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
上塔坡村東墓地位于皂河北岸臺地上,地勢北高南低,屬鳳棲原向西延伸的余脈,發(fā)掘區(qū)北鄰西部大道,東鄰長興北路,南鄰陜西省送變電工程公司,西鄰上塔坡村。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34°10′35.6519″,東經(jīng)108°56′35.5776″,海拔460米(圖一)。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為配合西安市土地儲備中心考古前置工作(高品質(zhì)酒店建設(shè)項目),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四川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對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東古墓群進(jìn)行了考古發(fā)掘。
圖一 上塔坡村東戰(zhàn)國秦漢墓位置示意圖
此次發(fā)掘古墓葬共計61座,時代跨東周、秦、漢、唐、宋、明和清等時期,其中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34座,保存較好,形制多樣,出土器物豐富(圖二)。擬擇取M4、M8、M39、M54、M59等5座典型墓葬,這些墓葬均為豎穴墓道洞室墓,但墓內(nèi)壁龕設(shè)置存在三種情況,現(xiàn)將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二 上塔坡村東戰(zhàn)國秦漢墓平面分布圖
1.墓葬形制該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封門、墓室和小龕組成。墓向342°。
墓道 位于墓室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寬度大于墓室??诖蟮仔?,四壁斜直下收,平底,壁面略見工具修整痕跡。墓道內(nèi)填五花土,土質(zhì)疏松,未經(jīng)夯打。東南角有一橢圓形盜洞,直徑0.6~0.8米。墓道現(xiàn)開口長3.56、寬2.58、底長2.9、寬1.9、深3.9米。
封門 木枋封門,已朽。僅在墓口西壁處發(fā)現(xiàn)殘高0.5、寬0.3、厚0.01米的朽痕。
墓室 位于墓道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進(jìn)深2.7、寬1.1、高1.4米。
小龕 位于墓室前側(cè)東壁,平面呈方形,土洞弧頂結(jié)構(gòu)。壁面略有修整,底部較平。進(jìn)深0.5、寬0.75、高0.45米。
葬具和葬式 木棺1具,已朽,僅殘余灰褐色棺痕。棺痕長1.85、寬0.75、厚約0.02米。人骨1具,仰身曲肢葬,頭北面西。經(jīng)鑒定,墓主為女性(圖三、圖四)。
圖三 M4
圖四 M4 平、剖視圖
2.隨葬器物
M4出土器物共10件,其中墓室出土3件,壁龕出土7件。質(zhì)地有陶、石兩類。
(1) 陶器
8件??煞譃閵A砂灰陶和夾砂紅陶兩類,器類有鼎、盒、矮領(lǐng)罐、蒜頭壺、缽、釜等。
矮領(lǐng)罐 1件。M4∶6,夾砂灰陶。直口微斂,凹唇,短斜肩,上腹部豎直,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數(shù)周暗弦紋和兩周篦點(diǎn)紋。器底內(nèi)壁戳印有“杜亭”陶文(圖六∶7)??趶?3.5、腹徑20.3、底徑10、高14厘米(圖五∶1)。
圖五 M4 出土器物
圖六 M4 出土陶器戳印陶文拓片
鼎 1件。M4∶5,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覆缽形,頂部有圈足狀捉手。蓋壁飾兩周凸弦紋。器身斂口,方唇,雙耳外撇,中間有長方形孔,上腹部直壁,下腹內(nèi)收,圜底近平,底附三蹄足。蓋頂和器底內(nèi)壁均戳印“杜亭”陶文(圖六∶3)。蓋徑17.8、口徑15.2、腹深7.3、足高5.6、通高13.8厘米(圖五∶2)。
