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近年來,其社會教育屬性逐漸凸顯。在新時代博物館社教理念下,教育更加需要走出場館,擴大、下沉至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當中,真正做到公共性、常態(tài)化。這也促使流動博物館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而辦好流動博物館,使之不淪為形式,卻是對策劃和運營能力的考驗。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流動博物館;流動展覽;博物館教育;館校共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4.015
0 引言
流動博物館本身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每個博物館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教育模式來做具體定義。流動博物館常見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圖文為主要內容的流動展覽,如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的“廣東省流動博物館”項目,集全省各場館優(yōu)秀流動展統一組織巡展①;二是由知識版面、模型、文物樣本、數字設備、互動設施構成的實物展覽,由車輛作為載體,以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為代表②。兩種形式各有所長,流動展覽傳播便捷、輻射面廣、制作和流轉成本低,可以實物和電子版本的形式傳播,從而實現一個單位同時運營幾套、幾十套不同展覽,但缺點是表現形式比較單調,互動性弱,內容偏普適性而非針對性?!傲鲃哟蟀汀北憩F形式生動、闡釋能力強、吸引力強,可以說是一個迷你博物館,缺點是單個展覽運營成本高,建設成本動輒上百萬。除此之外,也有場館進一步擴大“流動博物館”的概念,將各類館外活動皆納入流動博物館范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教育以流動博物館的形式走進校園,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學校在素質教育框架下,對多元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提升,尤其是2021年“雙減”政策的正式落地釋放出學校對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對接優(yōu)質校外服務的巨大需求③;其次,目前的大環(huán)境要求博物館進一步發(fā)揮社會教育職能,且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出臺多項政策要求博物館做好館校合作;最后,學校具有的人員組織性高、運行規(guī)律性高、教育受眾密集的特性也更方便博物館開展教育工作。
1 學校的需求與博物館的困境
流動博物館補給中學歷史教育看起來順理成章,因為博物館資源一般具備明顯的歷史文化屬性,對于開設歷史學科的中學來說,似乎可以直接補給學校歷史教育。在新課標體系下,在核心素養(yǎng)時代,歷史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廣泛涉獵課外資料,提高學習主動性,并將所學帶入課堂應用④。當下歷史學科教育是探究式的學習,學而所得的“史料、敘事或事實、故事作用于人的思考和行動”是歷史教育的目的⑤。博物館資源恰恰能為歷史學科教育提供課外資料、研究材料和行動對象。
但事實上讓流動博物館在學校內發(fā)揮成效,并非靠著博物館或學校的一腔熱血就能促成,其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在需求上,博物館對學校教育目標和教學需求缺乏相應的調研,把握不準確,尤其是不能理解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平衡關系,導致博物館教育資源在學校叫好不叫座,博物館只能將現有的一些教育產品撒網式推廣,然后在少數有偶發(fā)需求的學校之間打游擊,甚至只能被動等待學校上門尋求合作。二是在應用上,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學匹配度低,不能拿來即用,而對于在校教師來說,除非迫切需要,是較難有精力對博物館資源進行進一步轉化的,且往往學校教師對博物館資源的理解也缺乏專業(yè)度。三在體系上,龐雜且碎片化的博物館資源與高度體系化的學校教育難以融合,學校教育往往只在特定時刻對博物館資源有少量需求,博物館資源不能長期對一群學生產生影響,達到量變促質變的效果。四是缺乏“頂層合作”,不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領導的認可和推動,使一線教師在館校合作過程中瞻前顧后。五是對學校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幫助較少,除了對教學有一定幫助外,教師本身職業(yè)技能和成績評價沒有明顯收獲。六是評價機制,博物館對教育資源應用效果難有清晰的認識,問卷調查常缺乏專業(yè)度,且收集、分析都耗時耗力;對師生的回訪常浮于表面,少有能開誠布公、鞭辟入里;靠博物館自身在學校用社會學、人類學方法做深度調研也很困難。七是博物館自身的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不足以支撐長期、大規(guī)模、有深度、成體系的博物館進校園工作。
2 “歷史課本中的國寶”項目策劃與開展方式
