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星堆研究院
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三星堆遺址(圖一)1986年發(fā)現(xiàn)一號、二號“祭祀坑”的區(qū)域進行考古勘探與發(fā)掘,發(fā)現(xiàn)6座新的“祭祀坑”,編號三號坑~八號坑。2020年1月16—17日,在TG4東部近北壁發(fā)現(xiàn)一處黃褐色黏土區(qū)域,與周圍的灰褐色黏土區(qū)域存在區(qū)別,1月18日經(jīng)探鏟勘探,確認周圍的灰褐色黏土層為生土,而黃褐色黏土向下的土質(zhì)、土色存在明顯變化,距口部1.4米深處發(fā)現(xiàn)厚度超過10厘米的黑色灰燼,濕度較大,夾雜有骨渣等遺物,初步判斷其性質(zhì)與一號坑基本一致,由此確認四號坑,并編號為K4。
圖一 三星堆遺址位置示意圖
為實施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川渝地區(qū)巴蜀文明進程研究”和“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工作理念,于2020年10月9日至2021年8月19日對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四號坑(以下稱“K4”)進行考古發(fā)掘,現(xiàn)將發(fā)掘收獲簡報如下。
K 4 位于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東部,西北距K1約11.5、東南距K2約12.1、南距K3約4.9、東距臺地邊緣0.9米(圖二)。K4開口于2020ⅢA1T0522第③層(宋代堆積層)下,被G63、G64、D201~D227打破,打破H8、生土。
圖二 三星堆遺址祭祀?yún)^(qū)一至八號坑平面分布圖
K 4 現(xiàn)存坑口平面大致呈正方形。方向36°。整體口大底小??涌跂|邊長3.24、南邊長2.91、西邊長2.84、北邊長2.85米,坑底東邊長2.91、南邊長2.6、西邊長2.62、北邊長2.6米,開口距地表0.2 5、坑深1.3~1.5米,面積約9.33平方米(圖三)。
圖三 K4 平、剖面圖
坑口明顯,填土及灰燼堆積容易與四壁剝離,原始壁面保存較好。四壁斜直,整體不甚平整,西壁中部微凸,北壁偏西部微凹。坑底亦不甚平整,南高北低。在南壁東端近底部有一長條狀生土包,轉(zhuǎn)角圓緩,北側邊緣東部內(nèi)凹、西部外凸,大約可見四條豎向凹痕,應為生土包北側在挖掘過程中縱向操作留下的工具痕跡,表面不平整,未見明顯人工處理或踩踏痕跡,用途不明。
四壁偏下部位可見長條形工具痕跡,尤以南壁、東壁、北壁較為明顯。南壁近西南角位置,距坑底0.5~0.65米處,可見三條豎向并列分布的長條形淺凹痕,每條痕跡長15、寬2.5厘米。北壁靠近西北角位置,距坑底0.4~0.6米處,可見六條長條形淺凹痕,長15、最寬3厘米左右。這六條痕跡不完全平行,整體豎向分布,呈下收趨勢,似為使用同一工具多次下挖形成(圖四)。東壁偏北位置,距東北角0.55~0.75米、距坑底0.55~0.75米處,可見五條豎向并列分布的工具痕跡,長15~20、寬3厘米。
圖四 K4 北壁遺留的工具痕跡
在坑四壁及生土包與坑底交界處,可見K4形成過程中挖坑留下的凹窩痕跡,形狀近鈍角三角形,可區(qū)分長邊與短邊。在挖坑過程中,近坑底轉(zhuǎn)角處縱向挖土不容易挖平,越近坑底越向內(nèi)收,需要沿著坑壁延伸的方向橫向再挖,從而產(chǎn)生這樣的痕跡。通過此類凹窩痕跡,可以判斷K4在形成過程中挖掘坑底邊緣時的操作方向,近西壁從西北角自北向南挖,近北壁從東北角自東向西挖,近東北壁從東北角自北向南挖,近東南壁從東南角自南向北挖,近生土包北緣則從東南角自東向西挖(圖五)。
圖五 K4 坑底邊緣
K4填充堆積由上及下可分為填土、灰燼、埋藏遺物三部分,茲分別加以介紹。
填土發(fā)掘過程中,以人為劃分的小方格為采樣單元對全部土樣進行采集。為了解填土堆積情況,四周暫時保留4個剖面,四角保留取樣土柱,發(fā)掘至灰燼堆積表面后,將四周填土發(fā)掘至露出原始坑壁。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的區(qū)別,可以將填土堆積劃分為11層。