盒 1件。M4∶2,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近平。蓋壁飾兩周凹弦紋。器身斂口,圓唇,上腹部內(nèi)屈,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腹部飾一周凸弦紋。蓋頂和器底內(nèi)壁均戳印“杜亭”陶文(圖六∶2)。蓋徑17、口徑15.4、腹深7、底徑6、高11厘米(圖五∶3)。
蒜頭壺 1件。M4∶4,夾砂灰陶。呈蒜頭形,口微斂,長頸,溜肩,鼓腹,下腹部內(nèi)收,平底。頸部飾一周凸棱,頸、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趶?.6、腹徑18.3、底徑7.8、高25.2厘米(圖五∶4)。
缽 3件。均為夾砂灰陶。M4∶8,直口微敞,方唇,弧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器底內(nèi)壁戳印“杜亭”陶文(圖六∶6)??趶?5、底徑5.8、高5.2厘米(圖五∶5)。M4∶7,敞口,短折沿,方唇,弧腹,平底。器底內(nèi)壁戳印“杜亭”陶文(圖六∶5)??趶?4、底徑5.8、高3.8厘米(圖五∶8)。M4∶9,敞口,尖唇,弧腹,平底。腹部飾一周凹弦紋。器底內(nèi)壁戳印“杜亭”陶文(圖六∶4)。出土?xí)r蓋于矮領(lǐng)罐(M4∶6)口部??趶?4、底徑5.8、高3.6厘米(圖五∶9)。
釜 1件。M4∶3,夾砂紅陶。侈口,圓唇,短束頸較直,圓肩,鼓腹,圜底近平。上腹部外壁戳印“杜亭”陶文(圖六∶1),下腹部及底部飾壓印方格紋??趶?3.6、腹徑18、高13.4厘米(圖五∶6)。
(2) 石器
串珠 2枚。形制相同,均位于人骨左肩部。標(biāo)本M4∶1,表面呈乳白色,截面為圓形,中部有穿孔。直徑1.2、孔徑0.6、高1厘米(圖五∶7)。
1.墓葬形制
該墓平面呈“卜”字形,由墓道、墓室和側(cè)龕組成。墓向350°。
墓道 位于墓室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略寬于墓室??诖蟮仔。谋谖⑿眱?nèi)收。墓道內(nèi)填黃褐色五花土,土質(zhì)較松軟,未經(jīng)夯打?,F(xiàn)開口長3.4、寬2.4、底長3.32、寬2、深6米。
側(cè)龕 位于墓道西壁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壁面有修整痕跡,底部較平。進(jìn)深1.8、寬0.96、高1.24米。
墓室 位于墓道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進(jìn)深4.46、寬1.6、高2.1米(圖七)。
圖七 M54 墓室(北→南)
葬具和葬式 木棺1具,已朽,僅殘余灰褐色棺痕。棺痕長2.2、寬0.8、厚0.02~0.04米。人骨已朽,葬式不詳(圖八)。
圖八 M54 平、剖視圖
2.隨葬器物
M54共出土器物29件(組),質(zhì)地有陶、銅和鐵三類。
(1)陶器
26件。均為夾砂灰陶,器類有鼎、盒、罐、灶、甑、盆、缶、蒜頭壺、燈、璧等。
缶 5件。根據(jù)腹部的不同分為兩型。
A型 3件。體形較寬扁,腹部較鼓,下腹內(nèi)曲。標(biāo)本M54∶18,侈口,平沿外斜,尖唇,短束頸,溜肩,鼓腹,下腹內(nèi)曲,平底。肩飾多周暗弦紋,上腹部飾三周篦點(diǎn)紋。口徑13.4、腹徑40.5、底徑16、高31.6厘米(圖九∶1)。
圖九 M54 出土陶器
B型 2件。體型略瘦高,下腹斜直。標(biāo)本M54∶20,侈口,沿面外斜,尖唇,短束頸,溜肩,弧腹略鼓,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口徑12、腹徑35.2、底徑17、高29.8厘米(圖九∶2)。
凹唇罐 1件。M54∶13,口部略變形。侈口,平折沿,凹唇,束頸,溜肩,鼓腹,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和上腹部飾多周方格紋??趶?1、腹徑25.4、底徑9.2、高25.6厘米(圖九∶3)。
