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銀萍
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更是影響著學生勞動價值觀和基本勞動素養(yǎng)的形成。然而,當前一些縣域小學勞動教育活動普遍存在觀念陳舊、目標模糊、計劃缺失、支撐薄弱等問題。那么,如何提升縣域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的育人效能呢?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教育引導、家校配合及規(guī)范監(jiān)督等多個層面采取措施,因地制宜開展縣域小學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一、教育引導,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思想
知是行之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晨會課、少先隊活動課、學科教學、家長會等,開展活動強化勞動意識教育。還可給學生講述古今名人愛勞動的故事,以及有關古詩名句,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
其次,要發(fā)揮榜樣作用。教師要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用自己的勞動行為為學生做好表率;積極開展報告會、座談會、參觀學習、走訪調(diào)研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學習身邊的勞動模范及其先進事跡,感受勞動對成長的重要意義。
二、家校配合,營建熱愛勞動的環(huán)境
開展校內(nèi)勞動。讓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開展的衛(wèi)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活動。利用校園的空閑場地開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責任區(qū)域內(nèi)的綠植花草由認領班級師生進行照料呵護。探索與勞動相關的興趣班、社團活動,開展手工制作、班務管理、書包整理、隊角設計等豐富的實踐活動。結合勞動教育主題,開展班隊會、勞技手工作品展演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
我校利用校園綠化面積較大的優(yōu)勢,種植果樹,班級師生承包種植任務,特聘專業(yè)人員做輔導員設計養(yǎng)護課程,使學生全過程了解植物生長過程。以游園形式,每年舉辦一次“豐收節(jié)”,展示農(nóng)業(yè)知識文化,進行果實收獲的競賽、交流、分享。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充分體驗到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并學會合作與分享,更懂得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尊重每一位勞動者。
鼓勵家務勞動。積極倡導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幫著做”,弘揚和傳承優(yōu)良家風,踐行孝親敬老、尊老愛幼等主題活動。教師布置適當?shù)募彝趧幼鳂I(yè),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安排擇菜、洗碗、掃地、洗衣、整理歸納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同時讓學生(家長)通過拍照、制作美篇、錄制短視頻等方式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勞動收獲。
三、借助評價,規(guī)范學生勞動行為
學校要求,每天學生自我評價,每周同伴互評,每月教師小結,學期末舉行總結表彰大會,及時反思,不斷強化,培養(yǎng)良好勞動習慣。第一個學期,學生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名負責任的值日生”“拾起身旁的一片廢紙”作為重點。第二個學期,從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切入,做好熱愛勞動的教育活動,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并逐步將外在的行為內(nèi)化為個性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