東莞市博物館(下稱“莞博”)運營流動博物館已有十年,核心教育內容為9套歷史與藝術主題的流動展覽,其中“歷史課本中的國寶”流動展覽的開發(fā)一定程度上應對了上述的需求與困境。該展覽分兩季,從初中歷史七至八年級課本中選取51件代表性文物,重新串聯解讀,每件文物一個版面(圖1),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人文、藝術、科技知識。其內容超出課本但與課堂內容呼應,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的理解。同時,莞博為該流動展覽制定了教育實踐活動總體框架,提出了4類可供學校配合展覽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并明確了教育目標、開展方式、預期成效,并切實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設計和開展中去。該教輔項目共有流動展覽四套,每季兩套輪流出借,單套28卷。整個項目形式設計和制作經費總計4萬元左右,適應中小型博物館開發(fā)使用,而相對于開發(fā)成本,其所產生的教育影響力是比較可觀的。下文從六個方面概括“歷史課本中的國寶”項目的策劃思路和運營方法。
2.1 良好的合作平臺是成功的前提
莞博與東莞市95所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建立館校共建關系,并與市教育局教研室、區(qū)級教育管理中心保持緊密聯系,這種市、區(qū)、校三級共建平臺的建成,實際上是教育界對博物館教育資源自上而下的認可和背書,保障了一線教師利用博物館資源的路徑和積極性,也促成了一系列大型教育項目的策劃。
2.2 前期調研可以保障有的放矢、精準補給的學校教育
項目策劃之初,莞博教育團隊分別與東莞市兩所中學的6位歷史教師在館內開展了數次研討,在項目的可行性和內容選取上達成了共識:以中學歷史課本中出現的關鍵文物作為核心展示內容,從文物基本信息拓展至社會發(fā)展、人文精神、歷史觀和價值觀的層面,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五個核心素養(yǎng),做到由歷史課本而來,反哺歷史課堂教學。
2.3 以課本里的文物構建“大歷史”
展覽選擇課本中有重要歷史價值、承載重要文化內涵、體現民族精神、有相對成熟研究的文物,要求文物組合起來有承接、成體系。兩季展覽中的51件代表性文物,時代上包括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共12個歷史時期,材質包括古人類遺骸、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磚、絲織品,用途上包括禮器、樂器、貨幣、建材、葬器、藝術品、政治經濟制度、軍事器械、生活用品以及宮殿、園林、軍事設施等建筑。51件類別多樣的文物依時代順序排列,展示了國家與民族、科技與文化的發(fā)展進程,構成了古代中華文明由刀耕火種走向唐風宋雅再到民智開放的知識體系。
2.4 導入文物背后的關鍵知識,兼具博物館專業(yè)性和中學生理解力
歷史課本由于篇幅有限,一般不對文物做具體介紹。該項目就是要展現文物的歷史價值,讓學生了解該文物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相應位置,以及成為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佐證的緣由。該項目展覽知識內容撰寫是基于各大博物館的文物信息和成熟的學術資料,并根據中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轉化、活化,以達到專業(yè)性與普適性兼具的要求,保障了學生能充分、獨立地探索知識內容。
例如,展覽以一個版面對交子和會子進行了解讀。交子和會子是史料記載的中國較早的紙幣形式,文物圖片出現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fā)展”。課本中對交子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對會子沒有具體描述,但提及“南宋時,紙幣發(fā)展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其實交子和會子是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尤其是宋代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物,其社會經濟功能、流通形式和歷史價值很難簡單地以“紙幣”二字去概況。單就歷史課本展示的信息而言,學生可能無法認識到紙幣這一區(qū)別于金屬貨幣的無實際價值的交易媒介,是如何逐步發(fā)展起來并受到市場認可的,甚至誤以為紙幣的出現是古代政府一紙政令就可以辦成的。其實不然,以交子為例,其一開始只作為異地兌現的票據,用于解決金屬貨幣運輸煩瑣的問題;后來逐漸代替金屬貨幣實行某些貨幣的職能,但其印制和管理不是統一的,政府并不承認;再后來,政府出面整頓交子的使用,才有了統一的印制規(guī)格和管理辦法,其在四川地區(qū)的紙幣職能得到政府承認并收歸官辦,最終成為政府發(fā)行擔保的法定貨幣。目前,交子、會子的文物遺存幾乎為孤例,相關研究不多且有爭議,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展覽對交子、會子現有資料進行整理,去繁從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早期紙幣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使學生們對紙幣經濟的產生有了初步的認識。
2.5 館校雙師合力推動知識實踐,促進項目資源的深度利用
