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鮑志麗,劉曉捷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福州 350000
婦腔鏡手術具有術野清晰、有效放大病灶、創(chuàng)傷輕、應激反應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目前多采用全身麻醉,目前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婦科疾病[1]。由于腹腔鏡手術操作復雜,術中采用CO2氣腹可使膈肌上升而導致患者通氣困難,全麻能較好地消除氣腹對機體的刺激,但全麻術后常見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53%~72%[2],給患者增添很多不愉快的體驗,還可能導致傷口出血、甚至裂開,影響康復,嚴重者甚至還可能導致嘔吐物誤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目前臨床上對術后惡心嘔吐較少采用預防性抗嘔吐藥,掀針漸漸進入大眾視野。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撳針刺激內關穴及合谷穴對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的影響情況。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 年12 月至2022 年6 月期間入住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婦科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本研究經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AF/SC-07/03.4)。
納入標準:①麻醉方式均為靜吸復合全麻;②手術時間在1~4 h 內;③術前肝腎功能及內分泌功能、心肺功能正常;④患者年齡30~60 歲;⑤患者愿意接受撳針治療并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晚期出現惡液質者;②術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或有嚴重感染者;③穴位及其周圍皮膚有破損者;④有針刺不良反應史(如暈針)及皮膚針禁忌者;⑤痛覺缺失或痛覺異?;颊?;⑥合并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⑦急性傳染性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⑧孕婦或哺乳期患者;⑨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患者。
倫理注意事項:①在研究對象或家屬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參加本研究,并承諾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隨時退出,研究人員對研究過程中獲取研究對象的所有個人信息嚴格保密;②知情同意原則:研究前向研究對象及其家屬說明研究目的和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公平公正原則:干預前隨機分組,確保進入各組機會相等;試驗過程中,對每組患者態(tài)度同樣親切、友好。
1.2 方法 按隨機數字表將所納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
質量控制:①科學設計,嚴格執(zhí)行納入和排除標準;②盡量采用隨機化和盲法的方法;③干預和測量的方法要做到標準化;④選擇合適的人員進行數據收集;⑤提高研究對象的依從性和采集數據的準確性;⑥數據錄入采用復式錄入,從而確保數據的準確性;⑦實驗者應與研究對象保持良好的關系;⑧研究人員應定期詢問實驗對象的術后惡心嘔吐情況,對配合好的實驗對象給予鼓勵;⑨定期開展宣傳活動,讓實驗對象了解撳針埋針內關穴的作用。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jiān)測,按時巡視;采用舒適體位;予靜脈補液抗炎;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應少食多餐,禁食辛辣刺激、油重厚膩的食物,可逐步增加活動量,但應注意勞逸結合;加強術后護理,預防并發(fā)癥;術后禁食12 h 后改無糖、奶的流質飲食。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由研究組人員給予撳針埋針療法,穴位選擇按照現代醫(yī)學理論結合臨床經驗取合谷、內關,操作者用75%乙醇棉球消毒穴位后,選用大名華龍規(guī)格為0.22×1.3 mm 的一次性無菌撳針,用小鑷子夾取撳針柄處,撕下膠布,垂直刺入穴位,注意避開淺表血管,以患者耐受度調整按壓力度,使穴位局部感到酸脹感為宜,按壓后用醫(yī)用膠布固定,以不影響患者正常活動為原則。觀察撳針治療過程中患者有無暈針、斷針、局部皮膚有無破損、感染、皮下血腫等不良事件。予以埋針3 d,埋針期間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①惡心程度視覺模擬評分(nausea visual analog scale,NVAS)[4]:標尺上分別劃分0~10,共11 個刻度,標尺刻度從左至右依次增大,最左側為“0”分,代表無惡心的感覺;最右側為“10”分,代表劇烈惡心甚至無法耐受,使患者根據自身惡心感受程度以選擇相對應的評分。②臨床療效[3]:0 級為無惡心、嘔吐;Ⅰ級為輕微惡心,無嘔吐,進食及正常生活無影響;Ⅱ級為有惡心伴短暫的嘔吐,進食及正常生活受到影響;Ⅲ級為嘔吐較嚴重且需要治療,進食及正常生活影響嚴重;Ⅳ級為無法控制的嘔吐,進食及正常生活困難。治療后0 級與Ⅰ級為顯效,Ⅱ級為有效,Ⅲ級及以上為無效??傆行剩斤@效率+有效率。
數據收集方法:①手術開始之前1~2 d,對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姓名、年齡、BMI 等情況進行記錄;②手術結束后,對患者手術過程中麻醉時間、手術耗時等情況進行記錄;③術后當天、術后第2 天、術后第3天對患者NVAS評分及兩組治療有效率進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術后當天、術后第2 天、術后第3 天的NVAS 評分以及術后兩組治療有效率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使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共納入行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80 例,兩組各40 例。對比兩組患者年齡、BMI、手術時長、麻醉時長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