矮領(lǐng)罐 2件。M54∶11,斂口,圓唇,溜肩,鼓腹,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稍內(nèi)凹。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與兩周篦點(diǎn)紋??趶?0、腹徑36.3、底徑18、高24.5厘米(圖九∶4)。M54∶15,斂口,方唇,圓肩,鼓腹,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與一周鋸齒紋,腹部飾一周篦點(diǎn)紋??趶?0.6、腹徑34、底徑15.7、高23.6厘米(圖九∶5)。
束頸罐 1件。M54∶14,侈口,方唇,短束頸,溜肩,弧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微內(nèi)凹。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與一周鋸齒紋,腹部飾篦點(diǎn)紋??趶?6.2、腹徑28.7、底徑13、高21.5厘米(圖九∶6)。
雙領(lǐng)罐 1件。M54∶12,雙領(lǐng),內(nèi)領(lǐng)微敞,侈口,尖圓唇,短束頸,溜肩。外領(lǐng)微敞,圓唇。鼓腹,下腹部弧收,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趶?3、腹徑21.8、底徑12.6、高17.7厘米(圖九∶8、圖一一∶2)。
蒜頭壺 1件。M54∶4,斂口,口部呈蒜頭形,圓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口部飾一周凹弦紋,肩部飾數(shù)周凹弦紋??趶?.4、腹徑18.3、底徑9、高22.3厘米(圖九∶7)。
鼎 1件。M54∶7,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近平,等距飾三乳突形紐。器身斂口,方唇,雙耳外曲,中間有長方形孔,球腹,圜底近平,底部附三蹄足。腹部飾一周凸弦紋。蓋徑19、口徑17.2、腹深8.4、足高7.3、通高15.6厘米(圖九∶9)。
灶 1組。M54∶6,三眼灶,由灶身和兩件炊器組成。灶身1件,M54∶6-1,灶面呈馬蹄形,前方后圓,灶面上有三個大小相同的圓形釜穴,后端附一蒜頭形煙囪。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門,門外側(cè)模印方形門框,內(nèi)飾幾何形紋飾。長23.4、寬19.2、通高11.2厘米。小甑1件,M54∶6-2,敞口,方唇,深弧腹,小平底,底部有六個圓形箅孔,出土?xí)r置于灶上??趶?1.2、底徑2.8、高5.8厘米。小盆1件,M54∶6-3,敞口,方唇,折腹,腹壁斜直,平底微內(nèi)凹。下腹部有切削痕,出土?xí)r置于灶上??趶?0.4、底徑3、高4.6厘米(圖一〇∶1、圖一一∶1)。
圖一〇 M54 出土器物
圖一一 M54 出土器物
盆 2 件。形制相同。標(biāo)本M54∶21,敞口,平折沿,尖唇,折腹,上腹略內(nèi)曲,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沿面與內(nèi)壁飾多周暗弦紋。口徑31.5、底徑11、高12.8厘米(圖一〇∶2)。
燈 1件。M54∶5,豆形燈,燈盤直口微敞,淺腹,平底,圓柱狀柄,喇叭形底座。柄部飾多周凸棱。盤口徑11.5、柄徑5.8、底座徑7.4、高11.3厘米(圖一〇∶3)。
甑 1件。M54∶9,直口,折沿外斜,尖唇,折腹,上腹微弧,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微內(nèi)凹,底部有7個圓形箅孔。腹部飾兩周凹弦紋,內(nèi)壁飾多周暗弦紋??趶?9.2、底徑12、高13.4厘米(圖一〇∶4)。
璧 6件(M54∶2)。形制、大小均相同,多殘碎,經(jīng)修復(fù)基本完整,其中1件殘缺,呈月牙形。標(biāo)本M54∶2-1,圓環(huán)形,一面飾乳突,一面素面。直徑21.2、好徑6.4、肉寬6.8、厚0.6厘米(圖一〇∶5)。
盒 1件。M54∶8,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弧腹,頂部有圈足狀捉手。器身斂口,方唇,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蓋徑17.4、口徑16.5、底徑7、通高13厘米(圖一〇∶6)。
(2)銅器