第①層分布于坑北部。深黃棕色粉沙土,致密,較純凈。由南向北傾斜,南高北低。出土零星陶片以及金帶、綠松石片、石餅、石錛等遺物。
第②層分布于坑中北部偏西區(qū)域。黃色黏土為主,夾雜褐色黏土塊,致密,純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近西北角最低。出土零星陶片和卵石。
第③層分布于坑西南部。黃褐色粉沙土為主,夾雜黃色黏土,較致密。由南向北傾斜,南高北低。包含零星炭屑和燒土顆粒。
第④層分布于坑南部和西部。黃褐色粉沙土為主,夾雜較多黃褐色黏土,較致密,純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出土零星陶片以及石餅、滑石斷塊等遺物。
第⑤層分布于坑東半部。淺黃褐色黏土為主,夾雜褐色細沙土,較致密。由南向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整體較厚。包含較多炭屑,局部將土壤浸染成黑灰色。出土較多陶片以及金帶、綠松石片、玉斤、石斧、石片等遺物。
第⑥層分布于坑中部偏東。黃褐色黏土,較致密,純凈。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出土零星陶片以及石餅等遺物。
第⑦E層分布于坑東部。深黃褐色細沙土為主,夾雜大量深灰褐色黏土和少量黃色黏土,較疏松。由南向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與較多炭屑。出土陶片以及石餅、礪石等遺物。
第⑦W層分布于坑西部。黃褐色細沙土為主,夾雜少量黃褐色和灰褐色黏土,疏松,較純凈。由南向北傾斜,近西南角最高。出土少量陶片以及綠松石片等遺物。
第⑧層分布于坑中東部?;液稚仇ね?,較致密。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包含少量燒土顆粒與較多炭屑。出土陶片以及玉璧、石璧芯、石餅等遺物。
第⑨層分布于坑中西部。黃褐色細沙土,較疏松。由南向北傾斜,近西南角最高。包含較多紅沙土塊。出土陶片及金箔片、銅渣、石璋、石片等遺物。
第⑩層分布于坑南部。黃褐色細沙土,疏松。由南向北傾斜,近東南角最高。包含較多紅燒土顆粒。出土零星陶片以及銅渣、綠松石片等遺物(圖六)。
圖六 填土發(fā)掘平、剖面圖
填土堆積的形成是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根據(jù)土質(zhì)土色所劃分的堆積疊壓層次,代表的是堆積行為的先后與填土來源的不同,不具有年代學意義上的早晚區(qū)別。填土堆積整體由南向北呈傾斜狀分布,具有明顯的方向性。第①層僅分布于坑北部,第③、⑦W和⑨層由坑西南角向其他方向傾斜,其余各層均由坑東南角向其他方向傾斜,表明填土堆積主要從坑口東南部傾倒入坑,其次從坑口西南部傾倒入坑,存在從兩處傾倒的跡象。
填土來源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較致密的灰褐色和黃褐色黏土,構成了填土堆積的主體,與被坑打破的生土層土質(zhì)土色接近,應為挖坑時的生土回填;另一部分是較疏松的黃褐色細沙土,占比相對較小,可能從周邊運來。填土局部經(jīng)過夯打,尤以第①、②、⑤、⑥層等以黏土為主且致密的堆積更為明顯,夯打方法為邊填邊夯,故夯面不僅小且傾斜方向各異(圖七)。
圖七 填土夯面
填土出土遺物共計603件,包括陶器、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此外還出土有竹木炭屑、骨骼碎屑、燒土顆粒、紅沙土塊等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遺存,以及卵石、石塊等自然遺存。大體來說,具有數(shù)量少、保存差、分散不成體系、無特定位置等特點。填土中出土的陶片、石塊及部分石器殘片等遺物,原應屬于被其打破的早期地層、遺跡單位或周邊區(qū)域的堆積,在回填的過程中混雜進去。填土中出土的金器、銅渣、玉器等遺物,其來源可能和坑底埋藏遺物一致,在搬運過程中無意混入。
1.陶器
共542件。出土時皆為殘片,整體較破碎。可辨器型有器蓋、小平底罐、深腹罐、圈足罐、喇叭口罐、高領罐、小平底盤、高柄豆、豆形器、窄沿盆、花邊口盆、斂口甕、矮領甕、侈口缸、斜領缸、敞口壺、子母口壺、尊形壺、高圈足尊、高圈足杯、尖底杯、瓶、板狀器等。
