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琪
摘?要:作為術語學研究的前沿,術語變體是術語翻譯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首先討論術語變體的定義,然后從導致術語變體現(xiàn)象的四大理據(jù)出發(fā),即學科共用、語體差異、語篇表達需要和地域命名差異四大理據(jù),分析術語翻譯的陷阱所在。針對術語翻譯中所存在的陷阱,為譯者處理術語譯名提供相應翻譯對策,具體包括:重視語境分析,辨認與識別語篇中的專業(yè)概念,借用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工具進行檢索查閱,進而提高術語翻譯的規(guī)范性。
關鍵詞:術語變體;翻譯對策;冬奧會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18
0?引言
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于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中國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聯(lián)合舉行。冬奧會的申辦和舉辦使冬奧會體育術語經(jīng)過新聞傳媒走進千家萬戶。然而通過閱讀不同新聞媒體對冬奧會的相關雙語報道,不難發(fā)現(xiàn),同一冬奧會體育術語的翻譯不盡相同。而同一術語的不同翻譯則會導致雙語讀者的誤解,甚至出現(xiàn)術語的誤譯、漏譯現(xiàn)象。同一術語出現(xiàn)翻譯不統(tǒng)一的問題,這一現(xiàn)象可稱為“術語變體”,其起因包括:不同領域術語張冠李戴、術語概念理解有誤和術語譯名不規(guī)范等。《語言學與語言科學詞典》(The?Dictionnaire?de?linguistique?et?des?sciences?du?langage)將“變體”定義為:一種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及特定群體中使用的語言,當這一語言因時間、地點及適用群體的不同而區(qū)別于其他語言時,人們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變體。本文將對冬奧會相關報道中的體育術語進行分析,探討術語變體所帶來的翻譯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譯者應采取的對策。
1?冬奧翻譯中的術語變體
在Kageura看來,術語變體是指交流話語中的具體語言單位,而術語概念則表現(xiàn)為術語變體的集合。換言之,在專業(yè)領域中使用的術語表達包括標準術語在內(nèi)的語言單位,其共同點在于給定某一專業(yè)概念。專業(yè)領域中所使用的術語十分靈活,除術語本身所固有的同義詞外,還存在作者在文本中臨時使用的術語,其目的在于避免重復表達和節(jié)省篇幅。本文將從導致術語變體現(xiàn)象的四大理據(jù)出發(fā),分析術語翻譯的陷阱所在。
1.1?學科共用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深入發(fā)展,不同學科領域互通互融,在此背景下,同一術語可能同時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當中使用。若譯者不熟悉相關學科領域,缺乏專業(yè)背景知識,無法準確判斷術語所屬的學科領域,很可能出現(xiàn)不同領域術語譯名“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例1】
原文:The?size?of?a?curling?sheet?is?45.720m?(L)?×?5.00m?(W),?the?distance?between?the?circular?targets?(called?houses)?is?34.747m?and?the?diameter?of?each?house?is?3.658m.
誤譯:卷板尺寸為45.720米(長)×5.00米(寬),圓形目標(稱為宮)之間的距離為34.747米,每個宮的直徑為3.658米。
在本句中,術語“a?curling?sheet”“circular?targets”和“house”應分別譯為“冰道”“圓壘”和“圓壘/大本營”,這3個術語均屬于“冰壺”這一冬奧賽事項目(見圖1)。在比賽過程中,比賽選手隨冰壺一道移動,使用冰壺刷以調整冰壺在冰道上的前進路線及速度,使之進入圓壘,接近圓心。而“宮”則適用于天文學領域,指“劃分星空的區(qū)域”。
圖1?冰壺賽場示意圖
針對同一術語在多個學科領域共用所產(chǎn)生的術語變體現(xiàn)象,譯者需要多加重視專業(yè)領域分析,辨別該術語所屬的學科領域,與此同時,積累術語的多重釋義,并根據(jù)相關術語庫采取正確的譯法,而非“望詞生義”。
1.2?語體差異
在不同的語體中,術語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在專業(yè)語體中,所采用的術語宜精準且簡潔,而在非專業(yè)語體中,術語宜通俗易懂。因此,鑒于受眾群體不同,術語亦有可能產(chǎn)生變體現(xiàn)象。
【例2】
術語1?stop?the?stone
術語2?Whoa!