銅錢 1組。M54∶1,銹蝕嚴(yán)重,已粘結(jié)成塊,無法辨別。
漆卮銅附件 1件。M54∶3,僅殘余鋬和底座,木質(zhì)器身已朽。底座為圓盤形,直口,直壁,底附三蹄足,內(nèi)壁殘留朽木。鋬?yōu)閳A環(huán)形,與器身相連處殘余朽木。底座口徑12、高3.7厘米,鋬環(huán)徑2.2厘米(圖一〇∶8、圖一一∶3)。
(3)鐵器
鐵釜 1件。M54∶10,口部和腹部殘缺。直口微斂,方唇,矮領(lǐng),溜肩,鼓腹,圜底。腹部附兩耳,一耳殘缺。口殘徑16.6、腹殘徑29.6、高21.2厘米(圖一〇∶7)。
以M8為例進(jìn)行介紹。
該墓平面略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道北龕、墓室和墓室南、北龕組成。墓向287°。
墓道 位于墓室西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寬度大于墓室??诖蟮仔。谋谛敝毕率?,壁面略見工具痕跡。墓道內(nèi)填黃褐色五花土,土質(zhì)較松軟,未經(jīng)夯打。現(xiàn)開口長3.8、寬2.73、底長3.4、寬2.2、深2.9米。
墓道北龕 位于墓道北壁中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進(jìn)深1、寬0.7、高1.1米。
墓室 位于墓道東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進(jìn)深3.1、寬1.1、高1.6米(圖一二)。
圖一二 M8 墓室(西→東)
墓室北龕 位于墓室口部北壁,平面呈長方形,土洞平頂結(jié)構(gòu)。壁面略有修整,底部較平。龕底低于墓室底0.12米,進(jìn)深0.4、寬0.7、高0.5米。
墓室南龕 位于墓室口部南壁,與北龕對應(yīng),平面呈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壁面略有修整,底部較平。龕底低于墓室底0.12米,進(jìn)深0.36、寬0.44、高0.7米。
葬具和葬式 木棺1具,已朽,僅殘余灰褐色棺痕。棺痕長2.06、寬0.7、棺灰厚0.02~0.04米。人骨已朽,葬式不詳(圖一三)。
圖一三 M8 平、剖視圖
M8出土陶器、鐵器共14件。質(zhì)地有陶、鐵兩類。
1.陶器
13件。分為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兩類,器類有鼎、盒、罐、缽、甑、蒜頭壺、鍪、盆。
矮領(lǐng)罐 2件。均為夾砂灰陶。M8∶2,大口微斂,方唇,溜肩,弧腹近直,下腹內(nèi)曲,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腹部飾兩周篦點(diǎn)紋。口徑21.2、腹徑36.5、底徑20.5、高24.4厘米(圖一四∶1)。M8∶7,大口微侈,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肩部飾一周凹弦紋,腹部飾暗弦紋。口徑11.6、腹徑18.5、底徑9.2、高11.2厘米(圖一四∶6)。
圖一四 M8 出土器物
凹唇罐 1件。M8∶1,夾砂灰陶。侈口,沿面外斜,凹唇,束頸,溜肩,鼓腹,下腹部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上部飾多周暗弦紋,肩下部和上腹部飾多周方格紋??趶?0.8、腹徑28.6、底徑12.8、高26.4厘米(圖一四∶2)。
鍪 1件。M8∶9,夾砂紅陶。侈口,圓唇,束頸,短斜肩,弧腹,圜底。頸部和肩部一側(cè)附單耳,下腹部和底部飾籃紋??趶?3.7、腹徑19、高15.4厘米(圖一四∶3、圖一五∶3)。
圖一五 M8 出土陶器
盆 1件。M8∶12,夾砂灰陶。敞口,沿面外斜,尖唇,折腹,平底。器內(nèi)壁飾多周暗弦紋。出土?xí)r位于矮領(lǐng)罐(M8∶2)之上。口徑32.6、底徑12.4、高12厘米(圖一四∶4)。
鼎 1件。M8∶4,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圓弧,等距飾三乳突形紐。器身斂口,方唇,雙耳外折,中間有拱形孔,弧腹近直,圜底,底部附三蹄足。腹部飾一周凸弦紋。蓋徑15.9、口徑13.4、腹深6.7、足高5.6、通高13.9厘米(圖一四∶5、圖一五∶2)。
