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章有尊古、尊圣、尊賢的傳統(tǒng)———當然,這不是說全部,尤其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新的觀念、新的手法,都在催生著新的文章。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尊古、尊圣、尊賢的傳統(tǒng)仍然存續(xù),并且在堅韌地獲得生長。
我想, 中國文章對世界與人間生活有著那樣強的提喻性質(zhì),大概也與這“三尊”有關(guān)。圍繞中國文章而展開的學(xué)問是龐大而淵深的,其中古代注疏之豐贍,尤令人嘆為觀止。豐贍的注疏,如無數(shù)的伴舞者,而場中的主角,領(lǐng)舞者,仍然是古人,仍然是圣賢。注疏者的意見未必一致,在闡釋的過程中也會產(chǎn)生爭議,但每一條注疏無疑都在指向并強化“古人云”“圣賢曰”所給予我們的指導(dǎo)價值。
文化源頭上所呈現(xiàn)的“高開”和早熟,給予中國文章的影響是強烈的。世界與人間生活的秘密都在那些古老的簡帛里,早就被道破了———于是,我們再次進入世界進入人間生活的決心便減少了, 再次勘察世界與人間生活的手段與方法也減少了。但其中的責(zé)任并不在先圣先賢, 他們的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言語,本是拿勇氣、決心甚至生命換來的?!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你我在什么時候丟棄了這句話? 我們得問問自己。
在不得不借助古人智慧與路徑的時候,當然要借用。我們要改掉的,是不求進取、不假思索的借用,是別有用心、唯利是圖的選擇性借用。簡單依據(jù)古人之判定而判定,會讓我們喪失行動的品格與能力。好的文章應(yīng)當含著行動的品格與能力,沒有這種品格與能力,文字就難以揭示世界與生活的面目,而我們還將繼續(xù)荒陋地徘徊在那些高古的片言只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