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策
7月26日晚,社交媒體被大眾汽車與小鵬“戰(zhàn)略合作”的信息刷屏。在同一篇官宣里面,稍早兩天簽署的奧迪與上汽簽署“深化合作”備忘錄也被提到。
放在以前,每一項都是重磅消息,現(xiàn)在居然擠在一起發(fā)出。這證明大眾汽車其實想盡量低調行事,但確實也很難按下輿論熱度。
雖然26日、27日的輿論,為這次合作賦予了很多現(xiàn)象級、國家戰(zhàn)略級意義,但我們不妨暫時先將宏大敘事放在一邊,從商業(yè)邏輯上評估一下,大眾汽車與小鵬這次合作,基本的價值在哪里。
合作必須要雙贏,各取所需。這個時候就要看雙方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大眾汽車在迪斯時代,就著手在MQB平臺向MEB平臺進行結構轉換?,F(xiàn)在市場上推出的ID.系列,都基于MEB平臺。而當前,大眾汽車正在從MEB向MEB+轉換,遇到了困難。
但是,MQB向MEB的轉換完成后,后者的架構里,還有不少MQB平臺的ECU。而這些ECU仍基于CAN總線接口,與計算平臺通訊。這樣看來,MEB基本上完成了電氣化E-E架構的改造,但仍然帶有舊時代的遺跡。
MEB+架構就比較徹底,也很簡單,就三個計算單元,及其各自統(tǒng)領的域控制系統(tǒng)。原來MEB的ICAS(車內服務控制器)軟件,基本上仍由供應商完成。在硬實時功能的要求下,供應商也會開發(fā)一個“全版本”軟件。后者固化后,動態(tài)上跟不上主機廠的改動需求。
大眾汽車要盡量接手,開發(fā)出適應MEB+架構的軟件。只有少數(shù)傳統(tǒng)供應商,能夠產生新價值,得以繼續(xù)存活于新供應體制下。
MEB+將完全整合為三個ICAS:ICAS1負責車內應用服務+跨網通信;ICAS2則主要支持自動駕駛系統(tǒng);ICAS3則包含了支持智能座艙軟硬件(導航、儀表、HUB)的所有算法。
MEB內殘存的獨立ECU,統(tǒng)統(tǒng)劃至三個ICAS當中?,F(xiàn)在看,ICAS1還是由大陸來做,而大眾汽車在后兩者的軟件研發(fā)上,都遇到了困難(VW.os難產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表面上只是放棄了一些功能,實際上沒有完成中央計算的整合。而后兩者都可以讓小鵬來做。
如此看來,大眾汽車已經在MEB和MEB+上投入了太多的沉沒成本,全面放棄,可能影響到現(xiàn)有生產線和產品線的穩(wěn)定。大眾汽車在自己的平臺上運作,只不過需要小鵬的幫助,快速拿到通關秘笈。大眾汽車平臺和小鵬技術的整合,需要雙方共同投入研發(fā)。
不過,官方聲明中提到:“雙方計劃面向中國市場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fā)兩款大眾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這兩款專屬于中國市場的新車將補充基于MEB平臺的產品組合,并于2026年走向市場……”
這話說的很明白了,合作限于中國市場,雙方開發(fā)中型車平臺,并非基于MEB(暗示比MEB高一檔)。
那么,不會是小鵬的高端Edward平臺(P7/G9所用),也非G3、P5所用的David平臺,大概率是G6新車所用的F平臺(不太可能是尚未問世的H平臺)。
大眾汽車需要小鵬,是非常容易判斷的信息。至于與地平線合資,并不能解決大眾汽車眼前面臨的問題。算法工具鏈和芯片類公司的目標,在于打造AI計算單元硬件(CPU、GPU或FPGA),以及圍繞其設計的控制單元(MCU)。這顯然是基于更長遠競爭力的考慮。
那么,小鵬能得到什么?7億多美元,拿4.99%股份(低于舉牌申報線),設一名董事會觀察員,表現(xiàn)出這是一次善意注資(股份收購)。如果小鵬單純想賺點工程服務費,未免目光有點短淺了。
與一汽和上汽合作,大眾汽車在佛山和安亭,快速搭建起兩個30萬輛年產能的純電生產線。這一能力的背后,是大眾汽車作為傳統(tǒng)一線大廠,對于供應鏈管理、生產組織和生產線建設,再到營銷渠道、品牌經營,都有深刻的理解。