在冬奧相關雙語報道中,術語“stop?the?stone”和“Whoa!”都譯為“停止溜石”,二者區(qū)別在于其所屬語體不同。“stop?the?stone”用于媒體的書面報道,而“Whoa!”則用于媒體對比賽的實況轉播當中。由于書面報道旨在精準提供賽場上的種種信息,其表達更為具體準確,比賽的實況轉播則強調受眾群體的直接感官刺激,引起其高度共鳴的情感,表達宜精練,力求文約事豐。
【例3】
術語1?goose?neck
術語2?handle?of?the?stone
本例中的“goose?neck”和“handle?of?the?stone”均譯為“冰壺手柄”,指比賽選手投擲冰壺時所握冰壺部位?!癵oose?neck”這一譯名較為專業(yè),為專業(yè)運動員所熟知,而“handle?of?the?stone”則是廣大受眾群體所熟悉、認可和接受的譯名。上述兩種“冰壺手柄”的譯名從不同受眾群體出發(fā),同時存在。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清楚其譯文所呈現(xiàn)的語體,考慮譯文的受眾群體,進而根據(jù)受眾群體在該領域的專業(yè)水平調整譯文的話語表達,充分實現(xiàn)原文的信息功能,實現(xiàn)原文、譯文和受眾三者間的信息交流。
1.3?語篇表達需要
術語在語篇使用時形態(tài)靈活,術語變體現(xiàn)象常出現(xiàn)在同一語篇當中。英語是一種忌重復的語言,如果作者在行文時反復使用同一詞匯,不僅會使讀者產(chǎn)生視覺疲勞,還會使語篇用詞單一、表達繁復,無益于語篇的信息功能。鑒于此,在行文過程中,作者常采用不同表達方式來表達同一概念,以避免表達繁復,如:采用動詞短語、分詞結構或句子來表達原術語概念,以及采用原術語的縮寫形式和原術語的上義詞或下義詞等表達原術語概念。
【例4】
A?curling?stone?is?what?is?thrown?by?a?curler?during?a?game.?Curling?stones?weigh?about?42?pounds?and?are?made?of?granite.?Each?team?throws?eight?stones?during?an?end?for?a?total?of?16?total?stones?thrown.?After?the?stone?is?thrown,?two?other?curlers?will?sweep?it?as?it?travels?down?the?ice,?making?it?travel?both?straighter?and?farther.
本例是對“curling?stone(冰壺)”的簡略說明及其在比賽中的應用場景。譯者為避免用語重復,采取了同義詞替代的方法,用“stone”一詞代替“curling?stone”,而在本例原文中,譯者還采用了“rock”和“curling?rock”的表達,以豐富語篇表達。譯者所用術語在實質上均指“冰壺”,是“curling?stone”這一術語的變體。
【例5】
A?delivered?“stone”?hitsa?stationary?“stone”,?which?then?starts?to?move?and?it?hits?a?third?“stone”?out?of?play.
本例中,“靜止壺”譯為“stationary?stone”,而在原文中,譯者還將其譯為“stone?coming?to?rest”,二者實質相同,屬于術語變體。譯者在指代相同概念時,選用詞形或句法上的變化,以避免術語重復,造成讀者視覺疲勞。
在應對同一語篇中的術語變體現(xiàn)象時,譯者需要打破思維慣式,透過作者所采用的種種表達,洞察其中的專業(yè)概念,識別原術語,準確譯出術語。在翻譯過程中,若譯者脫離上下文,無法識別其中所隱藏的術語概念,將為翻譯造成限制。
1.4?地域命名差異
出于歷史原因,中國兩岸分隔七十多年,兩岸在經(jīng)貿(mào)、科技和文教方面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定的差別,因此不同區(qū)域的術語命名有所差異,產(chǎn)生了術語變體現(xiàn)象。比如,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qū)雖有同一文化基礎,但由于兩岸社會制度和語言傳播方式不同,兩地文化交流不暢,同一術語出現(xiàn)不同譯名,術語出現(xiàn)了變體現(xiàn)象。
在冬奧術語翻譯中,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便出現(xiàn)了術語譯名不一致的現(xiàn)象,即術語變體現(xiàn)象(見表1)。
在應對不同區(qū)域術語命名差異時,譯者需要考慮譯文受眾群體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注意不同地區(qū)對術語譯名不一致的問題,進而在翻譯過程中對術語進行本地化處理,選擇符合當?shù)匾?guī)范和表達習慣的術語譯名。
2?冬奧中的術語翻譯
術語翻譯是一個涉及多種學科的問題,也是術語建設的一個前沿性話題。統(tǒng)計顯示,用于翻譯全部時間的75%花在術語翻譯上。在冬奧術語翻譯中,譯者要對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和花樣滑冰等賽事項目有所了解,并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其不熟悉的學科領域時,需要有術語意識,辨別語篇中所出現(xiàn)的術語概念,積極應對術語變體現(xiàn)象,規(guī)范使用術語譯名。
