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弼文 王博 裴應東 安俊維
(1.甘肅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5;2.武山縣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甘肅? 天水? 741399;3.秦安縣博物館,甘肅? 天水? 741025)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廳2022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高質量發(fā)展背景下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策略路徑探究——以天水地區(qū)長征革命文物為例”(項目編號:2022B-334)
摘要:革命文物作為我國文物事業(y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記述者,也是黨團結帶領人民英勇奮斗光榮歷史的見證者。文章遵循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著重對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利用路徑進行探討,旨在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切實增強對革命文物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為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為地方文化和旅游事業(yè)的深度融合發(fā)展提供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構想。
關鍵詞: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開發(fā)利用;路徑
一、革命文物的重要意義
本文所涉及的革命文物概念,采用賀云翱先生的說法[1],即從1921年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所產生并保存下來的歷史見證物。凡是這一時期能夠見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過程中的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等,均可納入革命文物保護范疇。它生動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物質財富,也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更是構建革命精神文化認同的“活教材”。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 《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2],提出了五項主要任務和六大重點工程。意見指出,堅持全面保護、整體保護,統(tǒng)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huán)境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xù)性。堅持突出社會效益、重在傳承,強化教育功能,提升傳播能力,讓革命文物活起來,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傳統(tǒng)弘揚好、革命文化傳承好。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方法手段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中小學教育、干部教育相結合,與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相結合,與文化建設、旅游發(fā)展相結合,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結合,不斷增強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國內革命文物研究現狀及其熱點
當前,對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3],國內學者主要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制度建設、技術方法、實踐應用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制度建設方面,王樂斌[4]集中探討了陜西省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管理問題,從法律法規(guī)、業(yè)務合作、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劉愛河[5]重點對我國文物調查制度進行建設性思考;李孜宣[6]對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進行分析,從而制定相應的對策;高倩等[7]以文旅融合為視角,探討了江蘇省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評價機制建設。技術方法方面,董靜軒[8]基于增強現實技術對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應用與情感化設計形象進行了研究;徐亦鵬[9]對空間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進行了思考。實踐探索方面,薛倩等[10]以《陜西省川陜片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guī)劃》為例,對全要素時空耦合下的革命文物片區(qū)規(guī)劃編制策略進行了探討;陳學斌[11]集中討論了湖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問題;董敏等[12]對江蘇省紅色旅游與文物保護開發(fā)開展了實證研究。
三、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資源底數情況
甘肅境內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8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3處,以及一般文物點257處[13];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2536件/套,有珍貴可移動革命文物4466件/套。在珍貴可移動革命文物中,一級文物120件/套,占比約2.7%;二級文物248件/ 套,占比約5.6%;三級文物3395件/套,占比約91.7%。
天水轄區(qū)內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一般文物12處);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3件/套,包括鄧寶珊將軍紀念館1件/套、武山縣博物館7件/套、甘谷縣博物館2件/套、秦安縣博物館3件/套。
四、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利用問題分析
(一)偏遠地區(qū)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不足
盡管絕大部分革命遺址已經得到有效保護,但由于部分偏遠地區(qū)的資金投入不夠、日常維護工作不足,使得當地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力度明顯較弱,開發(fā)利用工作更是難以實施。
(二)部分革命文化景區(qū)深度開發(fā)力度不夠
隨著民眾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傳統(tǒng)的旅游模式已無法滿足需要,部分紅色景區(qū)在建設布局上缺乏創(chuàng)新,使得天水地區(qū)革命文化景區(qū)的深度開發(fā)不夠,未能將當地革命文化特色展現出來,從而降低了游客參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革命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單一
一些地區(qū)的紅色文化傳承方式相對落后陳舊,重形式、輕內容,致使在傳承效果上大打折扣[14],未能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的職能。
五、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利用路徑探究
(一)強化革命文物法治保障
文物立法是保障文物事業(yè)科學健康發(fā)展的有力武器和堅強后盾,長期以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十分重視文物立法工作,并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法治保障方面均有所建樹。如在省級層面,陜西省頒布實施了《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條例》、廣東省頒布實施了《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安徽省頒布實施了《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在市級層面,云南省玉溪市頒布實施了《玉溪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的出臺從法律層面上實現了革命文物的地方性保護。而對于天水地區(qū)來說,在今后一個時期仍需在制度建設層面上接續(xù)發(fā)力。
(二)加強革命文物管理工作
進入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應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全心全力服務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如何加強天水地區(qū)的革命文物管理工作,筆者認為:
第一,天水市縣兩級政府應全面統(tǒng)籌革命文物保護和利用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組織領導,遵循“綜合保護、整體保護、區(qū)域優(yōu)先”的原則,建立健全革命文物管理機制,有效解決革命文物管理中出現的多頭多級管理、管理隊伍缺乏等實際問題。
