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夏至
電視劇《鯤鵬擊浪》以新人班底講述青年毛澤東的故事,獨特的人物群像與扎實的歷史呈現(xiàn),為相對稀缺的青年毛澤東題材提供了重要補充,也完成了對領袖人物傳記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一次全新開拓。
該劇講述1918年至1921年期間,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后,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找尋救國救民道路,從一名青年學子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人生歷程。對于總編劇馬繼紅來說,青年毛澤東的故事并沒有想象中的好寫,創(chuàng)作之初更是容易被固有的思路限制?!?918年的毛澤東,只是一個年滿25歲、剛剛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學生,要塑造一個接地氣的真實的毛澤東,就必然要將他從偉人的光環(huán)中還原出來,寫他作為普通人的意趣和情懷,突出他成長道路上的遭遇,以及他的喜悅、憤怒、悲傷、焦慮、無奈等全部情緒。”馬繼紅認為,只有以普通人的視角去還原人物,才能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作為普通人的毛澤東的個性和魅力,才能讓作品充滿平民質(zhì)感和生活溫度。
該劇以青年毛澤東的人生經(jīng)歷入手,以群像描摹的方式揭示毛澤東在時代洪流中所受到的各種影響。劇中既體現(xiàn)了“湘江三友”毛澤東、蕭子昇、蔡和森之間的情誼,也展現(xiàn)了毛澤東的父親、母親和家庭關系,同時代的風云人物對毛澤東的影響更是有所體現(xiàn)。故事以毛澤東為核心,充分挖掘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蔡元培等歷史人物富有戲劇性的性格特征,打破了單一領袖人物“線性敘事”的方式。這些風云人物構成的完整圖景,以“風云激蕩、群英并起”的方式,揭示了青年毛澤東得以成長和轉(zhuǎn)變的外部環(huán)境,也以直觀的方式詮釋了劇作的主題,回答了偉人成長的歷史之問。
劇作整體的影視表現(xiàn)手法也更接近劇情片,故事中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密度很高,但整體的表現(xiàn)方式卻沒有沿用過去的解說獨白式介紹,而是以寫實性極高的拍攝手法還原場景。劇集開篇就先后出現(xiàn)了毛澤東等人成立新民學會、毛澤東在長沙附近縣鄉(xiāng)徒步游學、發(fā)動秘密“驅(qū)張運動”等多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內(nèi)容側重有詳有略,選取的關鍵性時刻鋪墊并塑造了主角人物個性的多個側面,一個立體可感的青年毛澤東形象逐步建立。
《鯤鵬擊浪》還揭秘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如毛澤東為何突然放棄赴法留學,選擇留在國內(nèi)?毛澤東作為北大圖書館的助理員,在北大紅樓發(fā)生過哪些趣聞?毛澤東第二次進京是為了什么?毛澤東與蕭子昇是如何從情同手足到最后分道揚鑣的?劇集依托詳盡的史料,重現(xiàn)這些歷史事件中的關鍵謎題,以青年毛澤東的個人求索,揭示偉大革命者的成長軌跡和精神世界。
年輕的毛澤東“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之氣。一如大海上之鯤鵬,大風卷海,鯤鵬擊浪,青春之問,激情正燃。百年后,讓我們跟隨《鯤鵬擊浪》再看青年偉人的成長足跡,再走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