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丹丹 董永軍 李海明
作者單位: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肺癌是一種起源于肺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早期癥狀明顯,病情持續(xù)進展可誘發(fā)咳嗽、胸痛、咯血等癥狀,若未能得到及時診治,則可發(fā)生遠處轉移,威脅患者生命[1]。手術為治療肺癌首選治療方式,依據患者病情特點制定適宜手術方案,能夠通過切除肺部病灶,阻止癌細胞擴散及轉移,減輕惡性腫瘤對肺臟造成的損害,延長患者生存時間[2]。但部分患者術前即存在氣道定植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術后肺部感染風險,還需及時開展相關篩查,明確當前老年肺癌患者術前氣道定植菌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同時,老年肺癌患者為手術高危人群,術后常伴有多種肺部并發(fā)癥,可對術后恢復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也需要盡早識別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相關危險因素,開展針對性干預措施,以降低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促進肺癌患者術后康復[3-4]。鑒于此,本研究分析老年肺癌患者術前氣道定植菌及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相關危險因素,旨在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重要參考。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肺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7.85±4.39)歲;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36±1.45)kg/m2;腫瘤部位:44例左肺,36例右肺;吸煙史:52例有,28例無。納入標準: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肺癌;年齡≥60歲;精神狀態(tài)正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術前肺X線示紋理增粗、滲出;術前血常規(guī)示感染征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術后生存時間不足1個月;存有凝血功能異常;心肺功能欠佳。
所有肺癌患者入院時均開展氣道定植菌篩查,預先告知患者篩查意義及目的,之后指導患者自主咳痰進行痰培養(yǎng),若患者難以自主咳痰則需以纖維支氣管鏡采集痰液標本,所有標本均于2 h內送檢。之后將標本接種于巧克力平板及血瓊脂平板內,置于37 ℃、5% CO2孵箱內培育24~48 h,經涂片觀察后轉種于血瓊脂平板及巧克力平板繼續(xù)培養(yǎng)并行菌種鑒定,若3 d不生長則為陰性,定量細菌培養(yǎng)后分離菌數≥107CFU/ml,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104CFU/ml,則為陽性。依據是否存在氣道定植菌分為陽性組與陰性組,收集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腫瘤分期、腫瘤部位、術前化療、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等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由同一醫(yī)護團隊實施手術,術后依據是否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包括肺不張、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胸腔積液、持續(xù)肺漏氣等)分為發(fā)生組與未發(fā)生組,收集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腫瘤分期、腫瘤部位、術前化療、FEV1/FVC、氣道定植菌、SP-D、手術時間等臨床資料。
統(tǒng)計80例老年肺癌患者術前氣道定植菌情況,依據是否存在氣道定植菌分為兩組,收集兩組臨床資料,開展Logistic回歸分析,獲得影響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的獨立危險因素。
統(tǒng)計80例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肺部并發(fā)癥情況,依據是否發(fā)生術后肺部并發(fā)癥分為兩組,收集兩組資料資料,開展Logistic回歸分析,獲得影響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80例老年肺癌患者中氣道定植菌陽性30例,陽性率為37.50%(30/80)。
80例老年肺癌患者中29例發(fā)生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25%(29/80)。
單因素顯示,SP-D、吸煙史與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有關(P<0.05);多因素顯示,SP-D<30 ng/ml、吸煙為影響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見表1、2。
表1 影響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2 影響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的多因素分析
單因素顯示,年齡、SP-D、吸煙史、氣道定植菌、手術時間與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有關(P<0.05);多因素顯示,年齡≥70歲、SP-D<30 ng/ml、吸煙、氣道定植菌陽性、手術時間≥2 h為影響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見表3、4。
表3 影響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4 影響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多因素分析
正常情況下人體氣道內存在大量細菌寄居,定植菌群內雖存在致病菌,但各菌種含量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參與呼吸生物屏障防御,且不會引起明顯感染癥狀,當機體受到外來刺激時則會引起機體免疫異常,導致定植菌大量繁殖,從而誘發(fā)感染[5]。老年肺癌患者受年齡、病情等影響,各項生理機能衰退,呼吸道等防御能力有所下降,更易發(fā)生感染性疾病,臨床需及早篩查氣道定植菌情況,予以相應干預,以減少感染的發(fā)生[6]。而手術為治療肺癌的有效方法,可通過病灶切除避免癌細胞持續(xù)浸潤及擴散,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手術屬于創(chuàng)傷性操作,術中可引起肺部損傷,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故還需盡早明確可誘發(fā)肺部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以便于早期采取有效干預,為患者術后恢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7-8]。
多因素顯示,SP-D<30 ng/ml、吸煙為影響老年肺癌術前氣道定植菌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分析原因為:(1)SP-D<30 ng/ml:SP-D為肺表面活性物質重要成分,具有維持肺臟脂質穩(wěn)定、調節(jié)免疫、抗病原菌等多種功能,一旦其水平降低,則難以發(fā)揮良好免疫防御作用,易被病原菌定植。(2)吸煙:煙內含有較多有害物質,長期吸煙可對呼吸道生物屏障造成損害,促使呼吸道防御能力降低,病原菌可趁機定植。多因素顯示,年齡≥70歲、SP-D<30 ng/ml、吸煙、氣道定植菌陽性、手術時間≥2 h為影響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為:(1)年齡≥70歲:高齡群體機體耐受能力、免疫能力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會對機體免疫造成一定影響,致使抗病原菌侵襲能力進一步降低,使得術后肺部并發(fā)癥風險升高[9-10]。(2)SP-D<30 ng/ml:SP-D與肺天然免疫存在密切關系,當SP-D水平較高時能夠維持肺臟脂質穩(wěn)態(tài),參與肺泡氣-液交界面表面張力調節(jié),并可提高肺臟抗病原菌能力,反之則會促使肺臟防御功能降低,難以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襲,術后更易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3)吸煙:煙草內本身僅存在大量有害物質,長期吸煙可對氣道及肺組織造成損害,引起肺部關鍵基因突變,導致細胞生長及控制機體失調,故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更高。(4)氣道定植菌陽性:術前氣道存在定植菌,一旦機體免疫力出現下降后,則定植菌可大量繁殖代謝,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增加術后肺部感染風險。(5)手術時間≥2 h:手術時間與病情嚴重程度存在明顯相關性,手術時間長則提示患者病情越嚴重,整體狀況較差,術中造成的肺組織損傷也更嚴重,使得術后肺部并發(fā)癥風險升高[11]。
綜上所述,老年肺癌患者術前氣道定植菌陽性率較高,與SP-D<30 ng/ml、吸煙等相關,而年齡≥70歲、SP-D<30 ng/ml、吸煙、氣道定植菌陽性、手術時間≥2 h為老年肺癌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高危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據此制定針對性預防干預方案,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