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鉀是生命必需的陽離子之一,主要貯存于細胞內,它與細胞外的鈉協(xié)同,維持細胞內外正常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并且參與細胞內糖和蛋白質的代謝,保障神經(jīng)和肌肉的正常功能,有助于維持神經(jīng)健康、心跳規(guī)律。鉀的含量與心肌的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性密切相關。血鉀紊亂無論是濃度升高或降低,均能影響心肌動作電位除極及復極,影響心肌靜息電位,使激動傳導異常,發(fā)生各種心律失常。鉀缺乏時,心肌興奮性增高;反之則興奮性降低。二者均可引起心臟事件如猝死、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及房室傳導阻滯,也可使心力衰竭難以糾正。
通常血清鉀離子<3.5毫摩爾/升時稱低血鉀。低血鉀時會使人感到倦怠無力,精神和體力下降,耐熱能力也會降低。主要癥狀表現(xiàn)有精神倦怠、反應遲鈍、嗜睡,有時昏迷;食欲缺乏、腸蠕動減弱,有時發(fā)生便秘、腹脹或麻痹性腸梗阻;四肢無力,腱發(fā)射減弱或消失;心肌收縮力減弱;尿量增多。嚴重低血鉀時心肌自律性增加,可出現(xiàn)多種快速性異位心律失常,心跳不規(guī)律和加速、心電圖異常、肌肉衰弱和煩躁,引起心室顫動及呼吸肌麻痹,最后導致心跳停止。據(jù)報道,肺心病患者中,即使輕至中度低血鉀,也會增加其心律失常的危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血鉀與室性心律失常關系密切。
一般飲食含鉀都比較豐富,故只要能正常進食,機體就不會缺鉀。消化道梗阻、昏迷及手術后較長時間禁食的患者,如果靜脈內輸入營養(yǎng)時沒有同時補鉀或補鉀不夠,就可導致缺鉀和低鉀血癥。低血鉀癥與鉀缺乏癥是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指機體總鉀量不足。當人體內血清鉀濃度較高時,鉀的總含量也可能很低(例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創(chuàng)傷或外科手術后血鉀增高也不是體鉀增多的表現(xiàn)。但低血鉀癥一般都伴有體鉀的缺乏。
藥物是引起低血鉀的主要原因之一。胰島素、平喘藥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茶堿類藥物、排鉀利尿劑,以及治療高血壓藥吲達帕胺,都能增加細胞外鉀轉入細胞內或利尿排鉀,導致血鉀過低。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可通過某些機制引起繼發(fā)性低血鉀,導致高鈉負荷和產生不能重吸收的陰離子,加重機體缺鉀。
口服鉀鹽用于治療輕型低鉀血癥或預防性用藥,如門冬氨酸鉀鎂片、門冬氨酸鉀鎂口服液,10%枸櫞酸鉀溶液,緩釋鉀(補達秀)。嚴重低鉀血癥或不能口服用藥者,采用靜脈給予氯化鉀注射液或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一般補鉀速度不超過0.75克/小時,每日補鉀量為3~4.5克。嚴格遵循補鉀“四不宜”,即“不宜過快、不宜過濃、不宜過多、不宜過早見尿補鉀”的原則。嚴重低血鉀時鉀鹽不宜溶于葡萄糖溶液中;鉀鹽也不能與維生素C同時補充。
一般來說,推薦每日飲食中攝取鉀的量為3.5克/日。含鉀量高的食物主要有:瘦肉、牛肉、魚類及其他海產品;芹菜、菠菜、蘑菇、榨菜、番茄、小白菜、油菜、馬鈴薯、冬瓜、黃瓜、西紅柿、土豆、橘子、香蕉、桃、葡萄干、甜瓜、菠蘿、蘋果等蔬菜與水果;茶葉中亦含有較多的鉀,熱天可飲茶補充鉀的不足。
當血清鉀離子>5毫摩爾/升時稱為高血鉀,多見于腎功能衰竭的少尿期和無尿期、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的腎排鉀減少,以及輸入不相合的血液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嚴重溶血、缺氧、酸中毒;甚至外傷所致的擠壓綜合征等。細胞外液容量減少引起的高血鉀見于脫水、失血或休克所致的血液濃縮。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極度倦怠、肌肉無力、心動緩慢、心室纖顫甚至心臟停搏。
藥物可以引起高血鉀。例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非甾類消炎藥(吲哚美辛、布洛芬等)、β一受體阻滯劑、螺內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肝素、地高辛、甲氧芐啶嘧啶、噴他脒(阻斷上皮鈉通道)、他汀類(大劑量)、琥珀膽堿、中草藥煎劑、苯扎氯銨(局部消毒劑)、河豚毒素等。
高血鉀的治療首先是糾正病因,停用含鉀藥物,治療脫水、酸中毒等。也可靜脈緩慢滴注10%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溶液10~20毫升,因為鈣可拮抗鉀對心肌的作用;還可使用50%葡萄糖與胰島素混合液靜脈注入,使鉀離子向細胞內移動。短期靜脈注射β2-受體激動劑,如硫酸沙丁胺醇或克倫特,是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療急性高鉀血癥的方法之一,但可引發(fā)心臟病,故應慎用。應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口服或灌腸,如環(huán)鈉樹脂,每天20~40克,分3次使用,可以促進排鉀。對腎功能衰竭所引的高血鉀,可采用腹膜透析療法。
高血鉀患者不要吃前述含鉀高食物,不要飲用濃縮果汁,不要一次食大量水果,蔬菜應用水浸泡或煮后再食用,不要用菜湯、肉湯拌飯,炒菜時不要用淀粉勾芡。
總之,藥物和食物的選擇與人體內鉀含量的變化要有一個相對的平衡,并結合個體化原則維持這種平衡,才能避免疾病、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