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芝,李艷,全曉松
(昭通學院,云南昭通 65700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1]。云南高校大部分位于地州,高校學生中本地的民族學生眾多,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
高??梢詮牟煌膶W科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不同民族間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通過加強學生民族團結教育促進各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學會尊重差異性,增進共同性,構建各族大學生之間的和諧人際關系,增進各族學生之間的情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民族團結,基礎在于搞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盵2]高校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各族大學生的共同體意識,通過加強大學生多元一體的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學生從思想上認同各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共同體理念,從而增進大學生對共同體的情感歸屬和認同,有利于各族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充分認識到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是大家庭的一員。通過情感的歸屬和思想的認同逐步消除各族大學生之間的心理隔閡與偏見,增進各族大學生情感交融,加強各族大學生的團結。
“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既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3]。缺失了“五個認同”,民族團結就失去了根基,變成一句空話。高校通過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五個認同”打下情感與心理的基礎。大學生是民族復興的希望,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可以增強“五個認同”,同時還能堅定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政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建立在“五個認同”的基礎之上。大學生只有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自覺增強“五個認同”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民族團結示范區(qū)的建設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民族工作,也是一項民心工程。2022年的云南省委民族工作會議強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設的核心要義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基是民族團結、關鍵是發(fā)展進步、目標是示范引領”。[4]高校通過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團結示范區(qū)的建設培育人才,促進民族地區(qū)發(fā)展進步。云南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民族問題同宗教問題、邊疆問題、貧困問題等相互交織,做好民族工作、維護好民族團結關系到國家的戰(zhàn)略全局,也關系到云南工作的全局。把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示范區(qū)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大局對云南做出的重要部署和殷切囑托。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支持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5]因此,高??梢詮慕逃龑用妗乃枷胛幕瘜用嬷γ褡鍒F結示范區(qū)的建設。
為了深入了解云南地方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況,課題組通過問卷形式選取了13所云南少數(shù)民族集聚高校進行調查研究。發(fā)放問卷共回收1 755份,有效問卷1 755份,具體調查情況分析如下。
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發(fā)現(xiàn),接受調查的13所地方高校積極按照黨中央民族工作的部署,96%以上的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和研究,3%左右的高校領導還不太重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研究。為了深入詳細了解各地方高校是如何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研究的,課題組從措施上進行了深度調研。
表1 您所在學校領導是否重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和研究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學校層面各高校不僅高度重視還具體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有82%的學生所在學校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堂、45%的學生所在學校開設了專業(yè)課、59%的學生所在學校開設了公共課、61%的學生所在學校安排了專題講座,這就說明有的學校領導層面比較重視,但是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還沒有采取具體措施和行動來落實。具體數(shù)據(jù)如圖1所示:
圖1 您所在學校采取哪些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注度比較高,并且通過多種途徑來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從圖2的調查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80%以上的學生是通過手機來學習和了解,70%以上的學生通過課堂和學校的宣傳活動來了解,60%以上的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站和主題講座來了解,這說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是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課堂教學不是主要的,還有可以提升改進的空間。
圖2 您通過哪些途徑學習和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及度比較高的是思政課教師,占到了近90%,其次是共選課教師,占到了60%多,專業(yè)課教師占40%多,從圖3中的占比上看,思政課教師比較比較重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專業(yè)課教師因課程性質等因素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及度不高。
圖3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及度比較高的是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要陣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自身的區(qū)域優(yōu)勢、課程優(yōu)勢、社團活動優(yōu)勢、宣傳管理等優(yōu)勢,高校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育人育才。
我國的高校位于全國各地,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的功能和優(yōu)勢,尤其是地方高校具有服務地方的功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區(qū)位優(yōu)勢為地方加強民族團結服務。例如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全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數(shù)民族有25個,其中15個是云南特有的,有16個跨境民族,有8個是民族自治州,自治地方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0.2%,這是云南的民族現(xiàn)狀,也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現(xiàn)實條件。因此,云南高校具有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量多、生源廣、少數(shù)民族相對集中等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為云南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首先,由于高校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量多,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量上提供了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1]。這就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地方高校就能借助學生數(shù)量優(yōu)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進行集中教育。其次,云南高校的學生不止本地方的各民族學生,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這就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供了面上保障。云南高校在加強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覆蓋了各地、各族學生,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的覆蓋面。最后,云南高校大部分所處民族自治州,少數(shù)民族相對集中,如楚雄師院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大學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學院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學院位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德宏師專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怒江學院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香格里拉職業(yè)技術學院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西雙版納職業(yè)技術學院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就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供了點上保障。