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妙可
藝趣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集合了多種動物形象,代表了先民對自然的崇拜與想象,體現出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龍的形象不斷演化,龍的內涵日益豐富,龍文化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直至今天仍發(fā)揮重要作用。
此件為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這件玉龍呈墨綠色,周身光潔,完整無缺,整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上揚,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菱形,鬣鬃飛揚。其生動的形態(tài)賦予了整條玉龍一定的動感,這也凸顯出了先民們精巧的制作工藝和先進的審美觀念。
銅龍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只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頭與上身呈“S”形,龍嘴張開,露出尖利的牙齒與彎曲的龍舌,兩眼圓睜,直視前方,一簇鬃毛自龍角下方向后飛揚。整條銅龍形體流暢,極富動感。這件神采飛揚的鎏金鐵芯銅龍所擁有的氣勢美、工藝美、靈動美,正是盛唐文化的特色所在,是中國文化自信的真實寫照。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龍紋,具有典型的元代龍紋的特征,龍頭上昂,張口翹舌,龍鱗細密,剛勁有力,再以藍釉點飾龍眼,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巨龍威武,騰空飛舞于萬里藍天之中,頗有叱咤風云之勢。飛揚跋扈的龍和亮麗的霽藍釉,展現了元代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也顯示出大元帝國的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