小平底罐 21件。標本K4t⑨∶22,殘存口沿與頸部。夾砂灰陶。敞口,微卷沿,圓唇,溜肩。素面。復原口徑15.8、殘高3.6、厚0.3厘米,重10.4克(圖八∶1)。標本K4t⑨∶26,僅存口部殘片。泥質(zhì)黑陶。侈口,折沿,尖圓唇,聳肩。復原口徑9.9、殘高4.5、厚0.25厘米,重7.6克(圖八∶4)。標本K4t⑤∶31,殘存下腹與底部。泥質(zhì)灰陶。斜直腹,小平底。素面。復原底徑0.8、殘高2、厚0.3厘米,重9.7克(圖八∶7)。標本K4t⑨∶9,殘存口沿與肩部。夾砂黑皮陶,胎體呈紅色。敞口,卷沿,方唇,肩部微鼓。素面。復原口徑13.5、殘高2.3、厚0.4厘米,重6.7克(圖八∶11)。
圖八 填土出土陶器
深腹罐 4件。標本K4t⑧∶29,夾砂灰褐陶。侈口,窄折沿,圓唇,溜肩。素面。復原口徑18、殘高3.6、厚0.5厘米,重14克(圖八∶10)。
圈足罐 2件。僅存口沿。侈口,卷沿。K4t⑦W∶14,夾砂黑褐陶。尖唇,肩部微鼓。肩部飾繩紋。復原口徑31.2、殘高3.4、厚0.5厘米,重15.4克(圖八∶13)。K4t⑨∶19,夾砂褐陶。方唇。肩部飾繩紋。復原口徑39.2、殘高4.8、厚0.5厘米,重36.2克(圖八∶14)。
高柄豆 1件。K4t⑥∶4,殘存盤部。泥質(zhì)黑皮陶。敞口,折沿,尖圓唇,折腹。素面。復原口徑35.2、殘高2.2、厚0.7厘米,重34.5克(圖八∶8)。
豆柄 17件。標本K4t⑨∶20,泥質(zhì)黑皮陶。直筒狀。表面飾兩道凹弦紋。殘高7.5、直徑2、厚0.5厘米,重46.1克(圖八∶2)。標本K4t⑧∶26,泥質(zhì)黑皮陶。紡錘狀。素面。殘高11.1、直徑3.2、厚0.75厘米,重106.3克(圖八∶3)。
花邊口盆 1件。K4t⑩∶25,殘存口沿。夾砂褐陶。侈口,折沿,束頸??谘仫椑K紋,肩部施交錯繩紋。口部殘寬3.1、殘高2.9、厚0.6厘米,重17.8克(圖八∶5)。
斂口甕 4件。標本K4t⑦E∶8,殘存口沿及上腹部。夾砂灰褐陶。斂口,口沿內(nèi)側外撇,尖圓唇,溜肩,弧腹。素面。復原口徑51.6、殘高4.8、厚0.8厘米,重52.3克(圖八∶12)。
侈口缸 3件。標本K4t⑤∶27,殘存口沿與肩部。夾砂黑皮陶。侈口,卷沿,方唇,短束頸,無肩,斜腹。沿面飾繩紋。口部殘寬4、殘高3.5、厚0.5厘米,重20.2克(圖八∶6)。
斜領缸 1件。K4t⑦W∶8,殘存口沿。夾砂灰褐陶。敞口,折沿,方圓唇,斜領。素面。復原口徑54.4、殘高5.6、厚0.8厘米,重95.6克(圖八∶9)。
2.金器
共4件。包括金帶3件、金箔片1件。大部分金器出土時卷曲,舒展后可辨器型,表面有多處褶皺。
金帶 3件。標本K4t⑤∶1,兩端均殘,側面可見剪切痕跡。整體呈“L”形。圓角。素面。殘長20.3、寬0.5~0.7厘米,重1.925克(圖九、圖一三∶1)。
圖九 填土出土金帶(K4t ⑤∶1)
金箔片 1件。K4t⑨∶1,近圓形,可見剪裁痕跡。素面。近邊緣處有一不規(guī)整小穿孔。直徑1~1.1厘米,重0.108克(圖一三∶5)。
3.銅器
共23件。皆為細碎的殘片或銅渣,無法辨認器型。
4.玉器
共2件。包括玉斤、玉璧各1 件,出土時皆殘。
玉斤 1件。K4t⑤∶ 3,一端殘斷。透閃石玉,乳白色,局部受沁呈黃褐色。殘余部分呈長條形,橫截面呈兩邊微鼓的長方形,殘斷部位可見一圓形穿孔,為單面鉆。近頂端飾兩條平行凹弦紋,弦紋面與鉆孔面相反。殘長5.45、寬2.75~2.9、厚0.3 5~0.6 厘米,正面孔徑1.25、背面孔徑0.95厘米,重17.6克(圖一〇∶1、圖一一∶2)。
圖一〇 填土出土玉器
圖一一 填土出土玉、石器
玉璧 1件。K4t⑧∶ 1,僅存殘塊,殘存部分不足四分之一。蛇紋石玉,白色。原應為圓形。邊緣有扉牙,穿孔為單面鉆,穿孔處較厚,邊緣處較薄。殘長5.15、肉寬3.85、厚0.4~0.9厘米,扉牙長約0.45厘米,重34.2克(圖一〇∶2、圖一一∶4)。
5.石器
共25件。大多為殘件,包括石璋2件、石璧芯1件、石餅8件、柱狀石器1件、石錛1件、石斧1件、石片4件、滑石斷塊1件、礪石1件,其他無法辨認器型的石器5件。
石璋 2件。標本K4t⑧∶2,殘存中部一截。蛇紋巖。呈長條形,兩側平直,表面磨制光滑,形狀規(guī)整。殘長5.85、寬6.1~6.2、厚1.2厘米,重77.8克(圖一一∶8)。
