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存續(xù)400多年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采用刻繪結合的手法,人物生動,色彩典雅,廣受百姓喜愛。
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因產品單一、實用性不足,楊柳青木版年畫銷售一落千丈。
2006年5月20日,楊柳青木版年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保護、挽救、發(fā)展楊柳青木版年畫,2011年7月,曾作為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竣工。
多年來,當?shù)卦诒Wo與發(fā)展中不斷努力,在傳承中探新路,嘗試推出多款文創(chuàng)產品,作品筆觸線條也更符合當前審美習慣,想方設法激活新的消費群體,讓年畫不只是“過年的畫”。
在此過程中,集年畫保護、傳承、出版和銷售于一體的天津楊柳青畫社,依托經數(shù)十年搶救性保護收集的6000多塊古版及2萬多張年畫,開發(fā)出一系列緊貼百姓生活需求的文創(chuàng)產品,引領新國潮。
春節(jié)期間,位于天津古文化街的楊柳青畫店,選購產品的顧客絡繹不絕。融入現(xiàn)代元素的年畫,既喜氣洋洋,又寓意吉祥,成為很多天津人必備年貨。在這里,消費者還可以購買“數(shù)字藏品”。正是憑借文創(chuàng)產品與新技術應用,畫店銷售額明顯提升,年畫技藝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今天,楊柳青年畫作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深入人心,成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辭舊迎新,通過貼年畫呈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很多地方的傳統(tǒng),因此誕生并流傳下來多個年畫品類。
一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湖南隆回灘頭年畫,色彩艷麗、潤澤,造型方法古拙、夸張、飽滿,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
無論是門神、故事還是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一張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鼎盛時期的灘頭年畫,曾有生產作坊108家,年產高達3000萬份。但滄海桑田,隨著農村地區(qū)過年貼年畫的習俗慢慢淡化,灘頭年畫市場也一步步萎縮,年畫制作技藝甚至一度瀕臨失傳。
近年來,當?shù)丶訌娏藢δ戤嬎嚾说姆龀?,恢復和?chuàng)辦了多家年畫作坊,積極引導這些作坊跳出傳統(tǒng)年畫的框架,在題材、內容和應用等方面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十二生肖、勵志教育、戲文故事等年畫作品和《以廉為寶》《一錢太守》《中國夢》等廉政年畫。春節(jié)前,由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策劃的龍年生肖年畫《祥龍獻瑞》受到市場青睞。
同時,主動融入當?shù)匚穆冒l(fā)展戰(zhàn)略,大力開展年畫研學,豐富鄉(xiāng)村旅游內容。
系列舉措之下,灘頭年畫銷售狀況有了較大起色,再次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當然,不只是年畫,類似非遺名單很長。
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非遺不僅承載著百姓記憶,更彰顯著工匠精神與文化自信。一方面各地積極采取措施保護非遺;另一方面引導非遺項目與時俱進,積極主動擁抱更有活力的市場。
非遺的生命力來自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自然,只有以此為基礎,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才有出路,才能更好地賡續(xù)傳統(tǒng)文化。如果一味強調保護,將非遺束之高閣,終將因曲高和寡而失去生命力。反之,如果只重視市場而忽視非遺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一樣走不長久。
與時俱進,學好用活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辯證法,才能讓傳續(xù)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非遺,擁有更廣闊“錢景”,更加充滿活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造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