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貴茹
(肥西縣董崗學區(qū)中心學校 安徽合肥 231200)
小學階段是學生積累語文知識,逐步形成語言應用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隨著大單元整體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越發(fā)凸顯,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成為重要課題。六年級作為小初銜接的關鍵期,語文教師需要對核心素養(yǎng)、大單元整體教學擁有更深層次的認知,掌握教學開展的具體策略。
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應當具備的,能夠滿足自身成長需求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應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自信四個層面,全面影響著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和人生發(fā)展的方向。
語言應用能力指的是學生能夠正確、規(guī)范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與交流的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內容。語言應用不僅包括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了解國家通用語言的應用技巧,形成初步的語感,還應在語言積累與梳理的過程中對文字的內涵與意義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不斷累積語言經驗,為后續(xù)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與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思維能力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聯想、想象、分析、歸納、總結、判斷等多種認知能力,是學生深化學科知識和提升整體學習效果的必備能力。具備優(yōu)秀思維能力的學生能夠在語言應用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以及創(chuàng)造思維等多種思維表現。這些思維能力能夠幫助他們養(yǎng)成積極思考與善于探索的好習慣。
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指的是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閱讀、應用、感受、理解以及欣賞過程中產生的審美體驗,以及借助這種審美感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小學生從小獲得豐富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在以后的語文學習和人生成長中善于發(fā)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不斷引導他們對周圍美好事物進行感知與探索,豐富個人情感體驗。
文化自信指的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產生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并始終擁有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能夠幫助小學生積累對語言文字的情感,不斷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引導他們逐步養(yǎng)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積極參與生活中的各類文化活動,不斷開闊自身的文化視野。文化自信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最高目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追求。
在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要求下,充分了解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概念與優(yōu)勢十分重要,這將有助于語文教師有效開展新時代下的教育教學工作。
大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更加廣闊、宏觀的教育教學理念,指的是語文教師從全局出發(fā),整合單元文本的關聯性與課內外資源的統籌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整體視角下的語文素養(yǎng)。一方面,語文教師既要將各個單元的內容聯系起來,也要將語文教材與課外資源充分結合,突破傳統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模式限制;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將語文知識滲透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大單元整體教學展現出了自主性與連貫性兩大突出特點。首先,大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打破傳統的內容孤立式教學,強化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幫助他們提升學習的自主性;其次,大單元整體教學強調單元內容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系與銜接,具有明顯的連貫性特點。
1.教學體系更具層次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根據教材編排的順序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教學,這使得各篇課文內容變得相對孤立,不僅無法為學生提供整體性的語文知識,也使得整個教學體系顯得平鋪直敘、主題缺失。大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特定的主題將各個單元、多個文本進行重新規(guī)劃與組織,主次清晰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提升了教學體系的層次性,形成了相互支撐與印證的教學整體。
2.教學過程更加科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內容的孤立性與零散性,學生很容易對學過的知識不理解甚至出現遺忘的現象,這對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不利。大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下,緊密關聯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聯想與記憶,增強教學效果。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的主題提煉與內容規(guī)劃,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科學,符合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要求。
3.學生主體得以發(fā)展
如前文所述,大單元整體教學致力于將單元內容之間以及教材與課外資源之間進行有效關聯與銜接,幫助學生打造整體性的語文素養(yǎng)。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激發(fā),促使他們帶著極大的興趣去探索語文知識的內涵,以及語文知識在現實生活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因此,主體性的充分發(fā)展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
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認識是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策略是本次論文討論的重點。筆者通過對相關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觀察、總結與思考,對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提出以下教學思路。
單元主題的提煉是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首要工作,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提煉出恰到好處的主題對單元內容的聯結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時,語文教師需要對單元內容進行全面細致的探索與分析,從思想內涵與能力技巧等方面綜合考慮,盡可能地提煉出一個全面合理的單元主題,并以此為核心開展相應的教學延展工作。
情境教學法是教育教學工作中常見的模式與方法,擁有較為普遍的應用效果。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考慮采用這一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將枯燥、分散的單元內容融合到一個具體情境中,通過生動化的情境演繹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情趣,幫助他們加深對相應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教學任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方面具有關鍵的指導性作用。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整體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布置更具自主性與探索性的教學任務,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摒棄傳統課堂問答式教學任務的枯燥與低效,讓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課堂實踐空間,提升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大單元整體教學強調單元內容之間以及課文文本與課外資源的連接,從而為學生構建更加全面的語文學習氛圍。因此,補充課外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十分重要。信息時代背景下,大量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教學資源都可以被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這不僅能夠突破傳統文字資源較為抽象的表達方式,為小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思維印象,還能幫助他們了解文學作品所對應的時代與社會背景,提升理解力。
大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勢必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問題,高效教學效果的取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吸納各方的教學反饋與意見,并以此為基礎優(yōu)化現有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一方面,教師需要與學生構建平等高效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對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發(fā)表看法與意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與改進;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以與其他年級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相互分享教學經驗,推動自身教學發(fā)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確定性較強,除了掌握豐富多樣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之外,語文教師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群體中的各種因素,對相關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多加重視和調整。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差異不大,但是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不同年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能力上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征。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時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與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兼顧每個年齡段的學生。以防小學生的基礎差距越來越大,并以此為基礎制訂明確的課堂教學計劃。
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注重字詞、拼音等學習內容的特點,教師在大單元整體教學中可以匯總單元字詞進行集中學習,通過類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字詞結構的印象與認識。針對高年級學生需要掌握課文內容中心思想的特點,教師就可以通過單元結合與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和導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有的環(huán)節(jié),大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同樣需要注重預習和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作用,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首先,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準備學習資料,通過布置自讀課文或搜集相關資料的方式加強對單元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完成單元主題的提煉之后,教師需要設計合適的導入方法,通過圖片、視頻、故事、游戲等方式將學生引入單元主題之中,做好導入環(huán)節(jié)與課文內容的銜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度與理解度,推動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隨著大單元整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逐漸廣泛,該教學方式對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也越發(fā)凸顯。為此,語文教師需要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大單元整體教學的相關概念前提下,尊重語文學科的教學邏輯與小學生的認知邏輯,不斷研究、創(chuàng)新、實踐更多更有效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推動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其以后的學習與成長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