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閱讀
在柳永的作品里,我選了通常不會被選講的一首《鶴沖天》。我一直很希望所有準備考大學的年輕人都讀一讀它。
在中國古代那么長久的科舉制度當中,很少有人敢于抗拒考試,人們永遠在用這個東西去斷定自己在社會里的價值和優(yōu)劣。不只是考生個人,整個社會也覺得考試會決定你的一生。
這首《鶴沖天》寫的其實是一個落榜的小子,換了別人大概就偷偷摸摸走掉了,不會去跟人家講,可是他講了出來,而且是寫成一首詞。
即使是很開明的時代,科舉考試也會對賢才有所遺漏。我希望所有落榜的學生都敢講這句“明代暫遺賢”,因為這其實是對自信的找回。
生命價值沒有簡單到由一個考試就定論了,每一個生命應該擁有他自己可以決定的東西。
他進一步說:“如何問?”這該怎么辦呢?竟然連我這樣的人都遺漏了。柳永在一步一步地對沒有考取這件事進行調(diào)侃。
“爭不恣狂蕩”,那好吧,我考不取,我不做官不就完了嘛,我可以到處去玩一玩,比較自由,無拘無束。
“何須論得喪。”生命為什么要講得失這種問題,你有所得的時候,一定有所失。他這也是對自己的安慰。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倍嗝戳瞬黄鸬慕Y(jié)論。柳永自認是一個才子,詞寫得極好,穿的雖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可是身份大概和一品官差不多。
這一句既讓我們看到柳永對自己生命的自信,也讓我們感到他是一個在民間擁有廣大聽眾的歌手。
我一直用“歌手”這個稱呼形容他,為什么?因為在詞的歷史當中,“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詞,你看他多紅。
我不把他當成一個狹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或者詩人看待,他的歌在民間流傳,被大家喜愛,而且他對此是很得意的。
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在我們的封建時代當中,宋代大概是第一次不以社會階層出身和是否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這個人雖然落榜了,可是他有另外的生命價值。
我覺得這是科舉歷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個人敢于挑戰(zhàn)科舉,他沒有被科舉壓死,也沒有覺得我要通過科舉來決定生命的全部意義。
這一點在今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個生命的可能性這么大,為什么非要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里呢?柳永的可愛之處正是在于他回來做了一個真正的人,從容,沒有被壓迫之感;敢于做與世俗不同的、另類的,或者說有一點顛覆性的人。 (有刪改)
知識卡片
投贈之作
——《望海潮(東南形勝)》
《望海潮》是柳永年輕時的作品。他從家鄉(xiāng)福建崇安前往開封應試,路過杭州,拜謁世誼前輩兩浙轉(zhuǎn)運使孫何,寫這首詞贈給他。所以,有人說這是投贈之作,但詞中描寫景物多于寫投贈之意,我們也不妨把它作為寫杭州風景的作品。
作者用鋪敘的手法,由都會而重湖,由十萬人家而釣叟蓮娃,層層展開,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富庶的太平景象。據(jù)說“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黍離之悲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曾兩度大規(guī)模進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領(lǐng)揚州,大肆燒殺擄掠,揚州被洗劫一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又大舉南下,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時隔十五年之后,詞人姜夔經(jīng)過揚州時仍然是滿目瘡痍、“薺麥青青”。詞人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篇名作,表達了深沉的“黍離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