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趙 丹
【片段一】
蘇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45頁“試一試”:醫(yī)院在明華小學的正北方向,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是240米。先算出明華小學到醫(yī)院的圖上距離,再在上圖中表示出醫(yī)院的位置。(比例尺是1:8000)
許同學上講臺板書:8000厘米=80米
240÷80=3
3后面的單位,許同學一開始寫的是厘米,斟酌了片刻,擦掉。再斟酌,還是寫的厘米,想想又擦掉了,最后什么單位也沒寫。
許同學一回到座位,就有學生小聲交流道:“他單位都沒寫?!薄八麆倓倢懙氖菍Φ?,干嗎擦掉?”
筆者見狀,請許同學起立,問道:“你為什么沒有寫單位?”
許同學答道:“我覺得3后面寫厘米不太合適,因為240和80的單位都是米,所以不可能寫3厘米?!?/p>
等他說完,有些學生立刻拿起筆,想更正自己的答案。這說明大家開始意識到直接寫厘米,并不符合這道算式的意義。
筆者追問道:“你們想寫什么單位?是米嗎?”
學生們立刻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寫米肯定不對啊,這個3明明就是圖上的距離,怎么可能寫米呢?”
筆者繼續(xù)追問道:“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寫單位是因為答案而寫嗎?我們應該從什么角度寫單位呢?”
這時,有學生舉手說道:“這道算式里,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80米?,F(xiàn)在實際距離是240米,240÷80=3表示的是240米里面有3個80米,所以應該表示3個或者三倍?!?/p>
學生們聽完,恍然大悟。這個3后面應該是“個”或者“倍”(“倍”可省略不寫)。
筆者抓住時機,進一步問道:“如果想得到答案中的3厘米,還應該怎么樣?”
學生們提起筆,寫下了“3×1=3(厘米)”。
【思考】之前在教學中遇到這類問題,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應用比例尺列出比例解答,有的學生使用上述方法的時候,筆者和學生們一樣,都是從答案3的意義出發(fā)去寫單位,直接寫的厘米。而這節(jié)課上出現(xiàn)的疑惑,反映出學生在書寫單位時幾乎很少從算式的意義出發(fā),僅僅是為了寫單位而寫單位,失去了寫單位的意義。當然也體現(xiàn)出作為教師,我們對單位的教學也不夠重視。
【片段二】
蘇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第47頁第7題(見圖1):
圖1
有學生給出了如下解答:
解:設小青家到梅花山的路程大約是x厘米。
1:400=10.5:x
x=400×10.5
x=4200
答:小青家到梅花山的路程大約是4200米。
板書時,該同學發(fā)現(xiàn)最后的答案是4200,又把設中x的單位改成米。筆者問板書的學生:“你為什么一開始寫厘米呢?”
學生說道:“以前根據(jù)比例尺來列比例的時候都是寫厘米,我就也寫了厘米。但是我求出答案之后發(fā)現(xiàn)不可能是4200厘米這么短,所以我就改成米了?!?/p>
筆者追問學生:“你們覺得是米還是厘米?”
學生們異口同聲道:“米!”
筆者佯裝疑惑道:“這個比例里單位竟然不統(tǒng)一?怎么回事?”
沉寂了片刻,一個學生說道:“比例里的第一個比中400的單位是米,而x是和400對應的,所以也應該是米。”
從板書學生的回答中,筆者其實已經(jīng)知道學生們疑惑的原因是之前遇到的比例都是根據(jù)數(shù)值比例尺列出的,單位是一致的,而從第二個學生的回答中,筆者知道學生們已經(jīng)意識到比例的前后對應問題。所以筆者進一步深挖,問道:“比例中的1:400是不是這幅圖的比例尺?”
有學生說道:“不是的,比例尺應該是1:40000,比例尺中單位是要統(tǒng)一的。”
筆者繼續(xù)追問道:“既然1:400不是比例尺,那列出這個比例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呢?”
一個學生舉起手,接著緩緩說道:“地圖,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實際路線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得到的,我們可以將地圖和實際路線看成是圖形的放大與縮小。1厘米和10.5厘米是地圖中的長度,400米和x米則是按同一個比放大的長度,400米對應1厘米,x米對應10.5厘米,所以對應的長度可以寫出比例1:400=10.5:x。
他一說完,班上的同學給出了熱烈的掌聲。
【思考】這道題只有兩三個學生用上述比例去解答,也恰巧讓筆者看到了一個學生在單位上出現(xiàn)了上述的疑惑。筆者抓住機會,通過不停地追問,讓學生明白只要弄懂算式的意義,單位的書寫便是水到渠成。當然,也讓他們感受到即便是小小的單位,背后也蘊含了深刻的數(shù)學思考,對其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學生出現(xiàn)的關于單位的疑惑中,教師首先要反省自身的問題。而從上述的疑惑中,不難看出對單位的輕視很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zhì)的思考。所以教師要重視單位問題,并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
首先,單位問題為什么重要?從片段一、片段二中不難看出,對單位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檢驗自己的解答是否完整,算式的意義是否正確,得到的答案是否還缺少什么。而這些思考在數(shù)學學習中難能可貴,一個單位能串聯(lián)起如此多的思維活動,不是恰好證明了它的重要性嗎?
其次,怎樣將重視單位落到實處?筆者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交流算式意義時教師可以引入單位的理解,將單位放到和算式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作業(yè)、試卷批改中及時發(fā)現(xiàn)單位問題,不縱容小錯誤;發(fā)現(xiàn)問題時追究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改正錯誤的同時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從思考中形成數(shù)學學習能力。
數(shù)學教學是思維的教學,而思維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小小的單位問題,折射出深層次的數(shù)學思考。教師要抓住教學中的每一次契機,讓學生的學習真正地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