2.1?辨認與識別語篇中的專業(yè)概念
術語和普通詞匯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不可能找到根本的差別。普通詞匯通常與人所共知的客觀事物有關,而術語則是與有限的行業(yè)專家才知曉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客觀事物相關。無法辨認與識別語篇當中的術語是譯者在翻譯中存在的主要困難之一。譯者的術語譯名不符合規(guī)范的原因可能在于譯者沒有成功透過原文的種種表達,洞察專業(yè)概念和識別術語。譯者需加強相關學科領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多加重視專業(yè)領域分析。
比如,在冬奧雙語報道中,“cup”譯為冰壺運動中的“冰壺邊緣”,“counter”譯為“記分冰壺”,而“depression”和“hole”則譯為高山滑雪運動中的“場地凹陷處”,“flush”譯為“蛇形門”,而非“(馬桶)沖水把手”或“同花一手牌”。
2.2?專業(yè)概念的檢索查閱
譯者不同于專業(yè)運動員,其大多數(shù)出身于語言專業(yè),缺乏相關學科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因此,在進行翻譯時,譯者需要基本熟悉其翻譯所涉領域的知識,知曉獲取相關文獻資料的渠道,閱讀盡可能多的平行文本,解決翻譯中所出現(xiàn)的術語問題。比如,譯者可通過知網(wǎng)百科(shuyu.cnki.net)進行在線檢索,獲取術語的相關背景信息,進一步理解術語的詞義,提高術語翻譯的準確性。
除檢索CNKI等術語網(wǎng)站以外,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為譯者提供了許多在線術語庫網(wǎng)站,如:術語在線(www.termonline.cn/index)、冬奧術語平臺(owgt.blcu.edu.cn)、中國臺灣教育研究院術語庫(terms.naer.edu.tw/download)和一本詞典(www.onedict.com/index.php)等,以便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確保術語譯名的規(guī)范和準確。
而利用語料庫進行術語檢索亦是提高術語譯名準確性的另一重要方式。譯者可將待確認的術語輸入至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Corpus?of?Contemporary?American?English)、美國國家語料庫(ANC,American?National?Corpus)或英國國家語料庫(BNC,British?National?Corpus)等權威術語庫進行檢索。
3?結語
術語是經(jīng)貿(mào)、科技和文教翻譯的靈魂,術語變體作為術語翻譯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將無法避免對翻譯造成影響。Gerhard?Budin教授是歐洲術語學派的領軍學者,在其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堅信并期望能夠消除同義詞,建立術語和概念之間唯一的對應關系,但最終證實這只是幻想。術語變體所導致的翻譯陷阱主要涉及以下四大理據(jù):學科共用、語體差異、語篇表達需要和地域命名差異。針對上述問題,本文為譯者處理術語譯名提供了相應的對策。譯者需要重視語境分析,辨認與識別語篇中的專業(yè)概念,借用知網(wǎng)百科、在線術語庫和語料庫等工具對專業(yè)概念進行檢索查閱,仔細斟酌術語譯名,以提高術語譯名的規(guī)范性,促進冬奧翻譯的信息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DUBOIS?J.Dictionnaire?de?Linguistique?et?des?Sciences?du?Langage[M].Paris:Larousse,1994.
[2]Kageura?K.Terminology?and?lexicography.In?Kockaert?H.J.?&?Steurs?F.(ed.)?Handbook?of?Terminology?(Volume?1).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15:50.
[3]鄭述譜.術語翻譯及其對策[J].外語學刊,2012,(5):102105.
[4]孫寰.術語的功能與術語在使用中的變異性[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劉明.面向翻譯的術語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Gerhard?Budin教授訪談[J].上海翻譯,2018,(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