這是小鵬需要學習借鑒的。按照大眾中國CEO貝瑞德的說法,通過聯(lián)合開發(fā),在采購等領域可實現(xiàn)的規(guī)模效益,以及高度的本土化,將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成本結構。
其實這更像是小鵬想要的內容。
從雙方視角來看,都能獲得戰(zhàn)略級利益,合作也就有了基礎。
經過對軟件子公司CARIAD高管改組、重組業(yè)務之后,大眾汽車也重新編排了任務線,發(fā)現(xiàn)某些平臺(SSP)在2029或者2030年才能拿出來。那樣的話,就太遲了。
《汽車人》在《奧迪買平臺,追趕市場節(jié)奏的權宜之計》一文中,分析過奧迪與上汽合作的可能性?,F(xiàn)在已經是現(xiàn)實,兩者決策的內在基礎是一致的,即花錢買成熟技術,快速上產品,追上市場主流發(fā)展的節(jié)奏。
改變合資品牌在這一輪新能源競爭中被動的局面,這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戰(zhàn)略姿態(tài)。
其實大眾汽車在控股國軒高科的過程中,已經看到類似的思路,當時還是迪斯主政。只不過,迪斯認為架構和軟件是核心技術資產,必須全程自己來干。而現(xiàn)在的CEO奧博穆則更追求結果,該合作就合作,只要能重新站到業(yè)內的前沿。
無論哪個企業(yè)領導人,無一例外都傾向于將核心技術資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對核心資產的看法可能有不同。要么認為軟硬件有關技術儲備為核心資產,要么認為開發(fā)能力是核心資產。這兩者在行為指導上,越來越產生分歧。這能夠解釋我們看到的、企業(yè)行事風格的變化。
傳統(tǒng)車企轉型新能源的最大障礙,其實是研發(fā)部門的組織架構。以往幾十年的成功經歷,讓一線車企無不產生強烈的路徑依賴。雖然大家都在喊“轉型”,但如果轉型意味著拋棄已經被驗證成功的方法論,無疑是很痛苦的。
傳統(tǒng)車企很喜歡說自己養(yǎng)了上千人的軟件開發(fā)團隊(這里面往往包含了供應商駐扎在主機廠的技術對接團隊)。但是其開發(fā)方式,和互聯(lián)網公司的做法往往大相徑庭。后者的項目管理流程和使用的方法論(IPD、SDL),傳統(tǒng)車企尚未普遍習得。
單就一個安全審核,互聯(lián)網公司習慣于將其融入進項目的每一個階段。而傳統(tǒng)車企開發(fā),則只在大的節(jié)點上進行評估。最終的軟件出來,就能看出兩種做法的差異。
其實,很多時候,主機廠甚至沒有獨立開發(fā)軟件的能力,本身只進行需求概要編寫,甚至任務分包和設計規(guī)范,都要都指望一級供應商。
從最終消費者的角度看過去,會覺得某些傳統(tǒng)車企的車機系統(tǒng)、UI界面,都太“古早”(有點類似塞班和初代iOS的差異),其實就是不同開發(fā)思路造成的。
每一點微小的差異,最后累積成產品競爭力的差異。新能源時代不會憐憫上一時代的任何一個巨人,只要其抱殘守缺,拒絕自我革命。
大眾汽車此舉無疑是識時務的。雖然其運營受到了多方壓力,聲明將合作開發(fā)的產品限制在中國,但如果產品成功,推廣到全球市場也是一句話的事。在合作中尋求新的方法論、新的開發(fā)思路,而不是簡單買一個平臺、買一個可移植的技術,才能完成新時代脫胎換骨的過程。
業(yè)內已經有很多人提出,大眾汽車和小鵬這一次合作,是一次“反向合資”。這是針對“正向合資”由外方提供技術而言的。
雖然的確有了這樣的跡象,但現(xiàn)在還不急于如此持論。大眾汽車只希望購買一兩樣特定的技術,彌補自己的短板,主要技術和品牌仍然用自己的。而小鵬可能也希望如此,雙方才能談得來。
至于真正的反向合資,等中國品牌紛紛出海,在海外廣泛部署本地化產能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來。合資用誰的牌子,意味著技術資產轉化為品牌資產,這是一個決定性的衡量標準。