缽 4件。均為夾砂灰陶。根據(jù)口部和腹部的不同分二型。
A型 3件。直口微敞,方唇,淺弧腹,平底。M8∶3,口徑17.5、底徑7.2、高5.5厘米。M8∶11,出土?xí)r與缽(M8∶3)相扣??趶?6.8、底徑6.6、高5.5厘米(圖一四∶7)。M 8 ∶1 3,出土?xí)r倒扣于凹唇罐(M8∶1)口部作蓋??趶?6.4、底徑4.6、高5.4厘米。
B型 1件。M8∶14,敞口,方唇,上腹微內(nèi)曲,下腹弧收,平底略內(nèi)凹。腹部飾多周凸弦紋。出土?xí)r倒扣于矮領(lǐng)罐(M8∶7)口部作蓋??趶?5.6、底徑5.2、高5.6厘米(圖一四∶8)。
蒜頭壺 1件。M8∶8,夾砂灰陶。直口微斂,口部呈蒜頭形,圓唇,直頸,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腹部飾一周凹弦紋。口徑3.9、腹徑16.7、底徑10、高17.8厘米(圖一四∶9、圖一五∶1)。
甑 1件。M8∶6,夾砂灰陶。敞口,方唇,上腹微弧,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底部有8個圓形箅孔??趶?5、底徑4.8、高6厘米(圖一四∶10)。
盒 1件。M8∶5,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弧腹,頂部有矮圈足狀捉手。器身斂口,方唇,弧腹,平底。腹部飾一周凹弦紋。蓋徑16.3、口徑13.6、腹深8、底徑8.4、通高12厘米(圖一四∶11)。
2.鐵器
鐵鍤 1件。M8∶ 10,長方形,平刃,上部有窄長方形銎孔。銹蝕嚴(yán)重,局部殘損。寬14.1、高6、厚2厘米(圖一四∶12)。
1.墓葬形制
該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墓向280°。
墓道 位于墓室西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寬度略大于墓室。口大底小,四壁斜直下收,壁面略見工具加工痕跡。墓道內(nèi)填黃褐色五花土,土質(zhì)較松軟,未經(jīng)夯打?,F(xiàn)開口長3.2、寬2.2、底長2.84、寬1.8、深5.5米。
墓室 位于墓道東側(cè),平面呈梯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墓室后部有一圓形盜洞,直徑1.3米。進(jìn)深3.2、寬1.26~1.63、高1.8米(圖一六)。
圖一六 M39
葬具和葬式 木棺1具,已朽,僅殘余片狀灰褐色棺痕。人骨已朽,葬式不詳(圖一七)。
圖一七 M39 平、剖視圖
2.隨葬器物
M39出土器物29件(組),有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等。
(1) 陶器
21件。有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紅陶兩種,種類有鼎、盒、罐、缶、鈁、灶、甑、器蓋、璧、珠等。
缶 3 件。夾砂灰陶。形制相同。標(biāo)本M39∶16,斂口,平折沿,圓唇,短束頸,圓肩,鼓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腹部飾兩周篦點(diǎn)紋??趶?3.2、腹徑45.4、底徑18.4、高31.4厘米(圖一八∶1、圖二〇∶3)。
圖一八 M39 出土陶器
甑 1件。M39∶ 13,夾砂灰陶。直口微斂,短斜沿,尖唇,弧腹,下腹內(nèi)曲,平底,底部有7個圓形箅孔。腹部飾兩周凸弦紋??趶?8.8、底徑11.8、高15厘米(圖一八∶2)。
矮領(lǐng)罐 1 件。M39∶20,夾砂灰陶。直口微斂,方唇,矮直領(lǐng),斜肩,上腹近直,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多周暗弦紋。口徑16.6、腹徑30.4、底徑12.8、高20.6厘米(圖一八∶3)。
鈁 1件。M39∶ 14,夾砂灰陶??诓亢拖赂共繗埶椤3蘅?,方唇,束頸,四棱弧腹,平底,高方圈足微外撇。腹部飾兩個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谶呴L13.2、腹徑22.2、底徑14.4、高40.2厘米(圖一八∶4)。