把每個民族自治州作為一個點,確保地方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由點到面、由量到質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6]在鑄魂育人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思政課教學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在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能夠強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其次,思政課是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課,教育對象涵蓋所有學科專業(yè)的學生,覆蓋面廣,通過思政課主渠道能夠確保所有在讀大學生都能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優(yōu)勢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思政課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于維護國家和平統(tǒng)一和各民族團結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愛國主義是大學生對祖國深刻的情感體現(xiàn),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安全觀,自覺履行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的基本義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不懈奮斗”[7]。思政課教學增強各族大學生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有利于引導各族大學生為國家富強、民族的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社會、個人提供了行為遵循和指引,高校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給予大學生正確的行為指引,各族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做到言出必行、知行合一。
高校在學科建設和專業(yè)建設中,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不斷申報新增學科專業(yè),不斷提升高校人才培育的實效性。在各學科大發(fā)展的階段,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力度、深度、廣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上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盵8]高校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充分發(fā)揮歷史學、民族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優(yōu)勢,使各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分布社會發(fā)展情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尤其是在民族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學科教學中,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向各族學生講述民族實體理論、民族發(fā)展理論、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問題理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通過向學生介紹民族政策,回答黨和國家在面臨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時是如何解決的,讓學生對民族理論和政策有深入了解,并能夠在行動上自覺按照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方向促進民族團結發(fā)展。在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民族識別、人口分布以及社會發(fā)展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讓學生能夠從民族橫向發(fā)展和縱向歷史進程中感受到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下民族團結奮進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除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外,高校還要不斷挖掘多元的學科教育內容,增強各學科之間內容的相互銜接,兼顧學科的差異性和教育內容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同時,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豐富多元的方式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入人心。
高校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在理論課教學中增加了實踐課時,設置了“2+1”“3+1”“4+1”的實踐教學,這種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屬于第一課堂。學院的團委、學生會組織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包括組織學院的各類比賽、各種學習活動、宣講活動、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補充與擴展,主要致力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此外,還有學校的各類社團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類社團,在社團活動的組織參與中實現(xiàn)自我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特長,豐富學生的大學生活。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實踐資源優(yōu)勢,組織各類社團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題,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用實踐活動的方式來闡釋中華民族融合與發(fā)展的歷史和內涵,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為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實踐育人優(yōu)勢。為了確保各類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各高校、各學院結合各地實踐資源條件建立了一批實踐基地,如有紅色文化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自愿服務實踐基地等,這些實踐基地的建設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實踐的平臺。高校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加深大學生對民族文化、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理解,并能夠在行動上貫徹民族政策,積極發(fā)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自覺在實踐中增強自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除了依靠教學,還要通過新媒體宣傳、各類學習平臺、學生管理、指導服務等潛移默化的方式與教學形成協(xié)同效應,提升高校育人的實效性。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要注重發(fā)揮好協(xié)同育人優(yōu)勢,從校園文化細微之處入手,在培育中做到化之無形、成之有形。首先,要通過高校新媒體平臺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工作,如通過各類學習平臺推送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黨的重要文獻、重要文章及相關視頻資料,做到最新信息的持續(xù)更新。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傳播形式加強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其次,通過管理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要加大融入促進民族團結的元素,如在進行學生獎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做到客觀公正、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班級管理建設中要注重加強班集體的團結進步教育,增強班級凝聚力。在開展學生服務活動中,要體現(xiàn)服務育人,如在各類教學指導過程中不僅要嚴格要求學生,還要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責。在幫助學生處理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大局觀念,在矛盾和沖突面前教會學生換位思考。總之,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具有協(xié)同育人的優(yōu)勢。因此,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要充分發(fā)揮好自身的協(xié)同優(yōu)勢,以自身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大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同時,高校還應高度重視促進各族師生在校園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校園文化、學生管理、指導服務與教育教學形成協(xié)同效應,形成相互補充、交相輝映的育人局面,在多元融合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