石餅 8件。標本K4t④∶2,出土時殘為兩塊,拼對后基本完整,僅邊緣有殘缺。千枚巖。近圓形,中部微鼓,邊緣略薄,一面磨制,另一面剝落嚴重,未見任何磨制痕跡。直徑7.1~7.45、厚約1.65厘米,重120.6克(圖一一∶5)。標本K4t①∶6,斷塊。板巖。一面可見明顯的磨制痕跡。長7.1、寬2.95、厚1.1厘米,重87.6克(圖一一∶6)。
柱狀石器 1件。K4t⑥∶1,殘存一截?;瘞r。一端切割平整,橫截面近橢圓形,表面打磨光滑。殘長4.45、直徑1.85~2.2厘米,重21.2克(圖一一∶1)。
石斧 1件。K4t⑤∶6,出土時殘斷,刃部殘缺。砂巖。整體呈梯形,頂部較窄,不平整,中部較寬,側邊斜直,表面磨制光滑。殘長4.95、頂部寬4.3~4.9、厚1.1~1.7厘米,重67.3克(圖一一∶3)。
礪石 1件。K4t⑦E∶1,殘斷。砂巖。形狀不規(guī)整,兩面有磨面,表面有使用造成的小凹窩。長7.55、寬8.45、厚5.3厘米,重338.9克(圖一一∶7)。
6.綠松石片
5件。皆細小。
7.骨制品
2件。皆為殘件,無法辨認器型。
K4填土堆積之下為灰燼堆積,從性質(zhì)上來說屬于埋藏堆積的一部分,整體厚度較大且遍布全坑(圖一二)。
圖一二 灰燼堆積(西→東)
灰燼堆積整體由東南角向西北、西、北幾個方向傾斜,表明灰燼是自坑的東南角傾倒入坑的。堆積表面高低不平,東南角貼近坑壁的地方最高,距離坑口0.46~0.5米,且蔓延至坑口;西南角距離坑壁0.2米左右的地方其次,但高度比東南角最高的地方整體低30厘米;中北部大部分區(qū)域較低,整體較平緩?;覡a堆積最薄處位于生土包之上,厚約5厘米;最厚處位于生土包北側,厚約50厘米;平均厚度超過20厘米,遍布全坑并蔓延到四周坑壁上。疊壓在灰燼之上的填土也相應的,在西北部最厚,約140厘米,越靠近東南角越薄。
灰燼堆積以炭屑為主,剛暴露出時含水率較高,炭屑較細碎,此外還包含有少量細沙土和黏土塊,應為上層填土混入??颖诤涂拥拙匆娊?jīng)火燒的跡象,結合埋藏學相關研究,判斷灰燼堆積應為坑外燃燒后攜裹遺物一次性傾倒入坑。
灰燼堆積出土遺物457件,包括象牙制品、陶器、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整體顯示出散亂、零碎、分布無規(guī)律的特點。
1.象牙制品
共44件。包括象牙珠2顆、象牙殘片42片。
2.陶器
共205件。除2件尖底盞保存基本完整外,其余皆為殘片,整體較破碎??杀嫫餍陀屑獾妆K、高領罐、高柄豆、淺腹盆、斂口甕、矮領甕、敞口壺等。
3.金器
共45件。包括魚形金飾15件、金帶5件、金箔片25件。大部分金器出土時卷曲,舒展后可辨器型,表面有多處褶皺。
魚形金飾 15件。標本K4hj∶218,保存基本完整,僅頭部上下各有一處小缺口。整體呈柳葉形。頭部為三角形,眼睛為一小穿孔,眼睛后方的頭部上下各有一小圓點,弧肩,尾端呈三角形。近頭端寬,近尾端窄。身上鏨刻有魚刺紋,器表有多處褶皺。長5、寬0.7厘米,重0.352克(封三∶5;圖一三∶2)。標本K4hj∶229,保存基本完整。整體呈柳葉形。頭部原較平直,兩角向正面對折使頭部呈梯形,眼睛為一小穿孔,折肩,尾端平直。近頭端寬,近尾端窄。身上鏨刻有魚刺紋,器表有多處褶皺。長6.3、寬0.75厘米,重0.367克(封三∶6;圖一三∶3)。
圖一三 填土、灰燼堆積出土金器
金帶 5件。標本K4hj∶263,兩端均殘。整體呈長條形,不平直。邊緣有燒熔痕跡,一端上下各有一穿孔。素面。殘長8.6、寬2~2.65厘米,重2.227克(圖一三∶7)。
金箔片 25件。標本K4hj∶261,近長方形。四角經(jīng)裁剪,中部有一不規(guī)整小穿孔。素面。長1、寬0.9厘米,重0.094克(圖一三∶4)。標本K4hj∶145,長方形。四角經(jīng)裁剪,近邊緣處有一不規(guī)整小穿孔。素面。長1.25、寬1厘米,重0.131克(圖一三∶6)。
4.銅器
共156件。絕大多數(shù)為細碎的殘片或銅渣,可辨器型包括銅方孔有領璧1件、銅掛飾1件、銅管狀器1件。
5.玉器
共2件。均殘,無法辨認器型。
6.石器
共2件。均殘,無法辨認器型。
7.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有疑似漆皮3份,體積微小,分別編號提取。通過對灰燼堆積的顯微觀察發(fā)現(xiàn)有麻紡織物及絲綢痕跡。