第二,不斷增強革命文物管理主人翁意識,并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強化責任心,培育奉獻精神。
第三,多措并舉加大經費投入,除了政府撥款、社會捐款等方式,革命文物保護還應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具備紅色資源的地區(qū)要大力吸引企業(yè)支持和參與紅色資源的建設和經營,以期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
第四,力爭辦好、辦強天水市縣兩級革命文物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切實提高展覽展示水平,不斷增強革命文物陳展實效,充分利用聲光電和各類感官資源,有效調動觀眾互動體驗的積極性,使以革命文物、革命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紀念館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五,要強化當地革命文化景區(qū)管理,多措并舉做好革命文化景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道路改造和服務保障工作,確保游客出行暢通、參觀舒心。同時切實與當地風土民情進行充分融合,積極調動周邊居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加大民宿和特色餐飲的開發(fā)力度,以更好地滿足游客住宿和餐飲的需求。
(三)優(yōu)化革命文物保護機制
目前的革命文物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通過文字、圖表、錄像等多種形式進行記載和存檔,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直觀地展示革命文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缺乏精準的統(tǒng)計和對結構關系的探討。
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在新時代堅持革命文物保護機制優(yōu)化完善,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天水市縣兩級文物部門應進一步完善革命文物“四有檔案”建設工作,建立健全革命文物資源庫,有效實施預防性保護,達到保護利用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目的。
2.要對天水地區(qū)革命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深入調查,重點摸清當地文物底數和保存現狀。只有明確地方文化遺產的存在,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革命文物的保護、教育和利用。
3.加大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建設,效仿已經成熟完備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模式,提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效率,實現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4.積極探索和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有效利用數據分析信息技術和云平臺設計等手段,發(fā)揮其在革命文物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中的巨大作用。這不僅有助于實現智能化,還能大大提高文物保護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四)接續(xù)重視革命文化推廣
1.拓寬革命文化推廣模式。按照天水地區(qū)革命文物所處地域的不同,可以科學地劃分為革命文物老區(qū)、革命文物聯片區(qū)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為將來的決策提供關鍵的參考依據。
2.多維度弘揚革命精神。天水市縣兩級黨委宣傳部門、文物部門要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和媒體平臺向公眾介紹天水地區(qū)革命史,真實展現中國共產黨在天水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利用革命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厚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加大宣傳力度,學懂、悟透、用好長征精神等偉大革命精神的實質,真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3.深化革命文物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合理地將革命文化元素融入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設計當中,同時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革命文物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
4.繼續(xù)做好紅色研學。廣泛開展“重走長征路”“追憶革命先烈”等研學形式,全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精神宣傳教育。同時立足當地紅色資源,高效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多種手段和方式充分詮釋革命文化精神,著力打造智慧研學品牌。
六、結語
革命文物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沿著革命文物鐫刻的歷史印記,不僅可以回望過往艱苦卓絕的奮斗歲月,看到穿越時空的拼搏圖景,更能銘記和傳承革命先輩堅貞不屈、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偉大精神。近年來,天水地區(qū)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逐步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針對這些不足,文章先后從革命文物法治保障、革命文物管理、革命文物保護機制和革命文化推廣四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與策略,希望能夠為新時代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利用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賀云翱,干有成.革命文物保護的意義和路徑[J].群眾,2018(06):17-19.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Z].2018-07-29.
[3]盧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的現狀與進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06):145-153.
[4]王樂斌.陜西省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資源管理研究[D].西北大學,2022.
[5]劉愛河.我國文物調查制度與實踐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8(03):7-14.
[6]李孜宣.淺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7):144-145.
[7]高倩,葉冬青,楊偉偉.文旅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評價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04):66-69.
[8]董靜軒.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革命文物數字展示應用與情感化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2.
[9]徐亦鵬.空間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思考[J].中國文化遺產,2017(06):26-31.
[10]薛倩,白海峰,薛立堯等.全要素時空耦合下的革命文物片區(qū)規(guī)劃編制策略探討——以《陜西省川陜片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guī)劃》為例[J].中國文化遺產,2022(01):26-37.
[11]陳學斌.湖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實踐與探索[N].中國文物報,2018-11-13.
[12]董敏,倪衛(wèi)紅,白寧.江蘇省紅色旅游與文物保護開發(fā)的實證研究[J].東南文化,2006(06):92-96.
[13]陳小麗.發(fā)揮革命文化作用研究——以甘肅為例[J].社科縱橫,2023,38(01):155-160.
[14]戴彩虹.紅色文化傳承方式也要與時俱進[J].人民論壇,2017(30):136-137.
作者簡介:
左弼文(1988—),男,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文化研究、文物保護利用研究、文化遺產管理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研究。
王博(1993—),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食品工程專業(yè),講師,研究方向:文創(chuàng)食品研發(fā)。
裴應東(1980—),漢族,甘肅甘谷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歷史地理學。
安俊維(1985—),漢族,甘肅秦安人。大學本科,旅游管理專業(y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明清歷史名人、明清鄉(xiāng)邦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