鼎 1件。M39∶ 8,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圓弧,等距飾三乳突形紐。器身斂口,方唇,雙耳外翻,中間有拱形孔,弧腹,圜底,底部附三蹄足。腹部飾一周凸棱。蓋徑19.8、口徑18、腹深9.8、足高7.6、通高17.8厘米(圖一八∶5)。
鼎蓋 1件。M39∶9,夾砂灰陶。呈覆缽形,淺腹,蓋頂?shù)染喔?個乳突狀紐。蓋徑20.2、高4.6厘米(圖一八∶8)。
盒 2件。均為夾砂灰陶。M39∶ 11,器蓋缺失,僅余器身。斂口,方唇,弧腹,平底。腹部飾四周凹弦紋??趶?7、底徑8.9、高9.3厘米(圖一八∶6)。M39∶10,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有矮圈足狀捉手,口部殘缺,僅剩頂部。器身斂口,圓唇,弧腹,底部內(nèi)凹。腹部飾兩周凹弦紋??趶?7.7、腹徑19.7、底徑8.5、高9.9厘米(圖一八∶7)。
灶 1組。M39∶12,二眼灶,由灶身和兩件炊器組成,均為夾砂灰陶。灶身1件,M39∶12-1,平面呈馬蹄形,前方后圓,灶面置兩釜穴,前小后大,后端附一圓柱形煙囪。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門,門外飾一周圓形乳突。長21.6、寬19.6、高12厘米。小盆1件,M39∶12-2,敞口,沿面內(nèi)折,尖圓唇,弧腹,平底。出土?xí)r置于灶上。口徑9.2、底徑3.4、高4.3厘米。小甑1件,M39∶12-3,直口微敞,沿面內(nèi)折,尖圓唇,弧腹,平底,底部有6個圓形箅孔。出土?xí)r置于灶上??趶?.4、底徑3.2、高4.2厘米(圖一八∶9)。
璧 7件(M39∶7)。均為夾砂灰陶。形制、大小均相同。標(biāo)本M39∶7-1,圓環(huán)形,一面素面,一面飾乳突。直徑21.1、好徑5.6、肉寬7.6、厚0.6厘米(圖一九∶1、圖二〇∶2)。
圖一九 M39 出土器物
圖二〇 M39 出土器物
珠 1顆。M39∶4,泥質(zhì)紅陶。殘碎嚴(yán)重。扁球形,珠中部有穿孔,表面殘留紅、白色彩繪。直徑4.7、孔徑1、高3.9厘米(圖一九∶7)。
(2)銅器
銅錢 40枚(M39∶1)。形制相同,均為半兩錢。圓形方穿,穿外無郭,穿兩側(cè)之“半兩”二字鑄造有精有拙,字體偏長,錢正面有外郭。標(biāo)本M39∶1-1,直徑2.9、穿徑0.8厘米(圖一九∶5)。
銅鏡 1件。M39∶2,殘碎嚴(yán)重。蟠螭紋鏡,雙弦鈕,圓鈕座。鈕座外飾兩周弦紋,弦紋間飾短斜線紋。主紋為三菱形紋和三蟠螭紋,蟠螭紋已變形,呈簡化的“S”狀,地紋疏松,以卷云紋和斜線填飾。外圈弦紋中間為短斜線紋,凹圈帶近平緣。殘徑11.2、鈕高0.48、鈕寬0.94、緣寬0.25、緣厚0.18、肉厚0.11厘米,重70.9克(圖一九∶4、圖二〇∶1)。
銅器殘片 1袋。M39∶3,殘碎嚴(yán)重,均呈薄片狀,根據(jù)出土鋪首銜環(huán)判斷,應(yīng)為容器(圖一九∶9)。
(3)鐵器
鐵燈 1件。M39∶6,僅余燈盤和柄部,底座缺失。豆形燈,燈盤敞口,方唇,淺直腹,尖底。實(shí)心圓柱狀柄,下部殘缺。盤徑11.3、殘高9.3厘米(圖一九∶2)。
(4)石器
石硯 1件。M39∶5,圓盤形,一面較平整。直徑13.4、厚1.8厘米(圖一九∶3)。
石研 1件。M39∶19,通體呈黑色,近方形,一側(cè)有切割痕跡。寬4.4、高8.7厘米(圖一九∶8)。
(5)骨器
六博棋子 2件,1件殘。標(biāo)本M39∶15,長方體,質(zhì)輕,表面打磨光滑。長2.8、寬1.6、高1.3厘米(圖一九∶6)。
1.墓葬形制
該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墓向255°。
墓道 位于墓室西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寬度略大于墓室。口大底小,四壁微向內(nèi)收,壁面略見工具修整痕跡。墓道內(nèi)填黃褐色五花土,土質(zhì)較松軟,未經(jīng)夯打。現(xiàn)開口長2.8、寬1.3、底長2.7、寬1.2、深3.3米。
墓室 位于墓道東側(cè),平面呈長方形,土洞拱頂結(jié)構(gòu)。進(jìn)深2.9、寬1、高1.4米(圖二一)。
圖二一 M59 墓室