K4埋藏遺物1118件,包括象牙、象牙制品、陶器、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海貝等,各類遺物遍布坑底,尤以中部和西部較為集中,近東壁區(qū)域相對較少(圖一四)。象牙整體位于埋藏遺物的上層,多為整根埋入,在坑內(nèi)的分布沒有明顯規(guī)律,保存較差,表面有明顯的灼燒痕跡,被灰燼浸染呈黑褐色。象牙之下為其他埋藏遺物,也有少數(shù)遺物疊壓在部分象牙上。陶器皆為碎片,散落在坑底靠近西北部,未見原位破碎者,表明陶器在入坑之前已破碎。金器體形均較小,相對集中地分布于坑底西部,出土時多卷曲呈團狀,部分金器表面附著有紅色物質(zhì),還有一些金器表面明顯可見燒熔痕跡。銅器體量較小,完整者極少,多為碎片,3件扭頭跪坐人像被置于坑底不同位置,作為其頭發(fā)的長條形銅器散落周邊,有領璧相對集中分布于坑底北部,其他類型的銅器則散落坑底各處,無明顯分布規(guī)律,少部分銅器表面可見燒餾痕跡。玉器以完整器為主,少數(shù)在原位破碎成數(shù)塊,部分器物入坑前經(jīng)過火燒。石器皆為殘件,保存狀態(tài)差。海貝數(shù)量較少,散落在坑底近南部。
1.象牙及象牙制品
共139件。包括象牙47根、象牙珠28顆、細碎的象牙殘片64片。
象牙 47根。出土時輪廓基本完整,少數(shù)殘斷,牙骨質(zhì)殘存較少,強度低。標本K4yw∶10,長106.5、寬47厘米,加固后重9427克(圖一五∶1、2)。標本K4yw∶35,長80、寬28厘米,加固后重8885克(圖一五∶3、4)。
圖一五 象牙
2.陶器
共468件。皆為殘片,破碎程度不一,部分陶片或可拼對復原成完整陶器,有待修復??杀嫫餍桶ǜ哳I罐、器座等。
高領罐暫為殘存的口、領部。以夾砂黑皮陶為主。侈口,高領,圓肩。根據(jù)口、領部特征可分為二型。
A型 卷沿,圓唇,領部微弧,近口部較直。標本K4yw∶172,殘存至肩部。復原口徑12.6、殘高6.7、厚0.55厘米,重84克(圖一六∶2、圖一七∶1)。標本K4yw∶174,殘存口部至肩部。復原口徑9.8、殘高5.6、厚0.4厘米,重60.3克(圖一七∶2)。標本K4yw∶327,尖圓唇。復原口徑12.2、殘高4.7、厚0.65厘米,重26.7克(圖一七∶3)。標本K4yw∶341-1,尖圓唇。復原口徑11.6、殘高3.9、厚0.45厘米,重17.6克(圖一七∶5)。標本K4yw∶194,復原口徑11、殘高3.4、厚0.3厘米,重8.8克(圖一七∶6)。標本K4yw∶148,夾砂灰褐陶。復原口徑10.8、殘高3.5、厚0.5厘米,重15.4克(圖一七∶8)。標本K4yw∶147,復原口徑11.2、殘高3、厚0.5厘米,重12克(圖一七∶9)。標本K4yw∶173,復原口徑12.4、殘高3.1、厚0.5厘米,重11.2克(圖一七∶10)。標本K4yw∶178,復原口徑11.6、殘高3.7、厚0.4厘米,重15.4克(圖一七∶11)。標本K4yw∶84,夾砂灰褐陶。復原口徑12.2、殘高5.1、厚0.5厘米,重51.4克(圖一七∶12)。
圖一六 陶器
圖一七 陶器
B 型 窄平沿不外卷,方圓唇,領部近直。標本K4yw∶281,領部飾一條凸棱紋。復原口徑16.4、殘高4.1、厚0.65厘米,重12.9克(圖一七∶4)。標本K4yw∶338-2,復原口徑14.6、殘高4.5、厚0.4厘米,重20.6克(圖一七∶7)。
器座 1件。K4yw∶138,殘存底部。夾砂灰褐陶。圓唇外側加厚。復原口徑15、殘高3、厚0.4厘米,重25.3克(圖一六∶1、圖一七∶13)。
3.金器
共81件。大部分金器出土時卷曲嚴重,舒展后表面可見多處褶皺,目前經(jīng)清理可辨認器型的包括魚形金飾57件、金帶8件、金箔片2件。
魚形金飾 57件。整體呈柳葉形,器身鏨刻有魚刺紋,可根據(jù)頭尾形態(tài)的不同分為二型。
A型 55件。眼睛為一小穿孔,眼睛后方的頭部上下各有一小圓點,尾端呈三角形。近頭端寬,近尾端窄。頭部上下各有一處小缺口。根據(jù)其尺寸大小又可分為三亞型。
Aa型 14件。長約4~6厘米。標本K4yw∶ 392,基本完整。頭部為三角形,弧肩,身體微弧。長5、寬0.9厘米,重0.392克(封三∶2;圖一八∶3)。
圖一八 金器
A b 型 2 4 件。長約1 1~1 2 厘米。標本K4yw∶391,基本完整。頭部為梯形,折肩。長11.65、寬1.05厘米,重1.077克(封三∶4;圖一八∶1)。
A c 型 1 7 件。長約1 5~1 6 厘米。標本K4yw∶54,基本完整。頭部為三角形,弧肩,身體細長,微弧。長15.9、寬1.05厘米,修復后重1.395克(封三∶1;圖一八∶6)。
