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興
一、問題提出和現(xiàn)狀分析
1.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思路陳舊,教材關注的是詞匯、句式和語法功能,缺少真實的生活化情景,缺少英語語言的文化氣息。時代在變遷,課標在改變,但編寫小學英語教材的專家學者的思路卻沒有真正打開,縱觀全國各地區(qū)入門階段英語教程,都離不開詞匯、句式和語法功能的套路。
2.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興趣,因為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應付考試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因此孩子在經(jīng)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英語學習后,大部分都不能夠流利地、得體地使用英語與別人進行日常交流。
二、教學課例探究
新版的PEP教材每個單元都包含四種課型,分別是詞匯課、對話課、phonics課和讀寫課。本人認為在教PEP教材的時候(特別是中年級),詞匯課和對話課應只管聽說,不要讓學生接觸英語文本,等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能自如聽說之后再在phonics課和讀寫課進行認讀、書寫。
(一)“音”+“義”= 有效的輸入
本例是新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B.Lets learn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本人嘗試了以下教學步驟:
1.去除文本,整體呈現(xiàn)。在整體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本人把單詞和句子的文本都藏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會受詞形的干擾,可以更好地把英語的語音與其相應的意義一一對應起來,鮮艷的衣服圖片能直觀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jīng),使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諧統(tǒng)一,使教學的輸入環(huán)節(jié)更有效。
2.直觀視覺,不斷輸入。在整體輸入之后,不斷利用各種顏色的衣物圖片和衣服實物不斷進行語音輸入,不斷刺激學生的聽覺神經(jīng)和視覺神經(jī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聽和看,不開口說。
3.聽音認圖,蓄聽待說。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還是聽,不過從上面的被動地去聽開始轉變?yōu)橹鲃拥厝ヂ?。具體操作是:PPT出現(xiàn)不同顏色的衣物,然后錄音播出英語聲音,如:shorts,shirt,a green sweater,blue shorts等,學生一起來做“聽音指物”的活動。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主動地去把“音”與“義”進行匹配,起到很好的效果,就連班上最弱的學生也樂意去參與這樣的活動。
4.小組合學,分層說練。到了這個環(huán)節(jié),AB層次的學生早已經(jīng)按捺不住要蠢蠢欲試說英語了,而CD層次的學生可能覺得還沒有聽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小組合學是最佳的選擇。這時候,老師把上面第三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搬到小組中進行,由A、B同學負責根據(jù)圖片隨機說英語單詞,C、D同學則認真聆聽,然后指出對應的圖。
5.新舊結合,暢所欲言。經(jīng)過上面四個環(huán)節(jié)的聽說練習,學生已經(jīng)不滿足于說一個詞或短語,他們渴望能說上一兩句、甚至幾句有關聯(lián)的話語。因此,本人嘗試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天氣、顏色等英語,說出跟今天所學衣服話題相關的話語,例如:Its hot.I put on my T-shirt.Look! Its blue.學生邊說邊做出相應的動作(裝出很熱的樣子、做出穿衣服的動作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好動、愛展示自我,對于這樣的展示活動,他們都是熱情高漲,并且能演得惟妙惟肖,驚喜不斷。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對話教學的課例:本例是新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A.Lets talk部分,這個對話講述的是John和他的媽媽一起去買鞋子的事情,學生們在生活中都有過相似的親身經(jīng)歷過,因此學生看課本情景圖就能大概了解對話主旨。在課堂教學中,本人嘗試了以下教學步驟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1.挖空對話文本,讓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了解每幅圖的大意。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預測其中一些對話內(nèi)容。3.給挖空的文本標的順序,播放課文對話錄音,老師在旁扮演對話中的人物做出相應的動作,幫助學生建立“音”與“義”的連接。4.再次聽對話錄音,學生跟著老師為對話配動作。通過T.P.R活動,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起一一對應的音義關系。5.學生嘗試邊做動作邊跟錄音說出相應的話語。6.學生借助人物頭飾、實物鞋子和課室簡易搭建的“鞋子商店”來排練和表演對話。
(二)在情景中說=有效的輸出
在平時的對話教學中,我們都脫離不了教材中英語文本的束縛,很多老師在課本文本中挖掘核心句子、花心思重構文本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學生更依賴文本,在表演對話、創(chuàng)編對話的時候都要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看一下課本內(nèi)容或老師給出的支撐內(nèi)容。這種依賴于看英語文本的聽說其實只是有聲地朗讀英語而已,即使一些學生記憶力好能脫稿背出對話,但由于他們的話語來源是課本的文字符號而不是基于情景的即時反應,因此也并不屬于具有真正交際意義的輸出。依賴于文本的聽說,學生的語言輸出過程是這樣子的:語義→文本→語音,但是我們母語語言的輸出過程卻是這樣子的:語義→語音。一個不會認漢字、寫漢字的中國人照樣能說漢語,一個不會認英語、寫英語的英國人照樣能說英語!這個事實告訴我們:要想學會說一種語言,從閱讀入手并不是一個好辦法。而在情景中訓練聽說才是最好的方式。接上面對話教學的課例,經(jīng)過上述提到的六個聽說步驟,學生已經(jīng)能在老師搭建的“鞋店”里表演課本的對話了,但這離實際生活還有一步之遙,差別在于課本里的對話只是一個片段,是一個不完整的購物片段,因此本人在教學中整合教材B部分的對話內(nèi)容和增加購物時經(jīng)常用的話語(如:Ill take it.Heres the money.Heres the change.Keep the change.等),并設置購物任務,分派每個學習小組購買不同衣物,讓他們課間排練,每節(jié)課抽5~10分鐘讓一、兩個小組進行表演。當然在排練和表演的過程中,是不允許有任何英語文本材料出現(xiàn)的,這就杜絕了學生照本宣科、背臺詞的情況出現(xiàn),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是希望教會學生說英語,而不是希望教會他們讀英語。
三、結論與意義
我們幾十年的英語教學的經(jīng)驗和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并沒有真正改變啞巴英語的詬病。其關鍵的一點在于:我們在編寫教材、研究教法、學法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不管怎么變,我們只是在教學生“讀”英語,而不是讓學生“說”英語。由于教材和考試制度的限制,學生不得不在他們英語聽說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積累、聽和說的能力還有沒有得到一定發(fā)展的時候就要接觸英語讀寫了?;蛟S我們把英語學習的順序變化一下:12歲之前只學英語口語(Spoken English),到了初中通過學習phonics發(fā)展閱讀能力,到了高中和大學學習語法體系,培養(yǎng)英語作家……著名語言學家Greg Thomson說過:“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復雜,以至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于不需要說清楚?!被蛟S我們該嘗試讓小學生像他們小時候學母語那樣學習英語聽說,沒準我們的學生在小學畢業(yè)前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