莞博為流動展覽制定了四類教育實踐課程和活動:講解演說類、藝術表演類、研學劇本游、實踐課程類。策劃過程中為教師提供知識培訓、教學素材、活動物料、教學成果評估等協助,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學校要求提供講座、雙師課程等教學項目。2023年,共有28家學校參與“歷史課本中的國寶”項目,其中9所學校依托該項目開展教學課程或者活動,包括“小小講解員”“‘歷史課本中的國寶’講解大賽”“我為國寶代言”“手繪‘國寶’”“我與‘國寶’對話”“國寶文物劇本游”“尋找線索對話國寶”“文物猜猜看”“‘文物會說話’趣味實踐課程”。此類活動使流動博物館教學內涵更加豐富、學習模式更加生動,促進了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和知識的吸收,也進一步為學校教師轉化利用博物館資源提供了幫助。
例如,莞博教育工作人員與松山湖實驗學校歷史教師共同開展的“文物無言—史料有價”核心素養(yǎng)復習課(圖2),學校教師以“微試卷”作為課程導入,與學生共同分析考點,探討如何在考試中解讀文物,莞博教師為學生們展示和介紹虎門鎮(zhèn)村頭遺址出土的商代水牛骨和石錛樣本。同學們依照分析方法,在“歷史課本中的國寶”展覽中選取1~2件國寶展開小組研究。研究完成后開展專題復習,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寶,自擬主題,以史料實證現場講解國寶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價值。講解完成后開展實踐活動評價。課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思維、表達和協作能力,達到了增強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形成樂于探究、尊重史實、相互協作的科學態(tài)度,提升積極的情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教學目標。
2.6 做好反饋和優(yōu)化,讓博物館教育項目成為館校交流的渠道
每次展覽和活動結束后,以回訪交流、調查問卷和“巡展反饋表”等形式收集反饋意見。2023年,“歷史課本中的國寶”第一季項目總受眾師生11.2萬余人,收集900余份調查問卷,與10所學校教師開展較為深刻的回訪交流?;卦L教師對展覽內容深度、知識拓展、圖片效果、活動進校園時間段等方面提出意見,項目第一季的調查反饋結果作為2024年項目第二季的策劃和推出工作的重要參考因素?;卦L工作幫助博物館教育團隊更好地理解師生需求,也使校方充分了解博物館資源的優(yōu)勢和利用方法。
3 校內開展流動博物館項目的理想特性
“歷史課本中的國寶”項目作為莞博館校共建品牌的子項目,受邀在各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分享,為同行提供了一些經驗。即便如此,在作者看來,該項目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展覽形式與內容的生動性上。一個完善的、針對學校策劃的流動博物館項目應基本具備以下特性。
3.1 教育性
項目策劃過程中依據對應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學校教學需求的調研,設置知識內容、語言風格、表現形式、互動方式和配套實踐活動,從而將具有博物館專業(yè)特征的歷史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可供相應受眾直接吸收的、相應學校直接利用的、具有學校教育特征的教育資源,實現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高效對接。
3.2 宣傳性
在校內開展流動博物館活動可以增強博物館影響力,相對于官媒新聞稿、自媒體推送等宣傳方式,流動展是象征博物館的符號,是博物館于學??臻g的在場方式,使“博物館”對于學校師生來說不僅僅是宣傳品中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具象的、真實的物,能夠增加博物館與學校師生之間的親密性。且學校內集中了大量對博物館資源有明確需求的博物館服務對象,項目的開展可發(fā)現、吸引有深度需求和高度粘性的博物館用戶,并通過廣大學生,帶動其家庭成員體驗博物館各類文化服務。
3.3 共生性
在館校合作開展流動博物館的過程中,博物館和學校實現“共同生長”。莞博為學校教師提供利用流動展覽開展實踐課程所需的歷史文化素材,并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和咨詢服務,促進了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博物館教育人員通過共建工作對學校教育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推動了博物館公共教育服務的發(fā)展。在館校共建開展的過程中,博物館可收集大量有效意見,包含工作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需求等,成為博物館館校共建工作方向和方法的重要參考因素。
3.4 公益性
博物館公益性是指“國家、社會和個人為博物館所提供的設施、條件、產品和服務具有公共性的主要特征,受益者是公眾”⑥。博物館的公益性是博物館由西方貴族“珍寶閣”轉變?yōu)榉丈鐣墓参幕瘷C構的重要特征。從狹義上來說,莞博作為公益一類單位,其流動展覽由莞博教育人員開發(fā)、財政預算制作,免費提供給共建學校,解決了學校由于經費支出產生的財政和程序上的負擔。
3.5 均等性