B型 2件。頭部原較平直,兩角對折使頭部呈梯形,眼睛為一小穿孔,尾端平直。近頭端寬,近尾端窄。標本K4yw∶480,基本完整。兩角向正面對折使頭部呈梯形,折肩。長6.3、寬0.7厘米,重0.286克(封三∶3;圖一八∶4)。
金帶 8件。標本K4yw∶523,一端殘缺。長條形,整體微弧。兩端近邊緣處各有一小穿孔。素面,表面有多處褶皺。殘長38.6、寬1.2~1.45厘米,修復后重5.043克(圖一八∶7、圖一九)。
圖一九 金帶(K4yw ∶523)
金箔片 2件。出土時完整,尺寸較小。有穿孔。K4yw∶689,近圓形。邊緣不平整,中部有一不規(guī)整小穿孔。素面。直徑1.3~1.4厘米,重0.199克(圖一八∶2)。K4yw∶468,近長方形。四角經(jīng)裁剪,近邊緣處有一不規(guī)整小穿孔。素面。長1.15、寬1.05厘米,重0.141克(圖一八∶5)。
4.銅器
348件。目前經(jīng)清理可辨認器型的包括扭頭跪坐人像3件[1]、有領璧16件、方孔有領璧7件、戈2件、鈴6件、花苞形器2 件、掛飾8 件[2]、環(huán)形銅片65件,以及人頭像殘片、罍蓋及罍圈足殘件、扭頭跪坐人像頭發(fā)殘片等。
扭頭跪坐人像 3件。大小、造型基本一致。人像呈跪坐姿態(tài),身體略向左前方傾斜,頭微頷并扭向身體右側,頭發(fā)殘斷,雙手呈“對掌”狀態(tài)平舉于身體左前方,兩膝貼地,雙腳前腳掌著地,后腳掌抬起。標本K4yw∶244,保存狀況較好。人像上身堅挺,略呈倒三角形,胸部輪廓明顯,下身寬厚有力。國字臉,臉部較寬,顴骨突出。劍眉,眉頭緊蹙。杏仁眼,眼窩內(nèi)凹,眼瞼清晰可見,眼珠微凸。鼻梁高挺,鼻翼突出。雙唇微抿,嘴較寬,嘴角微向下撇。下巴方正。雙耳耳輪、耳廓、耳屏清晰可見,耳廓緊貼顳部,圓形耳垂,耳垂外側有表示耳洞的圓形小凹窩,未穿。脖子較短,下頜貼近抬起的右上臂。額頭系帶,右至后腦削平處,左至左耳后,未至削平處。頭頂?shù)念^發(fā)中分,盤發(fā)從頭左后側逆時針繞頭一周然后從左前側束發(fā)向上,后腦發(fā)線呈弧形。人像所穿衣物以浮雕形式展現(xiàn),共有3件,上著外套,下著短裙,短裙上露出另一件服飾的下擺,腰間系帶,結袢于腰前。殘高29.9厘米,重3700克(圖二〇)。
圖二〇 扭頭跪坐人像(K4yw ∶244)
有領璧 16件。好緣斜向凸出成領,窄肉較薄。標本K4yw∶ 118,出土時基本完整。素面。直徑9.7~9.9、通高1.55、好徑4.7~5.1、肉寬1.55~1.8、肉厚0.15~0.25厘米,重87.8 克(圖二一∶2、圖二 二∶1)。標本K4yw∶ 1121,出土時殘損。銹蝕明顯,可辨器型。素面。直徑約9.7、通高1.65、好徑5.15~5.3、肉寬1.6~1.65、肉厚0.1~0.25厘米,重119克(圖二二∶2)。標本K4yw∶77,出土時殘損,可辨基本器型。好部邊緣不平整。素面。直徑9.65、通高1.5~1.65、好徑4.3~4.75、肉寬1.6~1.85、肉厚0.15~0.25厘米,重1 1 9.1 克(圖二二∶3)。標本K4yw∶176,出土時殘損,可辨基本器型。好部邊緣有缺損。素面。直徑10.7、通高1.4~1.55、好徑5.4、肉寬1.65~1.85、肉厚0.1~0.3厘米,重約74.8克(圖二二∶4)。標本K4yw∶516,出土時基本完整,肉部有缺損。素面。直徑9.95、通高1.7、好徑5.2、肉寬1.7~1.9、肉厚0.2~0.3厘米,重86.8克(圖二二∶5)。
圖二一 銅器
圖二二 銅器
方孔有領璧 7件。標本K4yw∶1083,保存完整,銹蝕明顯。整體呈圓角梯形,近正方形好緣斜向一側凸出成領,肉部上下較寬,左右較窄,近轉(zhuǎn)角處有一圓形小穿孔。素面。長徑8.1、短徑4.6~6.15、好徑2.4~2.55、領高0.6~0.65、穿孔直徑約0.2、上下肉寬2.4~2.5、左右肉寬1.15~1.35、肉厚0.15~0.2厘米,重47.9克(圖二一∶4、圖二二∶6)。
戈 2件。標本K4yw∶985,出土時殘損,可辨器型。銹蝕嚴重。直內(nèi)戈,內(nèi)部較長,援部整體呈三角形,上、下援邊緣均呈鋸齒狀,鋸齒部位殘損較嚴重,援部中脊有一條縱向凸棱,與其垂直方向有數(shù)條橫向凸棱,鋒部殘斷,援本部中間有一圓孔。器表素面。殘長15.25、內(nèi)長3.5、內(nèi)寬3.3、援本寬4.7、孔徑0.65~0.9、厚0.1~0.45厘米,重45.8克(圖二一∶5、圖二四∶3)。