2.2 兩組NVAS 評分比較 術后當天兩組患者N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2 天和術后第3 天兩組患者NVAS 評分對比,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惡心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3.1 病因病機的認識 有研究證實,女性、無吸煙史、有術后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既往史或暈動病史、遺傳等因素,具有較高PONV 發(fā)生率。女性因素影響的原因可能與女性體內激素波動和月經周期有關;香煙的煙霧中含有增加致嘔性揮發(fā)性麻醉劑的代謝的物質即多環(huán)芳烴誘導細胞色素P450 酶,可能影響患者的PONV 發(fā)生率;具有PONV 既往史或暈動病史的患者引起惡心嘔吐的原因,可能與突然移動身體時,組胺1、5-羥色胺和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相關的受體受到刺激,前庭功能出現變化有關[5]。遺傳方面,目前國內研究發(fā)現主要是5-HT 受體3 基因(HTR3)與惡心嘔吐相關,其他還包括HTR3 基因SNP、HTR3C 基因SNP 和HTR3B 基因SNP[6],國外則主要發(fā)現HTR3、PRM1、CHRM3、DRD2、COMT、ABCB1 等基因影響到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7]。
大多數的全麻藥物的應用,以及手術操作、CO2氣腹等也會增加PONV 的發(fā)生率[8]。其中阿片類藥物的應用,會與前庭神經、咽部、胃腸道等的阿片受體結合,導致胃腸蠕動減慢,胃排空時間延長,同時對嘔吐化學感受區(qū)產生作用,誘導嘔吐反射;婦科腹腔鏡手術中通常應用CO2使腹部膨起,其會刺激迷走神經,繼而刺激嘔吐中心,直接影響到患者胃腸部。另有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方式及手術類型會對PONV發(fā)生率產生較大影響,其影響由大到小依次是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局部麻醉,另一方面,手術時間越長,PONV 發(fā)生率越高,手術時間每延長30 min,PONV的發(fā)生率相對增加60%[9]。另有研究表明,麻醉持續(xù)時間<2 h、2~4 h、>4 h 的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分別為9.6%、22.2%、42.6%。而中醫(yī)理論認為,麻醉和手術創(chuàng)傷易損傷臟腑,導致胃失和降,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失調,同時損傷血脈機體,致血瘀脈阻,經絡阻滯,氣機不暢,引發(fā)惡心嘔吐[10]。
3.2 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目前國內外術后防治惡心嘔吐的主要方法,仍是應用藥物及改變麻醉方式,根據患者的相關因素及介導惡心、嘔吐的神經遞質受體來制訂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方案[11]。但是有時止吐藥并不能有效防治,且目前并沒有一種藥物對于術后惡心嘔吐的所有患者均能起效。
3.3 中醫(yī)治療 目前中醫(yī)防治術后惡心嘔吐可分為有創(chuàng)和無創(chuàng)兩種方式,其中有創(chuàng)方式包括有毫針、電針針刺與穴位注射、埋線等;無創(chuàng)方式包括有經皮穴位電刺激、穴位按壓、貼敷,芳香療法等。中醫(yī)治療具備安全無痛、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多個優(yōu)點。
撳針療法逐漸成為經常應用于臨床的一種針刺療法[12],有療效持續(xù)、安全無痛、操作簡單等多個優(yōu)點。撳針療法的應用在《靈柩?官針》、《內經》、《素問》均有記錄,包括相關理論、臨床應用及埋針方法等。撳針是久留針的一種發(fā)展,外形與圖釘相似,圓型針柄,將撳針刺進皮下或皮內,固定并刺激相應穴位一段時間,稱為“埋針法”,可達到鎮(zhèn)吐效果[3]。
撳針取穴原理: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副穴,是八脈交匯之要穴,是中醫(yī)止嘔的常用穴位,針刺內關穴,具有調節(jié)胃腸及三焦氣血之功效,可理氣降逆止吐。臨床大量資料記載,針刺內關穴對惡心、煩躁、嘔吐反胃均有確切療效。合谷穴位于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可調理脾胃功能,按摩此穴位可緩解焦慮癥狀。有研究證實,內關穴聯合合谷穴進行干預,對術后惡心嘔吐治療效果會更好。
采用撳針刺激合谷、內關穴并固定配合按壓,符合中醫(yī)腧穴及皮部理論。人體經絡系統(tǒng)中,十二皮部是腑功能活動對應反映于體表的部位,與全身經絡氣血相連,既是機體衛(wèi)外之屏障,又是針灸之實施處。使用撳針針刺刺激合谷及內關穴,可起到通經活絡、調暢氣機、促進臟腑功能恢復的效果。
3.4 結論 本研究結果,術后第2 天、第3 天觀察組N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治療術后惡心嘔吐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撳針療法比較常規(guī)治療護理能夠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NVAS 評分,提高治療有效率。
總之,中醫(yī)撳針療法可有效改善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的NVAS 評分,減輕患者不適,提高治療有效率,為中醫(yī)藥特色治療提供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