葬具和葬式 木棺1具,已朽,僅殘余灰褐色棺痕。棺痕長2.06、寬0.7、灰底厚0.02~0.04米。人骨1具,仰身直肢葬,頭向西,性別不詳(圖二二)。
圖二二 M59 平、剖視圖
2.隨葬器物
M59出土隨葬器物16件(組),有陶器、銅器、鐵器等。
(1) 陶器
13件(組)。夾砂灰陶和泥質(zhì)灰陶兩種,器類有鼎、盒、罐、缶、鈁、灶、釜、珠等。
缶 1件。M59∶3,夾砂灰陶。侈口,方唇,沿面外斜,短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肩部飾五周凹弦紋,腹部飾三周篦點(diǎn)紋和一周豎紋。口徑12.2、腹徑37.6、底徑19.6、高35.6厘米(圖二三∶1)。
圖二三 M59 出土器物
鈁 1件。M59∶13,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方形盝頂,內(nèi)有子母口。器身侈口,方唇,束頸,四棱弧腹,方圈足外撇。腹部飾兩個對稱的鋪首銜環(huán)??谶呴L12.2、腹徑20.8、底徑12.6、高39.2厘米(圖二三∶2)。
矮領(lǐng)罐 3件。均為夾砂灰陶。M59∶9,直口微敞,圓唇,鼓肩,鼓腹,平底微內(nèi)凹。肩部飾多周弦紋??趶?7.2、腹徑28、底徑14.8、高20.2厘米(圖二三∶3)。M59∶6,敞口,圓唇,鼓肩,弧腹,平底內(nèi)凹。肩部飾多周暗弦紋,腹部飾兩周凹弦紋??趶?2.8、腹徑23.4、底徑13.6、高16厘米(圖二三∶4)。M59∶7,斂口,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腹部飾兩周折棱??趶?1.3、腹徑18.4、底徑8.6、高1 2.5 厘米(圖二三∶6)。
鼎 1件。M59∶8,夾砂灰陶。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有圈足狀捉手。蓋表面飾一周凹弦紋。器身斂口,圓唇,短雙耳微折,中間有長方形孔,弧腹,平底,底部附三矮蹄足。腹部飾一周凸棱。蓋徑18、口徑15.2、腹深7.4、足高5、通高1 4 厘米(圖二三∶5)。
盒 2件。均為夾砂灰陶。M59∶5,蓋缺失,器身子母口內(nèi)斂,圓唇,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腹部飾四周凹弦紋??趶?7.3、底徑9.6、高8.7厘米(圖二三∶7)。M59∶12,由蓋和器身組成。蓋呈淺覆缽形,頂部有矮圈足狀捉手。蓋面飾一周凹弦紋。器身斂口,圓唇,弧腹,平底微內(nèi)凹。腹部飾四周凹弦紋。蓋徑17.8、口徑15.4、底徑8.1、通高13.4厘米(圖二三∶8)。
釜 1件。M59∶10,夾砂灰陶。侈口,圓唇,束頸,圓肩,鼓腹,圜底。下腹部和底部飾籃紋??趶?1、腹徑14.9、高11.6厘米(圖二三∶9)。
灶 1組。M59∶11,三眼灶,由灶身和兩件炊器組成,均為夾砂灰陶。灶身1件,M59∶11-1,灶面呈馬蹄形,前方后圓,上置大小相近的三釜穴,灶面后端中部附一煙囪。前壁有拱形落地灶門,外飾長方形門框,框內(nèi)飾菱形紋。長20.4、寬17.8、高10.4厘米。小盆1件,M59∶11-2,敞口,平折沿,圓唇,弧腹,平底。出土?xí)r置于灶上??趶?、底徑3、高3.6厘米。小甑1件,M59∶11-3,敞口,平折沿,圓唇,弧腹,平底,底部有3個圓形箅孔。出土?xí)r置于灶上??趶?.6、底徑2.8、高3.4厘米(圖二三∶11)。
珠 一串(M59∶2),共19顆。均為泥質(zhì)灰陶。形制相同。標(biāo)本M59∶2-1,圓球狀。直徑1.7厘米(圖二三∶12)。
(2) 銅器
銅錢 28枚(M59∶1)。形制相同,均為半兩錢。標(biāo)本M59∶1-1,圓形方穿,穿正反面均無郭,穿兩側(cè)鑄有“半兩”二字,字體寬大,緊鄰錢外緣和穿孔。直徑2.85、穿徑0.8厘米(圖二三∶13)。
(3) 鐵器
鐵削 2件。形制相同,均殘。M59∶4,斷為兩截。環(huán)首柄,直背略厚,單面刃。殘長18、寬1.3厘米(圖二三∶10)。M59∶14,已殘缺,僅余柄部。
關(guān)于上述墓葬的年代,可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兩個方面進(jìn)行推斷。