鈴 6件。標本K4yw∶897,出土時保存完整。表面銹蝕明顯。整體似魚形,鈴身略呈梯形,頂部作魚尾狀,頂中部附半圓形環(huán)鈕,兩側出棱不對稱。平口,有舌,舌桿為扁圓柱形。近口部兩面飾勾云狀眼形紋,其上飾兩個橫向排列的勾云紋,中上部飾兩個縱向排列的回形紋,頂部用細線紋表現(xiàn)魚尾,近頂部兩側用細線紋表現(xiàn)魚鰭。通高5.05、鈕高0.5厘米,頂長2.3、寬0.7厘米,口長3.9、寬2.15厘米,壁厚0.15~0.35厘米,舌長約2.6厘米,重39.3克(圖二三、圖二四∶6)。
圖二三 銅鈴(K4yw ∶897)
圖二四 銅器
掛飾 8件。標本K4yw∶1059,出土時殘損,可辨器型。整體呈圓角長方形?;∶妫瑑蓚葞б?,頂端有一半圓形環(huán)鈕。素面。通長4.55、寬3.55厘米,翼長2.35、殘寬0.4厘米,鈕高0.6厘米,厚0.15~0.2厘米,重8克(圖二一∶3、圖二四∶1)。標本K4yw∶961,出土時殘損,可辨器型。整體呈圓角長方形?;∶?,兩側帶翼,頂端應有一環(huán)鈕,環(huán)鈕已殘缺,下端中部收聚成小尖。素面。殘長6.35、殘寬5.35、翼長4、翼寬0.55~0.8、厚0.1~0.15厘米,重12.6克(圖二四∶2)。
環(huán)形銅片 65件。標本K4yw∶975,基本完整。中部圓孔偏離圓心,較寬的邊緣有一小穿孔。直徑3.85~4、孔徑1.8~1.85、穿孔直徑約0.15~0.2、環(huán)寬0.9~1.25、厚約0.04厘米,重1.8克(圖二一∶1、圖二四∶4)。標本K4yw∶965,出土時殘損,可復原。近邊緣有一小穿孔。直徑4、孔徑1.7、穿孔直徑約0.2~0.3、環(huán)寬1.15~1.25、厚約0.04厘米,重1.6克(圖二四∶5)。
5.玉器
13件。目前經(jīng)清理可辨認器型的包括有領璧2件、琮2件、鑿4件、錛1件[3]、磨石1件。
有領璧 2件。透閃石玉。乳白色。好緣兩側外凸成領,領口方唇。K4yw∶175,出土時保存完整。一細裂紋縱穿肉部,局部受沁呈褐色。肉略窄,肉部邊緣較薄。磨制光滑。素面。直徑10.5、通高1.5~1.6、好徑6~6 .1、領高0.5、領厚0.2~0.25、肉寬1.7~1.8、肉厚0.1~0.5厘米,重74.5克(圖二五∶1、圖二六∶1)。K4yw∶41,出土時殘為數(shù)塊,拼對復原后基本完整。可見火燒痕跡。肉部邊緣較薄。磨制光滑。素面。直徑13.15、通高2.45、好徑7.2、領高1.1、領厚0.3、肉寬2.7、肉厚0.25厘米,重70.2克(圖二五∶2)。
圖二五 玉器
圖二六 玉器
鑿 4件。出土時基本完整。透閃石玉。標本K4yw∶45,頂部殘斷。刃部可見一道裂痕,無明顯使用痕跡。青灰色。整體呈長條形,一側平直,一側微弧,頂部橫截面呈圓形,近刃端橫截面呈橢圓形,雙面凸弧刃。磨制光滑。通體素面。殘長17.7、近頂部寬1.4、近刃部最寬處1.95、厚1.4~1.5厘米,重96.5克(封二∶3、6;圖二五∶3)。標本K4yw∶42,無明顯使用痕跡。青白色,一側鈣化呈白色。整體呈長條形,兩側平直,橫截面呈橢圓形,頂部較窄,斜直,刃部較寬,雙面凸弧刃。磨制光滑,近頂部一側有明顯的加工痕跡。通體素面。通長20.4、頂寬2.1、刃寬2.65、厚1.4~1.85厘米,重194.1克(封二∶2、5;圖二五∶5)。標本K4yw∶39,頂端略殘。淺黃色,局部受沁呈黑色,頂端局部經(jīng)火燒鈣化呈白色。整體呈長條形,一面平,一面弧,兩側斜直,橫截面近半圓形,頂部較窄,不平整,刃部較寬,單面凹弧刃,磨制光滑。通體素面。通長29.1、頂寬4.1、刃長8.1、刃寬6.1、厚1.75~2.3厘米,重635.4克(封二∶1、4;圖二五∶6)。
磨石 1件。K4yw∶36、37、38,出土時殘為三塊,分布于不同位置,應為入坑前已破碎,拼對后基本完整。透閃石玉,綠色,邊緣局部呈深褐色。平面近圓形,中部微鼓,邊緣較薄。通體磨制光滑,兩面有多處剝落。素面。長14.7、寬9.1、厚0.6~2厘米,重458.3克(圖二五∶4、圖二六∶2)。
6.石器
19件。目前經(jīng)清理可辨認器型的有石矛1件。
7.海貝
出土時表面附著炭屑,大部分保存完整,另有一些粉化嚴重,現(xiàn)已清理編號的有50件。