流動展覽使博物館的公益性不局限于單一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而輻射至以學校為主的社會空間,促進了博物館教育的均等性,使來館參觀不便的師生比較容易地獲得博物館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博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這也是博物館事業(yè)公平公正的重要體現。莞博流動展覽從博物館走向東莞各個鎮(zhèn)區(qū),入選“廣東省流動博物館”,走進粵西、粵北多個縣區(qū),跟隨大學生志愿團隊每年走進揭陽市鄉(xiāng)鎮(zhèn)學校,這些都是均等性的體現。
3.6 流動性
流動展覽的流動性是保障均等性的重要前提,莞博流動展覽為約1.8米×1米的卷軸,每套展覽為25~50卷,一輛小轎車就可以運輸,學校借展后可以懸掛至室內或走廊展示,布展便捷。與莞博直接對接的學校中,有不少是距離超過20千米的。在莞博流動展納入“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后,其流動范圍已覆蓋全省。在數字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形式的物理展板由于制作、使用成本低,適用性強而依舊是博物館流動展覽的主要形式。
4 “流動博物館”當下意義與未來發(fā)展
關于流動博物館的意義,總的來說是幫助博物館教育事業(yè)在當下群眾需求、政策要求、責任追求的社會背景下,突破空間、人力、財政上“捉襟見肘”的窘迫情境,同時改變博物館教育閉門造車的局面,通過與教育單位的跨行業(yè)合作,完成優(yōu)勢資源的轉化和利用,以及自身業(yè)務能力的升級。對于學校來說,館校合作開展流動博物館項目,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新鮮的教育資源和文博專業(yè)性,建立了新型教育場景和模式,同時為歷史、語文、美術、思政等學科的融合學習和知識實踐提供了可能性。2021年“雙減”政策落地以后,社會教育生態(tài)出現極大空缺,如何更科學地利用博物館資源輔助青少年教育,成為重大的社會話題,給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提出新挑戰(zhàn),也提供了新機遇。
談到流動博物館的未來,就不得不提與流動博物館有類似屬性的數字(線上)博物館,其主要模式是以藏品數字化和空間虛擬仿真復制線下展覽。數字博物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而日益興盛,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推動了數字博物館近年來的發(fā)展⑦。
相比于流動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有幾個優(yōu)勢:一是展覽還原度高,基本可以三維呈現文物全貌;二是展覽重構能力強,可以根據策展團隊的理念和觀眾的需求對現有實物展覽進行拆分、重組、別樣闡釋,以達到體量控制、成本控制、分眾服務、人性化服務的目的;三是互動形式更加數字化和藝術化,如AI數字人、文物擬人形象、展覽中內嵌知識內容等;四是融合力和傳播能力強,數字展覽不僅可以在博物館官方網站上投放,還可以與大型門戶網站、行業(yè)媒體及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融合推廣,能夠覆蓋海量的物聯網和手機用戶。但是目前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對經費、技術、專業(yè)人員的要求是很多中小型博物館難以企及的,即便勉力建成,在面臨運營、宣傳、拓展中的持續(xù)投入時,常捉襟見肘,出現資源利用不充分、資源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如果開展有償服務,其費用對于使用方來說也頗為高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博資源數字化始終是發(fā)展的大趨勢,相信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技術的普及、成本的下降,以數字科技賦能流動博物館將成為主流。
注釋
①曹桂梅.博物館基層巡展服務研究:以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4(11):53-56.
②趙卿.淺析流動博物館的特點與發(fā)展模式:以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為例[J].中國博物館通訊,2014(1):25-27.
③宋嫻.“雙減”背景下科學類博物館教育生態(tài)體系搭建:現狀、困境與機制設計[J].中國博物館,2022(1):4-9.
④唐天雨.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育探析[J].新智慧,2024(15):76-78.
⑤趙亞夫,張文越.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現狀及相關問題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4-19.
⑥史吉祥.論博物館的公共性[C]//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業(yè)委員會論文集粹.北京:中國書店,2013:338-346.
⑦呂睿.重構話語秩序:博物館線上展覽的創(chuàng)新機制[J].中國博物館,2022(2):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