墓葬形制方面,M4、M8為豎穴墓道土洞墓,墓道寬于墓室,口大底小,四壁傾斜較甚,分別與西安南郊光華M93(戰(zhàn)國晚期)和潘M187(秦代)形制相近[1]。M54墓道帶一側(cè)龕,壁面向下略斜收,與龍首原醫(yī)M42(西漢早期)形制相似[2]。M39、M59墓道壁面向下略斜收,墓道與墓室寬度之比較小,與西安南郊潘M121(西漢早期)形制相近[3]。
隨葬器物方面,M4、M8、M54三墓均以鼎、盒、蒜頭壺等仿銅陶禮器為核心,配以罐、缽、釜(鍪)、甑、盆等日用陶器,這是關(guān)中地區(qū)秦漢之際的典型陶器組合。一般認(rèn)為,蒜頭壺的流行時間相對集中,大約在秦統(tǒng)一時期,上限可到戰(zhàn)國晚期,西漢早期急劇減少[4]。M4、M8隨葬的蒜頭壺分別與西安南郊一期墓葬M185、M101所出相近[5]。同時,M4出土陶器上普遍戳印“杜亭”陶文,以往研究表明,此類陶文為秦代的市亭陶文,應(yīng)屬秦代民營制陶作坊所制[6]。因此,M4、M8的年代當(dāng)在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初年之間。M54隨葬的蒜頭壺與西安南郊二期墓葬M133所出相近[7],隨葬的雙領(lǐng)罐、陶灶、陶璧、鐵釜、漆卮銅座等器物,也見于上塔坡村西漢墓M59[8]。因而,M54的年代略晚于M4和M8,應(yīng)在西漢初年至西漢早期。M39、M59均隨葬最大腹徑居于器體中部的陶鈁,為西漢時期的典型特征。同時,二墓所葬的半兩,錢文工整,字體較瘦長,已明顯具有漢篆之風(fēng),可能為文帝五年以后所鑄四銖半兩[9]。故而,M39、M59的年代約在西漢早期至武帝前期。
M39、M54出土的陶璧,以往在西安南郊地區(qū)也有所發(fā)現(xiàn)。陶璧一面飾圓點(diǎn)紋,另一面為素面,系仿玉璧制作。出土?xí)r多平鋪于棺痕四周,排列整齊,似經(jīng)綴連,應(yīng)為木棺之裝飾用璧[10]。棺上飾連璧的葬俗,主要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的楚墓中,這一葬俗在漢長安城東南郊的流行,反映了秦漢之際關(guān)中地區(qū)與楚地密切的文化交流。
上塔坡村東戰(zhàn)國秦漢墓地出土了大量戳印“杜亭”字樣的陶器,杜亭即杜縣市亭的省文。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秦漢時期在縣內(nèi)設(shè)置市亭以維持市場秩序,監(jiān)督市場交易,征取市場稅收,本身亦兼營手工業(yè)。秦人在陶器上戳印“市”“亭”印文,是表示所戳印的陶器質(zhì)量合格,可以在市場銷售[11]。此前,墓地周邊的茅坡光華膠鞋廠秦墓、潘家莊世家星城秦墓等同時期墓地中,也發(fā)現(xiàn)有大量“杜市”“杜亭”戳印陶器[12]。這些戳印陶器的集中出土,表明此地可能與戰(zhàn)國至秦代杜縣制陶作坊相距不遠(yuǎn)。
上塔坡村東戰(zhàn)國秦漢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彼此之間少有打破關(guān)系,埋葬時間集中于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早期,墓主身份均為平民,表明其應(yīng)是一處有規(guī)劃的集體墓地。一般認(rèn)為,秦之杜縣縣址在今南杜城村附近[13],結(jié)合本墓地所出大量“杜亭”類戳印陶器,以及鄰近區(qū)域出土的“杜胡”“杜申”“杜锜”“杜嘉”等銅印,可以認(rèn)為上塔坡村東戰(zhàn)國秦漢墓地是戰(zhàn)國中期至西漢早期杜縣及周邊居民的公共墓地。該墓地的發(fā)掘,為完善關(guān)中地區(qū)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考古學(xué)文化序列,探索秦漢時期杜縣周邊喪葬習(xí)俗及社會組織形態(tài)的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
項目負(fù)責(zé)人:王艷朋
發(fā)掘:段成剛 韋莉果 曾 宇 李萬利
張 弛
整理:韓 冬 李 強(qiáng) 于單夕瑋 唐志強(qiáng)
攝影:王 婭 李 強(qiáng)
繪圖:張鵬軒 羅春蕾
執(zhí)筆:馮 健 段成剛 韓 冬 曾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