根據(jù)坑內(nèi)堆積埋藏與分布情況,可以大致復原K4的形成過程。首先在該區(qū)域挖一個呈東北—西南方向的近正方形坑,經(jīng)歷縱向挖掘與橫向掏邊的過程,并在坑底東南部保留一個呈長條狀的生土包,坑壁、坑底及生土包表面未經(jīng)過充分修整。接著從坑口的不同方向埋入不同質(zhì)地的器物,打碎的陶器被扔進坑的西北部并散落至坑底大部分位置,卷曲成團的金飾被扔至坑底偏西位置,焚燒或破損程度不一的銅器、玉器、石器紛紛入坑,散落在坑底不同的位置,而后將整根的象牙扔進坑里,覆壓在其他器物之上。然后從坑口東南角傾倒灰燼,直至鋪滿坑底,焚燒行為可能在距坑不遠的地方發(fā)生,灰燼傾倒入坑的時候還有余溫。最后用土進行回填,一部分來自周邊區(qū)域的較疏松的黃褐色細沙土從坑口西南角回填,另一部分來自挖坑時產(chǎn)生的較致密的灰褐色和黃褐色黏土作為填土主體從坑口東南角回填,在回填過程中,局部進行了夯打。在之后漫長的埋藏過程中,疏松的灰燼堆積有明顯的沉降。
K4填土堆積出土可辨器型的陶片較多,制作年代早晚不一,其中編號為K4t⑨∶26的小平底罐口沿斜直,制作年代最晚,屬三星堆遺址第七期12段。K4坑底埋藏遺物中的陶器以高領罐為主,A型高領罐領部微弧,近口部較直,如K4yw∶84、K4yw∶174;B型高領罐領部近直,窄平沿不外卷,方圓唇,如K4yw∶281、K4yw∶338-2。A型與三星堆遺址月亮灣地點1999年出土編號為H72∶13[4]、金沙遺址星河西地點出土編號為T4⑥∶2的高領罐[5]相似,B型與三星堆遺址月亮灣地點1999年出土編號為T112hg②∶750[6]、金沙遺址蘭苑地點出土編號為H22∶4的高領罐[7]相似。根據(jù)三星堆遺址的分期,H72屬于第七期12段,T112hg②屬于第六期11段[8];根據(jù)金沙遺址的分期,星河西地點T4⑥層屬于金沙遺址第四期6段,蘭苑地點的H22屬于金沙遺址第三期5段[9]。故K4埋藏年代應為三星堆遺址第七期12段或金沙遺址第四期6段,大致相當于中原地區(qū)的殷墟文化第四期[1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年代學聯(lián)合實驗室對K4灰燼堆積采集的樣品開展了碳十四年代測定,得到6個來自竹炭樣品的碳十四年代數(shù)據(jù),使用樹輪校正曲線IntCal20進行貝葉斯統(tǒng)計樹輪校正,計算得到K4埋藏時間的日歷年代有68.3%的概率落在距今3072—3003(cal.BP)時間范圍內(nèi),有95.4%的概率落在距今3148—2966(cal.BP)時間范圍內(nèi)[11],為商代晚期,與通過K4填土堆積及坑底埋藏遺物出土的陶器型式特征分析所得年代結果吻合。
從K4的形成過程和坑內(nèi)堆積埋藏狀態(tài)來看,一方面表明整個埋藏行為比較匆忙,坑體挖得相對粗糙,未經(jīng)過充分修整,灰燼堆積整體由東南部向其他方向傾斜,多數(shù)遺物分布比較散亂,系從坑口傾倒或丟入;另一方面又呈現(xiàn)出一定的次序,如象牙埋藏在其他質(zhì)地遺物之上。包含大量竹亞科炭屑的灰燼攜裹小件的金器、銅渣等遺物一同入坑,表明在K4掩埋之際附近進行過焚燒行為。部分金器、銅器、玉石器、象牙等遺物在入坑前即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和焚燒痕跡,部分金器和銅器甚至被燒熔,但破損和焚燒的器類和部位又沒有明顯規(guī)律,表明并非有選擇性地對遺物進行毀器或焚燒。K4埋藏遺物包括象牙、魚形金飾、銅扭頭跪坐人像、銅人頭像、銅罍、銅有領璧、玉琮、玉有領璧等,大多與祭祀活動相關。綜合考慮以上情況,K4的性質(zhì)應為基于突發(fā)性事件而形成的祭祀器物掩埋坑。
項目負責人:事件而形成的祭祀器物掩埋雷 雨
考古發(fā)掘:冉宏林 許丹陽 喬 鋼 傅 悅
向 虹 王 瑞 吳長元 段家義
曾 俊 張新霽 謝 莎 吳宗麗
李茹蘭 楊 鎮(zhèn) 徐詩雨 石 倩
韓 玉 曾曉天
現(xiàn)場文物清理:謝振斌 王 沖 趙 凡 肖 慶
李思凡 魯海子 馬勤松 朱莉萍
郭漢中 楊 平 王 荔 蔡秋彤
陳俊橙 曾 帆 蔣璐蔓 劉曉彬
陳福梅 辜德高 唐文武 王媛媛
吳 昊 劉雪剛 杜可竹 丁 山
吳夢凡 苗聞文 張夢石 周珊珊
室內(nèi)文物清理:謝振斌 王 沖 肖 慶 李思凡
任俊鋒 樊 斌 楊麗君 魯海子
馬勤松 趙 凡 張寶瑞 郭漢中
楊 平 王 荔 蔡秋彤 張躍芬
資料整理:許丹陽 王 瑞 傅 悅 向 虹
喬 鋼 張順子 楊慶雯 鐘槿玥
周丹雅 徐士倫 李茹蘭 鐘 悅
宋昱東
攝影:江 聰 余 嘉 喬 鋼
繪圖:羅澤云 傅 悅 吳宗麗 萬 銀
冉宏林
執(zhí)筆:許丹陽 傅 悅 王 瑞 向 虹
冉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