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園園 郭 森 徐 彤
作者單位:450000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心血管疾病與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安全的兩類病癥,且隨著環(huán)境的惡化、生活方式的不變化,兩類疾病發(fā)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2]。因近年惡性腫瘤的早期檢查、診斷手段的進步,惡性腫瘤患者早期確診率得以提升,對于早期患者臨床多采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惡性腫瘤術后放化療會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損傷,具有一定心臟毒性作用,促使惡性腫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3-4]。惡性腫瘤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病情更為復雜,兩種疾病的病理生理狀態(tài)一方面會互相影響,治療方案還會相互制約,另一方面還會造成患者在某一疾病的治療終止,最終導致不良預后[5-6]。因此,及時明晰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臨床特點與死亡的危險因素意義重大?;诖?本研究分析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臨床特點與其死亡的危險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惡性腫瘤均經病理檢查證實;CHD經冠脈造影檢查確診;患者的病歷相關資料未缺失。排除標準:存在神經疾病患者;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存有意識或精神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合并酒精、藥物依賴史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存在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存有嚴重的臟器損傷者。所有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58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1.39±6.48)歲;體重指數(shù)(BMI)18.6~27.4 kg/m2,平均BMI(23.75±1.68)kg/m2。
所有患者均獲1年隨訪,按其臨床結局將其分為生存組與死亡組,統(tǒng)計其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BMI、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治療、慢性腎臟病、腦鈉肽(BNP)、血紅蛋白(Hb)等一般資料,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1)記錄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情況。(2)分析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腫瘤類型分布情況:包括淋巴瘤、胃癌、肝癌、前列腺癌、子宮頸癌等。(3)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首先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所有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4)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內有差異的統(tǒng)計學項目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以此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125例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隨訪期間共有3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28.80%(36/125)。
125例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中,以淋巴瘤占比[42.40%(53/125)]最多,其次為胃癌[20.80%(26/125)]、肝癌[15.20%(19/125)]、前列腺癌[10.40%(13/125)]、子宮頸癌[7.20%(9/125)]等,見表1。
表1 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腫瘤類型分布
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BMI、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治療與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無關(P>0.05);慢性腎臟病、BNP、Hb與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有關(P<0.05),見表2。
表2 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例,%)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慢性腎臟病、BNP≥568.8 pmol/L、Hb≤129.4 g/L為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惡性腫瘤與CHD的流行病學共性,以及惡性腫瘤有關的心血管并發(fā)癥,均會增加惡性腫瘤患者CHD高發(fā)生風險[7-8]。雖然醫(yī)學手段得到明顯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仍在一定程度上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時刻威脅他們[9-10]。相對研究發(fā)現(xiàn),在惡性腫瘤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其死亡的重要原因[11]。因此,臨床需及時明晰本院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臨床特點與死亡的危險因素,為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提供制定,以更好的控制病情,降低死亡風險,促使患者可獲得較為良好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125例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隨訪期間共有36例死亡,死亡率為28.80%(36/125),提示惡性腫瘤合并患者的死亡率較高,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本研究結果顯示,125例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中,以淋巴瘤占比[42.40%(53/125)]最多,其次為胃癌[20.80%(26/125)]、肝癌[15.20%(19/125)]、前列腺癌[10.40%(13/125)]、子宮頸癌[7.20%(9/125)]等,提示淋巴瘤為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常見腫瘤類型。分析原因與本次試驗納入的患者內淋巴瘤患者病例多聯(lián)系緊密。同時,淋巴瘤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較高,但病情控制相對較好,生存時間較長,故在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占比相對較高。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性別、年齡、BMI、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治療與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無關;慢性腎臟病、BNP、Hb與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有關;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慢性腎臟病(β=2.193,OR=8.960,95%CI=3.601~22.296)、BNP≥568.8 pmol/L(β=2.388,OR=10.893,95%CI:4.071~29.143)、Hb≤129.4 g/L(β=2.048,OR=7.751,95%CI=3.048~19.714)為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有慢性腎臟病:對于存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其腎功能處于嚴重衰退狀態(tài),存有不同程度代謝產物潴留,機體內環(huán)境處于紊亂狀況,故病情較為嚴重,死亡風險更高[12-13]。(2)BNP≥568.8 pmol/L:BNP不僅是反映心臟疾病的重要生化標志物,在腫瘤患者病情進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心臟利鈉肽物質會阻礙腫瘤細胞的生長,并通過調控免疫機制,抑制或調節(jié)促進細胞增殖與存活的不盡相同的途徑,以組織腫瘤細胞增殖。而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心室負荷增加,促使BNP過量釋放,其水平越高,則心衰越嚴重,預后越差。(3)Hb≤129.4 g/L:貧血多見于高齡與慢性心衰者,慢性氧化應激、炎性反應等與貧血的形成相關。惡性腫瘤患者受放化療的影響,晚期貧血癥狀較初期更為嚴重,貧血發(fā)生后會促使患者免疫力持續(xù)降低,增加死亡風險[14-15]。但還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尚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影響本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因此,臨床之后依然需持續(xù)完備試驗設計,增加樣本量,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合并CHD患者的死亡率處于高水平,以淋巴瘤較為多見,而慢性腎臟病、BNP≥568.8 pmol/L、Hb≤129.4 g/L是造成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對上述危險因素需給予高度重視,并針對患者自身情況采取針對性診治手段,以更好的控制病情,延長生存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