。
(2)血清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和皮質醇(Cor):冷敷前和冷敷48 h 后經肘靜脈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DA、NE 和Cor 指標水平測定,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檢測前以每分鐘3000 r 的轉速和15 cm 的離心半徑對血樣進行10 min 的離心操作,離心結束后應用全自動酶聯(lián)免疫分析儀(山東萊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魯械注準20222220186,E-1080),試劑盒廠家為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3)腫脹分級:冷敷前和冷敷12 h、24 h、48 h 和72 h 后觀察兩組患者患肢腫脹嚴重程度,分0~3 級4 個等級進行評估,等級越高表示腫脹情況越嚴重[9]。觀察肢體無任何腫脹情況,與健側肢體相比無異常,則評為0 級;觀察肢體存在腫脹情況但皮紋清晰,則評為1 級;觀察肢體存在腫脹情況且皮紋消失,但疼痛較輕,無張力性水皰,則評為2 級;觀察肢體腫脹明顯且皮紋消失,局部疼痛強烈且出現(xiàn)張力性水皰,則評為3 級。
(4)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疼痛癥狀和腫脹癥狀消失時間[10-11]。
(5)炎性相關并發(fā)癥:包括傷口紅腫、傷口滲液、傷口感染等[12]。
(6)冷敷不良反應:包括冷過敏、凍傷、皮膚破裂等[13]。
選擇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時刻VAS 評分、腫脹分級采用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雙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冷敷前至冷敷后72 h,VAS 評分逐漸降低,時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時間<0.05),并且冷敷后各時點VAS 評分均以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組間<0.05),冷敷后兩組VAS 評分差異逐漸增大,48 h達最大,以后且隨著觀察時間延長,組間差異逐漸降低(P交互<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冷敷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Table 1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cold compresses in two groups(points)
冷敷前,兩組患者血清DA、NE 和Cor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冷敷48 h 后,觀察組患者血清DA、NE 和Co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冷敷前后血清DA、NE 和Cor 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DA, NE and Cor before and after cold application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雙因素方差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冷敷前至冷敷72 h 后的腫脹分級呈逐漸降低趨勢,時點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時間<0.05),并且冷敷后各時點腫脹分級均以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組間<0.05),冷敷后兩組腫脹分級差異逐漸增大,48 h 差異達最大,以后逐漸縮小且隨著觀察時間延長,組間差異逐漸降低(P交互<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冷敷前后腫脹分級(級)Table 3 Swelling grading before and after cold application in both groups (grade)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疼痛癥狀和腫脹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Table 4 Time to 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 in two groups (d)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炎性相關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炎性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nflamma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冷敷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冷敷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cold compress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在骨骼的外部包裹著大量的軟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血管等,因而一旦骨骼因外力的沖擊導致斷裂而發(fā)生骨折時,會對包裹骨骼的各種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局部血液循環(huán)變差,引起局部炎性反應,進而導致出現(xiàn)局部腫脹情況,并伴有明顯的痛感[14-16]。局部腫脹和疼痛會嚴重影響骨折患者的功能活動,對其骨折愈合進程和局部組織的修復造成不良影響,并且還會引起患者心理上的不適,導致其身心健康水平嚴重降低,生活質量下降[17-19]。因此,早期采取有效措施對骨折患者腫脹情況進行改善十分必要。
冷敷是骨折患者常用的消腫方式,通過冷敷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局部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對局部毛細血管的收縮功能進行改善,使得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炎性反應,進而有效地消除腫脹情況,減輕疼痛癥狀[20-21]。常規(guī)冷敷干預使用的是從外部機構采購的醫(yī)用冷敷冰袋,雖然冷敷效果良好,但是由于規(guī)格固定,導致貼合力差,導致冰敷效果欠佳[22-24]。對此,本研究觀察組使用自制冷敷袋進行冷敷干預,與實施常規(guī)冷敷干預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的疼痛評分和腫脹分級低于對照組,該研究結論與涂俊玲等[25]研究結果相似,涂俊玲等應用自制乙醇冰袋對膝關節(jié)鏡術后患者進行冷敷發(fā)現(xiàn),與普通冰袋相比,冰敷后的VAS 評分和關節(jié)周圍腫脹程度較低,可見自制冷敷袋可進一步提升冰敷效果,更好地緩解患者疼痛癥狀和腫脹情況。究其原因,自制冷敷袋是根據(jù)患者腫脹部位的解剖結構進行制作的,具有形態(tài)可調節(jié)性,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作合適規(guī)格和形狀的冰袋,使得冰袋與腫脹部位的貼合面積增大,讓其得到充分冷敷,改善其腫脹和疼痛癥狀[26-28]。同時,本研究制作冰袋的液體為生理鹽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冷藏后并不會凍結成冰塊,而是呈冰霜狀,具有良好的塑形型,可利于冰敷過程中根據(jù)實際進一步調整冰敷袋的形態(tài),使冷敷袋與皮膚充分的貼合,使冷敷效果充分發(fā)揮,加速其腫脹和疼痛癥狀的消散[29-30]。本研究比較兩組癥狀消失時間發(fā)現(xiàn),觀察組疼痛和腫脹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可見自制冷敷袋的效果更優(yōu)。
骨折患者術后患肢除了會出現(xiàn)疼痛和腫脹情況外,還會因為疼痛導致生理應激反應的發(fā)生。相關研究指出[31-33],疼痛與血清DA、NE 和Cor 等生理應激指標具有相關性,兩者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若疼痛不能得到及時緩解則會引起生理應激指標水平異常,導致機體激素分泌失衡,身心健康均可受到影響,而生理應激相關激素分泌失衡會導致機體處于高敏狀態(tài),疼痛閾值降低,對疼痛的耐受程度減弱,加重疼痛癥狀,進而觸發(fā)疼痛—生理應激—炎癥反應,加大其炎性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控制術后疼痛對于四肢及多部位骨折患者意義重大。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冷敷前后的血清DA、NE 和Cor 指標水平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組冷敷后的各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冷敷可以通過對人體感覺神經末梢進行刺激,對神經信號的傳遞進行調節(jié),對感覺神經元的興奮性進行削弱,進而使得血清DA、NE 和Cor 得到有效改善,而自制冷敷袋可以提高冷敷的效果,因此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清DA、NE 和Cor 指標水平,對其生理應激反應進行減輕。
本研究還對兩組炎性相關并發(fā)癥和冷敷相關不良反應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自制冷敷袋可使得冷敷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增強了局部消腫、鎮(zhèn)痛和抗炎的作用,有效抑制局部炎性進一步的發(fā)展,減少炎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四肢和多部位骨折中應用自制冷敷袋的臨床效果良好,可增強消腫鎮(zhèn)痛的作用,使得腫脹和疼痛癥狀較快消失,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恢復,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有效預防炎性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但是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過擬合情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減少研究誤差,提高研究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